08.16 加稅減稅背後的產業升級邏輯

加稅減稅背後的產業升級邏輯

昨天,財政部公佈了18年前7月財政收支情況,按照官方的話說,深化增值稅改革後,減稅降費效果加速顯現。

可是看一下數據,前7月全國稅收收入107709億元,同比增長14%,國內增值稅38902億元,同比增長14.9%,稅收增幅遠超GDP的增長,自然引來了網友們的嘲諷。這到底是加稅還是減稅呢?

其實,調侃政策是沒意義的,真正重要的,是明白政府稅收調整背後的邏輯,然後順著邏輯搭政策順風車,才能從中獲益.......

記得前些天我在寫經濟體制改革文章時,就說過一個概念,就是減稅與加稅的同時進行,並不矛盾,甚至還非常合乎邏輯。

這個邏輯的背後,就是針對所有的舊動能加稅,對新動能減稅(補貼)。目前國內減稅政策非常明確,一個是針對科研的減免,一個是針對增值稅,兩者面對的,都是傾向於新動能。

科研大家都能理解,那為什麼增值稅減免也是服務新動能呢?

昨天的文章中,解讀了英國從制度上為什麼超越了荷蘭。今天再從經濟角度來分析一下,順帶解釋增值稅的邏輯。

17世紀海洋貿易中,低地的荷蘭缺乏資源,其發展商業的優勢,在於其絕佳的地理位置,不僅有天然的深水不凍港,出海對面就是英國,處於斯堪的納維亞和伊比利亞兩個半島的中間,而且地勢平坦,通過萊茵河水道連接德國、法國、奧地利。河運與海運的交匯,誕生了荷蘭繁榮的商業。作為海上馬車伕搞中轉貿易,荷蘭的市場份額一度佔據了整個歐洲的八成。

而後崛起的英國,其特產是羊毛(不列顛)和棉花(印度),兩者均可以在產業鏈上升級為紡紗、織布、服裝、高級服飾等一系列的產業鏈和勞動力的自循環,其中,越高端的產業鏈利潤越豐厚。

而荷蘭就像西歐國家那樣,小麥只能釀啤酒,葡萄只能釀葡萄酒,魚和牛也都只能直接買,這就導致了英荷兩國的產業走上了兩個極端。

荷蘭做的是一次性的買賣,隨著貿易的大規模進行,信息越來越透明,利潤只可能越來越薄,而英國的產業鏈的不斷升級,使得競爭對手越少,利潤越豐厚。

因此,在四次英荷戰爭中,英國是越打越強,荷蘭越打越弱,英國對缺乏工業體系的荷蘭一封鎖,只懂做貿易的荷蘭就傻眼了。

最終,通過戰爭掠奪了荷蘭的殖民地之後,英國開始向日不落帝國邁進。

英國國家勢力迅猛增長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個重點,就是英國商人們形成了一個堅固的聯盟。而他們團結的原因,則是英國的的工業是產業鏈,任何一環都不希望自己的上下游出現崩潰,因此會進行相互的扶持和技術輸送。

我們拿蘋果在中國的組裝廠也能看出來,整個蘋果的上游廠商中,一大半都集中在中國,因此蘋果工廠(富士康)離開中國的成本就極為高昂,而隨著我們在液晶屏等領域一步步的攻克,最終整個產業鏈都將完整的在中國形成。

整條產業鏈整合,將極大的降低整個行業的成本。因此,換一個角度,中國政府不惜重金扶持產業鏈最下游的富士康在國內上市,也是希望將整條生產線,能夠一直保留在中國並不斷擴張。而正是國內強大的配套能力,使得華為、小米、OPPO、vivo壓縮了成本,具備了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因此,中國的營業稅改增值稅,減稅主要是針對產業鏈,有利於產業鏈富士康等一系列處於產業鏈條中下游的企業,正是他們帶動產業鏈的同時,也帶動了大規模的就業和出口。因此減稅和政策扶持是一個很合適的買賣。

而在營改增政策下,那些無法融入到產業鏈條的企業,不僅沒有政策補貼,稅負將大幅提升。

其實,對比當年英荷爭霸,就很容易理解,現行的增值稅是支持英國產業鏈型的新產能,並遏制荷蘭一錘子買賣型的舊產能。同樣,目前積極中國政府也是通過稅收的槓桿,對新舊動能區別對待。

甚至一定程度上來說,目前的政策,就是通過向舊動能徵稅,來扶持新動能。所以大家做生意的時候,尤其是向新領域擴張的時候,分清楚新舊動能真的很重要。

國家強力支持新動能的背後,則是因為資本永遠都是跟著新動能來走。

譬如十五至十六世紀,爆發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朝,其市場規模是全球的一半以上,因此,中國的經濟自然就能決定全球的經濟,中國的貨幣也就會成為全球的貨幣。所以,萬曆十五年期間,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確立了白銀成為中國官方的通用貨幣的同時,白銀也就成為了全球的通用貨幣。

而白銀能夠成為硬通貨的背後,是中國當時的茶葉、瓷器、絲綢“三大件”,就是當時全球的新動能,由於歐洲無法達到其生產的體系,因此逼得他們從非洲抓人去美洲挖礦,換回來的金銀向中國購買“三大件”。

本來呢,這些金銀如果細水長流,最終會統統的被中國的三大件的消費品吸走。不過,美洲的金銀實在是太多了,大量運往歐洲之後,相當於一輪貨幣大放水。

這輪放水這使得歐洲的領主們有了錢之後,一方面消費提升,引發整個歐洲的購買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將資本投放於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道路和運河、碼頭,將歐洲連接到了一起,大幅降低了貨物的運輸成本。

最終,在資本的強力刺激和需求大規模提升之下,歐洲被推動爆發了工業革命,產生了更強大的產業鏈條,實現了對中國的生產力的反超。

因此對比如今,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如果運用得當,還是有價值的,尤其是推動有效基建,並推動產業鏈聚集升級,將有概率實現質的突變。

而在這輪產業鏈聚集與升級之中,上海之於亞洲,就像荷蘭之於歐洲,一方面通過水系與運河連接內陸,一方面通過港口連接海外。

在這條經濟帶上,沿海的江滬浙的產業騰籠換鳥繼續升級,面相海外開拓市場。而原有的中低端產能向中西部轉移,通過長江水脈,形成一個閉合的產業鏈。

雖然中西部的產品遠在內陸,運出國成本不具備優勢,但是利用長江水道運到東部沿海,作為產業鏈中的一分子,則相比於東南亞建廠搞海外運輸就具備了競爭力。因此,縱觀目前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整個新動能的產業鏈,將勢必集中在長江經濟帶上。

我們通過長江的內河,組建成一個系統的內部產業鏈,就像當年英國一樣,從非洲和南亞獲得原材料之後,運往國內,通過一整套產業鏈逐步升級,將其做成高附加值的產品行銷全球。

當年隨著英國的海外市場份額迅速反超銀本位的清朝,擁有南非金礦的英國也將全球變為了英鎊和金本位。同樣,當二戰之後,美國的市場份額在全球獨佔鰲頭之時,美元也就成為了全球的通用貨幣。

可是當日本和德國的汽車等工業產品對美國產生衝擊之後,美元就一度信用喪失,最終不得不通過與海灣國家綁定石油,形成了如今的石油美元體系。

因此,在政事堂看來,人民幣出海其實沒必要操之過急,真正應該重視的,是通過我們的產業鏈,生產出當年的“茶葉、絲綢、陶瓷”等硬通貨的三大件,這樣自然而然人民幣就會像張居正一條鞭時代的銀子一樣,成為全球的通用結算貨幣。

當然,如果想製造出硬通貨,美國目前控制的石油和天然氣我們就不能指望了。所以也才有了過去幾年,我們在電力驅動的新能源汽車上面的一路狂奔,畢竟改為使用電能,就能減少美元石油的制約。

甚至最近,電動汽車領域也是大新聞頻頻,剛解決中國建廠的鋼鐵俠馬斯克13日披露,他正在與沙特主權基金等商談談特斯拉私有化,同日,蔚來汽車開始路演並正式向美國證監會提交了IPO文件,一天後,許家印和賈躍亭的恆大法拉第公司正式揭牌。

關於馬斯克,對比前文中的產業鏈條我們就會明白,特斯拉入華被按在上海,目的要把像蘋果那樣,我們是把電動汽車的配套從美國整體搬過來,延展在長江經濟帶上。

因此,如果是按照幾年前民主黨執政時期的談判路線,入華僅僅是建組裝廠,僅僅是用關稅換就業,那麼同意的特斯拉入華的人,就是民族罪人。

而按照如今的談判進行下去,雙方進行大量的技術合作之後,未來特斯拉的一整套的配套、科研和產業鏈就都會留在中國。而中國其他的新能源車廠商,在共享配套之下,就像如今的華為、小米、OPPO、vivo們一樣,通過國內強大的配套與規模化壓縮的成本,未來勢必會一起殺出國門。

新能源汽車只是一個例子,目前國家在積極推動的領域有很多,如果真能等到他們花開蒂落。這些新動能下的工業產品,就會像當年明朝時期的絲綢、茶葉、陶瓷一樣,為中國的人民幣和人民一起,開拓海外市場。

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那麼現在我們的稅就沒白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