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加税减税背后的产业升级逻辑

加税减税背后的产业升级逻辑

昨天,财政部公布了18年前7月财政收支情况,按照官方的话说,深化增值税改革后,减税降费效果加速显现。

可是看一下数据,前7月全国税收收入107709亿元,同比增长14%,国内增值税38902亿元,同比增长14.9%,税收增幅远超GDP的增长,自然引来了网友们的嘲讽。这到底是加税还是减税呢?

其实,调侃政策是没意义的,真正重要的,是明白政府税收调整背后的逻辑,然后顺着逻辑搭政策顺风车,才能从中获益.......

记得前些天我在写经济体制改革文章时,就说过一个概念,就是减税与加税的同时进行,并不矛盾,甚至还非常合乎逻辑。

这个逻辑的背后,就是针对所有的旧动能加税,对新动能减税(补贴)。目前国内减税政策非常明确,一个是针对科研的减免,一个是针对增值税,两者面对的,都是倾向于新动能。

科研大家都能理解,那为什么增值税减免也是服务新动能呢?

昨天的文章中,解读了英国从制度上为什么超越了荷兰。今天再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一下,顺带解释增值税的逻辑。

17世纪海洋贸易中,低地的荷兰缺乏资源,其发展商业的优势,在于其绝佳的地理位置,不仅有天然的深水不冻港,出海对面就是英国,处于斯堪的纳维亚和伊比利亚两个半岛的中间,而且地势平坦,通过莱茵河水道连接德国、法国、奥地利。河运与海运的交汇,诞生了荷兰繁荣的商业。作为海上马车夫搞中转贸易,荷兰的市场份额一度占据了整个欧洲的八成。

而后崛起的英国,其特产是羊毛(不列颠)和棉花(印度),两者均可以在产业链上升级为纺纱、织布、服装、高级服饰等一系列的产业链和劳动力的自循环,其中,越高端的产业链利润越丰厚。

而荷兰就像西欧国家那样,小麦只能酿啤酒,葡萄只能酿葡萄酒,鱼和牛也都只能直接买,这就导致了英荷两国的产业走上了两个极端。

荷兰做的是一次性的买卖,随着贸易的大规模进行,信息越来越透明,利润只可能越来越薄,而英国的产业链的不断升级,使得竞争对手越少,利润越丰厚。

因此,在四次英荷战争中,英国是越打越强,荷兰越打越弱,英国对缺乏工业体系的荷兰一封锁,只懂做贸易的荷兰就傻眼了。

最终,通过战争掠夺了荷兰的殖民地之后,英国开始向日不落帝国迈进。

英国国家势力迅猛增长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个重点,就是英国商人们形成了一个坚固的联盟。而他们团结的原因,则是英国的的工业是产业链,任何一环都不希望自己的上下游出现崩溃,因此会进行相互的扶持和技术输送。

我们拿苹果在中国的组装厂也能看出来,整个苹果的上游厂商中,一大半都集中在中国,因此苹果工厂(富士康)离开中国的成本就极为高昂,而随着我们在液晶屏等领域一步步的攻克,最终整个产业链都将完整的在中国形成。

整条产业链整合,将极大的降低整个行业的成本。因此,换一个角度,中国政府不惜重金扶持产业链最下游的富士康在国内上市,也是希望将整条生产线,能够一直保留在中国并不断扩张。而正是国内强大的配套能力,使得华为、小米、OPPO、vivo压缩了成本,具备了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中国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减税主要是针对产业链,有利于产业链富士康等一系列处于产业链条中下游的企业,正是他们带动产业链的同时,也带动了大规模的就业和出口。因此减税和政策扶持是一个很合适的买卖。

而在营改增政策下,那些无法融入到产业链条的企业,不仅没有政策补贴,税负将大幅提升。

其实,对比当年英荷争霸,就很容易理解,现行的增值税是支持英国产业链型的新产能,并遏制荷兰一锤子买卖型的旧产能。同样,目前积极中国政府也是通过税收的杠杆,对新旧动能区别对待。

甚至一定程度上来说,目前的政策,就是通过向旧动能征税,来扶持新动能。所以大家做生意的时候,尤其是向新领域扩张的时候,分清楚新旧动能真的很重要。

国家强力支持新动能的背后,则是因为资本永远都是跟着新动能来走。

譬如十五至十六世纪,爆发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朝,其市场规模是全球的一半以上,因此,中国的经济自然就能决定全球的经济,中国的货币也就会成为全球的货币。所以,万历十五年期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确立了白银成为中国官方的通用货币的同时,白银也就成为了全球的通用货币。

而白银能够成为硬通货的背后,是中国当时的茶叶、瓷器、丝绸“三大件”,就是当时全球的新动能,由于欧洲无法达到其生产的体系,因此逼得他们从非洲抓人去美洲挖矿,换回来的金银向中国购买“三大件”。

本来呢,这些金银如果细水长流,最终会统统的被中国的三大件的消费品吸走。不过,美洲的金银实在是太多了,大量运往欧洲之后,相当于一轮货币大放水。

这轮放水这使得欧洲的领主们有了钱之后,一方面消费提升,引发整个欧洲的购买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将资本投放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道路和运河、码头,将欧洲连接到了一起,大幅降低了货物的运输成本。

最终,在资本的强力刺激和需求大规模提升之下,欧洲被推动爆发了工业革命,产生了更强大的产业链条,实现了对中国的生产力的反超。

因此对比如今,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如果运用得当,还是有价值的,尤其是推动有效基建,并推动产业链聚集升级,将有概率实现质的突变。

而在这轮产业链聚集与升级之中,上海之于亚洲,就像荷兰之于欧洲,一方面通过水系与运河连接内陆,一方面通过港口连接海外。

在这条经济带上,沿海的江沪浙的产业腾笼换鸟继续升级,面相海外开拓市场。而原有的中低端产能向中西部转移,通过长江水脉,形成一个闭合的产业链。

虽然中西部的产品远在内陆,运出国成本不具备优势,但是利用长江水道运到东部沿海,作为产业链中的一分子,则相比于东南亚建厂搞海外运输就具备了竞争力。因此,纵观目前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整个新动能的产业链,将势必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上。

我们通过长江的内河,组建成一个系统的内部产业链,就像当年英国一样,从非洲和南亚获得原材料之后,运往国内,通过一整套产业链逐步升级,将其做成高附加值的产品行销全球。

当年随着英国的海外市场份额迅速反超银本位的清朝,拥有南非金矿的英国也将全球变为了英镑和金本位。同样,当二战之后,美国的市场份额在全球独占鳌头之时,美元也就成为了全球的通用货币。

可是当日本和德国的汽车等工业产品对美国产生冲击之后,美元就一度信用丧失,最终不得不通过与海湾国家绑定石油,形成了如今的石油美元体系。

因此,在政事堂看来,人民币出海其实没必要操之过急,真正应该重视的,是通过我们的产业链,生产出当年的“茶叶、丝绸、陶瓷”等硬通货的三大件,这样自然而然人民币就会像张居正一条鞭时代的银子一样,成为全球的通用结算货币。

当然,如果想制造出硬通货,美国目前控制的石油和天然气我们就不能指望了。所以也才有了过去几年,我们在电力驱动的新能源汽车上面的一路狂奔,毕竟改为使用电能,就能减少美元石油的制约。

甚至最近,电动汽车领域也是大新闻频频,刚解决中国建厂的钢铁侠马斯克13日披露,他正在与沙特主权基金等商谈谈特斯拉私有化,同日,蔚来汽车开始路演并正式向美国证监会提交了IPO文件,一天后,许家印和贾跃亭的恒大法拉第公司正式揭牌。

关于马斯克,对比前文中的产业链条我们就会明白,特斯拉入华被按在上海,目的要把像苹果那样,我们是把电动汽车的配套从美国整体搬过来,延展在长江经济带上。

因此,如果是按照几年前民主党执政时期的谈判路线,入华仅仅是建组装厂,仅仅是用关税换就业,那么同意的特斯拉入华的人,就是民族罪人。

而按照如今的谈判进行下去,双方进行大量的技术合作之后,未来特斯拉的一整套的配套、科研和产业链就都会留在中国。而中国其他的新能源车厂商,在共享配套之下,就像如今的华为、小米、OPPO、vivo们一样,通过国内强大的配套与规模化压缩的成本,未来势必会一起杀出国门。

新能源汽车只是一个例子,目前国家在积极推动的领域有很多,如果真能等到他们花开蒂落。这些新动能下的工业产品,就会像当年明朝时期的丝绸、茶叶、陶瓷一样,为中国的人民币和人民一起,开拓海外市场。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现在我们的税就没白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