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怎么理解?

光阳道717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只是清华校训,也是中华教育之根本。

110年的学校,承载了多少中华优秀人才的梦想,这里是梦想起飞的地方,也是中国最值得骄傲的优质人才摇篮。不去解释这八个字,只说,这里面除了骄傲,还有苦涩。


伴随着这所国之大雅的第一高等学府,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优秀人物,不遑细数。但是在这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也曾经历经磨难和风霜,从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最终回到了久违的清华园。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错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高等学府一样不能幸免,好在,经历过阵痛之后,很快恢复了元气。

所以这八个字用的前四个字,一百多年陪伴清华走过的沧桑之后的挺拔坚韧再恰当不过,自强不息,不仅是清华园,更是中国教育,更是饱经风雨的中国和人民。而后四个字所承载的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传承,这种美德需要继承,这种度量需要回馈。


这八个字的背后更深刻的含义,是需要当代人和后代人去传承美德和容载万物之心,而不只是一个学校的校训,希望清华能带一个好头。

未来很远,责任很大。


向隅阳光197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思是:君子应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清华大学的校训出自《周易》中的卦辞:“自强不息”的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厚德载物”的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曾经参与组织了戊戌变法梁启超,民国时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给学生们做过《论君子》的演讲,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他在演讲中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大学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清华大学最早的前身,是以“游美肄业馆”为基础,改名的清华学堂。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因“水木清华”而得名。学校的创建资金,是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学校在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形势紧迫,学校再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抗战线路,学校迁回清华园。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多科性工科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清华大学目前是我国最著名的2所大学之一。学校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大学,也是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建设A类大学。清华大学的工科类专业在全国所在院校中最强,这点不用争论。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共获得21个A+学科,A+学科数量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同时学校还有8个A级学科,8个A-级学科,共有37个A类学科,A类学科总数在全国院校中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浙江大学,共有39个A类学科。

我是吉林省高考志愿咨询师,欢迎评论区交流不同意见。关注交流更多高考志愿问题。


高考第一志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实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而)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而)载物”。其中,“以”的意思是凭借;“自强”的意思是超越自我;“不息”的意思是生生不息;“厚德”的意思是让德行深厚;“载物”的意思是承载外物。总体解释是:君子凭借超越自我才能生生不息,正如天每日日新才能长久无尽;君子凭借修持德行才能承载外物,正如地厚实坦荡才能承载万物。

我这么理解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界认为,《道德经》是对《易经》的注解诠释,我个人同意《道德经》在很大程度上是《易经》的继承、系统和发扬。《道德经》通篇可分为两层意思,一为自然之道,二为人行之德,并告诉人们如何修人德以合天道(自然之道)。同样,《易经》也是如此。“天行健,地势坤”,为自然之道,“自强,厚德”是人行之德,人德合于天道(自然之道)就能达到“不息”和“载物”的目的。

我们参照《道德经》,就更容易正确理解《易经》的意思。何谓“自强”?《道德经》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自胜,方可称强,“自强”便是自我超越。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可以生生不息。何谓“厚德”?《易经》其实就是一本告诉人如何修德,修何德有何好处的书。全书共阐述各类“德”有十余种,包括“文德”、“懿德”、“崇德”、“谦德”、“龙德”、“君德”、“居德”、“育德”、“天德”等,并且对应阐述了具有这种美德会有何种好处,比如“无咎”、“乃亨”、“富有”、“有终”、“不辱”、“不去”、“天佑”等。如果德行浅薄,就会“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行深厚,就能承载外物。外物是什么呢?就是“名、利、位”,统称之谓“福”。所以,厚德载物的意思就是,修行自己的品德,让德行深厚,才能承载更多的外物(福)。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人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会越混越差直至完蛋(息);人如果不修德行、道德败坏,就会承担不起外物(福),甚至惹祸招殃,就如《道德经》里说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见“抱怨多”而“行动少”人,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好的条件、抱怨国家没有给自己提供好的福利、抱怨公司没有给自己展示才能的机会,看到别人成功不见贤思齐也就罢了,还要轻蔑的说“不就是因为有什么……”,“要是我有他那样的条件”,“我也能……”不从自身找原因,自己不努力不争取,怨天尤人,结果每况愈下。荀子说的明白,“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生活中还有一些人,每天为名利位而奔波,看起来非常上进,好像是真的自强,但总是遇到挫折。就算是一时成功,但往往最终走向失败,甚至下场凄惨。这样的人往往是因为德行不修,导致奋斗无人帮,做事有人阻,挫折有人踩。甚至屡次失利不反思己身,做事往往更加偏激,无所不用其极,晚景凄凉。正如《国语.晋语六》说的,“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

所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相辅相成的,自强和厚德不可偏废.

 





昆明造价大潘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爱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惑齐运通12965232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道刚健,绝不可忤逆;地道宽厚,从不择细尘。人,立于天地之间,故人之道则应汲取天地之所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的本质含义是指永不自满、始终进取。“厚德载物”从字面上可理解为宽厚包容、勇于承载。一个人若能做到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对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将会大有裨益。退一步能明则保身,进一步可影响他人。若是能做到极致,则为千古一完人。

人之道,知世故而不世故。世人都说“做人难、难做人”,难在哪?难就难在,一个人若是“不通世故”,世人皆嫌而弃之;一个人如果“精于世故”,大家又敬而远之。所以说,做人就必须知世故而不世故,自强自立,维护尊严,宽以待人,德行天下。

自己不强大,没人可怜你。做人不厚道,没人搭理你。一个人自我强大是在这个世界上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但自身强大了却做不到谦和宽容、友善待人,则为“人祸”。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因为他自身具备了某些长处或优势,就总是在他人面前趾高气昂、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仗势欺人,这样的人,不是“人祸”又是什么?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把大地比喻成伟大的“母亲”,正是因为母亲不仅仅是哺育了我们成长,母亲更是仁慈、博爱、宽容、友善和责任担当的代名词。我们生而为人立身处世,“自强不息”固然是关键,“厚德载物”则更为重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之道,君子以天地为师。


牛哥谈人生


其实这句话言简意骇,“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杨哥说邮轮


清华的校训来自梁启超。建校初期,在该校任教的梁启超为同学们做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希望清华学子们能继承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后来清华人就把这八个字当成校规,最后成了校训。显然,梁启超认为这八个字是不仅仅是描写“君子”的特征。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卦辞,原文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往今来,关于上面这句话的解释五花八门,然而内容却大同小异。让我们看看清华大学的《清华百科》如何来解释这句话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是清华校训的来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地万物在刚健稳定且永不停息的运转,要想做个有作为的人就得效仿天体的运行,拥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阳刚秉赋;自强不息,清华人的思想精髓,它也鼓励着成千上万的清华人自强不息,生生不息;清华的祖辈就是靠着这四个字才有了清华的今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大地的厚实承载着万物,要想做个有作为的人也得效仿大地的宽厚,使自己拥有胸怀宽广、品德高尚的阴柔品质。“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样阴阳共济,刚柔并存,才是完善的人性。清华人就是凭着这两句话,自强不息,祖祖辈辈的清华人有了这两句的鼓励,才有了今天的清华;

有所谓,有所作为;清华的学生教师,都会像校训说的一样;清华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名校!



高考备考李老师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缘起于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一次演讲。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将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华学校念书,二人都成为享誉世界的名家。

  同时,梁启超本人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学子的文化植根,曾说过:“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他欣赏清华学堂章程所述的“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1914年11月他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


直说山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旨在强调做人做事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自《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谓天(时间)运动刚健,清华“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永不停息;大地气势厚实和顺,清华“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源起1914年11月,梁启超先生应邀来校作《论君子》专题演讲。期间老先生殷切期望清华学子皆能成为秉承祖先传统美德之“君子”,为增加说服力于激情高亢中信手引用《易经》名句激励众生。之后清华学人便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提取为校规,再之后确立为教风、学风、校风集中表现之校训。

至今看来梁启超先生之演讲诚不欺清华学子,其子女六人皆为国之栋梁,乃父“身教言传”功不可没;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广大清华师生共同遵守之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尤其抗战期间激励师生辗转流亡,以简陋而著名的西南联大谱写下名垂青史之“救亡图存”壮歌。



谭菜根0972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托名孔子解释《易经》八卦的《易传.象辞》。

西汉之后,孔子的《易传》与周文王的《易经》合为一书,误导后世,《易传》当作《易经》念。

《易经》既无“阴阳”,也无“乾为天、坤为地”之辞。是《易传.象》解“乾坤”二卦,有“乾为天、坤为地”之“象”。

《易传.象》附在《易经》六十四卦之每一卦、每一爻之中,解释每一卦、每一爻之“象”。

《易传.象》辞,解“乾”卦之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解“坤”卦之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乾象天一样刚健,君子应象天一样坚强振作不停息。坤象地一样顺从,君子应象地一样宽厚承载万物。

清华大学,取《易传.象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作《易经》卦辞刻在石碑上,当作校训。

《易传》当作《易经》念,念了两千年还在继续念,误人子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