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傅佩荣:自己的穷困潦倒讲成故事,这么潇洒的人世间没有第二个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语,出于《论语·颜渊》,其中蕴涵的道理谁也无法否认。

在这一点上,道家的庄子与颜渊颇有几分相似。

庄子有个邻居,在发达之后,用三句话描写庄子:

住在穷街陋巷,困窘地织鞋维生,饿得面黄饥瘦。(〈列御寇〉)

这不是比颜渊还要穷困吗?

1庄子借米

庄子有妻有子,自然要扛起家庭生计。到了实在没办法时,只得向人开口求援了。

《庄子·外物》有一段描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庄子的处境,读来实在让人痛心:

庄周家里贫穷,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米。

监河侯说:“好的。等我收到封地的赋税以后,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庄周气得脸色都变了,说:

“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有人喊我。我回头一看,在车轮压凹的地方有一尾鲫鱼。

我问它:‘鲫鱼啊!你在这里做什么?’

它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族之臣。你有没有一升一斗的水可以救我呢?’

我说:‘好的。我将到南方游说吴国、越国的君主,引进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

鲫鱼气得脸色都变了,说:

‘我失去了日常需要的水,没有容身之处。现在只要有一升一斗的水就可以活命,而你竟然这样说,那还不如早些去干鱼铺找我算了!’”

在这段故事里,庄子听到监河侯的回答,“气得脸色都变了”;

他随口所说的寓言中,鲫鱼听到他的回答,也是“气得脸色都变了”。

现实与虚拟故事两相对照,自然生动使人如临现场,画面逼真让人心生感慨。

换了我是监河侯,一定立即惭愧得“脸色都变了”;

然后送上“一升一斗的水”,请庄子去救鲫鱼,并送上“一斤一两的米”,暂时化解庄子的燃眉之急。

由此也不难看出,庄子的人际关系太差了,连一个救急的朋友都找不到。


傅佩荣:自己的穷困潦倒讲成故事,这么潇洒的人世间没有第二个

2庄子见魏王

《庄子·山木》也有一段记载,庄子不知为了何事而晋见魏王,情况似乎也不顺利:

庄子穿了一件打了补钉的粗布衣服,用麻绳拴住脚上的破鞋,然后去见魏王。

魏王说:“先生为什么这样委靡呢?”

庄子说:“是贫穷,不是委靡啊!

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践,才是委靡;至于衣服破旧,鞋子穿孔,是贫穷,而不是委靡。

这是所谓生不逢时啊!

您难道没有见过跳跃的猿猴吗?

当它处在柟、梓、豫、章这些大树上的时候,可以攀缘树枝,往来自如,就算是后羿、蓬蒙这样的神射手也不能小看它。

等到它处在柘、棘、枳、枸这些多刺的树丛中时,就要小心行动,瞻前顾后,还会害怕得发抖,这不是因为筋骨变得僵硬而不柔软,而是所处的情势不利,没有办法施展它的才能啊!

现在处在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委靡,怎么可能呢?

像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就是一个例证啊!”

可见,庄子承认自己既贫穷又委靡。而责任在谁呢?

在于“昏上乱相”,使得读书人有理想也无缘实践。


傅佩荣:自己的穷困潦倒讲成故事,这么潇洒的人世间没有第二个

3庄子的幽默

因此,庄子的贫困,问题不只在于他愿不愿意从政做官,同时也在于他能不能够发挥抱负。

如果做官只是为了活命,亦即“为五斗米折腰”,那还不如努力安贫乐道吧!

在这一点上,庄子与儒家的颜渊、曾参、原宪,可谓殊途而同归。

庄子的幽默,在于他毫不迟疑地把自己比拟为鲫鱼与猴子,也坦白承认自己的走投无路与困顿不堪。

这是因为他还有养家活口的责任,必须勉强迁就,委屈自己。

现实生活虽贫困,庄子的心灵依然可以自在逍遥,依然可以品味天地之间无处不见的美妙境界。

假设这种处境放在我们身上,恐怕没有几人能像庄子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