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末世與衰世為什麼與康雍乾盛世接踵而來?

啦啦啦forever


大家好。請讓我給大家提供正確答案。相信不會讓大家失望。

為什麼盛世,盛而及衰。首先我們要明白盛世是怎麼來的,明白怎麼來的所謂盛世,才知道為什麼極轉而下。

我簡單的認為, 盛世的意思就是,對外武力威懾,征服四方,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國家繁榮昌盛、通常表現為對內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軍事強大、貿易繁榮、人民安居樂業。

下面我說說乾隆盛世,大家會說你說什麼?就是那個廢物皇帝,只知道吃喝玩樂,七下江南玩去了的乾隆?對!沒錯。我想大多數人都這樣認為的。

我對歷史的出發點,從不帶任何個人偏見。我對歷史還是有一點點尊重的。瞭解歷史,讓我對現實中人跟事物,更加了解透徹,看的能更遠一些。我只看數據說話。請耐心看完,請相信我能給大家提供正確答案。我會稍微詳細講一下,乾隆對後世的嚴重影響,我們先看數據。

乾隆元年(1736年)\t鎮壓古州苗亂

乾隆十年(1745年)\t瞻對之役[129][130]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t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t平定西藏之役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t平定準噶爾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t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t平定臺灣林爽文

平定國內起義的戰爭\t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t平定蘇四十三起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t平定田五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t平定湘黔苗民起義

與鄰國的戰爭\t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t清緬戰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t廓爾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t清越戰爭

乾隆時期對領土的經營,增加190萬平方公里。這裡不算中外,對明朝有爭議的那些領土。

我國曆史定義,明朝僅僅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兩京即京師(北京)、南京,十三個布政使司是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這些都算上350多萬,對於中外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壯族,寧夏回族,等大部分都是土司羈糜,新疆,西藏,內蒙,表述有分歧,我們不做評論,我們只需要知道除去這些增加190萬平方公里。

最後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蔥嶺,北到恰克圖(貝爾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島。

乾隆年間修撰《欽定大清通禮》時,將朝貢禮儀納入其中的《賓禮》,由“外國朝貢禮”和“冊封藩國禮”兩部分構成

其中武力征戰,乾隆時期清朝的藩屬國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撾)、暹羅(今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西南喜馬拉雅山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等國;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

關鍵在這樣的頻繁,對外擴張征戰的情況下,執政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據統計乾隆時期蠲免了正額賦銀兩億兩,加上歷年“災蠲”等的一億多兩,共計三億兩以上。

什麼原因造成的?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大航海時代對我們的影響。

這裡我補充我個人意見,古代一直制約人口增長的是生產力。我們一直是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開始因為生產力的制約出現饑荒,糧食不夠吃,然後戰亂。人口減少,然後繼續人口增長。無數次這樣輪迴。

甚至古代各別時期,由於天災乾旱。易子而食也發生過。古代的可怕不是幾個穿越小說能說清楚的。互相換孩子,然後吃掉。這不是恐怖片,而是古代現實發生的事。

明末一直到而康熙乾隆時期,因為大航海對我們的影響巨大的,

這裡我在說一下,大航海時代對我們另外一方面的影響。明朝亡都說因為小冰川期,二三年不遇寒冬,長城以北,牛羊都凍死,北方遊牧民族一定南下,這不可避免,沒有努爾哈赤還會有別人。

但是因為大航海時代,美洲銀礦跟日本銀礦的發現。大量白銀走私進來。換取米麵糧食,瓷器,絲綢,國內銀的購買力,災難性貶值。貿易逆差巨大的利益。都說有百分之三百的利益,讓人不惜犯法,鋌而走險。超過三百以上,會怎樣?糧食都被買走,而銀價貶值。老百姓吃不起糧食。註定了李自成的成功。這就是明末經濟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閉關鎖國原因。乾隆時期有限的,開放了四個通商口岸,同樣因為大航海時代,首先美洲馬鈴薯也就是土豆,玉米,之所以叫玉米意是皇帝賞賜的米。還有番茄,的引進造成畝產增高。同樣的勞動力,同樣的土地,產出了更多的糧食。造成人口翻倍增長。當然現代的工業化肥,水稻雜交,跟機械作用這裡我們不提。只說古代。

因為畝產的增高,生產力的提高,日本銀礦的發現,白銀進來,國家財政收入從乾隆二十八年開始逐年提高。原來每年財政收入是三四千萬兩,二十八年就達到47063610兩,四十二年達到最高點81824044兩。後來降低一些,但也達到六七千萬兩。

這一切是大航海時代造就了,乾隆中期,耕地面積擴大,人口激增,以耕地面積而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國已開墾土地達七億八千萬畝;全國人口也從乾隆初年的一億四千多萬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億人;國庫存銀則長期保持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出現了相當於全國每年賦稅總收入的兩倍成長記錄,整個社會經濟呈現了空前繁榮的新局面。

將我國江南一地,絲綢,瓷器,茶葉,字畫,書籍,宣紙,手工業,等等,不光銷售到日本,而且銷售到歐洲,擁有一套精美的瓷器成為歐洲貴族的時尚,輻射整個世界。

一個絲綢,也就是紡織業,代表著大量的棉花,茶樹,養蠶,製造,銷售,運輸,廣泛大面積的種植桑樹桑葉,大量老百姓養蠶。初級的紡織工廠,銷售,運輸。

這些跟朝政,不是最直接關係,我只能說康熙乾隆時期,幸運!大航海時代毀了一個朝代,也成就了一個朝代。不知道大家聽明白沒?簡單來說,因為銀本位,匯率的關係,一個朝代滅亡了,一個朝代所謂的盛世。有限的控制銀價貶值,簡單的影響了匯率。什麼是匯率,我給大家簡單說一下,

比如美金,以前是美聯儲收多少黃金,印發多少美元,後來是所有國際大宗商品交易,都是以美元結算,大宗商品比如石油,成千噸糧食,煤,鋼鐵,天然氣,等等吧,

而我國生產的東西銷售到美國,也就是出口,賺的美金,不能在國內直接使用,而是存到商業銀行,比如建行,中行,農行,工行等等吧,然後由央行決定,多少錢買存到商業銀行的美金,也就是說央行決定用6塊錢買商業銀行的1美金,就是匯率。

如果美聯儲為了刺激美國經濟,無限制印發美元,然後買別的國家大宗商品,而美元進來,你又不得不花錢買商業銀行的美元,這就是貨幣戰爭。

而古代明末,跟清朝,不是金本位,而以銀為主的銀本位,所以美洲銀礦,跟日本銀礦發現,對我國古代影響是巨大的。經濟問題就說到這,更詳細的銅錢以及經濟問題,有機會詳細說一下。

乾隆七下江南,難道真的是視察製造業出口,以及河務問題,難道心裡真的,對江南美女一點想法都沒有?這一點從不相信,呵呵,對於他七下江南,是否鋪張浪費,我這裡不做定義,大家來自己判斷。製造業說完了,說下河務,長江黃河,伴隨大量泥沙下來,河床因為泥沙沉積,慢慢增高,古代治理河務,只是簡單的堆高河壩,然後,越來越高的河壩,出現決口,黃河氾濫,河道自然改道,然後又是繼續堆高河壩,現代河務治理,大家看到河水越來越少,不是因為降水量減少,而是因為現代水利工程,水庫修建,河道分流灌溉,水利調換,造成河水減少,這是以現代工業,機械完成的。古代治理河務,只能簡單堆高,根本無法解決,如果只是分流人工改道,清理河床,勞民傷財,不具備真正治理條件。

下面說一下文字獄,跟文化。首先要說,修書並不是,簡單的書都收繳上來,然後重新編寫,編寫完燒掉省下的書。你要知道一本書,它並不是只印一本。修史而是對文獻進行整理,

乾隆不斷頒佈求書諭旨。在這些諭旨中,徵求遺書制定了具體政策:“在坊肆者,或量為給價”;家藏者“不妨繕錄副本,仍將原書給還”這裡同時不排除,將孤本買走。

但是要篡改歷史,那需要跟秦始皇一樣,大量焚書才能成功。你修完的一部書,最後跟市面的書,不一樣。我認為這是一個笑話。也就是說你寫完歷史,最後別人發現跟市面上不一樣,或者你大量收繳書籍焚燒,然後人家發現,出土,或者墳墓裡隨葬書籍,不一樣意思。這就跟搞笑了,丟人啊。智者不為也。歷史只能去添加一些東西,篡改很難。比如努爾哈赤認間隔,400年前金國女真當祖宗,是女真後裔什麼的。自說自話而已。這只是我個人意見,沒有歷史根據,大家聽聽就行了。

修書,不光是(1781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八部《四庫全書》還有《大清一統志》,《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大清會典》。著名的有文字音韻《清文鑑》、文學《唐宋詩醇》、地理《大清一統志》、農家《授時統考》、醫學《醫宗金鑑》、天文曆法《曆象考成後編》。

乾隆時期也是文字獄時期製造之一!對於文字獄,那個時期,我客觀的說,文字獄是中央集權,高度集中,和殘酷血腥的封建制度,剝削表現。

是封建帝國王朝,對思想的閹割,恐怖血腥的精神束縛鎮壓,的完整表達。跟乾隆自己說的“ 賦性寬緩, 政尚寬大”,寬比嚴好。完全背道而馳。

當然不排除有個別文人,認為不說兩句,不足以彰顯傲骨,最後稱為一種文人時尚風氣。

盛世簡單說到這,更詳細的有機會說下。

清末,真的想從政治,黨爭,農民起義,洋務運動,國際局勢,軍事,文化,思想,四位大臣,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個個方面說一下,但是今天只簡單說一下經濟,

清末我們從思想上,跟國際完全斷代,根本不是一個層次,數百年的銀本位,清末全世界白銀三分之二,掌握在清朝手裡。資本掠奪已經從佔領土地,偏向於成一種貨幣戰爭,當然後來工業對石油,橡膠,木材的需求,又轉化對土地的爭奪。跟後來思想意識形態認知的碰撞,我們這裡不多說,只是簡單講一下清末經濟,國外列強,通過武力強迫你開放市場,通過一小塊租界,達到資本掠奪目的,

清末的思想意識形態,還停留在國外技術比我們強,槍炮比我們利。只要我們掌握了製造技術,就可以針鋒相對的層次。一邊洋務運動,一邊日本明治維新,最大的區別是我們還停留在,需要製作技術,而明治維新,是日本從文化,最根本層次改變,沒有哲學,不會有完整的科學體系。簡單的說給你技術,你只會停留在當前技術之內。科學體系是一套完整的科學研發。完整的工業升級。不是你學了技術就能解決問題。甚至可以說你掌握的技術時間,還沒有人家技術換代快。這裡不多說,說不完,

列強只是通過了,簡單的鴉片貿易一種方式,就成功的掠奪,狙擊清朝的經濟體系,清末農民起義,比如太平天國等等,焚燒整個中原大地,最基本的原因是,資本外流,也就是說,糧食,衣服,食物,白銀,如傾洩般外流。災民邊野。民不聊生。加上太平天國每到一地就屠城習慣,整個中原大地一片狼藉。人口損失,是8年抗日戰爭,人口損失總合。

太平天國這裡不多說,可以看看一本書《晚清七十年》。

蘇南地區,往往二三十里,不見居民,有的地方人口僅存五分之一。

浙江省,一片劫灰,道殣相望,昔日溫飽之家,大半成為餓殍。

安徽省,皖南“野無耕種,村無炊煙,市人肉以相食”;皖北“但有黃篙白骨,並無居民市鎮,竟日不見一人”。

江西省,數百里“不聞雞犬聲,惟見餓民僵斃於道”。

而30年後就是中日甲午戰爭,

太平天國《戶部清冊》所載的戶口數,認為從1851年到1864年中國人口銳減40%,絕對損失數量達1.6億。而且也是全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僅造成了5000萬的過量死亡,

就說這裡吧,有機會詳細說一下。


客觀的看歷史


歷史上盛極而衰者眾多,

西漢歷經文景之治、武帝徵匈奴收西域、昭宣中興,轉眼被王莽所篡。

大唐經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轉眼間安史之亂爆發,由盛轉衰。

大明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接著“土木堡之變”,迫使日益增長的國力亦被打斷,由盛而衰。

清朝經過康熙、胤禛、乾隆三代帝王勵精圖治,進入了全盛階段。乾隆繼位之初,對內革新政治,用寬緩代替父皇雍正的嚴苛,對大臣寬容嚴明;對百姓實行仁政,減免賦稅,鼓勵生產。軍事上平定邊疆叛亂,維護國家統一。

此時的清朝疆域空前遼闊、社會繁榮、文化發達,史上稱之為“康乾盛世”。

乾隆後期逐漸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六下江南耗用國家人力物力。寵信和珅,導致和珅專權,貪贓枉法,嚴重破壞了吏治,整個清王朝亦在乾隆後期由盛轉衰。

歷朝歷代都是實行人治,君王的賢明決定了王朝的走向,而往往權利的集中會導致封建統治者的自我放縱。所以個個朝代終將不可持久。


談史論今100


因為康乾盛世是虛假的“盛世”,徒有其表。喬治·馬戛爾尼在回國後向英國議會寫出報告說:“中國是一艘破舊的大船,150年來,它之所以沒有傾覆,是因為幸運的遇見了極為謹慎的船長。一旦趕上昏庸的船長,這艘大船隨時就可能沉沒。中國根本就沒有現代的軍事工業,中國的軍事實力比英國差三到四個世紀。”可見當時的乾隆只是滿足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根本不在乎全球已經進行了工業革命。況且,當時的底層民眾與統治階級有著尖銳的矛盾,他不僅大興文字獄,多次上江南考察也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和珅替他背了黑鍋),當時的清朝,倒臺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北方有佳人的知識庫


盛極必衰,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

“康乾盛世”後自認為是天朝上國,妄自尊大,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內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貪官橫行,百姓負稅增加,八旗子弟變身紈絝,軍隊戰鬥力下降,太后參政,皇帝實權被削弱等。

卻不知英國工業革命,日本“明治維新”等,各國都在發憤圖強。“懷璧其罪”,見過清朝繁榮的各國自然對它念念不忘,多次發動戰爭,強行打開中國大門,讓清朝割地賠款,百姓從此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老家伊濱的


康熙沒毛病千古一帝

乾隆怎麼說吧 自己有點太奢侈 拖垮了後世皇帝

再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後世沒有能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