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听说国家双一流大学毕业的毕业生就根本就不用找工作,因为根本就不用愁工作?对吗?

666的早晨


双一流大学指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学校,基本上包括过去的985大学和少数211院校或学科,共有137所。全国共有高等院校2900多所,这样双一流大学占全国院校总数4.7%,其学生占全国8%,所以双一流大学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少数学生。因而当然受到用人企业单位的首选与晴睐。为了节约招聘成本,用人单位往往採取学历优先和先入为主的做法,对双一流毕业生开绿灯。所以双一流毕业生找工作就业占优势。但招聘工作是双向的,也需要学生填递简历,例行应聘手续,并不象过去國家包分配那样。所以要找到合适的可心的工作需要选择应聘的过程。也有少数毕业生因学业成绩或别的问题使工作受阻,比如高考复习八年考上清华的吴善柳,在清华学的是电气工程自动控制专业,但因年令过大和成绩平平而遭对口企业拒聘,后在郑州某中学从教。也有因专业不对等改行不理想的。但这属于少数情形。




相比较而言,一般二本院校毕业生找工作要难一些,因为学历不占优势,多数情形需参加招聘考试(笔试),然后面试等程序。所找的工作待遇一般也不及双一流毕业生。但参加工作后就凭能力进步了,工作做的出色,成绩骄人者,二本院校毕业生也大有人在。



正因为如此,高三学生应积极复习备考,争取高考超常发挥,考取理想的大学。但不论怎样,往后坚持努力学习,具有真才实学,这才是最根本的。


远山的呼唤


双一流大学毕业生也愁找工作的。别说双一流了,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愁。

真经的一个侄子北大化学专业毕业,在毕业那年我正好去北大招聘,和他聊起找工作的事。他说不少同学到大三就自学编程,就是为了毕业能去后厂村做码农,因为码农的收入比做化学的高多了,哪怕你是北大化学毕业的。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作为一个北大学生,一个天之骄子,还是要有点情怀的,你们确实可以做码农,也确实可以去追求高薪,但你们更应该去做对国家、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让自己泯然众人。后来侄子申请到了美国大学的博士,继续深造去了。而他的同学,真的有去互联网企业当码农的。

真经在一所211高校工作15年了,可以说,985、211高校,以及现在的双一流学科高校的优势专业,确实是不愁就业。如果比较懒的话,甚至也不用出校门,自然就有大把的好公司到学校来招聘,而且很多都是当场签就业协议的。这些学校每年90%以上的就业率里面虽然有一定的水分,但除了个别专业外,基本上都能实现“想就业就能就业”。去年真经有个在企业工作的同学,带着团队回母校招聘,结果来得有些晚,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已经签了,剩下2、3个四六级都没过,成绩也不太好的学生,同学当时和这几个学生聊了聊,当时就决定要签,因为他觉得这几个211的“中等生”,都比双非高校多数毕业生强(当然,也可能是出于校友的偏见)。

但是,最后这几个学生居然没有签,因为他们还没看上我同学的企业。他们的辅导员也很无奈,说现在这些90后学生就是很有个性,期望值也都很高。据说直到最后,都还有一个学生没有签工作,直接南下闯深圳去了。

这就是我说的,再好的学校,学生们也愁工作,因为很多学生总是不满意自己能找的工作,总想找更好的工作,而好的企业,比如华为、阿里等等,竞争有特别激烈,所以,他们也会犯愁,只不过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高校人才真经


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我甚至还想连985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这社会不是就不要人做事了。但现实往往残酷得让人无法理喻。

我儿子09年985高校毕业,他班30人除了考研与保研的基本无正儿八经的找到工作。他倒幸运找了家造动力的原国营工厂,为了照顾本班另一个朋友让给了别人,希望等机会。可后来除西部几家不上规模的企业勉强愿意接收他就再无机会。我委托朋友联系了一家与其专业多少有关联的企业。第一次去看儿子,他就在一个密罐里拧螺丝,比初中未毕业的南下务工还艰辛,工资还低,档案组织关系都没地方可转。两个月后说是转正,但就是做销售。一个项目前期要你跑,差不多成了就让别人经手,职场比什么都黑暗。还值得一说,现在再回头去看招我儿子的国营厂就只剩下空荡的破厂房和随处的荒草。

搞了一年,儿子和我说要考研。我立马同意,也只有再读书才有希望。儿子在本科学校旁租了房子准备三个月,跨专业考研成功。后来格外珍惜机会,通过硕博连续拿到工科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8篇,外文4篇。就业时被中科院一个研究所和一家央企看中,但他选择回到省城一所老牌重本高校做教师。现在是硕导和系副主任。去年是本科毕业十周年同学会,世事苍桑感慨万千。当年意气方猷的985们才知自己在社会的份量轻如鸿毛。


楚天959


我是标准985本硕毕业,我老婆也是。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现在985毕业就是个P。当然,非985毕业P都不是。

当今社会,学历学校只是成功极其微小的一个组成部分。打个比方,以前学历学校可以占50分,家庭背景占50分,你努力考上985,基本上人生成功了一半。可现在,社会给普通人的机遇急剧减少,学历学校顶多占20分,家庭背景等因素占80分,你苦读20年,不如别人爸爸打个电话!

咱再举个简单算术题:985毕业的高才生,工作30年,年薪20万(算高了),工作30年,不吃不喝存600万(基本是不可能的),恭喜你,终于可以买半套北上深的房了!


潇洒出格


上大学就上好大学,那么相信,高中生都知道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一句神话:上了 大学后,你们就轻松了

不少学生就努力的拼搏啊,奋斗啊,就为了考生一所好大,重点大学,当然老师们也煽风点火,考上了大学,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篮球你想打多少就打多少。

肯定老师们也会说:你考211/985,考上了211/985,你还怕找不到工作?当然现在211/985已经成为历史,都叫双一流了。

那么考上了双一流,是不是就不愁工作了?

鉴于双一流的主流仍然是211/985,所以基本211/985认可度最高,所以咱们还以211/985为例子。

这个大学生现在其实不值钱了,不能说满大街吧,至少本科招生,基本上一大半都是本科生,而211比例却只占考试人数的5%,全国适龄人口的2.5%左右。显然211,院校学生更优秀,当然更优秀的是985院校,甚至是华东五校,是清华北大。

为何喜欢211的毕业生呢,因为211/985院校实力强,经费重组,人均经费是普通高校的几倍到百倍。

比如清华大学2019年总经费290亿,但是很多高校一年经费连上亿都没有。你说差距大不大?

毕业生很多,但是好岗位总是有限的,所以同等条件下都是有限选择211/985毕业生。

所以211/985相对与普通高校,想找个工作很容易,但是想找个好工作,那就不太容易了,因为强中更有强中手啊,顶级好岗位就那么多,比如金融行业,基本就认清北复交,两财一贸,南开厦门扥,其他211/985高校虽然金融毕业,却很难找到不错的工作,尤其是工科院校的金融专业。

另外最重要的是,冷门专业,不论是清华北大,还是211/985,乃至普通高校,想找好工作都很难,比如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文科专业,环境,化学,生物,材料这类理工科专业,这类专业任何高校都很难找到工作,就是清华北大毕业也是瞪眼找不到工作。

如果是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就是非211的南京邮电,杭州电子科大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某种意义讲,找工作,最重要的是专业,然后才是高校,冷门专业任何高校都几乎找不到工作,热门专业,任何档次高校都可以找到工作。

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


高校专业那些事


确实是这样的,我亲眼所见。

考上国家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基本是不用愁工作的。因为【1】学校有很大的影响力,合作企业较多;【2】学生自身的能力较强,获得社会信任。

而普通二本院校,大部分是为了整体提高国民素质而开办的,或者是为社会提供有素质的技能工人。

【我本科读的二本院校,虽然是省会院校,但是毕业的时候,找工作也比较困难。

毕业的时候,有个世界500强的三级分公司,去学校招了一批人,但是没过多久,就主动违约了,说法是: 领导不希望从二本招生,要从一本招生。

后来,我考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时间去看了一下他们本科生的招聘,让我目瞪口呆。世界500强的二级公司,去招聘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时,条件很低,只要投简历就录用,并发两万块钱的安家费。

我在毕业的时候,也直接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这是在二本院校的时候,连想都不敢想的!】

原因:

第一,双一流大学的生源优秀,国家支持。

双一流大学的生源,本身就很优秀,在千军万马的高考中脱颖而出。

进入双一流大学之后,接受了最好的教育,老师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

并且,学校在社会上影响力大,校友在各大行业都是佼佼者,很多企业合作愿意跟双一流大学合作,甚至只招985、211的学生。

国家对双一流大学支持很大,每年给这种大学拨款数十亿。

比如说,清华每年的科研拨款经费有100多亿,而普通二本大学每年只有2-3亿;更厉害的是清华这类学校,自身还能盈利上百亿!



第二,二本大学培养目标与就业不一致。

二本大学的学生,能力不如双一流大学的学生强!

但是,培养模式却跟双一流大学,一模一样。在大学里都只学死板的书本知识,根本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原因】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是为了社会培养工程师,为社会培养学术人才、科研人才。

但是,培养目标与就业实际不符,工程师类的职位是给双一流大学生准备的,而二本的大学只能是技工人员,导致二本的大学生心理落差大!


换句话说,社会根本没有那么多的优秀的岗位,留给所有大学生。光双一流大学的学生就把这些岗位占满了。二本类的学校、专科类的学校根本没有机会。

二本类的学校,应该转变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人员,不要再跟双一流大学似的: 去学一些课本知识,去培养科研人才、工程师。

双一流的大学生,虽然学了课本知识,也没有技能,但是他们学习能力强,走入社会之后,能很快的学习到社会技能。

二本的大学生,既学了课本知识,又没有学习技能,步入社会后,学习能力又没有双一流强,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最后也学不到社会上的顶尖技能。


我认为: 都是高校简单扩招,把这帮人给害了!

原本在社会上,就没有那么多优秀的岗位,给所有的大学生。结果大学生不断地扩招,而好岗位没有增多。

都是“大学生”这个统一的名称,让所有学生不平衡。双一流毕业的学生,叫大学生;普通二本类毕业的学生,也叫大学生。但同样是大学生,结果最后待遇不同,大家肯定心态不好,就会不断的抱怨,不断的跳槽。(并且,二本大学生和双一流的大学生,各自认识不到与对方的不同。)

实际上,这种叫法不对。双一流毕业的学生,叫大学生;普通二本类毕业的学生,叫“次大学生”,三本专科类的学校,叫“准大学生”。

这样,大家就不会抱怨: 就业难,就业岗位不好了,因为自己不同的身份,就适合不同的就业心态!

另外,应该将一大部分二本院校,转变为技能型的二本院校,类似于高职院校。让“次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一些真正的操作技能,而不是学一些简单的知识,这样去工厂之后比较有竞争力,能直接参加工作。


牵牛花牵牛郎


因为大家看到的天空不一样,所以目标就不一样。即便是双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也是发愁工作的,他们发愁的不是找不上工作,而是找不上理想的工作。



对于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可能毕业之后,最先想到的就是吃饱饭,找一份工作谋得一个职位,就是最大的目标。

但是对于双一流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目标不但是要吃饱饭,而且还要吃好饭,所以说理想工作就成了难题。



虽然找工作不发愁,但是理想的好工作就那么多,所以双一流的名校毕业生也要互相竞争,才能拼得最满意的工作,因此他们和普通毕业生是一样的,也会为好工作发愁。

要想摘到又大又红的苹果,对普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很难,但是对于双一流的名校毕业生来说,相对会简单很多。



但是如果你要摘到最高处的又大又红又甜的苹果,那么也是困难的,因为优秀的人在一起,竞争更激烈。


张老师的讲桌


【名词解释】“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附: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其实,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就是39所“985工程”重点大学,加上郑州大学、新疆大学、云南大学。

据统计,2019年“双一流”大学总共录取37.7万人,占全国招生总量的4.7%。

再回到本问题。

本问题中提到:“国家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用找工作,因为根本就不用愁工作”,这个说法总体上是正确的。

去年,全国本科和专科总共招生超过1000万人,而“双一流”高校总共招生37.7万人;就凭这样的比例就可以了解,这37.7万人肯定处于“就业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当然就业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不公平”,为什么你们“双一流”毕业的就那么好就业,我们为什么这么艰辛?

我只能对那些为自己鸣不平的毕业大学生们说,这是社会的选择,因为他们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才考到这么牛气的学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让他们捡到的。

好的大学、社会认可度高的大学,谁都想去读,但不是天天懒懒散散、随随便便就可以考上的。

除了过人的天赋外,哪一个考上“双一流”的考生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不要只看到现在人家的光鲜亮丽,也要看到人家灯下苦读的孤单身影。

只有吃得下那一份别人吃不了的苦,只有跋涉过别人走不了的路,最终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不对吗?

附: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感动时代


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不是说国家双一流大学毕业生根本不愁找工作,只是相比之下要容易一些,对于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要求要高一些。北大清华毕业的大学生同样面临就业压力,在校表现优秀的毕业生,会被优秀的企业选中,双一流大学毕业生仍然有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因为这是双向选择,没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2019年秋季,深圳龙华区招聘教师引发网络关注,招聘教师岗位400个,引来了近3万人报考。原因是福利待遇好,本科毕业生年薪26万以上,研究生毕业年薪28万以上,全日制博士奖励20万,优秀毕业生奖励3~8万,享受五险一金和人才引进计划的相关政策。清华北大毕业生趋之若鹜,多达74人,堪称“神仙打架”。博士教师达22人,凸显高学历。

以前,很多人不看好的教育行业,成为如今的香饽饽,分析其中的原因就不难看出,如今的就业形势压力大,以前很少听说有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而如今好像有一种趋势,除了就业形势发生改变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育行业稳定,工资收入高,每年还有近三个月时间的假期,而且是带薪休假,这让很多人羡慕。

3月6日,教育部官网发出通知,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为此,要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方式,提升网上就业服务能力,拓宽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并增加升学深造机会,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


这些举措都反映出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要占优势,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非211或985院校毕业的学生不录用,不是用人单位歧视其他学校的毕业生,而是高学历的毕业生太多了,用人单位也知道选用优秀的毕业生。所以,相比之下,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找工作较容易一些。


Lance课堂


双一流大学找工作更容易不假,但是说根本就不用找工作,这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优势

一是就业机会更多:每年春招秋招时期都会有很多企业直接到这些高校里面进行宣讲,宣讲完毕就会直接进行面试,表现好的可能现场就能签协议。而非双一流高校的学生,甚至连招聘的信息都可能看不见。

二是就业机会更好:到校园,宣讲招聘的企业都是经过了学校的考核审查,有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的优质企业,企业对招聘的人才有一定的要求,同样学校对于进入校园的企业也有一定的门槛,而且校招的,工资待遇一般,比社会招聘的工资待遇相对更高一些。

三是更受就业单位欢迎:名校热,考研热,说明学历的越来越受重视。即便是参加社会招聘会,因为有学历上的优势,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也更受就业单位的欢迎,因为相比较而言,他们受到的学科训练更为系统,个人的学习创新能力相对更强。

就业机会不会主动砸到头上

2020年高校的毕业生将达到874万,加上留学归国的人员,求知的总人数肯定会超过900万,加上今年的特殊情况,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不主动去寻求就业机会,很可能就成为失业失学人员,机会不会主动找到名校毕业生的头上来,更何况即便是双赢六高校也有不少毕业生混了四年,并没有学得真才实学。

北大毕业生就业也要付出艰辛努力

参考北京大学2019年就业质量报告:北京大学毕业生平均投递25.71份简历,才能获得10.97个面试机会,获得录取通知3.5个,平均求职用时4.8个月。可见即便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求职也很不容易。

天上不会掉馅饼,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有一定的优势不假,但能否获得好的机会还是以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为前提。即便是名校毕业生,不主动寻求机会,也只能浪费了学校平台带来的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