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戲曲知識:秦腔的班社(陝西)

秦腔班社也附設科班,是培養人オ兼演出的機構。秦腔自誕生以來,演藝人オ大多采用隨社以師帶徒和科班教育兩種方式進行。班社的出現和興盛,必定和秦腔演出市場的繁榮相關。但因沒有文字記載,始於何時,尚難確考。

戲曲知識:秦腔的班社(陝西)

相傳清順治、康熙年間(1644-1721),東府大荔一帶就有同州梆子鄒邑班、大德勝班的演出活動。清乾隆中葉,戲曲班社在陝西各地蓬勃興起。據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載:“西安樂部著名者凡三十六,最先者曰保符班。”此後,道光、成豐、同治三朝,這種辦班演戲的風氣更為興盛,全省各地戲班林立。僅以鳳翔府為中心的西府秦腔就出現了義興班、聚順班、順義班、水順班等4大班;還有8小班,24個饃饃班等30多個班社。

民國初年(1912),陝西易俗伶學社成立,學社設學校部,把文化課、基本功與教戲融為一體,並嚴格遵照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的選舉制度選舉社長、評議長等,在秦腔乃至戲曲班社史上是一大進步和突破。易俗社成立後,全面進行秦腔改良活動,各地起而仿效,建班之風日盛,陝西秦腔班社的演出活動達到了鼎盛時期。民國二十年(1931),出現了男女合一的戲班。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日戰爭爆發,東北、河北、山西、北京等一些評劇團、京劇團、晉劇團、豫劇團遷來陝西,這些班社和腔班社之間的藝術交流活動十分頻繁,亦對秦腔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民國三十五年(1946),國內解放戰爭全面展開,戰事吃緊、,人心浮動,開科辦學之風逐漸衰微。

戲曲知識:秦腔的班社(陝西)

民國二十七年(1938)・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成立,在陝北、關中各解放區成立戲曲劇團蔚然然成風,一批以編演現代戲為主的革命戲曲劇團湧現出來。民國三十五年(1946)以後,由於戰事,同統區腔班社舉步維艱,解放區戲曲劇則健康發展,日益大。

戲曲知識:秦腔的班社(陝西)

腔班社就其性質來看,大體可分為四類:是由名老藝人出資或集資創建,俗稱內行班。這種班社大多為求生計,佔戲班的多數;二是由地方豪紳富戶或鉅商大家出資建班,俗稱外行班。這類班社多為牟利賺錢,帶有商業性質:三是由開明知識分子或軍政要員出資建社,旨在改良秦腔,傳政治主張,用戲曲干預社會生活,承擔社會教育與移風易俗的功能。這類班社在民國時期居多數,多在城鎮設址;四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團體集資組建,旨在為當時最大的政治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服務,鼓舞邊區人民的革命鬥志。

戲曲知識:秦腔的班社(陝西)

戲班中的起班人稱班主、班長或東家(劇社稱社長,劇團稱團長)。戲班多由40人-80人組成,各戲班不等。戲班設有管班人,俗稱領班長,管理班內班外重大事宜,下設賬房一人,專理內外經濟、財務收支;派師一人,負責排定演出劇目和分派演員及演職人員考勤工作。還配有雜工和夥管、炊事人員,負責生活。服裝行頭4人-5人,分管大衣箱、二衣箱、頭箱、刀槍把子箱。文武場面12人,負責文場,武場演出伴奏。演員按行當角色分類,每個行當都有挑梁把式、二把式、三把式。戲班擁有演員多少,由戲班的規模和知名度而定,少則20人,多則40人-50人不等。戲班與演員的關係一般為僱用關係,僱用期多為一年,也有搭班後長期僱用的。僱用時雙方要簽訂合同,合同期滿,才能解僱。無特殊情況,不得中途解散和離班。演員薪金按合同所訂的戲份分錢。民國以後的劇社,大多通過民主選舉選任社長、成立社委會等多種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根據社章規定社長任期,可連選連任。演員採用聘任制,待遇實行供給制、薪金制和獎金制三結合制度。根據表演水平,評定薪金。

戲曲知識:秦腔的班社(陝西)

解放區秦腔劇團團長由主管上級任命,演職人員由革命隊伍中有文藝特長的人員組成,實行戰時供給制。 1949年5月,西安解放,陝西各地的秦腔班社陸續由各地(市)縣政府接管,改成秦腔劇團,但體制仍舊沿襲舊戲班體制。解放區秦腔劇團開始進入城市,沿用軍事供給制。1951年5月5日,中央發佈關於戲曲改革的指示,省和各地市相繼成立了戲曲改進委員會。1953年、西北文化部召開戲曲劇團整編會議,對專業劇團和民間職業劇團進行整編、定點登記。至1956年,全省經過整編、定點登記,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提高了演職人員的思想覺悟,廢除了舊戲班的陳規陋俗,演職人員的薪金制由過去的“戲份制”,改為固定工資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