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戏曲知识:秦腔的班社(陕西)

秦腔班社也附设科班,是培养人オ兼演出的机构。秦腔自诞生以来,演艺人オ大多采用随社以师带徒和科班教育两种方式进行。班社的出现和兴盛,必定和秦腔演出市场的繁荣相关。但因没有文字记载,始于何时,尚难确考。

戏曲知识:秦腔的班社(陕西)

相传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1),东府大荔一带就有同州梆子邹邑班、大德胜班的演出活动。清乾隆中叶,戏曲班社在陕西各地蓬勃兴起。据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载:“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最先者曰保符班。”此后,道光、成丰、同治三朝,这种办班演戏的风气更为兴盛,全省各地戏班林立。仅以凤翔府为中心的西府秦腔就出现了义兴班、聚顺班、顺义班、水顺班等4大班;还有8小班,24个馍馍班等30多个班社。

民国初年(1912),陕西易俗伶学社成立,学社设学校部,把文化课、基本功与教戏融为一体,并严格遵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选举制度选举社长、评议长等,在秦腔乃至戏曲班社史上是一大进步和突破。易俗社成立后,全面进行秦腔改良活动,各地起而仿效,建班之风日盛,陕西秦腔班社的演出活动达到了鼎盛时期。民国二十年(1931),出现了男女合一的戏班。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东北、河北、山西、北京等一些评剧团、京剧团、晋剧团、豫剧团迁来陕西,这些班社和腔班社之间的艺术交流活动十分频繁,亦对秦腔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内解放战争全面展开,战事吃紧、,人心浮动,开科办学之风逐渐衰微。

戏曲知识:秦腔的班社(陕西)

民国二十七年(1938)・陕甘宁边区民众劇团成立,在陕北、关中各解放区成立戏曲劇团蔚然然成风,一批以编演现代戏为主的革命戏曲劇团涌现出来。民国三十五年(1946)以后,由于战事,同统区腔班社举步维艰,解放区戏曲劇则健康发展,日益大。

戏曲知识:秦腔的班社(陕西)

腔班社就其性质来看,大体可分为四类:是由名老艺人出资或集资创建,俗称内行班。这种班社大多为求生计,占戏班的多数;二是由地方豪绅富户或巨商大家出资建班,俗称外行班。这类班社多为牟利赚钱,带有商业性质:三是由开明知识分子或军政要员出资建社,旨在改良秦腔,传政治主张,用戏曲干预社会生活,承担社会教育与移风易俗的功能。这类班社在民国时期居多数,多在城镇设址;四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团体集资组建,旨在为当时最大的政治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服务,鼓舞边区人民的革命斗志。

戏曲知识:秦腔的班社(陕西)

戏班中的起班人称班主、班长或东家(剧社称社长,劇团称团长)。戏班多由40人-80人组成,各戏班不等。戏班设有管班人,俗称领班长,管理班内班外重大事宜,下设账房一人,专理内外经济、财务收支;派师一人,负责排定演出剧目和分派演员及演职人员考勤工作。还配有杂工和伙管、炊事人员,负责生活。服装行头4人-5人,分管大衣箱、二衣箱、头箱、刀枪把子箱。文武场面12人,负责文场,武场演出伴奏。演员按行当角色分类,每个行当都有挑梁把式、二把式、三把式。戏班拥有演员多少,由戏班的规模和知名度而定,少则20人,多则40人-50人不等。戏班与演员的关系一般为雇用关系,雇用期多为一年,也有搭班后长期雇用的。雇用时双方要签订合同,合同期满,才能解雇。无特殊情况,不得中途解散和离班。演员薪金按合同所订的戏份分钱。民国以后的剧社,大多通过民主选举选任社长、成立社委会等多种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根据社章規定社长任期,可连选连任。演员采用聘任制,待遇实行供给制、薪金制和奖金制三结合制度。根据表演水平,评定薪金。

戏曲知识:秦腔的班社(陕西)

解放区秦腔剧团团长由主管上级任命,演职人员由革命队伍中有文艺特长的人员组成,实行战时供给制。 1949年5月,西安解放,陕西各地的秦腔班社陆续由各地(市)县政府接管,改成秦腔剧团,但体制仍旧沿袭旧戏班体制。解放区秦腔剧团开始进入城市,沿用军事供给制。1951年5月5日,中央发布关于戏曲改革的指示,省和各地市相继成立了戏曲改进委员会。1953年、西北文化部召开戏曲剧团整编会议,对专业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进行整编、定点登记。至1956年,全省经过整编、定点登记,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演职人员的思想觉悟,废除了旧戏班的陈规陋俗,演职人员的薪金制由过去的“戏份制”,改为固定工资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