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盛唐无力灭吐蕃,“弱宋”却能吊打吐蕃?

生活360x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问一句:二百多年前的中国比美国强太多,为何现在的美国比我们强很多?

无它,因为时间在不断变化,此涨彼消,各个国家在不同阶段,有强有弱而已。其实,盛唐时的吐蕃,和宋朝时期的吐蕃,完全不是一回事,两者差距很大。

盛唐时期的吐蕃,实力强大

吐蕃建国和唐朝基本一样,也是在公元618年建国,随着几代君王的努力,特别是松赞干布(第二代君王)的杰出贡献,让吐蕃成为了当时一流的世界大国。

在全盛时,吐蕃的疆域很大,西起帕米尔高原,和西边的阿拉伯帝国接壤,东边和大唐帝国接壤,而接壤处就在陇山、四川盆地,当时的北庭(敦煌)、安西(酒泉)也都属于吐蕃。大面积的青藏高原完全属于吐蕃,如今的克什米尔,以及尼泊尔也都属于当时的吐蕃。

当时的世界三大强国是:大唐、阿拉伯帝国、吐蕃国。

当时的吐蕃占领区和联盟区的人数总计近千万,而且它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文字,同时和唐初的交流比较多,于是整个国家比较繁荣,发展很快。

这样的吐蕃,唐朝当然没有办法三下五除二灭掉,李世民灭不掉,采取了和亲政策。但是大国之间的战争还是发生了,唐朝支持吐谷浑,而吐蕃准备灭了吐谷浑,于是在唐高宗时期发生了战争。公元670年,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战中,唐军战败。看来,吐蕃实力不容小觑。

公元714年,是唐玄宗开元二年,整个唐朝万象更新,是唐朝堪比“贞观之治”的时代,被誉为“开元盛世”,就在这一年,双方再起冲突,唐朝薛讷、张思礼分别率唐军大破吐蕃军,杀敌数万。唐朝扳回一局。

但是,有人就是记吃不记打。

公元722年,吐蕃竟然入侵其西部的唐朝属国小勃律,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派手下大将张思礼领兵四千去救,结果是大破吐蕃军,斩获数万。

728年——729年,唐朝张守珪、李祎又是几次大破吐蕃军,拓地千余里。吐蕃终于意识到,唐朝不好对付,于是在公元730年,吐蕃派人来求和了。

公元733年,唐朝和土蕃双方在赤岭(青海日月山)立碑定界。但是,不久以后,双方都不甘心,都想取得更大利益,唐朝想再赶吐蕃后退,吐蕃想收复失地。于是,战事又起了,这次吐蕃聪明地联合了突骑施、南诏,三方合兵,准备干掉大唐。

事情哪有那么简单,公元742年到公元754年间,唐朝和吐蕃开战十数次,大唐胜多败少,最后把唐朝与吐蕃的分界线推进到了青海湖至黄河和曲以西。

从这里,可以发现,唐朝已经占了明显优势,哥舒翰、高仙芝等人战功赫赫,成了吐蕃人的噩梦。看来,打仗就是拼国力,此时的李隆基时代国力正盛。

但吐蕃还是等到了翻本的机会,那就是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吐蕃先是占了陇右。但是,尝到甜头的吐蕃人,不甘心,在公元763年,吐蕃集中约二十万军队东进,占领了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占领长安十五天,听闻郭子仪与唐勤王之军接近,吐蕃军撤退。看来,胆量还是欠缺,毕竟太深入大唐腹地了。

这之后的几十年当中,郭子仪、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先后多次重创吐蕃军,后来,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变得四分五裂,吐蕃王朝不再辉煌。

强大的吐蕃国竟然自己撑不住了,看来没那个实力,还是老实一些为好。

综合来看,吐蕃在唐朝时期,也是一个一等一的大国,不容易被灭国,毕竟地域辽阔,又凭借高原和山地,完全战胜实在不容易。但吐蕃王朝(公元618-842)四分五裂,完全瓦解,主要还是连年征战,再加上内部起义增多,领导人内外交困,自顾不暇。因此,撑不住完全正常。

宋朝时期的吐蕃,早已不是那个曾经的吐蕃王朝了

宋朝比上唐朝,综合国力显然比不上,但是宋朝对吐蕃那是对抗得非常好,原因很简单,此吐蕃非彼吐蕃。

宋朝时期的吐蕃,是在大宋开国不久后,一个部落首领的后裔唃厮啰在以邈川(今乐都) ,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的政权。这个政权早期在权臣李立遵的影响下,想从大宋取得更多的利益。

但是北宋并没有给予他们想要的,于是在当年的9月,唃厮啰、李立遵和马波吒腊、鱼角蝉等诸部首领,合军三万余人,由李立遵指挥,直扑秦州。你没有看错,是三万余人,这人确实不多。估计是他们最主要的力量了,毕竟实力相比唐朝的吐蕃,早已弱了太多。

秦州守将是曹玮,这人很牛逼,他是宋朝开国名将曹彬之子,由于掌握了情报,于是在各种安排下,在三都谷和吐蕃发生了大战,结果是吐蕃大败,曹玮追击二十余里,斩首千余级,掳获淄重无数。

但是李立遵非常不甘,于是制造各种冲突和战役,甚至不惜联系西夏,和西夏一起搞合作对抗北宋。但是,面对曹玮等名将,李立遵最后还是无功而返。

为了害怕大宋继续反攻,李立遵、唃厮啰经过商议,决定求和,愿意协助宋朝对抗西夏。整个北宋王朝后期实行的“联蕃抗夏”,就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综合来说,唐朝未能靠武力灭了吐蕃,是因为当时的吐蕃作为全球三大帝国之一,实力雄厚,地域广大;而北宋能吊打吐蕃,是因为此吐蕃很弱小,唐朝的吐蕃和北宋的吐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相差实在是太大。


蓝风破晓


盛唐搞不定的吐蕃却被宋朝整治的“服服帖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此时的吐蕃已经不是那个能够和唐朝争锋的统一的吐蕃帝国,而是一个处于分裂状态的部落联盟。严格的说,宋朝控制的是吐蕃族的一支,分布于河湟一带的青唐羌吐蕃,而不是整个吐蕃。

吐蕃与大唐可以说是一对同命相连的兄弟,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公元七世纪,藏族英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受地形限制,吐蕃王朝只能向东方发展,此时吐蕃王朝要面对的是强大的大唐王朝。吐蕃在西域与唐帝国争夺对丝路的控制;在陇右地区与唐军直接争锋;吐蕃妄图将蜀地变成自己的“东府”,为此勾结南诏国在剑南道点起战火。在对唐战争中,吐蕃、大唐轮流攻守,杀得难解难分,但是整体上大唐在玄宗之前对吐蕃处于进攻状态,而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吐蕃趁着安西精兵入关平叛之际,占领了陇右地区以及安西都护府,势力达到顶峰。但是由于长期的征战使得吐蕃人口锐减,国内矛盾加剧最终引发叛乱,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907年,唐朝被朱温灭亡。这一对难兄难弟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

在吐蕃帝国分裂之后,青藏高原重回分裂状态,吐蕃末代赞普的后代唃厮啰在河湟地区(今天青海西宁周边)重新建立吐蕃政权,但是这个政权没有进入西藏地区,所以说它代表吐蕃多少有点牵强。宋朝的防御中心起初是在北方,为了防备随时南下的契丹人,宋军在河北雄州、定州以及雁门关附近屯有重兵。在宋辽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处于平静,但是西北元昊称帝,西夏崛起。西夏除了让北宋感到头疼之外,青唐吐蕃也感到了西夏的威胁。在对宋战争受挫之后,西夏开始向西扩展,吐谷浑、青唐吐蕃诸部纷纷向宋朝示好。唃厮啰被宋朝封为保顺军节度使,名义上成为了北宋的一方封疆大吏。

此时的青唐吐蕃虽然与辽朝、西夏都有来往,但是北宋仍是其首要盟邦。但是在王安石担任宰相时,这个盟邦对青唐吐蕃亮出了刀子!西夏可以说是北宋最大的痛,输给契丹人不算太丢人,但让西夏人打了几次全军覆没就两说了。所以平夏成了宋神宗的首要目标。此时王韶向朝廷献上了《平戎策》,其主旨就是“欲取西夏,先复河湟”,于是率大军发起熙河开边,相继占领熙(临洮),河(东乡),洮(临潭),岷(岷县),叠(迭部)等地。对照今天的地图可以看到宋军此时占领的是甘肃南部地区。在宋军占领熙河之后,当时的青唐吐蕃领袖董毡率领军民奋起反抗,但终因力量悬殊而被迫称臣。北宋则是能不闹事就不追究责任,改封董毡平西军节度使。这种斩草不除根的行为为日后买了一颗雷,在董毡之后,继任者阿里骨妄图依靠西夏力量收复熙河地区,但是未能如愿。其子瞎征执政后,无力控制已经分裂的青唐吐蕃,北宋觉得不能再让你这么瞎整了,我要收复河湟,于是就在1099年很不地道地出兵占领河湟。这次不地道的战争宋朝没捞到一点好处,遇到了吐蕃人的强烈抵抗,最终由于后援不济最后退出河湟地区。在徽宗朝蔡京当政时,宋军再度占领河湟,但是仅仅维持了20年的统治,随后北宋就亡于女真人之手。

唐蕃之间,有和亲,有征战,两军势均力敌,战成平手只能说明生不逢时,可说宋朝吊打吐蕃,本人不敢苟同。一个国家派出当时该国最精锐的部队(西军是北宋最能打的部队)向一个部落联盟开战,最终也没有彻底吃掉对方,何来吊打?

此乃本人的一丝愚见,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大牛多多斧正!

本人是一头爱好历史的攻城狮,希望大家能关注我的悟空问答号,让我们一起畅谈历史,评说古今!


游在路上的鱼


提起中国,最能让人记住的王朝莫过于大唐王朝,而让中国人最不齿的王朝,莫过于大宋王朝。

大唐军力强盛,享万邦来贺之荣,然大宋却是人皆可欺,女真,蒙古,契丹,西夏,每一个都能成为大宋王朝的巨大威胁。

但,唐朝时期,吐蕃能够与大唐将士们打的有来有回,甚至逼着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与了松赞干布,以求边境的安稳,宋朝时期,吐蕃却成为了大宋的小小藩属,连武力暴动都被迅速镇压,为何会出现如此变故?

吐蕃,地处青藏高原一带,在唐朝时,成为了唐朝西北地区最大的祸患。

在许多人看来,吐蕃不过是一边远小族而已,而大唐却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王朝,吐蕃凭什么能够赶得上大唐王朝呢?

一直到近代,其实青藏高原一直都保持着一种非常落后的奴隶制度,但其实在唐朝时期,吐蕃一度成为中国周边最强盛的国家,特别是吐蕃人极为善战,或许周边的另外一些少数民族会被大唐将士们打的节节败退,但吐蕃却甚至能够反过来压大唐一头。

安史之乱前后,也是吐蕃最为强盛的时期,安史之乱时,大唐为了平定叛乱,将大批量的戍边将士叫回了国内,吐蕃趁机侵略中华大地,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拿下了大唐的都城。

吐蕃在唐朝时期因何强盛?

首先是唐朝时期的吐蕃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其次就是当时的吐蕃有着英明的领袖,当时的吐蕃学习了汉人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朝着封建制度慢慢的过渡,军队的战斗力上,吐蕃人也一点也不比大唐弱,这正是吐蕃赖以生存的依靠。

但是到了大宋时期,吐蕃又开始退化,又退化到了奴隶制度。

除了在制度上吐蕃退化严重,在统一上,吐蕃也出现了大问题,当时的吐蕃已经四分五裂,分成了一个个的小部落,没有了团结统一的领导,即使大宋羸弱不堪,但也不是吐蕃能够随意欺辱的。

归根结底,导致了强盛的大唐不能击败吐蕃,而只能互有胜负,而大宋却可以将吐蕃轻松击垮,甚至将其收为一方藩属,根本原因并不是出在中原王朝身上,而是出在吐蕃自己身上,吐蕃强盛的时候,甚至可以与大唐在军事上并驾齐驱,而吐蕃弱势的时候,却反而能被羸弱的大宋完全碾压。


魏青衣


如果说历史有Bug,那吐蕃绝对是青藏高原上出现的一次Bug。在吐蕃出现以前,整个青藏高原几乎还处于蛮荒时代,文字记载极少,在中原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青藏高原上却毫无动静,几乎所有人都忘了这块土地的存在。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巨唐将周边的突厥、薛延陀、吐谷浑、高句丽等大大小小部落、国家揍了遍。正在大唐感叹无敌是多么寂寞的时候,历史的Bug启动了,青藏高原上出现了一个叫松赞干布的汉子,他立法律,创文字,搞生产,兴教育,迅速带领西藏走上了国富民强、发家致富的道路,西藏人民都热情的讴歌到:没有松赞干布,就没有新吐蕃!

吐蕃崛起后,开始了和大唐之间扩日持久的唐蕃战争,这场战争不是以年或数十年计算,而是以百年计算。关中、陇右、河西、西域、南诏都是吐蕃军与唐军的战场,战线延绵上万公里,即使是在大唐最鼎盛时期,吐蕃也只是稍微收缩了一下战线,远没有到跪地求饶的地步。据史料记载,双方发生之间发生的数万人规模的大战就有六十多次,小规模的战斗更是不可计数,并且这些战争大部分是吐蕃主动挑起的,在战争中吐蕃也是胜多败少。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西南方向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

不过,吐蕃虽然强大,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终究只是昙花一现。唐朝进入到中后期以后,吐蕃也渐渐衰落了,衰落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内乱,内乱之后的吐蕃分成数个大大小小的部落,有的投降唐朝,有的蜷缩回到青藏高原,强大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之后,青藏高原上再也没有出现像吐蕃这样强大的王朝,这片土地又沉寂了下来,只剩下布达拉宫在蓝天之下,吟诵这段历史辉煌与传奇!

原因是什么呢?

有学者从气候上面进行研究。

经过考证,在唐朝时期,青藏高原上气候湿润温暖,远没有像后来那样恶劣,所以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个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吐蕃最鼎盛时期,军队总数有四十多万,这可都是实打实的正规部队,吐蕃是农耕占主体的国家,要维持这么多的军队,肯定要有相对应的人口基数,事实上,加上各个附属部落,巅峰时期的吐蕃人口接近千万,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体量。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作战时,虽然经常失利,但是依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优厚的经济基础,往往在失败后又能重新征发军队再战。而面对吐蕃这样的对手,中原王朝的优势就没那么大了,唐玄宗时期,全国的镇兵加起来也就47万,而且同时要在多个方向上进行防御,所以打的比较吃力。

但是,这个说法也没有什么说服力,毕竟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摆在那里,而且所谓温度变化,平均来说也不过是上下一两度的偏差,远不足以影响历史走向。

还有种说法是,西藏地区再也没有王朝崛起是因为长期的分裂所致。这个说法就更有问题,分裂和统一,就像历史的两只左右脚,交替前进。像中原王朝,分分合合是常态,每次分裂之后,随之而来的必定是一个统一而又强大的集权国家。就算是少数民族,比如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在强大--衰落--分裂--整合--崛起---强大这条路上往复前进。

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里我们要注意几件事情,那就是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相信大家比较熟悉,历史课本上就有描写,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量的书籍、工匠和各种先进技术,一同带去的,还有几尊佛像和大量佛经。尺尊公主是尼泊尔公主,尼泊尔和印度一样,都是信佛的国家,尺尊公主入藏是,也带去了佛像和佛经,为此,松赞干布还专门建立了大昭寺和小昭寺来供奉这些佛像。从此,佛教在西藏生根发芽,最后发展成了独具一格的密宗密宗藏传佛教。

虽然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其间也经历了灭佛、兴佛的时间,并伴有血性冲突,不过,最后佛教还是在西藏扎根下来,成为了西藏的唯一宗教。在西藏,藏传佛教的寺院数量巨大,规模大小不一,小者只有数人,大者多至七八千人,可见僧人数量也是非常庞大。后来,藏传佛教又衍生出很多支派,并且在这些支派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很多政教合一的政权。由于教义不同,这些政权之间要想统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者,佛家讲究的是清静,不杀生,戒贪,这自然就没有了对外征服的欲望。

所以,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才是西藏继吐蕃之后再也没能崛起的主要因素!


历史风暴


唐便打不赢吐蕃,宋朝反而能打赢,只能说是吐蕃自己实力今非昔比。



印象中唐朝一贯强盛,宋朝面对外敌一败涂地,事实上并非如此对外战争中,唐朝往往依靠绝对优势才击败敌人,宋朝屡败屡战,生生耗死对手。

面对吐蕃,薛仁贵、哥舒翰等盛唐名将也束手无策,难道吐蕃比唐朝更能打?

吐蕃的崛起和唐朝几乎在同一时间,吐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外敌很难入侵,单单一个高原反应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吐蕃在松赞干布统一后日渐强盛,文成公主下嫁,使唐与吐蕃短暂友好。双方扩张过程中,在河西走廊遭遇,难免产生冲突。

吐蕃在松赞干布以后,仍旧保持统一政权,而唐朝却爆发内战——安史之乱,吐蕃全盘占据河西走廊,并曾抓住时机占据长安,吐蕃由此向全盛时期。

中原改朝换代后,吐蕃也迎来盛极而衰,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展开内战,统一的吐蕃就此分裂成大小不一的部落,中原正是统一的宋朝,单一的部落哪里会是宋军的对手。

三都谷一战,面对宋朝名将曹玮吐蕃3万吐蕃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再也不敢南下高原。



唐朝与吐蕃都是统一的帝国,吐蕃军队更多依靠的是自身悍勇,唐军个人武勇不及吐蕃,再加上地理因素,唐朝只能处于下风,宋朝面对的是已经分裂的吐蕃,集中优势力量还能再打不赢?


最后的骑兵90


太宗时期,第二次播州之战,唐军先锋一千人偷袭吐蕃军,斩首一千,吐蕃军后撤示好,唐太宗因为此刻重心在高句丽上,也看吐蕃还有点战斗力,便拉拢了一下。

高宗时期,吐蕃开始有小动作,大将苏定方仅凭8000骑兵,以闪电战,大破吐蕃军,斩首八万。吐蕃王和宰相逃走,唐军进至布达拉宫,但苏定方也因为高原恶劣条件,于当年病逝。

后又派薛仁贵,带领兵马攻击吐蕃,吐蕃倾尽全部兵马来抗衡,因为管理粮草的将领擅自行动被发现并被击败,而丢失几乎全部粮草,全军因为得不到粮草补充而先胜后败,不得已才签订合约。

唐玄宗时期,大将王忠嗣将吐蕃压制在高原而不得下来,最得意的一战是亲自带领数百骑兵偷袭正在开出征大会的吐蕃王,结果这次出征大会开成了逃跑大会……

唐朝的吐蕃是封建制并统一的,宋朝的吐蕃又变回了奴隶制并且分散成了许多小部落,战斗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落日赖天边z


吐蕃王国(公元618年一公元892年)是青藏高原上出现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中心,实际建立者是松赞干布,以前的历史大都为传说。吐蕃王国几乎和大唐帝国同时建立,两大帝国打打和和二百来年,最后,大唐帝国耗死了吐蕃王国,到了宋代,吐蕃王国的残余势力只能请求內附,由中原王朝罩着才能苟延残喘。

唐朝初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地区,并向外扩张。松州战役,大唐军队打败吐蕃军队。松赞干布向唐朝谢罪,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后来金城公主也嫁给吐蕃赞普。唐朝左国力强盛时同吐蕃王国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吐蕃王国强大以后重新露出獠牙,趁唐朝政府忙于镇压安史之乱之际,边境地区兵力空虚,吐蕃军队侵占了唐陇右地区,武则天时期又占领西域和北庭都护府,向西和大食(阿拉伯)对抗l。

随着吐蕃王国的强盛,其内部出现问题。王室内部分裂,地方军阀割据,后来又发生大规模奴隶起义,一度强大的吐蕃王国衰落下去。吐蕃王国重新和唐帝国修好,两国会盟立碑,这个石碑至今还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是汉藏两个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唐朝未年,吐蕃王朝崩溃,形成四个割据王糸。北宋时期,割据青邈川(乐都),青塘|(西宁)一带的唃厮罗

∴政权向宋朝示好,请求删封。宋仁宗封其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唃厮罗的子孙们都依附宋朝,宋朝建立郡县,归秦凤路管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让强大的唐帝国疲于应负的吐蕃王国,经过二百多年辉煌后,到了宋代,他他的子孙们只有成为宋朝的臣民啦,堡垒往往毁于内部衰败。


关东侠客


唐朝时吐蕃占据了农牧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的甘肃河西走廊陇右地区,同时控制了西域向丝绸之路的往来商旅征收重税,财政实力雄厚。因为唐朝时吐蕃占据了农牧业发达和矿产丰富的甘肃河西走廊,吐蕃原本被唐朝前期打得就快灭亡了,是安史之乱救了吐蕃,趁着大唐安史之乱元气大伤时,吐蕃趁势崛起占据了西域甘肃河西走廊等西北地区。而北宋时,西北地区党项人西夏强势崛起,极大的挤压了吐蕃的生存空间,把吐蕃挤压在西藏一省之地,到了宋朝西北强敌就成了西夏而不是吐蕃了。吐蕃原本被唐朝前期打得就快灭亡了,是安史之乱救了吐蕃,趁着大唐安史之乱元气大伤时,吐蕃趁势崛起占据了西域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而北宋时,西北地区党项人西夏强势崛起,极大的挤压了吐蕃的生存空间,把吐蕃挤压在西藏一省之地,到了宋朝西北强敌就成了西夏而不是吐蕃了。


红星照耀神州


盛唐灭不了吐蕃,但是晚唐可以,宋朝时吐蕃早就四分五裂,根本形不成气候,这也算是唐朝给宋朝做的唯一的一件好事。

唐朝和吐蕃这两个国家几乎是相随而生、相伴而亡。

从唐朝建立之初,就和吐蕃在西域和青海(主要是吐谷浑)控制权的问题上数次爆发大战。

贞观年间,松赞干布率二十万人入侵吐谷浑,结果被唐军五万人就给收拾了。此后松赞干布上表归附唐朝,李世民为表大度,派文成公主进藏和亲。


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唐朝多次在河陇战线上被吐蕃击败,青海基本上被吐蕃人占据,但是西域一直捏在手里。

玄宗时大唐国力强盛。在河陇战线上步步紧逼。西域战场上也是大获全胜,已经对吐蕃形成包围之势,可惜安史之乱爆发,一切功亏一篑。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逐渐占据了整个西域和河陇地区,对唐朝形成压顶之势,并且多次攻破唐都长安。唐朝也因为内忧外患日渐衰落。

但是占据优势的吐蕃却并没有彻底打垮唐朝,第一是因为唐朝宰相李泌(就是最近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那个李必)通过精妙的外交手段不断牵制吐蕃,使其无法放开手脚,二来就是因为此时的吐蕃也开始乱了。


晚唐时期吐蕃也逐渐走向衰落,对唐攻势越来越无力,唐朝则在积极准备攻击吐蕃。

唐宣宗时期,张议潮率河潢十三州起义归唐。随后在蕃汉兵马的多次打击下,统一的吐蕃正式灭亡,其酋领论恐热被传首长安。

晚唐虽衰,但终将吐蕃灭亡。

宋朝时吐蕃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了,分裂成大大小小数十个部落,也曾试图叫板宋朝,但是每次都被宋朝给收拾了。北宋末年,王厚、童贯等人率军大败吐蕃,收复鄯、湟、廓三州,建立陇右都护府,并对西夏形成抄底之势。


守仁读仁


有唐一代,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大唐王朝宿敌的少数民族政权,可以说只有西部的吐蕃。北方的突厥在唐朝建立之初便被打得一蹶不振,后来北方出现的无论是回纥也好,薛延陀也罢,都不能成为唐朝真正的威胁;而东北的契丹族当时尚未崛起,虽然偶为唐朝边患,但毕竟只是癣疥之疾,不能真正给唐王朝带来危机。但西部的吐蕃则不同,盛唐时期唐朝便开始与吐蕃在青海一带发生冲突。武周时期,西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吐蕃争夺的焦点,西域地区的控制权反复易手。

唐玄宗时期,唐朝与吐蕃的交手仍然激烈,当时的诗人李白所作《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之名句“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便描述了唐朝名将哥舒翰带兵与吐蕃作战的事实。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发生变化,唐朝由之前的稍占优势完全转换为了劣势。自此之后,唐朝完全转为了守势。吐蕃趁唐朝大军平定内乱之际,一举发兵攻占西域,陇右等地,唐朝大量的土地被吐蕃所掠夺。广德元年,吐蕃二十万大军侵入唐朝,逼近都城长安,唐朝皇帝仓皇逃窜,吐蕃另立傀儡皇帝,长安最后虽然被收复,但此事毕竟是一件奇耻大辱。在此之后,吐蕃与唐朝冲突不断。直至821年,吐蕃由于连年的战争和内耗,国力已经江河日下,无力再支撑,于是吐蕃月唐朝请和。唐朝和吐蕃的战争最终结束。

纵观唐朝和吐蕃作战的全过程,唐朝实际上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青藏高原政权,且唐朝的鼎盛期和吐蕃的鼎盛期恰好重合,因此两个大国之间能够一直维持对峙的局面。但唐朝毕竟根基更深厚,最终凭借着良好的底子将吐蕃熬垮。公元842年,吐蕃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权最终瓦解。

自此之后,史书中所出现的“吐蕃”二字,已经不再代指一个强盛的统一政权,而是可以代指各个由吐蕃人建立的部落。在吐蕃帝国解体后,吐蕃分裂为各个部落,分布在西藏,青海以及河西走廊等广大区域,这些部落之间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其影响力已经远比不上吐蕃统一时期。无论是李元昊击败的吐蕃人唃厮啰(接受宋朝的封号),还是更为强盛的赞普,都不过是一些实力较强的部落而已。因此,王韶在进行熙河开边时,带领精锐的西军,可以轻易击败这些分散的部落。

综上,唐朝和宋朝面对吐蕃时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相径庭的表现,主要是因为吐蕃在由唐到宋这段时间内经历了分裂,实力大为削弱。因此,不能简单地因为唐朝被吐蕃所击败而宋朝多次击败吐蕃,就断定宋朝的军事实力高于唐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