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包拯任職過的開封府尹的官究竟有多大?為什麼可以斬皇親殺奸臣?

guiguke


雖然各種演繹作品中,包拯包青天最著名的頭銜就是“開封府尹”,不過真實的歷史上包拯並沒有做過開封府尹,真正的官銜是“權知開封府事”,是開封府尹之下的從官。

包拯位高權重,因為鐵面無私不畏權貴而流芳千古。包拯之所以如此,不僅僅是因為其本身執掌權柄,更是因為他遇上個一位好皇帝宋仁宗,也因為其身處宋朝這麼個特殊時代。


開封府乃是北宋都城汴京的要衙,而開封府尹就是執掌京城帝畿的重要中樞的首吏,類似於曾經的長安令等。

在宋朝,開封府尹是個非常特殊的職位。五代與宋朝初期,開封府尹幾乎都是由儲君或者皇族宗親擔任。一般來說開封府尹是從一品或者正二品,如果由儲君擔任府尹,那麼就是正一品銜。


論實權的話,宋朝宰相第一,然後就是樞密院與三司,再來就是開封府尹。要知道宋朝宰相執掌行政,樞密院執掌軍務,三司執掌財政,都是相權分割形成。開封府尹執掌整個京畿重地的緝捕、賦稅、人口、財政等,其權利可想而知。

宋朝有一種現象,就是高級官吏空缺或者掛名,由從吏做事。開封府尹一般由宗室掛名,而真正掌權辦事的都是少尹與權知開封府事,而包拯就是權知開封府事。

兩宋是封建社會文人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時代。皇家地位高卻並不能為所欲為。舉個栗子,北宋的皇宮又小又寒磣,幾代皇帝希望擴建卻因為臣子反對,還有與宋律衝突而放棄。連皇帝都要低頭,包拯執掌著大宋的刑律,何況幾個皇親國戚呢?

另外,當時正是宋仁宗時代,仁宗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好脾氣,包拯與其爭辯曾經噴了其一臉口水,仁宗也沒發作。包拯能夠留下千古美名,與宋仁宗也有一定關係。


澹奕


包拯是宋代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以剛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形象一直流傳於世,百姓們稱其為包青天,也叫包公。正因為勞苦大眾喜歡清官,希望有清官來為民做主,於是民間就杜撰出了很多以包公為主角的審案子的故事。這些故事中包公的職位一直是以開封府尹示人,很多故事都是發生在他開封府任職期間,比如著名的《三俠五義》《鍘美案》等。那麼這個開封府尹究竟是多大的官職,為何包公竟然可以斬皇親殺奸臣呢?

開封府大致位於今天的河南開封,有十 一朝古都之稱。一直是歷史上的重鎮,唐代時開封叫做汴州,為宣武軍節度使駐地。唐代末期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黃巢起義,原本跟隨黃巢起義的朱溫在戰敗後投降了唐軍,並轉而圍剿黃巢起義軍。因鎮壓黃巢軍有功,被唐僖宗賜名“全忠”,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

朱溫從此便以汴州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最終滅亡了唐朝,自立為帝,升汴州為開封府,至於開封名字的由來,有說法是“春秋時期,鄭莊公在現在的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構築了一個“啟封”城,意在“啟拓封疆”,此地故名啟封。到漢代景帝劉啟年間,為避皇帝名諱改名為開封,這是這個名字最早的由來。朱溫將汴州改為開封一是為循舊名,二也是為了開拓封疆之意。

此後五代期間,除了後唐將都城改在了了洛陽,其餘三國均把都城定在開封府,稱為東京。宋太祖趙匡胤960年陳橋兵變奪得了後周政權,建立宋朝,也是沿用了後周的都城開封。開封府經歷幾代的修繕到宋朝時已經成為了繁華都市。府尹一職是府一級的行政長官,而開封府尹就是開封府的最高行政長官,也就是首都的市長級別了。這個府尹和一般的府尹可不一樣,開封府是全國的行政中,皇宮所在的地方,皇親國戚眾多,如果是一個低級別的官員是沒辦法管理治安的。

五代、宋朝一直作為重要官職,位在尚書下、侍郎上,一般是從一品或二品官銜。史書記載的這一官職的崗位職責是''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導民而勸課之,中都之獄訟皆受而聽焉,小事則專決,大事則稟奏"。國朝之制,垂拱殿受朝,先宰臣升殿奏事,次樞密使,次三司,次開封府,次審刑院,次 臣,以次升殿。大兩省以上領務京師,若有公事,許時請對。”足以看出此位置重要性。

開封府下設官吏有判官、推官、府院、六曹等,並可直接調配城中所有捕快,直接負責京城的治安,在一定程度上責任比皇宮的禁軍統領輕不了多少。所以開封府尹的人選往往是由“儲君”來擔任,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宋欽宗趙桓都曾經任職國開封府尹。而除了由親王擔任外,北宋歷史上的名臣也有許多出自此職位。如寇準、歐陽修、包拯、范仲淹、宗澤等。

但是不是所有的開封府尹在任期間都是造福一方的, 宋太宗趙光義在職的時候,就發生了一件強搶民女的事情,北宋末年王銍的《默記》中記載,有一山東青州人士攜女前來伸冤,不料趙光義不但沒有為民做主,反而看上人家的女兒,強買不成直接掠奪入府。後來這件事被趙匡胤知道了之後非常生氣,但是為了袒護自己的弟弟,只得將搶奪民女之人當做罪犯通緝。

歷史上的包拯做到開封府尹,是在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正因為他的剛真不阿,不畏權貴的性格,一到任之後,便發現了很多問題。按開封府的舊制,凡往訴訟者,必須先將狀紙交由守門的府吏轉呈,而是否審理與何時審理也都由府吏通知。因此府吏就往往藉機向訴訟者敲詐勒索,沒有錢的人連府尹都見不到何況是伸冤。包拯一改這一弊規,將開封府衙正門全天敞開,來自全國各地的訴訟者可接上堂面見府尹,自陳冤屈。

另一方面雖然開封城內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很多,但是包拯只交友,不依附諂媚於任何人,對於案件審理從不偏袒。如果想要通過賄賂的方式或者攀關係的方式找他辦事,一律會遭到他的拒絕。並且包拯能言善變,熟識法律,即使是皇帝出面求情,也會被駁的啞口無言。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後面殺國舅、鍘美案、斬包勉等一系列故事的出現。在包府尹的治理之下,開封城的社會環境達到了空前的穩定,百姓們都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開封府尹在官職上來講確實級別很高,但是級別在高也大不過皇權,包拯作為開封府尹能夠不畏權貴,斬皇親殺奸臣,並不是依靠的官職權力的大小,而是自身正直作風。正所謂身正不怕影斜,所有的事情都是光明磊落,一心只為百姓著想,這樣的官員才會擁有百姓賦予他的權力,這樣的權力才是真正至高無上的。


倫語說歷史


大家被影視劇和小說的誤導,認為包拯包大人一直在開封府當府尹,但以包大人的身份是不可能當開封府尹的,為啥,聽我慢慢講。

事實上,包拯在開封府做官僅僅待了一年半,而且還是“權知開封府事”,啥意思,就是臨時委派的行政長官。

但,這個“臨時”是有原因的。

宋朝前中期的編制,開封府有牧和尹兩個最高長官,開封府牧和尹,一般由皇太子和親王兼任,也就是掛個銜,不參與實際的管理。

而真正管理開封府的,便是這權知開封府事,也就是知府。包拯是仁宗時期的官,所以就是在這個官職上待了一年半。

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才將權知開封府事職務去掉,留下開封府牧,由太子擔任;而開封府尹則由文官擔任。

也就是說,文官想當開封府尹,得等到宋徽宗時期才有資格,包大人沒趕上。

這個“權知開封府事”是正三品,相當於現在首都的市長,權力還是相當大的。

包拯在開封府任職一年半後,便升任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成為御史臺最高長官。

但是無論是在哪個官職上,包拯都能嚴於利己,拒絕參與黨爭,剛正不阿,一身正氣,敢於指出和揭發包括皇帝在內的權貴們的錯誤或者罪行,成為了民眾崇拜的對象,流傳千古。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開封府尹為宋朝一重要官職名,為北宋首都開封府的最高長官。由於包公戲的流行,使得這一官職讓世人耳熟能詳。

最初並不是只要任開封府最高長官就被稱為“開封府尹”的,只有晉王趙光義(即後來的宋太宗,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任開封府尹,至開寶九年(976年)十月登基後離任,主政天府十五年,治績斐然。是任職最長的開封府尹)、魏王趙廷美(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太宗即位八日後接任,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三月罷職)、許王趙元僖(雍熙三年(986年)七月行開封尹兼侍中,淳化二年(991年)十一月己亥,薨於任上)、壽王趙元侃(即後來的宋真宗趙恆,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加檢校太傅行開封尹,至道三年(997年)四月登基後離任)等親王級別者任職開封府最高長官時才可稱開封府尹,其他人稱“權知”,如寇準以刑部侍郎權知開封府。

1104年,宋徽宗聽從蔡京建議,“罷開封權知府,置牧、尹、少尹”,由此開始,開封府尹成為定稱而不分是否皇室親王任職。據開封題名記碑(開封市博物館)載,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二月,到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閏二月八日的146年間,共有183位開封府尹任職,起於昝居潤(原後周開封知府,建隆元年(960年),宋建後以宣徽南院使仍判開封府),止於李孝壽(崇寧四年(1105年)閏二月,擢顯謨閣待制權知開封府)。另有開封府尹碑(文革中遺失)載宋徽宗崇寧四年閏二月以後的開封府尹,起於李孝壽,止於上官悟(建炎三年(1128年)八月任東京留守,次年二月十四日東京城為金軍所陷,上官悟遇害身亡,從此開封府不為宋所有,開封府尹一職亦宣告終結)共四十八位,此外附錄了金代一任韓仲適。

開封府原址於五代後梁元年興建,開封府尹為後周世宗柴榮、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宋欽宗趙桓(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二十日任開封牧,三日後即被徽宗拉上帝位而離任)等四位皇帝的王儲身份時的頭銜,同時也有擔任過該職的李穆(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六月,以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十一月擢拜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辛仲甫(太平興國九年(984年)二月以右諫議大夫權知開封府,雍熙二年,拜參知政事。)、畢士安(至道三年(997年)四月以給事中權知開封府,後拜相)、寇準(鹹平五年(1002年)五月,以刑部侍郎權知開封府,次年拜相)等人於其後勝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或宰相。


SeaArm


包拯從官30餘年,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瀛洲、揚州等地知府,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位。但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要數他任職開封府尹期間。


眾所周知,開封府是宋朝都城的首都衙門,級別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始建於五代,興盛於宋朝,開封府尹掌管整個都城的民政,司法等,由於其地位特殊,歷任開封府尹的都是皇族,甚至是儲君擔任,如柴榮,趙光義等人都先後在此任職。


至於開封府尹的官階,其實並沒有多大,不過因為其地位特殊,開封府的權利大。這一職位一般情況下是空缺的,管事的是少尹或者是皇帝親自委派的官員(權知開封府),並且任期不能超過兩年。

歷來京官難當,一是皇權可以隨便干預地方事務,二是皇親國戚都可以在囂張跋扈,無理可講。而包拯卻能在任時期,把號稱最難治理的開封府,治理的井井有條。但是對於問題所說的斬殺皇親國戚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在包拯的戲曲裡看到“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其實也都是民間文人、戲子為了歌頌包拯廉政為民,鐵面無私而虛擬出來的,並且鍘刀列入刑具很可能就是在元朝之後,之前是沒有的!


史肆說


首先,包拯沒做過開封府尹,其次,他也沒那個能力斬皇帝。實際上,他也沒殺過什麼奸臣。

開封府尹,是五代到宋初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官職。這絕不僅僅是因為開封是當時的首都那麼簡單,而是這個位置一般都是皇儲來做。趙匡胤稱帝以後,趙光義就長期擔任開封府尹。“燭影斧聲”以後,趙匡胤之子趙廷美也擔任過開封府尹一職。

到了包拯的那個時代,也就是宋仁宗時期,開封府尹基本和皇儲關係就不大了(仁宗本身也沒有兒子)。但是,這並不等於包拯就做過開封府尹:

(包拯)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員外郎、知池州。復官,徙江寧府,召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宋史-包拯傳》

看見了吧,包拯所擔任的,不過就是一個“權知開封府”的職務。這個職務,確實是開封府管事兒的人。因為開封府尹,實際上是是不管事的。

實際上,除了趙光義在開封府尹的位子上幹得比較長以外,其他做“開封府尹”的,基本都是掛名鍛鍊的。這個也很好理解,畢竟身為皇儲,是不太可能來地方管實際事務的。真正管事的,基本都是少尹,要不就是權知開封府。

至於包拯在開封府的表現,確實不錯,但是還絕沒有到斬殺大臣的地步,他也沒那個能力:

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勢族築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適京師大水,拯乃悉毀去。或持地券自言有偽增步數者,皆審驗劾奏之。——《宋史-包拯傳》

可見,包拯在開封的民間口碑確實不錯,也能夠認真為民辦事,還能與太監作鬥爭。但要說殺皇帝,拜託,您扯犢子呢?還是想讓包大人謀反?他就是再大的官威,也沒有膽子殺皇上啊!



青言論史


哪個皇帝是包拯砍掉的?上皇帝犯了錯誤,包拯也管不到皇帝啊,公元999年生於合肥,終年60歲出頭,如果按照影視作品理念來說,那導演比皇上還牛逼。想叫誰當皇上誰就能當皇上,而且包拯當的也不是一把手,往大了說相當於一個常務副市長職位。管理農業,財政等方面 。包拯做過三司戶部判官,知揚、廬、江寧、開封等州府,遷右司郎中,死後封為樞密副使,禮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2020


首先咱們先說一下開封府尹的官職有多大,開封府府尹其實跟現在的北京市市委書記差不多。(個人觀點)
在中國歷史上,北宋包拯他鐵面無私,秉公執法,不畏權貴是一位響噹噹的好官。包拯斷案的故事一直被民間津津樂道,尤其是他負責開封府的事,被各類文學作品進行了極為豐富的描寫。然而,現實是很殘酷的。包拯並未正式擔任過開封府府尹!



在北宋時代,非太子,親王擔任開封府最高官職的全都叫權知開封府。包拯終生也沒有做過開封府牧或者開封府府尹,而權知開封府也僅僅一年多。(名義上的三把手,實際上的一把手)

在歷史文獻中包拯一生只留下了六個經典的斷獄案例。其他的都是文學作品編的。


我是亮哥


包拯從來沒有幹過開封府尹。開封府尹只能是皇親貴戚才能乾的吧,小編歷史知識太豐富啦?很多人拿小說演義當歷史了,包括岳飛傳,都是此類的東西了。但是有誰提出質疑,必然遭到謾罵攻擊。


鳳尾雄鐵


當時的開封府尹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斬皇帝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