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包拯任职过的开封府尹的官究竟有多大?为什么可以斩皇亲杀奸臣?

guiguke


虽然各种演绎作品中,包拯包青天最著名的头衔就是“开封府尹”,不过真实的历史上包拯并没有做过开封府尹,真正的官衔是“权知开封府事”,是开封府尹之下的从官。

包拯位高权重,因为铁面无私不畏权贵而流芳千古。包拯之所以如此,不仅仅是因为其本身执掌权柄,更是因为他遇上个一位好皇帝宋仁宗,也因为其身处宋朝这么个特殊时代。


开封府乃是北宋都城汴京的要衙,而开封府尹就是执掌京城帝畿的重要中枢的首吏,类似于曾经的长安令等。

在宋朝,开封府尹是个非常特殊的职位。五代与宋朝初期,开封府尹几乎都是由储君或者皇族宗亲担任。一般来说开封府尹是从一品或者正二品,如果由储君担任府尹,那么就是正一品衔。


论实权的话,宋朝宰相第一,然后就是枢密院与三司,再来就是开封府尹。要知道宋朝宰相执掌行政,枢密院执掌军务,三司执掌财政,都是相权分割形成。开封府尹执掌整个京畿重地的缉捕、赋税、人口、财政等,其权利可想而知。

宋朝有一种现象,就是高级官吏空缺或者挂名,由从吏做事。开封府尹一般由宗室挂名,而真正掌权办事的都是少尹与权知开封府事,而包拯就是权知开封府事。

两宋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时代。皇家地位高却并不能为所欲为。举个栗子,北宋的皇宫又小又寒碜,几代皇帝希望扩建却因为臣子反对,还有与宋律冲突而放弃。连皇帝都要低头,包拯执掌着大宋的刑律,何况几个皇亲国戚呢?

另外,当时正是宋仁宗时代,仁宗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好脾气,包拯与其争辩曾经喷了其一脸口水,仁宗也没发作。包拯能够留下千古美名,与宋仁宗也有一定关系。


澹奕


包拯是宋代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以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形象一直流传于世,百姓们称其为包青天,也叫包公。正因为劳苦大众喜欢清官,希望有清官来为民做主,于是民间就杜撰出了很多以包公为主角的审案子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包公的职位一直是以开封府尹示人,很多故事都是发生在他开封府任职期间,比如著名的《三侠五义》《铡美案》等。那么这个开封府尹究竟是多大的官职,为何包公竟然可以斩皇亲杀奸臣呢?

开封府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南开封,有十 一朝古都之称。一直是历史上的重镇,唐代时开封叫做汴州,为宣武军节度使驻地。唐代末期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黄巢起义,原本跟随黄巢起义的朱温在战败后投降了唐军,并转而围剿黄巢起义军。因镇压黄巢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

朱温从此便以汴州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最终灭亡了唐朝,自立为帝,升汴州为开封府,至于开封名字的由来,有说法是“春秋时期,郑庄公在现在的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构筑了一个“启封”城,意在“启拓封疆”,此地故名启封。到汉代景帝刘启年间,为避皇帝名讳改名为开封,这是这个名字最早的由来。朱温将汴州改为开封一是为循旧名,二也是为了开拓封疆之意。

此后五代期间,除了后唐将都城改在了了洛阳,其余三国均把都城定在开封府,称为东京。宋太祖赵匡胤960年陈桥兵变夺得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也是沿用了后周的都城开封。开封府经历几代的修缮到宋朝时已经成为了繁华都市。府尹一职是府一级的行政长官,而开封府尹就是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首都的市长级别了。这个府尹和一般的府尹可不一样,开封府是全国的行政中,皇宫所在的地方,皇亲国戚众多,如果是一个低级别的官员是没办法管理治安的。

五代、宋朝一直作为重要官职,位在尚书下、侍郎上,一般是从一品或二品官衔。史书记载的这一官职的岗位职责是''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国朝之制,垂拱殿受朝,先宰臣升殿奏事,次枢密使,次三司,次开封府,次审刑院,次 臣,以次升殿。大两省以上领务京师,若有公事,许时请对。”足以看出此位置重要性。

开封府下设官吏有判官、推官、府院、六曹等,并可直接调配城中所有捕快,直接负责京城的治安,在一定程度上责任比皇宫的禁军统领轻不了多少。所以开封府尹的人选往往是由“储君”来担任,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钦宗赵桓都曾经任职国开封府尹。而除了由亲王担任外,北宋历史上的名臣也有许多出自此职位。如寇准、欧阳修、包拯、范仲淹、宗泽等。

但是不是所有的开封府尹在任期间都是造福一方的, 宋太宗赵光义在职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强抢民女的事情,北宋末年王铚的《默记》中记载,有一山东青州人士携女前来伸冤,不料赵光义不但没有为民做主,反而看上人家的女儿,强买不成直接掠夺入府。后来这件事被赵匡胤知道了之后非常生气,但是为了袒护自己的弟弟,只得将抢夺民女之人当做罪犯通缉。

历史上的包拯做到开封府尹,是在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正因为他的刚真不阿,不畏权贵的性格,一到任之后,便发现了很多问题。按开封府的旧制,凡往诉讼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由守门的府吏转呈,而是否审理与何时审理也都由府吏通知。因此府吏就往往借机向诉讼者敲诈勒索,没有钱的人连府尹都见不到何况是伸冤。包拯一改这一弊规,将开封府衙正门全天敞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诉讼者可接上堂面见府尹,自陈冤屈。

另一方面虽然开封城内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很多,但是包拯只交友,不依附谄媚于任何人,对于案件审理从不偏袒。如果想要通过贿赂的方式或者攀关系的方式找他办事,一律会遭到他的拒绝。并且包拯能言善变,熟识法律,即使是皇帝出面求情,也会被驳的哑口无言。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面杀国舅、铡美案、斩包勉等一系列故事的出现。在包府尹的治理之下,开封城的社会环境达到了空前的稳定,百姓们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开封府尹在官职上来讲确实级别很高,但是级别在高也大不过皇权,包拯作为开封府尹能够不畏权贵,斩皇亲杀奸臣,并不是依靠的官职权力的大小,而是自身正直作风。正所谓身正不怕影斜,所有的事情都是光明磊落,一心只为百姓着想,这样的官员才会拥有百姓赋予他的权力,这样的权力才是真正至高无上的。


伦语说历史


大家被影视剧和小说的误导,认为包拯包大人一直在开封府当府尹,但以包大人的身份是不可能当开封府尹的,为啥,听我慢慢讲。

事实上,包拯在开封府做官仅仅待了一年半,而且还是“权知开封府事”,啥意思,就是临时委派的行政长官。

但,这个“临时”是有原因的。

宋朝前中期的编制,开封府有牧和尹两个最高长官,开封府牧和尹,一般由皇太子和亲王兼任,也就是挂个衔,不参与实际的管理。

而真正管理开封府的,便是这权知开封府事,也就是知府。包拯是仁宗时期的官,所以就是在这个官职上待了一年半。

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才将权知开封府事职务去掉,留下开封府牧,由太子担任;而开封府尹则由文官担任。

也就是说,文官想当开封府尹,得等到宋徽宗时期才有资格,包大人没赶上。

这个“权知开封府事”是正三品,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市长,权力还是相当大的。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一年半后,便升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最高长官。

但是无论是在哪个官职上,包拯都能严于利己,拒绝参与党争,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敢于指出和揭发包括皇帝在内的权贵们的错误或者罪行,成为了民众崇拜的对象,流传千古。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开封府尹为宋朝一重要官职名,为北宋首都开封府的最高长官。由于包公戏的流行,使得这一官职让世人耳熟能详。

最初并不是只要任开封府最高长官就被称为“开封府尹”的,只有晋王赵光义(即后来的宋太宗,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任开封府尹,至开宝九年(976年)十月登基后离任,主政天府十五年,治绩斐然。是任职最长的开封府尹)、魏王赵廷美(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太宗即位八日后接任,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三月罢职)、许王赵元僖(雍熙三年(986年)七月行开封尹兼侍中,淳化二年(991年)十一月己亥,薨于任上)、寿王赵元侃(即后来的宋真宗赵恒,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加检校太傅行开封尹,至道三年(997年)四月登基后离任)等亲王级别者任职开封府最高长官时才可称开封府尹,其他人称“权知”,如寇准以刑部侍郎权知开封府。

1104年,宋徽宗听从蔡京建议,“罢开封权知府,置牧、尹、少尹”,由此开始,开封府尹成为定称而不分是否皇室亲王任职。据开封题名记碑(开封市博物馆)载,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二月,到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闰二月八日的146年间,共有183位开封府尹任职,起于昝居润(原后周开封知府,建隆元年(960年),宋建后以宣徽南院使仍判开封府),止于李孝寿(崇宁四年(1105年)闰二月,擢显谟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另有开封府尹碑(文革中遗失)载宋徽宗崇宁四年闰二月以后的开封府尹,起于李孝寿,止于上官悟(建炎三年(1128年)八月任东京留守,次年二月十四日东京城为金军所陷,上官悟遇害身亡,从此开封府不为宋所有,开封府尹一职亦宣告终结)共四十八位,此外附录了金代一任韩仲适。

开封府原址于五代后梁元年兴建,开封府尹为后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钦宗赵桓(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二十日任开封牧,三日后即被徽宗拉上帝位而离任)等四位皇帝的王储身份时的头衔,同时也有担任过该职的李穆(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六月,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辛仲甫(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二月以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雍熙二年,拜参知政事。)、毕士安(至道三年(997年)四月以给事中权知开封府,后拜相)、寇准(咸平五年(1002年)五月,以刑部侍郎权知开封府,次年拜相)等人于其后胜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或宰相。


SeaArm


包拯从官30余年,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瀛洲、扬州等地知府,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位。但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要数他任职开封府尹期间。


众所周知,开封府是宋朝都城的首都衙门,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始建于五代,兴盛于宋朝,开封府尹掌管整个都城的民政,司法等,由于其地位特殊,历任开封府尹的都是皇族,甚至是储君担任,如柴荣,赵光义等人都先后在此任职。


至于开封府尹的官阶,其实并没有多大,不过因为其地位特殊,开封府的权利大。这一职位一般情况下是空缺的,管事的是少尹或者是皇帝亲自委派的官员(权知开封府),并且任期不能超过两年。

历来京官难当,一是皇权可以随便干预地方事务,二是皇亲国戚都可以在嚣张跋扈,无理可讲。而包拯却能在任时期,把号称最难治理的开封府,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对于问题所说的斩杀皇亲国戚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在包拯的戏曲里看到“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其实也都是民间文人、戏子为了歌颂包拯廉政为民,铁面无私而虚拟出来的,并且铡刀列入刑具很可能就是在元朝之后,之前是没有的!


史肆说


首先,包拯没做过开封府尹,其次,他也没那个能力斩皇帝。实际上,他也没杀过什么奸臣。

开封府尹,是五代到宋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官职。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开封是当时的首都那么简单,而是这个位置一般都是皇储来做。赵匡胤称帝以后,赵光义就长期担任开封府尹。“烛影斧声”以后,赵匡胤之子赵廷美也担任过开封府尹一职。

到了包拯的那个时代,也就是宋仁宗时期,开封府尹基本和皇储关系就不大了(仁宗本身也没有儿子)。但是,这并不等于包拯就做过开封府尹:

(包拯)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宋史-包拯传》

看见了吧,包拯所担任的,不过就是一个“权知开封府”的职务。这个职务,确实是开封府管事儿的人。因为开封府尹,实际上是是不管事的。

实际上,除了赵光义在开封府尹的位子上干得比较长以外,其他做“开封府尹”的,基本都是挂名锻炼的。这个也很好理解,毕竟身为皇储,是不太可能来地方管实际事务的。真正管事的,基本都是少尹,要不就是权知开封府。

至于包拯在开封府的表现,确实不错,但是还绝没有到斩杀大臣的地步,他也没那个能力: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宋史-包拯传》

可见,包拯在开封的民间口碑确实不错,也能够认真为民办事,还能与太监作斗争。但要说杀皇帝,拜托,您扯犊子呢?还是想让包大人谋反?他就是再大的官威,也没有胆子杀皇上啊!



青言论史


哪个皇帝是包拯砍掉的?上皇帝犯了错误,包拯也管不到皇帝啊,公元999年生于合肥,终年60岁出头,如果按照影视作品理念来说,那导演比皇上还牛逼。想叫谁当皇上谁就能当皇上,而且包拯当的也不是一把手,往大了说相当于一个常务副市长职位。管理农业,财政等方面 。包拯做过三司户部判官,知扬、庐、江宁、开封等州府,迁右司郎中,死后封为枢密副使,礼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2020


首先咱们先说一下开封府尹的官职有多大,开封府府尹其实跟现在的北京市市委书记差不多。(个人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北宋包拯他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是一位响当当的好官。包拯断案的故事一直被民间津津乐道,尤其是他负责开封府的事,被各类文学作品进行了极为丰富的描写。然而,现实是很残酷的。包拯并未正式担任过开封府府尹!



在北宋时代,非太子,亲王担任开封府最高官职的全都叫权知开封府。包拯终生也没有做过开封府牧或者开封府府尹,而权知开封府也仅仅一年多。(名义上的三把手,实际上的一把手)

在历史文献中包拯一生只留下了六个经典的断狱案例。其他的都是文学作品编的。


我是亮哥


包拯从来没有干过开封府尹。开封府尹只能是皇亲贵戚才能干的吧,小编历史知识太丰富啦?很多人拿小说演义当历史了,包括岳飞传,都是此类的东西了。但是有谁提出质疑,必然遭到谩骂攻击。


凤尾雄铁


当时的开封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斩皇帝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