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袁芳榮的得書渠道除了書店之外,他也參加過古籍拍賣會,按照其文中所言,臺灣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總計舉辦過四場古籍拍賣會。我對於這件事也有一些瞭解,十餘年前,吳興文出示給我幾冊當年的拍賣圖錄,這些圖錄印刷得較為簡單。而圖錄中所列拍品也大多偏重於經部小學類的典籍,這跟大陸的古籍熱點有一定的偏差。吳興文向我講述了產生這個結果的其中緣由,這顯然跟當時的學術氛圍有一定的關係,同時也跟拍賣會主辦者的偏好有著必然的聯繫。

臺灣的這四場拍賣會分別舉辦於1992年、1993年、1994年和1996年。但是這四場拍賣會的第三場在拍賣方式上就有了變化,而這個變化是我以往所未曾留意者,袁芳榮在文中講到了第三場拍賣會的成交方式:“此次雖名為拍賣會,但未舉行現場拍賣,而是在展示期間,由買方針對拍賣品填寫標單投標,展示結束後視投標金額高低決定物歸誰家。”

如此說來,第三屆臺北古書拍賣會名不符實,因其交易方式更象日本的入札會。其實在民國年間,古舊書業內部也有這樣的交易方式,只是此種方式在大陸已成絕響,而日本的舊書街依然盛行。

這四場古書拍賣會袁芳榮參加了幾場我並不瞭解,但他在第四場拍賣會上卻拍得了宣統元年葉得輝刻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以及仿武英殿本的《墨法集要》。但可惜的是,臺灣誠品書店從1997年6月開始決定結束古書店的營運,誠品書店將庫存的古書做了清倉減價處理,而袁芳榮也借這個機會購進了一批喜愛之書:“誠品將其古書店的庫存,包括自己使用的工具書在內,做了一次清倉減價展售,我得到消息後,趕忙前去,看到櫃子裡、桌子上一堆堆的書都重新標了價錢,的確比原價便宜許多,我挑了乾隆年間書業堂刊《芥子園畫傳二集》、嘉慶年間水心齋刊《徐霞客遊記》、道光年間信古齋刊《人譜類記》、長蘆鹽運使如山重刊《御纂詩義折中》及民國十年段祺瑞影印《佛祖統系道影》等書,另外也挑了二十幾本工具書,做為查詢資料之用,‘誠品古書店’的結束,我總算沒有缺席。”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封面刻的字跡像是出自梁鼎芬的手筆

經過一些年的努力,袁芳榮的所藏漸漸有了規模,也有了一定的質量。2012年2月,臺北舉辦了第20屆國際書展,而展會主辦方邀請袁芳榮拿出一些典籍與臺北的“國家圖書館”共同舉辦一場明版古籍展。這場展覽總計展出了古籍43部,而其中的15部書是由袁芳榮所提供者。他所參展的書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譜》《樂律全書》《牡丹亭還魂記》等,這些書都是著名的版畫作品。由此也可看出,袁芳榮在版畫書方面的蒐集確實很有成績。而他的所藏能與臺北的“國家圖書館”同臺展現,這足以說明他的藏書成就在當地的專業部門受到了高度肯定。

如前所言,袁芳榮原本是公務員,並且他的工作很有成績,然而他卻提前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是什麼原因讓他有了退休的念頭?對於這一點,他在2010年7月寫了篇《退休週年記》,他在此記中有如下的表述:

這一年來,偶而還會有人問為什麼要提前退休?其實提前退休這件事原本不在我的規劃之中,當了將近三十年的公務員,從來沒有倦勤過,既使星期例假日常要出差,都甘之如飴,因為工作愉快。一路的努力工作,曾有一次機運,獲得從九職等直接晉升十一職等的殊榮,後來也當上主管,更曾在2002年得過行政院模範公務員的榮譽,工作能力應該還受到肯定,當政府組織改造、機關整並計劃啟動時,還在想著如何到新單位繼續工作,一點都不曾有提前退休的念頭。

可是,如果有一天,上司對你三十年的工作經驗與能力不再尊重,開始挑起毛病時,那麼你就應該心裡明白,事出必有因,此時如果不想委曲求全,那就只有起身走人。我選擇後者,雖然離屆齡退休還有十年,我毅然揮揮衣袖,不再留戀,為自己的生涯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東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田的豁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瀟灑,我早已折服在心,最為羨慕,希望自己也能如此悠哉。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開函視之,果真有他的名刺

袁芳榮的這種心態,讓我想起了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的所言:“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看來袁芳榮也像陶淵明那樣感覺到了今是而昨非,他辭職回家並未再找更多的工作,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典籍研究方面。對於這一點,他在《退休週年記》中有著明確地表述:

這一年來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整理研讀以前所收藏的一些線裝古籍,拿出來撢撢灰塵,看看有沒有淪為蠹魚的晚餐,花點時間詳細翻閱,寫些心得,再找些資料來印證補充。每當手捧一本幾百年歲月的古書細細研讀時,內心是享受的,不但享受那紙墨的古味,也享受與古人共讀一書的心境,書中有些古人藏書印記,也有些古人的批校手澤,展卷研讀,時空頓時跳躍幾百年,這心境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感受得到。

寫書之外,當然到書店內淘書乃是愛書人人生快樂的極致。而袁芳榮也將其逛書店的情形寫得詩情畫意:“逛書店的樂趣就是在整片書牆中尋尋覓覓,既使那片書牆上星期才看過,總還是懷著尋寶的心情,享受挖寶的驚喜,而且新書店有新書的墨香,舊書店有舊書的紙味,身處期間就象是在森林中呼吸芬多精一樣,用紙味書香來薰陶自己。逛書店少不了要買書,但總是買的比讀的多,這個‘惡習’改不了也治不好,還自認為是‘工作’,好似無藥可救了。”

雖然他把很多精力都用在了淘書與寫書之上,但是袁芳榮還是把著述看成是名山事業,雖然他對歷史典籍有著深入地研究,可是他卻自稱自己是看書而非讀書。這樣的分法頗為有趣,他在《蠹簡遺韻》中明確地講到了他所發明的兩分法:“‘讀書’必用心腦,對於這些歷代流傳的典籍內容,既要精研其篇章哲理、也要深究其文詞要義,這種學術研究遠非我能力之所及,所以不敢曰‘讀’。”

顯然這種說法是一種自謙,僅從看書這個概念就能體味到他的自謙所在:“‘看書’則只需要眼睛,看其版本、看其刊刻、看其字體、看其圖畫、看其題識、看其藏印等等一書之表象,這樣就足以帶給我心靈的愉悅與膚淺的滿足了。而在這‘看’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一些疑惑以及覺得所見仍有不足,有需要再尋找一些相關資料來佐證、補充或解疑,讓這整個‘看書’的結果更加圓滿。”

袁芳榮為什麼將自己的書話集起名為《蠹簡遺韻》?他說這來自於他的齋號“蠹簡齋”,而關於堂號的來由,他又說是出自唐代詩人羅隱所寫《詠史》中的一句:“蠹簡遺編試一尋,寂寥前事似如今。”

但這句話不足以滿足袁芳榮的佞古之情,而他更喜愛宋代詩人陸游所寫的一首名為《掩扉》的詩:

久臥空山獨掩扉,迂疏不恨世相違;新霜巷陌鳥烏樂,小雨園畦菘芥肥。驥病極知當伏櫪,鷗閒誰與共忘機?一編蠹簡從吾好,又見西窗掛夕暉。

這兩位大詩人的詩句中都有“蠹簡”二字,而袁芳榮對這兩個字有著說不清的偏愛,他將此起為堂號,還有一個原因,而這個原因他寫在了《我的藏書室名“蠹簡齋”》一文中:“‘蠹簡齋’一詞中的‘簡齋’二字,正是清乾隆四年進士袁枚的號,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錢塘人,築隨園於江寧城西小倉山,世稱‘隨園先生’,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等書,後世編有《簡齋尺牘》。我有幸與隨園先生同宗,取其字號融入我書齋名,亦有崇仰同宗先輩之情懷,想必隨園先生念在同宗之誼,不會見怪才是。”

袁芳榮既然跟大藏書家袁芳瑛沒什麼關係,然而他卻與大才子袁枚為同宗,以袁枚的號用作自己的堂號,這是何等光榮自豪之事。由此也足見,袁芳榮對自己的書齋是何等之看重。

通過這些故事以及我與袁芳榮的交往,使得我對他的書齋充滿了好奇,雖然我在他的著作中已大致瞭解到了他的藏書情況,而書中所附書影也同樣讓我老眼猶明,但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尤其看書之事,必然要象葛優說的那句臺詞:“這件事,我還是願意親力親為。”因此一直希望有機會再到臺北時,能夠參觀蠹簡齋。

看來我的書運不錯,2017年下半年,臺北的文自秀女史邀請我在2018年臺北國際書展期間跟王強於書展現場搞一場對談,我立即答應此事。一者藉機可以看到更多的書,同時也會一會幾年未見的朋友。二者則可以滿足我的小心願,那就是走入蠹簡齋,到那裡去一睹芳榮兄藏書的芳容。

每一屆的臺北書展都舉辦於春節前後的幾天,其實這樣的舉辦時間有利有弊,至少外地的愛書人前往臺北買機票始終是個問題。但這個期間,有些人已放假,這也給書展增添了許多的人氣。吳興文先生現任職於大陸出版社,因為春節的緣故,他已提前返回臺北。於是他帶我前往袁芳榮的書齋,三位愛書人在一起談天說地,這真可謂“樂莫樂兮長相知”。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安靜的小巷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蠹簡齋大門

蠹簡齋與袁芳榮的住所不在一處,我們共同乘車來到了一條價幽靜的小巷。這一帶的建築保留著臺北民居的特色,可能是因為花蓮地震的原因,我在臺北的幾天每天都在下雨。今日的雨小了一些,但也時斷時續地飄散著雨絲。可能是因為下雨的原故,這條幽長的雨巷既無停車也無行人,只是偶然能聽到一兩聲的鳥鳴。這可真稱得上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由此登樓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門廳所見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善本書室

順著樓梯一路上行,袁芳榮打開房門,眼前所見是一幅書法作品,他解釋稱這是自己的一位朋友所寫。而此立軸的側旁則是狹長的走廊,走廊右側有兩間藏書室。其中第一間專藏線裝書,走進室內我看到了蠹簡齋的匾額。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匾額

蠹簡齋四面皆為書櫥,裡面擺放著全都是線裝書。從外觀看過去,每一部書都品相完好,可見袁芳榮在買書之時,很關注書的品相。他對自己的藏書均作過系統地梳理,因為每一部書上都懸有側籤。袁芳榮的側籤與他人均不同,他是用一條豎式的卡片,卡片的上端有一圓孔,圓孔之上有絲線與函套內側相粘連。不知道他從哪裡學來的這種寫籤方式,其實這樣的書籤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前的寫本時代。因為寫本時代的裝幀形式主要是卷軸裝,而這樣的裝幀放在書架之上難以知道每一軸的書名,於是就會懸掛這樣的側籤。而側籤大多是用竹片製作而成,據說也有紅木和象牙,我卻未曾看到過原物。但蠹簡齋的這種懸籤方式卻令我眼目一新。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整潔的書架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環室皆書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另一側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奇特的側籤

慣常的作法,每一部書無論幾函僅是在第一函上放置側籤,而袁芳榮則給每一函套都懸掛側籤。這種作法也與他人不同,其實細想之下,他的作法有道理。因為大部頭的書最容易拉散,取放之時歸回原位總是有些周折,尤其同樣的函套在歸書之時,需要打開函套細看書名版本,以防歸錯地方。而袁芳榮的作法卻不會產生這樣的麻煩。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品相上乘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和刻本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書根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四函書每一函都懸籤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宮內原裝之物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臺灣文獻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一眼就知,這是群眾出版社舊藏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開櫥視之

與蠹簡齋相鄰的一個房間則是袁芳榮的工具書室,這裡面擺放的都是洋裝書。想來,他寫出的那些文章有很多資料都是從這些書中查得者。站在書架前仔細端詳,這些書都作了大致的分類,相比較而言,這類書大陸的出版社要比臺灣的出版社出得更多,而袁芳榮幾乎將這類書一網打盡。可見他對資料的蒐集也十分地看重。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資料庫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細看書名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均為大陸出版物

我在這間書室內也看到了一些熟識朋友的作品,當然也有我的拙作在,看到這些書讓我想起了第一次見到袁芳榮之時草草的簽名之事,這件事雖然很小,但我始終對他有內疚之感,我的做法至少是對朋友的不尊重。於是我主動說,把這些書拿下來,我重新寫一段題記。於是我在每一本書中講述到了寫作該書的心得,以及本書的失誤之處。這種做法倒並非是為了表現謙虛,更多者還是要以此來彌補我當年做事的潦草。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對於紙張研究著作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熟悉的書名

參觀完書室,而後與兩位先生坐到客廳聊天,他的這間客廳可謂風景絕佳,因為窗外是一座水潭,潭水清澈見底,而潭後是鬱鬱蔥蔥的青山。袁芳榮介紹說,潭的源頭乃是臺北市的水源地,所以相關部門對此有著特別的保護,而潭邊也建成了遊樂區。能在這養眼之處來藏線裝書,這真讓人歎羨。以我的感覺,在這裡讀書寫作,其心境應該超過了紅袖添香。而這間客廳內還掛著四幅書法,前兩句乃是“養氣”“修身”,而後兩句則是“藏書”“勤讀”。這四者的結合,豈止是人生一樂。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八字真言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客廳內的書架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擺放整齊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友人的作品

在這裡我請袁芳榮拿出一些善本來共賞,沒成想他給我看的第一部書則是《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袁兄笑著跟我說:“這部書你也一定看著眼熟。”而後他遞給我一頁打印文本,此文本乃是2001年我所寫的《上海古籍拍賣專場親歷》。這篇文章中有如下段落: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窗外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綠水青山

第348號《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此書在拍賣預展時我已仔細看過,整冊書超過50頁,全部都是精刻精印的版圖——一般暖紅室所刻書都是一冊書中有幾頁插圖,整冊書均為圖則在此為僅見,我雖不專藏版畫,看到亦十分心儀,在心裡定了一個較高的價格想得到它。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以及我的文章

拍賣時,以1000元起叫,我正一路舉牌時,坐在鄰座的書友陳君對我說,“這書並不稀見,價太高別舉了,下來我幫您找。”於是收手,落槌價為2500元,確實便宜,我對陳君說,像這樣整冊書都是圖的暖紅室本真是少見,如能找到太好了,陳君一愣:“什麼,整冊書都是圖,我以為這是常見的暖紅室刻本呢。”聞此,我只剩懊悔的份兒了。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原本到手的書

這段文字寫的是我當年在拍場上走麥城的故事,而文中所寫的陳君乃是北京德寶拍賣公司創始人陳東先生。因為他的一句話,讓我錯失了該書,自此之後直到今天,我再未看到同樣的一部。沒成想,十七年過去了,我在臺北的蠹簡齋又對該書重睹芳容。我的心境一瞬間有些五味雜陳,於是問這部書何以輾轉到了這裡。

袁芳榮卻告訴我,他並非輾轉所得,當時就是在那場拍賣會上委託朋友所拍得者。因為這冊書整冊都是圖,他覺得很新奇,所以想花高價將其買下,只是沒料到以很便宜的價格拍到了手。而後他又在網上搜到了我的這篇文章,由此他得知,原本我也想買得這部書。故今日見面,他要將此書贈送給我。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原盒的信箋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盒內之物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依然亮麗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拱花的效果拍不出來

袁芳榮的這句話我未曾料到,我堅決告訴他,使不得。我的所言絕非假謙虛,畢竟這部書是他在十七年前在拍場上所得到者,而後一直放在手中,也足見其對這部書的喜愛。君子不奪人所愛,哪怕是再喜歡的書,我也能做到這一點。在我的堅持下,袁先生收起了此書,而後他贈送給我一冊複製本的《新新》雜誌合訂本。他說《新新》雜誌是當年臺灣光復後最早出版的期刊,現在已難得見。這一複製本是二十幾年前出版的,當時僅印一千冊,後因銷路不佳,出版社回收七、八百冊銷燬,因此流傳稀見,並且與臺灣有關,而吳興文也插話說:“更為難得的是,這部書也與我有關,因為這冊複製本就是我跟另外四位朋友共同製作的。”

這樣的有趣之書,我當然要欣然接受。為記錄下這段因緣,我請他二人分別在書上寫了一段題記。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手札裱貼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劉鐵雲手札

除此之外,我在這裡還看到了二十餘部難得之本,比如有劉鐵雲的手札,這冊手札裱帖本關涉到清末一個秘密學派——太谷學派的歷史,這也足見該冊手札的難得之處。而袁芳榮還喜歡收集整盒的彩箋,這樣的箋紙零散者較多,帶有原包裝者卻頗為少見。而袁芳榮則藏有多盒此類藏品。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楚辭》著名的版本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書內插圖

當然我更在意他所藏的線裝善本有一部明刻本的《楚辭》,上面有黃裳先生所寫長跋,以此可見老先生對該書的喜愛程度。袁芳榮還給我看了一部袖珍本的《孟子註疏解經》,這部書原函原裝,紙張近似於雲貴土紙,然而這個版本我卻未曾見過。可見,袁芳榮的藏書也並非排斥正經正史,只要稀見難得,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收入囊中。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正式出版物中沒有作者相片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兩相對比

蠹簡齋的藏品中有一部《章氏叢書續編》的校改樣,該書乃是浙江圖書館所刻,然其印樣我卻是第一次得見。袁芳榮告訴我,印樣中附有章太炎的照片,然正式出版物中卻不知什麼原因拿下了這張照片。這件事我也未曾留意過,是什麼原因在出全集之時會把作者的照片拿下呢?顯然背後一定有特殊的故事在,我期待著袁芳榮能夠考證此事的本末,以便讓愛書人能夠了解到不為人知的一段秘事。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貼籤幾滿

袁芳榮蠹簡齋:偏嗜古籍,起點奇高(下)韋力撰

校改者落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