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原创】【航拍台湾】路思义教堂

路思义教堂是美国的《时代杂志》、《生活》杂志创办人亨利·路思义(Mr. Henry R. Luce;又称亨利·鲁斯)为了宣扬福音并纪念父亲亨利·温特斯·路思义宣教士(Mr. Henry W. Luce)而捐款与建造的。前东海建筑系系主任汉宝德曾评论道,路思义教堂也许是台湾岛上最著名,也是最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它是现代主义时代中华新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与西方相遇而产生的最佳作品。

形式

西方的教堂到现代主义时代,外形设计逐渐被简化为三角形,作为信仰建筑的象征,而路思义教堂的设计正体现了这一点。建筑设计师莱特在威斯康辛设计的小教堂首次体现了这种三角形外观的设计风格,他用东方宗教徒中常见的双手合十时掌部略张开所展现的棱锥形态来说明教堂的意义;他考虑到,建在东方国度上的基督教堂,就必须融合东方的某些宗教精神。1956年,贝聿铭提出砖砌的圆拱造型构想之后,陈其宽考量台湾多地震,多方参考最后决定采用双曲面的薄壳建筑。教堂在结构设计上,为考虑采光效果以及充分展现其建筑结构,便采用类似倒置船底的外形设计,其上小下大的形状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在对抗风力与地震力时甚为可靠。由于屋脊部分留有较大缝隙,便有天窗出现,具有“一线天”(即透过缝隙所看到的天空)的意涵。中部边窗射入的光线,亦能为教堂渲染出神秘气氛。其后为使前后曲面于屋脊部分相交之处的结构易于建构,后部二曲面设计为高于前部,呈重叠状,后部高出之部分亦恰为内部教堂的位置,这些设计使得教堂外观足以表现出其内部的重要性。

结构

教堂的结构是由工程师凤后三计算,另一位工程师R‧西佛也参与过计算但其提出的方案被前者所拒绝,于是在凤的坚持下定案。教堂双曲面的拼接形成“向天”的意象,设计师认为这能使在里面的人们得到一种最原始的满足,据王镇华的了解,建筑用材是薄壳带格子梁,这样的格子梁在内部空间里显得很新颖。在用料上,考虑到采用喷式工法无法使建筑质量达标,所以改用捣灌。建筑所用的菱形面砖特别考虑用灰缝来调整,让贴面中间的乳丁能成为一个水平的参考线,一方面凸出曲面的曲,一方面产生与人相关的参考尺度。

风格

路思义教堂和东海大学校园建筑一向为人讨论的,就是要如何定义其介于中国风格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的风格。陈其宽先生本人曾经这样表示:“至于教堂之形式,因思泰西各国、各时代之宗教建筑,无不殚精竭智,及当时之人力、智力、物力以赴;集其成,冶当时文化于一炉,虽历千百年,后人瞻仰,当时情景可反映无遗。是以东海教堂,亦必以此为鹄的,其能在此建筑中,反应吾国之文化传统,揭示基督博爱牺牲之旨意,且兼具此时代之创造能力与精神。……(双曲面(conoid))所形成之屋檐曲线极具美感,与中国建筑中屋檐反宇之曲线趣味相吻合。……教堂屋面外部用瓷砖,……其色泽曾考虑中国建筑传统所用屋面色泽:蓝、绿、黄三种。蓝绿二色,亦与天空及绿树相混淆,加以色重,必吸收大量辐射热;黄色则反是,且富有吾国宗教建筑传统,因遂采用。”

【原创】【航拍台湾】路思义教堂


【原创】【航拍台湾】路思义教堂


【原创】【航拍台湾】路思义教堂


【原创】【航拍台湾】路思义教堂


【原创】【航拍台湾】路思义教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