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从2020年度色,到中国画里的“色”相观:浅析中国画用色4特点

新的一年,用什么颜色装点自己,你知道了吗?在熬过了原谅绿、吐槽紫和橘猫橘,

全球权威的色彩研究机构Pantone正式公布了2020年度代表色:经典蓝(19-4052 Classic Blue),这是潘通连续第21年宣布年度色。

从2020年度色,到中国画里的“色”相观:浅析中国画用色4特点

潘通2020年度色:经典蓝

事实上,在中国画的用色里,也有约定俗成的“流行色”。色彩作为绘画的表现语言,代表着一幅作品的情感诉求、体现着画家的思想境界、创作理念与主观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跟随着中国画里两种核心“色相观”,走进国画两千多年的“流行色”。

中国文人独特的色彩观

中国人对于色彩美学的思考,可以大致分为两类:“错彩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这两种美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代表着中国文人不同时期的哲思发展阶段。

简单来说,“错彩镂金”的呈现方式,是中国画里的青山绿水、亭台楼阁和华丽人物图;而“芙蓉出水”则代表的是以黑彩色彩为主的水墨画。随着中国文人哲学思想和对绘画意境的追求,后者的美学地位远高于前者,也更能代表中国画的意蕴精髓。

从2020年度色,到中国画里的“色”相观:浅析中国画用色4特点

清·郑板桥《竹石图》

中国画的用色和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赤......”中国古代的文人,将色彩与五行关联起来,发展出一种超越颜色“色相”的内涵。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在设色和笔法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设色极具装饰性,而矿物、植物颜色融合使用,将中国画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从2020年度色,到中国画里的“色”相观:浅析中国画用色4特点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错彩镂金:五彩绚丽的重彩

中国画也叫“丹青”,“丹”即朱砂、“青”即石青、石绿,这二者都是重彩常用的颜料,曾经“重彩”代表着中国画的“全部”;所以说,重彩在中国绘画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步撵图》,便是“丹”的艺术。画面中大量的“朱砂”色彩,丰富而柔和。左侧使者较大面积的“丹”色衣裳,与右侧仕女身上的“红色”条纹,相互呼应,构成均势。而仪仗中“青”的介入,打破了画面的沉闷,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张力。

从2020年度色,到中国画里的“色”相观:浅析中国画用色4特点

唐·阎立本《步撵图》

而重彩美学的另一个集中体现,是著名的“敦煌壁画”。敦煌作为世界最大的美术博物馆,壁画全部采用纯天然颜料,产生了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彰显着东方文明的审美情趣。特别到了唐时期,在唐高宗对佛教的大力推行之下,大量的壁画作品诞生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工笔重彩艺术也达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顶峰。

从2020年度色,到中国画里的“色”相观:浅析中国画用色4特点

敦煌壁画

出水芙蓉:淡雅的水墨浅绛

中国画的设色分为淡彩、重彩和泼彩三类。淡彩是指在画好的水墨画基础上略施颜色,而仅以淡花青和赭石的画作被称为“浅绛”。如五代董源的《潇湘图》、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丹崖玉树图》等。

从2020年度色,到中国画里的“色”相观:浅析中国画用色4特点

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经过了绚烂的唐,来到了宋元。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受传统哲学到家、禅宗的影响,讲究“绚烂之极归平淡”,中国文人不再追求“绚烂华丽”的设色,转而以“水墨的黑白”来表现缤纷的颜色。“运墨而五色具”成为时代主流,“随类赋彩”地位失落“流落民间”。

随之诞生的,是“墨法体系”的极大完善。墨分五色,受到了中国文人画家们的宠爱,当时的中国画坛认为“绘画中的最高表现形式是黑与白”。墨的浓淡、干湿、燥润等多种层次与画面中白的分布交相呼应,“墨的五彩”在很大程度去上取代了传统意义上颜色的作用。

从2020年度色,到中国画里的“色”相观:浅析中国画用色4特点

元·倪瓒《苍林茅屋图》

中国画用色美学的4个特点

1.随类赋彩 从本色出发

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最早由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它归类了不同物体部位的不同颜色标准,是一种评画标准,奠定了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

而一向“唯心”的中国画家们,在坚守这些标准的同时,还“意外”得十分重视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当时间、空间变化时,物象的色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概括了季节变化对水和天色的影响:“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暗。”

从2020年度色,到中国画里的“色”相观:浅析中国画用色4特点

宋·马远《洞庭风细》——春水

从2020年度色,到中国画里的“色”相观:浅析中国画用色4特点

宋·马远《秋水回波》——秋水

2/强烈对比 黑白分明

区别于西方的“红黄蓝”三原色,中国古代的文人,习惯以“红、黄、蓝、白、黑”为“五原色”,其中更以“黑”、“白”为主色。也由此形成了中国画中独有的“留白”艺术。而在唐宋的青绿山水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大面积的绿、青,以及用泥金勾勒而成的轮廓。青山、白云、红树,对比强烈、鲜艳夺目且气势恢宏。

从2020年度色,到中国画里的“色”相观:浅析中国画用色4特点

张大千《华山云海图》

3/主观设色 从心出发

中国画设色的一大特点,是极富画家主观色彩,甚至抛弃物象“本我”之色。以颇受中国文人青睐的“竹”为例,褪去绿之本色,中国画家偏爱“墨竹”,更有苏东坡以“朱砂”画竹,称“朱竹”。

这是画家抛弃“物象”对“内在”对追求,是放大个人情感表达的形式。

从2020年度色,到中国画里的“色”相观:浅析中国画用色4特点

宋·苏轼《朱竹》

4/留白之处 流光溢彩

中国画里的“留白”艺术,是中国画艺术的“瑰宝”。不着色之处,却正是整幅画作“流光溢彩”的魅力之所在。在中国画里,水、天、云雾,一般通过“留白”来表现。《易经》中所提“一阴一阳之为道”,中国画承其筋骨,

“空”与“满”、“白”与“彩”,充满了节奏韵律与哲学内涵。

从2020年度色,到中国画里的“色”相观:浅析中国画用色4特点

宋·马远《独钓寒江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