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河南洛宁郭俊花——松树的风格

七十年代初,我随二位叔父到卢氏去探亲,途经熊耳山,为了观山景,我们徒步翻越了此山。

河南洛宁郭俊花——松树的风格

经过艰难的跋涉,我们叔侄终于站在了山顶,我放眼远眺,深褐色的山峦隐现在白云中,显得柔美而羞涩,远处的山脉连绵不断,奇峰兀立,怪石嶙峋,山顶花草烂漫,野树葱茏,足下白云缭绕,一个个山头探出云外,像出水芙蓉。及目远看,整座山就像一条酣睡的巨龙。

山崖下是川流不息的洛水,岸边的巨石,有的有一间房子那么大。那是山体滑落下来的石块。这巨大的石头,让我惊叹不已,这是我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大的石头。

河南洛宁郭俊花——松树的风格

我们攀岩而行,行至一处,我突然看到山腰处有一条裂缝,从这条裂缝里斜生出一棵松树,树干虬曲在石壁上,树冠有两三米,它努力伸向蓝天,看到这棵生长奇态的树,我在此驻足,叔父给我讲解说”别看这棵不起眼的松树,在这条岩缝里足足生长有一百多年。”一听树龄,我仔细观看,那是一棵针叶松,一枚叶或几枚叶成束生长在一起,单看那绿亮的叶子,就足以让人感到它生命的旺盛。它扎根于石缝,根系鼓足了劲向岩石中有水份养料的地方延伸,努力供给生命的所需,它的根部从岩缝中生出一团圆形的根瘤,看到那硕大畸形的树根使我不由联想到这棵年迈的松树为了抓牢生命的源泉所付出的艰辛。

河南洛宁郭俊花——松树的风格

我清楚地看到那棵松树生长的石缝间没有一丝土,没有一滴水,这棵树是靠什么在峭壁上生存下来的?叔父看到我一脸的怀疑,给我解释说:“它是靠自已强大的根系吸收岩石中的养份,也靠落在石缝中的树叶腐烂后作肥料来供养自已。”一百多年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它历尽磨难,咬定青山不放松,它真是树中的骄子,植物的楷模。在石缝中生长不易,历百年而不倒,经风雪而长青,我真佩服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它既然选择在石缝中扎根,在无水无土的环境中生存,那它一定有凌云的志向和大海的胸襟,它要使大自然向它低头。向世人展示它的毅力和契而不舍的雄心。它的生命历程无疑是一种生与死的考验,它靠自已的智慧和坚强战胜了所有的困难,再把那婀娜的英姿展现给世人,真可谓是一种奇迹。

河南洛宁郭俊花——松树的风格

松树的这种英勇风格,不正像战斗在防疫一线的白衣战士吗?他们舍父母离妻儿,不顾生死,日夜奋战,拿自已的生命抢救生命,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是防疫战线上的逆行英雄,他不分昼夜地奋战在抗疫战场,吃不好睡不好,那么大的年龄,怎受得了?但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时刻牵挂着囯家的疫情。那可怕的病魔使他寝食难安,焦虑异常。他是活着的圣人,华佗的再生。他是抗击“非典”的英雄,治疗“新冠”的先锋。他凭借着自已高超的医朮,为国人筑起了一堵防疫的高墙。他就像那棵屹立在悬崖上边的老松树用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病魔进行着你死我活的奋战。他置自已的安危于不顾,唯独牵挂着几万人的病情。他那博大的胸怀和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作风,令我肃然起敬。

河南洛宁郭俊花——松树的风格

七十三岁的李兰娟院士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一边忙于科研,一边无微不至地呵护着病人。还有以李文亮为首的医护人员,他们为国人的健康献出了保贵的生命,这种契而不舍,用命奋斗的英勇风格,不正是那松树的风格吗?他们的名字永远刻在十四亿人民的心中。

我赞美松树,更赞美具有松树风格的抗疫勇士们!

郭俊花作品集锦

河南洛宁郭俊花——松树的风格

作者简介:郭俊花,生于一九五一年农历十二月初十,家居城郊乡在礼村,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现已退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