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這篇習作告訴你,孩子作文的差距,家長不能只看書面


這篇習作告訴你,孩子作文的差距,家長不能只看書面


多數家長,會覺得孩子作文寫不好,主要是筆頭功夫不行。


於是,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多看多練。給孩子買各種作文書、經典名著,還有老師推薦的好書。


然後,不定期安排讓孩子多寫多練,或者參加輔導班。

這些方法,有用嗎?對某些孩子有用,對某些孩子作用不大。


為什麼?


寫好作文,離不開多看多練。這只是其一。


還有更為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要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我們都知道作文的來源是生活。


如果孩子不能從現實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培養作文感悟能力,那麼寫作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這就好比是一位廚師,只懂得學習各種烹飪技術,卻從來不關心哪裡的食材味道最好,哪裡的食材最安全,哪裡的食材品種最齊全;

那麼他是很難做出真正稱得上“好膳食”的東西。


古代文學批評家陸機在《文賦》中有言:


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


它告訴我們,自然界四季更替,萬物變化,詩人與作家感知到了,才能寫出妙文佳作;看到葉落生出悲慨之情,眼見春天草木的柔條生出喜悅之情。


這就是說,詩人、作家的情感,因為現實生活中萬事萬物的刺激,引發了內心世界情感的波動,於是流露到筆端,就成了一篇篇詩文。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莫言曾經說過:

一個作家首先要關注的就是他的現實生活,在生活當中找到民族文化力量的源泉。


由此可見,生活不僅為寫作提供素材,也激發寫作者的情思與靈感。


莫言創作的《紅高粱》、《透明的紅蘿蔔》等都來自於他所生活的山東高密和他所熟悉的國內生活。

小學生寫作文,雖然還談不上創作,但其中的基本道理卻是一致的。離開了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感悟,要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接下來,我們就以五年級一篇寫貓的文章為例,簡要說說“書面表達”與觀察體驗生活的關係。


這篇習作告訴你,孩子作文的差距,家長不能只看書面


這篇習作告訴你,孩子作文的差距,家長不能只看書面


01 小貓活靈活現的姿態,如何描寫出來?

小作者開頭第一句“它眼睛大大的,一聲喵就把我迷得團團轉。”


你看這一句描寫,絲毫不帶有老師教的“外貌描寫”套路,自然而然。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緊密結合在一起寫,有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

詩人陸游曾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的文章,應該是不露技巧痕跡的。

就像一個人跳舞,你要是看出他的動作,每一步都明顯帶著“繃緊筋骨”的感覺,那就說明太做作了。


好的描寫,如同文字從筆端流瀉而出,天然生動。

那好,請問,這效果是怎麼來的?

老師教的?也是,也不是。


為什麼呢?老師也許教了方法,但是觀察和體驗一定是學生自己去完成。


這是捧著書本,就能有的嗎?當然不是!



這篇習作告訴你,孩子作文的差距,家長不能只看書面


02 貼切的網絡語言,是如何運用的?


小作者在寫到“小貓不見了,大家都忙著去找”,這時候來了一句“我當然不會當吃瓜群眾。”

讓人覺得很有點意思。

如果改成“袖手旁觀”一類的成語,反倒是讓人覺得失去了這個時代學生特有的那種調皮與嘻哈味道。


請問,這種網絡語的運用,是怎麼來的?

我覺得,除了小作者平時注意積累,更為重要的是,在對待小貓這件事情上,心有喜悅。

如果內心不是有著一份喜悅之情,那麼語言就很難被調動出來。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毛詩序》),這是說內心有情感湧動,自然就能引發語言的表達。


小學生作文,所謂的好詞佳句,不應該這樣流露出來麼?



這篇習作告訴你,孩子作文的差距,家長不能只看書面


03 “破壞行為”,為什麼不令人討厭?


文章還寫到,小貓調皮起來,會抓破很多東西:墊子、沙發、被子......


這種破壞行為,本來是挺討厭的。可為什麼在作者筆下卻成了“可愛”?


依然是因為喜愛。

上文已有鋪墊:幾個小朋友逗小貓玩,拿紅外線去引逗小貓。小貓怎麼也抓不住“紅點”。這令作者覺得小貓實在可愛極了!


有了這份情感,在面對小貓抓壞東西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生氣,反過來還得護著小貓。

你看,這就是小作者體驗生活,與生活為舞,才能在內心找到這種情感的力量。


所以,孩子作文的差距,真的不能只看書面。因為,文字背後,是生活的差距

是否真正觀察和體驗生活,會導致孩子在以下幾個拉開距離:


  1. 對事物的感受是否渾然天成
  2. 對事物的情感是否聽從內心
  3. 對事物的判斷是否真實有力

而這些,對於一個孩子的作文來說,太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