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在光影中探寻着历史的过往,在光影中捡拾着人性的光泽,在光影中窥探着自我的救赎。我们一边遗忘着,但一边又在铭记着,人类历史进程中总是绝望与希望并存,可我们仍旧选择用最温柔的表达方式,留住那些美好的记忆,即使,这些美好从来没有所谓正确的真相作为支撑,但,它的出现,已然让每个人心中有了自己的选择。

对于战争的反思,德国从来都是彻底的,无论是和丹麦合拍的《地雷区》,对于战后少年战俘困境的极致还原,还是《我们的父辈》中,对于战争原罪的追根溯源,或者是《逃出柏林》中,对于对于自由灵魂的探寻。

当一个国家真正能够面对曾经的罪恶,并且不遗余力地避免重蹈覆辙的时候,才算是从内到外的重获新生。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2006年上映的德国电影《窃听风暴》,便是这样一部站在历史时间的交叉口,对于身处高压之下人们良知的唤醒,并在自我救赎中回归人性的电影。

即使,我们不了解冷战时期的德国历史,即使,我们并不知道东西德之间的明争暗斗,但却能够从人本身这个角度出发,对于电影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电影在整体充斥的压抑氛围中,却时刻都在传递着一种生活的希望。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历史是冷冰冰的,而人心却是温热的,不过,《窃听风暴》中维斯勒这样的人究竟是否存在过吗?这或许已经不再是电影关注的焦点。

利用维斯勒的眼睛观察着即将崩溃的东德体制,利用维斯勒的行动实现自我与他人的救赎,当电影中,用时间字幕的方式,将那段残酷的历史轻轻翻过时,已然盛开的道德与良知之花,得到了长久的延续。

1

拥有多项国际大奖殊荣的《窃听风暴》,之所以能够引起很大的关注度,在于它的立足点始终是人,即使拥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以及多变的政治时局,但这些统统都成为了故事角色的陪衬。

于是,我们在电影营造的紧张氛围中,坚信着曾经的确存在过一个或是一群这样善良的人,而这种剖开历史,站在当下的深入思索,并不仅仅是为了谴责,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在反思中,一如既往的保持着性本善的准则。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故事发生在1984年,一分为二的德国被一道围墙狠狠隔开,此时,东德对于本国民众思想的控制,达到了病态般的疯狂,电影主角维斯勒便是一位成绩优异的监听者。

故事从一开始便引出了维斯勒,在现实与回忆的结合中,巧妙的点出了此时国内紧张的局势。学生中的异议者,被维斯勒在名字前作了标注,这时候,维斯勒所呈现的形象是冷酷且谨慎的,对于任何的异样举动都不会放过。

立场的背后是国家,职业的背后是职责,维斯勒就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螺丝,始终镶嵌在冷冰冰的国家机器上。他的运转离不开国家,而国家的高压专制,让他不得不始终处在自己的世界,所以,话语极少的维斯勒,总是以一种孤独的形象出现,这种与现实社会的撕裂,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可是,当他奉命去监听一个作家时,他的目的是国家的安全,上司的目的却是为了巴结部长得到升职,这是一种价值选择上的冲突,也是对于当时时局的巧妙呈现。高压专制下,原本的无私被自私所踩踏,原本的国家利益被个人利益所利用,维斯勒基于忠诚,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难道我们加入这个组织就是为了这个?”

正是这句疑问,将维斯勒原本扁平化的形象立体起来,也第一次开始,让电影中有了人情味的出现。

群体对于个体的挤压,发展到最后都是盲目的,这是集体无意识造成的局面,而陷入疯狂之后的争名逐利,则是重回原始物竞天择的野兽行为。自私自利从来都不是什么高尚的行为,可是,却总是带上伪善的面具,所以,自我的救赎,不仅仅需要以参与者身份的自省,更多的还需要站在旁观者角度的反思。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于是,维斯勒对于德瑞曼的监视,渐渐的让维斯勒剥离出了那个疯狂的群体,转而成为了个体的旁观者,他在听也在看。德瑞曼对于东德的失望,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专制的唾弃,对于弱者的同情,德瑞曼女友在强权控制下的卑躬屈膝,不得不出卖肉体与灵魂,这些事情,一次次刷新着维斯勒原有的认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时代车轮碾压下,麻木不仁从来不是人原有的本性,所以,维斯勒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坏人,而从参与者到旁观者的转变,只是一点点的让他从群体中剥离,看到更为真实的自我,从而在自我救赎与救赎他人中,做着正确的选择。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你没有选择国家的权利,但是,你有选择成为什么样人的权利,这是一种看清事实后的人性本能。

2

奉命行事是军人职责,制止作恶是人性本能,可电影却将二者放在了一个极端的水平上,那就是,当体制强硬灌输着某种价值观时,个体又该如何不沦为冰冷的机器呢?

这是一种建立在反思之上对于人性的拷问,我想,很难有准确的回答,毕竟,个体永远无法与群体正面抗衡。

维斯勒在获取重要情报后,原本是要交给上司的,可是,当他听到上司对于本国民众采用残忍折磨手段时,他本能的收回了那份情报,且撒了一个谎。虽然是下意识他作出的选择,可却早已经历过反复的挣扎,他的这种选择,并不带着任何的目的性,单纯的出于本能,此时,个体跳出集体后,自我认知慢慢开始的回归。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这只是电影的处理手法,如果,真放在现实中时,维斯勒这样的人存在吗?

《窃听风暴》在正式投拍时,的确是获得了许多前东德人的帮助,因为,他们想让自己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呈现出来,可有一个人拒绝了提供帮助,他就是前东德监狱博物馆的馆长,为什么?馆长说:

因为这个剧本的设定不符合史料,在整个东德历史上,像维斯勒这样的“良心发现”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

看看,多么扎心的回答。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这其实也在间接的说明着,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真正的目的。

他就是要创造出一个现实中很难存在的维斯勒,然后,让维斯勒作出自己的选择,让个体在群体的碾压中,获得自我救赎,之后,用电影对照现实,冷冷地告诉人们,无论处在多么荒唐的集体或是专制碾压中,你还是有选择权的,比如,在朝着试图爬过柏林墙的自己人开枪时,枪口能够稍微高一公分,比如,像维斯勒那样,用谎言挽救一个作家。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绝境中对于人性的萃取,才更加真实,这是在一次次冲突与矛盾中,从主观到客观,从参与者到旁观者,不断突破自我认知的过程,此时良知与道德的复苏,才是最弥足珍贵的。

在集体与专制强硬下,任何的个体都是渺小的,维斯勒如此,德瑞曼也是。当维斯勒选择用谎言和沉默来背叛这个蛮横的制度时,他可能从来没想过自己之后的命运,也没有期望德瑞曼可以写一本感恩自己的书籍。

这不是怀揣拯救天下人的妄念,而是拯救自己的决心,毕竟,选择良知从来都是一种个人的本能,只不过,这个本能被蒙蔽的太久了。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3

《窃听风暴》这部电影看完后,我脑海里总是闪现着康德说过的那句话: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能够选择,是因为我们存在良知,是因为我们有道德和法律约束,即使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依旧挺了过来,这便是人性的伟大之处。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做一个好人

避免历史重蹈覆辙,最好的方法就是,将那些装睡的人一个个叫醒,让蒙蔽的良知一点点复苏,拯救世界之前,先把自己拯救了,选择做一个好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