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农村看戏的场景吗,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德州水上泉城


小时候在老家。每年8月一,乡里都有戏曲演出。那时候贪玩看戏只是看热闹。听人家唱不知道什么意思。现在想起哼哼几句。回想起童年的乐趣。现在振兴乡村文化生活。老年人都喜欢。听戏曲。你经常听了就知道戏曲中的乐趣。国家把京剧列为国萃,是有许多奥秘的。


一方之


对于八零后的我来说,小时候农村看戏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只不过那时候还小,我只记得当时那种热闹景象,却不记得看的电影名字和内容,也许那时候根本看不懂,所以没有印象。

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去看电影,都是一大群人一起走路过去,有时候要走好几里路。因为那时候放电影多半是在某管理区的大礼堂,是几个村集中的地方。

大礼堂放电影一般都是白天,去看的人也多,特别是小孩子多,一个大人带着几个小孩,特别热闹。见了熟人大人们是要打个招呼,站一起聊几句的,而小孩子们就到处乱串乱跑你追我赶。

偶尔还能看到有人卖瓜子卖甘蔗的,瓜子是自己在家炒好的,用蛇皮袋子装着,里面放一个茶杯,旁边放一摞撕好的报纸,有人来买的话,就把报纸卷成圆锥体形状,然后用杯子从蛇皮袋里舀一杯瓜子倒进卷好的报纸里。

卖甘蔗的则是用木板车装起来的,那时候的甘蔗不削皮,只去头去尾,多少钱一棵我也不知道,因为看电影我们从来就没买过吃的。

那时候,看电影能买瓜子和甘蔗吃的都是家庭条件稍微还可以的,像我们穷人家的孩子,就只能是看看,看别人吃,当然也有小孩去捡别人砍掉的甘蔗吃,大人一边训斥一边表示无奈。

我记得那时候白天看电影总是妈妈带着我们去,爸爸在家干农活。晚上看电影就是全家出动,因为是走夜路,所以总是爸爸背着我或者把我高高的举在肩膀上。看电影的时候也总是由他们抱着或背着,爸爸个子很高,我从来不用担心前面人挡住我的视线。

也总会有一些调皮的小孩挤到放映机前面,举起小手在那里晃来晃去,或在人群里穿来穿去,或拿着手电筒照来照去,一些大人则拉开嗓门大声喊自家的小孩。

我小时候去看电影,虽然也看不懂讲了什么,也没有钱像别人那样买瓜子买甘蔗吃,但是只要听说可以去看电影就很兴奋,哪怕只是去看看,看看那种热闹场景,看看谁家的孩子今天买吃的了……

那种体验就像你遇上了漂亮心仪的姑娘,你兴奋,你抓狂,可你却始终无法靠近她。

现在想起那时候看电影的场景,真的是五味杂陈,既心酸又怀念!


山里伢伢


大家好,我是醴陵老李!关于农村看戏的问题,我来回答你,我们那里看戏很少,主要是看电影,现在我回忆一下,以前看电影的情节。

记得我们小时候那时农村经济条件不好,基本上家里都没有什么家用电器,有条件好点的人家,最多也就是有台收音机,那时这也算是一件奢侈品了,一家人一吃完饭就围着他听新闻,那个时候大队每个月都有一两场的免费电影看,一般大队长会提前一两天用大喇叭通知我们,我们可高兴了,天天盼着那天早点到来,一到放电影的那一天,早早的放影员就骑着自行车,拖着机器到了我们村大队,我们一群小孩子跟在他后面欢乐的跳呀唱,那兴奋劲可高了,最后在大人们的帮助下,早早的把电影屏幕,挂在两根大树上,方方正正的,机器也架好了。

天还没黑,我们早早的吃完饭相约一起各自扛着一把小木凳,你追我赶的跑到大队部门口,一阵争抢地盘过后,各自把凳子摆到放影员前面最理想的地方。天完全黑了,大人和小贩们也陆续的来了,里里外外坐满了人。放电影开始前,需要一个的倒片环节,倒片,是片子从别的地方刚放完,需要把片子倒回到开始,倒片需要半个多小时,这时我们就会找到爸妈要钱买零食吃,我记得当时的零食就是瓜子和冰棒,瓜子是一毛钱一杯(一种喝茶的小杯子)用报纸包成菱形,冰棒是五分钱一根,还只有白糖冰棒,有时大人不给钱,我们就拖着大人的脚哭,撒赖,这时大人怕我们耽误他们看电影,也就爽快的给钱给我们了,那时的瓜子和冰棍可真的好吃,现在怎么吃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可能是我们老了吧。

电影也正式开始放映了,我记得当时放的最多的是地雷战,地道战,英雄儿女,上甘岭,当时放电影虽然是露天的,但是都很自觉,没有吵闹都看得很认真,整场只听见电影里面的声音和机器的沙沙声,就在这个时候,奶奶忙完家务,手里拿着蒲扇才到,(因为当时爸妈要出工累了一天奶奶不叫他们干家务,自己包了)到处找我们,找到后抱着我坐下来,从围裙里拿出烤地瓜,给我弟弟妹妹吃,当时我们是最幸福的,躺在奶奶怀里吃着瓜子,啃着地瓜,奶奶笑眯眯的看着我们,我们给奶奶吃瓜子,奶奶说不喜欢吃,当时我们还天真的以为奶奶真的不喜欢吃,电影结束了,我们的零食也吃完了,弟弟也睡着了,这时爸爸背着弟弟,妈妈抱着妹妹,奶奶牵着我,一家人踏着月色,我打着小手电筒一蹦一跳的走在前面,奶奶总是叮嘱我小心点,别摔着,爸爸总是大声的训斥着,好好走路,一到家,奶奶帮我们洗完脚就躺在奶奶的怀里,一会儿就睡着了,现在回想起来了,满满的幸福感。那时的人们虽然生活不富裕,日子过的很苦,但是人生活的很开心,很快乐,过得无忧无虑,没有任何任何压力,现在这种生活再也找不到了,只能留在我们深深的记忆中,谢谢。







醴陵老李


小时候没见过电视机,电影也难得看上一回,最开心的是过年的时候村里大礼堂唱戏,一连要唱好几天,白天晚上都有,非常热闹。我们这里唱的是大多是婺剧,难得有越剧,也就几个剧本在反反复复的唱。小时候也根本听不懂也看不懂,只是看热闹好玩而已,看着唱戏的人脸上涂的花花绿绿,好奇极了。于是和小伙伴拼命找机会钻到后台看个究竟,或趁人不注意时拨弄一下伴奏的乐器,然后被人哄出嘻嘻哈哈来到处窜。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电视机的普及,唱戏也慢慢消失了。这几年村里的老人又开始自己凑钱请戏班子唱戏,我也回去看了一回。现在戏班子的设备高级多少,还有了字幕,和小时候的根本无法比较,但看戏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小孩寥寥无几,也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氛围。





金洪


小时候能看一场戏,那是人人都向往的事情。

听到哪里要唱戏,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传开了,然后成群结队的相互约时间一起去看!那个时候我家这里要看一场戏的话,需要徒步行走单程六公里的路,而且那时候条件非常不好,基本可以说人人都是光着脚丫走着去看戏的。

当时我这个古树哥还很小,也就五六岁的样子,就光着脚丫兴奋的和大人们一起去看戏,天还没黑就早早吃饭等待大人们什么时候出发!

那时候也就刚刚打完仗不久,公路非常不平坦,到处都是大石头泥坑啥的,随处都会有很深的泥水塘,不小心就会踩进泥水塘里,搞得满裤腿都是脏兮兮的。对于这些小插曲还不算什么,特别是走着快到看戏地点的时候有一条很宽的河,河里流着湍急的水,然后在河沟上架着一根钢丝绳和一根钢管,脚踩在钢管上,两手抓着钢丝,照明灯也没有,就两手一抹黑,抓着钢丝踩着钢管就顺着走,脚下晃得厉害,手上的钢丝也晃得厉害,一摇一晃的抹黑到尽头,只听到脚底下湍急的水流哗哗的声音,听着很吓人,要是万一不小心手脚一软掉到河里,那真是不敢想象,为了一场戏,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把戏看完了。

去到唱戏现场真是人山人海,我一个小布丁古树哥那是被大人堵得什么也看不到,最后有幸被一位好心大娘看到了我,就把我领到戏台子跟前,才能让我好好看到一场戏。当时真是太感谢那位大娘了,让我小小心灵里温暖不已!

看完戏了所有人都一哄而散了,看到半夜那是肚子饿得不行不行的,但是哪有说是饿了就可以找吃的,条件不好钱也没有,就忍受着又和大人们返回家,又光着脚丫步行六公里回到家里,到了家里赶紧揭开黑乎乎的锅盖看看里面还有没有冷米饭,如果有冷米饭就铲出一大块抱着就狼吞虎咽起来。

那个时候只要有饭吃就非常好,根本不会讲究还需要有什么好菜的问题,就是只要有白米饭那就已经很幸运了幸福了!

所以说古树哥小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有趣,很值得回味!


腥野古树


看戏的场景确实很少有,但看电影的场景却很多,看见这个问题勾起了我以前的回忆。

小时候,农村每年会有几场电影放映,有的时候在乡政府的广场,有的时候到农户的院坝,反正就是一块白布当屏幕,架起放映机就可以开放。

小时候,人们的生活也是单纯枯燥的,好不容易有场电影看,肯定要去凑凑热闹。电影一般都是露天的,也只有晚上才能放映,只要知道附近有电影放,人们总是会从四面八方的往那里赶。晚上赶夜路也没手电筒,咋个办呢?就用火把吧,有竹子的就把竹子晒干,没竹子的地方就去山上砍一种刺木,晾干了也可以当火把用。

到了晚上看完电影,三两成群的伙伴们,点亮一把把火把,游荡在弯弯曲曲的农村山路上,一条条火龙到处蜿蜒,别有一番滋味,这也就是特有的历史年代才能有的风景。





乌蒙泥娃


看到这个问题真是有了时空穿梭的感觉,好像童年的时光又在眼前!

我们这是清朝才子纪晓岚的家乡,那时村里都是以这个为噱头,请很多戏班常驻我们村演出!那时还很小可是记事我很早的。

一般的时候晚上唱戏的时候多,用白布做围挡圈起来,在门口有售票点都是有人把手的,票价我记得是几毛钱一场,都是很简单的纸票!当然,我们小孩子买票的时候不多,都是逃票掀开围挡偷偷溜进去,就是看见他们拿我们没办法,嘿嘿!

周围买小杂货的买吃的很多很多!太热闹了!正对们很远的地方就是大戏台,台下都用檩条搭的座位。坐满了人人,很是热闹啊?我们这唱河北梆子的多其次就是京剧什么的,那时候小,能听懂不多,唯一记忆犹新的就是《辕门斩子》这出戏,到现在还能哼上几句!我记得那个“角”叫闫建国是我们邻村的,从小喜欢唱戏,走出去很多年后终于熬出了头!

那时候人心淳朴,也没有现在人的勾心斗角!人和人之间显得那么和谐!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这么多年都过去了!再也没有了童年的热闹,真的好回忆!真的致敬岁月致敬我们的少年时代!


枣乡纪事


大家好!我是二笨!

说起小时候农村看戏的场景真是历历在目,那种美好的快乐时光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我是80后二笨,那时候的农村很贫穷落后,孩子也没有什么好玩的,不像现在互联网发展这么好,有很多电子产品,玩手机打游戏。

那时候家里有台电视机看就已经很不错了,平时只能玩玩自己做的玩具,豆包,纸枪,冰车等,根本没有其他娱乐,唯一盼望的就是村里每年的庙会,每个村里都有自己信仰的寺庙,每逢庙会时就会唱三天大戏,我们这里主要唱的是晋剧或者是道情,都是漏天搭台那种,每当戏班子来临时,我们相伴一群迫不及待的去迎接。

其实我们孩子根本看不懂戏,不知道唱的是啥,看戏的都是大人或者老年人,而我们只是图戏场里孩子多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为得是在戏场里可以拿父母给的仅仅一元钱买的好吃的好玩的,那时候的老冰棍真的很好吃,一毛钱一根,还有五毛钱的水枪,那是我们孩子必须买的玩具,三五一群在戏场里嬉闹,唱戏三天时间,每天都玩得天黑了才回家。

现在回想起,以前的快乐时光一去不返,真的是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间从不懂事的孩子已经是为人父母了。

在看现在我们国家发展是天翻地覆的在变化,农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条件好,农民富裕了,唯一的是农村现在随着国家发展,很多村民为了未来为了孩子教育为了生存都进城了,农村只留孤寡老人了,村里的庙会唱戏也没有原来热闹了,没有原来的气氛。这种感觉也许慢慢就会没有了!

真的很感慨!我文凭有限,哪里有什么不对的请谅解,感谢朋友们!





二笨


看到题主的提问,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看戏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候,我们一般都是在元霄节过完,正月十六就会由大队的有钱人请专业的戏曲演员来到村里唱戏。将戏台搭在学校的操场上,一般都是在正月十三四的日子就搭好了戏台。正月十五的傍晚时分,剧团开着车子,带着他们的锣鼓和衣服等一切用品来到村里,然后有人接待他们安排食宿。

正月十六正式敲锣唱戏,大家都是早早吃过了饭,一人带一个小板凳往戏场赶,生意人则是踩着三轮车带上瓜果零食往戏场赶。

其实小时候对于戏曲是一窍不通,不过唱得最多的则是《四下河南》、《葛麻》。对于那种经典的念白倒是有点印象。″小奴才″"岳父大人″等这些倒是挺熟悉的。

小时候根本就没有心思听戏,只是一门心思想在后台偷看演员化妆,觉得那些脸谱和头饰都特别吸引我们,有时偷偷的上梯子,结果让人家又赶下来了。

大家呼朋引伴的嬉戏打闹,还互相买点瓜子来嗑,有的还买两串糖葫芦来吃。大家都是各自尽自己的兴致玩耍。

从正月十六一直唱到正月二十四,才算是告一段落。大家才尽兴而归。

那时候的春节就是在看戏这种娱乐中度过的。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再也没有人愿意花钱请人唱戏了,再也没有哪个剧团愿意下乡去演出了。这只能是段回忆罢了。


平静珍惜


大家好,我是河北石家庄农村人,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看到你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看戏的场景吗?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种浓浓的乡愁,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虽然过去很久很久了,场景仍然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今天把我所感觉到的分享一下。

小时候农村家里都很穷,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每年春节过完以后,农忙还没开始。趁空闲时间,村领导干部都会请县里河北梆子剧团来村里演出,时间大概半月左右。全村上下都非常高兴,大伙都盼望这一天呢。

每天我们小孩都会拿上几个凳子很早来到戏台底下去占地方。把凳子一字摆开,还不放心,再用石灰子在周围画上线圈,占据最好的位置,等待家里人来看戏。这是每家小孩都会做的事情,心里都特别激动,特别美。

等到人们来的差不多了,戏也要开始唱了。有坐着看的,有站着看的,还有孩子来回跑闹的,也有一两个卖糖葫芦或瓜子的,人们偶尔会买上一点。我看戏只是在凑热闹,戏文听不懂,但是非常喜欢演员身上穿花花绿绿的衣服,还有脸上化的妆,很是好奇。于是便偷偷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穿戏服。结果会被赶出去。

到了晚上看戏的人会更多,周围村的好些人都会来我们村看戏,戏台旁边的墙头上,低一些的树叉上,坐满了孩子。虽然都听不懂,都特别高兴。这半个月唱戏的日子是一年当中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时间飞逝、日月如梭、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农村早已没有了以往看戏的场景,没有了为占地方时的争吵,没有了小伙伴们在戏台下的嬉闹,没有了为买五分钱的瓜子嫌给的少。有的只是脑海中对儿时挥之不去的满满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