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看待山東滕州和河南魯山的墨子故里之爭?

流影笑年


前段時間,在某鎮考察途中,莫名被拉去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而學術會議的主題大吃一驚:赤壁之戰遺址新考。本來赤壁就有很多說法,如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等,但隨著考古挖掘,陸續開始傾向蒲圻說,蒲圻也早就1988年就正式更名為赤壁市,以示正統,黃州赤壁說因蘇軾而名聲大振,後來就乾脆將兩地分別稱為武赤壁和文赤壁,這基本是人所共知的。而此鎮所謂的赤壁新考,觀其論據,多引用三國志等些書籍,論證並不嚴謹,而其所謂的物證,也僅僅是一位當地民間學者所藏的所謂古文物,其中參會人物,也沒有一位真正的歷史學者。所以,中間也只有尿遁。

說到底,這種爭論,其實是市場經濟之下一種資源的搶奪,某些地名也是一種文化資源。再如到現在仍然有爭議的諸葛亮所躬耕的“南陽”之爭,清代襄陽人顧嘉蘅到河南南陽任知府,也對這種兩難的境界感到無奈,所以寫下一副“心在漢室,原無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的對聯。

因此,個人覺得,像這種故里之爭,首先應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應符合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其次最好能夠達到雙贏,像前舉文武赤壁以及襄陽、南陽之爭,最後都算達到了雙贏。所以,山東滕州和河南魯山的墨子故里之爭(其實還有河南商丘),也可以仿照前例,在遵循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雙方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達到共贏。


楚邾


墨子故里是滕州也好,魯山也罷,之所以出現如此爭議,還是名人經濟的原因,如果能本著學術研究,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屬於哪裡都無所謂,反正都是中國的。

我不打算針對這個有爭議的問題發表看法,不過既然提到魯山,就寫一下魯山有意思的歷史,讓大家也瞭解一下這個如今看起來並不出名的地方,在古代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

廣州在哪,地球人都知道,廣東省省會,你說在哪?可如果說河南也曾有一個廣州,你相信嗎?

河南產煤大市平頂山市區往西約20公里,有一個魯山縣。魯山縣,在南北朝時就稱為廣州(為行文方便,以下統稱魯山)。

別看魯山名氣不大,歷史可不簡單。早在春秋時期,楚國就在這裡設置魯陽縣。而著名的楚長城險隘——魯關,就在魯山縣城南郊。從此之後,魯山一直是楚國和中原各國爭霸的焦點。直到公元前374年,魯山被強大的魏國奪走,成為魏國防禦楚國北上的軍事重鎮。

漢朝的時候,魯山是荊州刺史和豫州刺史的分界線,太平時節還看不出來什麼。一旦天下四分五裂,魯山的戰略地位就突顯了出來。

都知道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吧。曹操和很多諸侯屯在酸棗,而當時兵強馬壯的淮南袁術,屯兵就在魯山。孫權的父親孫堅也駐兵在魯山,還和部將在寒冬臘月裡喝酒鬼混,地方就在魯山城東。董卓發大兵數萬來攻孫堅,孫堅談笑風生,董卓兵越聚越多,但看到孫堅氣色如常,反而不敢輕舉妄動,孫堅率兵從容撤退。

時間來到南北朝,由於南北分裂,魯山又成了南北朝必爭的重鎮。魯陽對南朝有多重要?北朝只要拿下魯陽,就能威脅到南朝重鎮南陽、襄陽,從而有攔腰斬斷南朝的可能性。北魏最終還是拿下了魯陽,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設魯陽鎮。魯陽往南就是南朝的荊州。

為了威脅南朝,北魏在魯陽設置荊州。雖然只是一個空頭州,但說明北魏是非常重視魯陽的。太和二十二年,荊州被撤銷,設置魯陽郡。直到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混亂中的北魏給魯陽郡起了一個響亮的州名——廣州,和南朝的廣州(今廣東省會)重名。

魯山不但是南北朝爭霸的軍事重鎮,還是東、西朝爭霸的必爭之地。有東、西朝嗎?有啊,公元534年,強大的北魏王朝正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但東、西魏都是空殼公司,真正控制東、西魏的是兩大梟雄——東魏實際控股人高歡,西魏實際控股人宇文泰。東魏、西魏分家後,魯山正好夾在東魏和西魏中間,不遠處又是南朝,可以說魯山是三國都必欲得之的重鎮,地位有點類似於三國時的荊州。

公元538年,高歡和宇文泰又開始死掐。高歡派跛梟侯景屯兵虎牢關,準備收復被西魏侵佔的河南諸州,重點就是西魏控制的廣州(魯山)。西魏的大牌將軍韋孝寬害怕侯景,提前溜之,西魏廣州守將駱超還死守城池。侯景圍著廣州打了近一個月,連根毛也沒拔下來。侯景急得直轉圈,有個部下盧勇帶著一百多騎兵到外圍觀察地勢,沒想到撞上西魏兵,一通宰,西魏兵慘敗。駱超再也沒有堅守的勇氣,痛痛快快地把廣州獻給了高歡。高歡為了獎勵盧勇,就讓盧勇出任新的廣州刺史,可見廣州之於高歡的重要性。

西魏丟了魯山,等於明朝丟了山海關,那是要出人命的。西魏不惜成本,派都督趙剛在公元539年初偷襲魯山,把魯山奪了回來。

對東魏和西魏來說,魯山都是丟不起的,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就說“(魯山)其後東、西魏相爭,魯陽尤為重地。”東魏丟了魯山,又在距離魯山東北不遠的襄城又設置廣州,屯有重兵,意在奪回魯山。

有人曾經讓魯山當過地級市,改稱魯州,這個人是誰呢?竟是“鄭太祖”王世充。王世充沒多久就被唐朝給滅了,魯州旋置旋廢,幾同走馬燈。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魯山還是回到熟悉的縣級,開始稱魯山縣,直到現在。魯山之後劃歸汝州,北宋和金朝,魯山一直隸屬於汝州。到了元朝,魯山劃給了南陽府。有意思的是,到了明朝,又恢復了汝州,魯山還是回到汝州大哥的旗下,幾百年的老熟人了,跟汝州還是習慣。清朝沒任何變化,魯山還繼續和汝州在一個鍋裡攪馬勺。這麼一算,魯山跟著汝州長達一千二百多年。

建國後,魯山被劃到了許昌,但在35年前,1983年,平頂山成了魯山的“新大哥”。

差點忘了講,魯山曾經在宋朝出過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不管你是聽老一輩的評書,還是看小鮮肉演的古裝劇,此人的出鏡率都非常高,他就是一代名將牛皋。小說裡的牛皋擅使雙鐧,殺敵無數。因牛皋死心塌地跟岳飛抗金,遭到了奸相秦檜忌恨,用毒酒害死了牛皋。牛皋死前長嘆我已61歲,死而無恨。最恨的就是宋金通和,讓我死於一杯毒酒,而不是戰場!

後人非常景仰牛皋的愛國赤誠,就把他的遺骨埋在了杭州棲霞嶺。不遠處埋葬的,就是牛皋一生的熱血兄弟岳飛。


地圖帝


不請自來。

做為一個普通的滕州人,筆者1997年去過魯山縣。對於滕州與魯山墨子故里之爭不想將個人觀點強加於人。



我想說的是,對墨學文化的傳承,研究與應用。

九一年的時候,滕州就在我的家鄉木石鎮(墨子誕生地)舉辦了墨子學術研討會,近三十年來,這個學術研討會一直在延續。每年都有國家省市和日本等國家與地區的墨學專家與會。大概十年前出版了一套一百餘本的墨子研究專著。

滕州市有個專門的副縣級研究單位——墨子研究中心。



滕州人通過墨學研究與傳承,獲得了發展動力。舉一個小例子,有一個大學生村官,以組織生產魯班鎖等手工藝品,使一個村子富裕起來。

其實,對於先賢聖哲故里之爭雖可以在旅遊資源開發方面有所幫助,但筆者以為關鍵是如何傳承和應用先賢思想,發展地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

各位以為呢?



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礦工吳老大


是不是掙到墨子故里以後就衣食無憂了,我們就可以享受高端待遇了,這都是無聊,還不如踏踏實實的搬磚,我們應該想辦法發展經濟,不是投機取巧,就是秦始皇是你們村裡的有什麼用呢?

我的家鄉曹縣莊寨鎮居然掛上了劉秀故里,後來撤了,具體原因不清楚,可能是怕丟人吧,現在很多人都在想辦法沾名人的光,哪怕是作惡多端的惡霸居然也有人認領,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想借名人效應吧。

我經常說我們要當自強,千萬別想歪門邪道,沒有一丁點的作用,必須依靠自己,很多人經常說某某名人是我們哪裡的,怎麼了,即使是你的鄰居有什麼用,你該吃多少還是多少,不幹活也沒有人給你一分錢,一切靠自己。

如果你家沒有一點旅遊資源,即使再大的人物是你們村裡的也白扯,比如你家山清水秀,地裡位置優越,再加上名人肯定會很好,但是單純的掛個名字不行,必須要有實際東西,比如名人故居,一些典故,不然白瞎名人。

我重來不崇拜名人,我只相信我自己,必須靠自己,如果依靠名人能吃飽我還是希望大家去崇拜吧


大海傳媒


山東滕州和河南魯山之間的墨子故里之爭由來已久,到今天為止,學術界依然沒有定論。我就納悶了,墨子十大主張中不是明明白白地有這麼兩點:“兼愛”和“非攻”嗎?這兩地既然公說公的理,都說自己是墨子的故里,何不也來“兼愛”一回,二者求同存異,相互承認都是墨子的家鄉,豈不美哉!

至於二者為何要爭“墨子故里”,說穿了還不是名利二字!別說墨子是這麼出名的人,現在有的地方甚至連西門慶、孫悟空也要拿出來炒作一番。因為出名了,各種好處就會接踵而至,關鍵是能帶來真金白銀,還美其名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管它三觀不三觀呢。



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還是在於錯誤的政績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是為官的卻為了短期的GDP,於是各種稀奇古怪的招數都用上了,那還顧得上沉下身子,認認真真去調研,大多是什麼路子來得快就用什麼路子,而這其中“名人效應”是最有效、最簡單的了。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山東滕州也好,河南魯山也罷,都踏踏實實地去弘揚墨子的優秀傳統文化吧,我覺得這才是應有之意啊!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這是墨學已經死去的表現。大家都沒有什麼成果,拿不到經費。也就只好爭一爭裡籍換一點政府支持。墨學為什麼會死?這是因為當今墨學是儒生們通過改墨子書炮製出來的。被用做儒學的極端版。並且被狹隘成所謂十論。具體操作則是,見到墨子書內不符合儒家意識的內容,儒生就說讀不通,然後進行校改。墨經居然被修改5%文字,55%條目。如此墨子當然被炮製成儒家作品。因此墨學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儒家並不缺少書籍,何必多一本墨子呢。如此,墨學也就死了。所以墨學重生必須回到《正統道藏》版墨子,而且是影印版。世傳所謂道藏本已經被畢沅修改過。影印版才是墨子書原樣。並且必須吸取教訓,不允許孔儒們打著校訂之類旗號再次毀掉墨子書。必須一個字不改地對墨子書進行訓詁。無論墨子說了什麼,都不允許文字層面的美化或者貶低操作。保證原原本本翻譯和理解墨子書。目前唯一以此為標準的,只有《墨子經義釋詁》。墨學正在重生。至於裡籍之爭,在原本墨子書里根本不用爭。


槓精大叔


對墨子故里河南魯山與山東滕州之爭,眾說紛紛,有祖籍之說、有出生地之說、有成名立業地之說,也有和稀泥之說……

布衣不才,在此淺談一下我的看法:

一個民族,一個部落,一個家族的生活、習俗、思想、行為,無論厲經多少年代、多少戰亂、多少變遷都會或多或少的遺留下一些東西影響著後人的。

這是無可爭辨的事實,正象中華民族幾千年一脈相承的隱忍、包容、同化精神

齊國人尚義,魯國人尚禮,山東有著″禮義之邦″的千年世襲名片並非功利主義者炒出來的。

山東人講義氣、路見不平,撥刀相助,豪爽、正直、隱忍、寬容,而不象某些地域的人雖然看似豪爽卻飛揚撥扈,張牙舞爪。

在我的觀點裡判斷墨子故里到底是河南魯山還是山東滕州,其實很簡單,我們可以從這兩個地方里找出墨家精神的遺風

先說河南魯山,一個強姦少女,用8萬元錢擺平檢查院的″冰釋前嫌″的糗事在網絡中不斷髮酵

請問河南魯山人:這也是墨子所宣揚的非攻、兼愛、尚賢嗎?墨家精神的那一種可以用金錢換取清名?

史上記載:墨家鉅子(相當掌門人)的兒子,與人口角相鬥,一怒之下失手殺了人,墨家鉅子欲按門規處置兒子償命,國王(那個國記不清了)親自下瑜替鉅子兒子求情,但墨家鉅子逆上而維護墨家門規大義滅親

再說山東滕州,《鐵道游擊隊》這電影、電視劇已家喻戶曉,故事的原型人物們的老家也是滕州附近,大家印象中應該記得住:這幫煤黑子們黝黑的臉龐、剛毅堅忍、豪爽仗義的漢子吧,披著一身布丁的衣䏜扒火車、炸炮樓,打的日寇膽戰心驚,而對叛徒不留半點私情,你不覺得他們身上流淌著墨家俠客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俠義精神嗎?

請問河南魯山人:你們身上有這種遺傳基因嗎?

再說河南商丘,宋國之地不假,但史學家們早已考出墨子故里″濫邑″,你們也為了利益的利益跟著爭,也太無恥了吧?你們身上有墨家精神的遺風嗎?

哎呀,河南老鄉,可能不高興了吧?

不好意思,我忘了,你們有

你們確實有,有一個共和國60年代很優秀的人,一個曾感動了億萬人的縣委書記——焦裕祿,他用鮮血和生命在你們河南商丘蘭考艱苦奮鬥,披星戴月地治鹽鹼不毛之地,焦裕祿雖然不是武俠,但身上卻流淌著墨家“摩頂放踵利天下″為國為民的兼愛精神

你們河南人太逗了:前天和甘肅爭伏義、昨天和陝西爭黃帝,今天和湖北爭臥龍,明天和山東爭孔子,後天和安徽爭曹阿瞞……

其實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有一個以白馬非馬偷換邏輯的名家人物——惠子是你們河南人

還有個戰國時期門下弟子與墨子門下弟子相當的,以″舍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楊朱也是你們河南人

河南老鄉,看到這你是不是又在又會飄飄然且大言不慚地說了:對,焦裕祿是我們河南的

布衣告訴你:焦裕祿是山東淄博市博山縣北崮山村,和孔子、墨子、孫子、孟子、曾子、魯班、孫臏等同是山東人!!!


布衣藍衫2


不知是否‘冰釋前嫌’的魯山,若是,你就不要爭了,你們的行為會讓墨子蒙羞,這是墨子幾千年來被黑得最慘的一次!但你們也不要失望,會有更多獎項和榮譽送給你,比如‘最厚臉皮獎’‘法制促進獎’、‘2018最佳鬧劇獎’等!



誰打我w罵s


晚清學者孫詒讓作《墨子間詁》,並附作《墨 子傳略》始提出墨子為魯國人。主要根據是,《貴義》“墨子自魯即齊”、《墨子·魯問》“以迎墨子於魯”、《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等語,證明墨子為魯國人。近年來,張知寒連續發表《墨子原為滕州人》、《墨子裡籍新探》等數篇論文,進一步明確指出,墨子的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 “濫邑”(在今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故可以說墨子是魯國人。


用戶1150289371232


先說山東滕州,幾千年前的事沒人知道,不過最近二三十年滕州在墨子這事上挺上心的。從省裡市裡都不遺餘力的支持,墨子紀念館,墨子湖墨子路,墨子研討會等等凡是和墨子能粘上邊的無不搞的有聲有色。在滕州墨子儼然成為當地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再說說河南魯山,同樣,幾千年前的事沒人知道,可是當今的河南省從上到下好像對這事沒有什麼感覺,列位不妨百度一下,百度百科上的魯山尋不到墨子的片字描述更不要說是其他的了。或許是魯山的自然風景旅遊資源過於豐富而看不上動輒需要上億的資金進行包裝建設的先秦古人吧。

墨子是位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就連毛主席都稱讚墨子為“辯證唯物論大家”。墨子的兼愛,非攻等等思想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無論歷史上墨子的真實的出生地是哪裡,我想那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當今的國人要從先賢的思想中汲取正確的有用的營養而充實自己,為自己立足於不敗之林,為國家立足於不敗之地林而努力努力再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