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战国初期魏国首霸,为何后期沦为“鸡肋”?

尹访玉


现在说到战国时期谁的实力最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秦国,因为最后正是在秦国锐士的刀剑之下,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但是战国的跨度毕竟长达二百多年,秦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强大的。事实上在战国初期,列国当中实力最强大的恰恰是后面被秦国暴揍的魏国。

广纳人才,成就了魏国的战国首霸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诸侯国。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魏文侯为侯,魏国正式成为了一个被列国所承认的诸侯国。而魏文侯也开启了他振兴魏国的事业,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实力一下超过了周边的其他诸侯国。

魏文侯取得如此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对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在魏文侯当政的时期,正值新兴的地主阶级觉醒,社会生产关系急需一场变革。魏文侯深知社会变革的重要性,于是将求贤任能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翟磺的帮助之下,魏文侯招揽到了法家始祖李悝、军事家改革家吴起、无神论者西门豹、名将乐羊等四人,又花了重礼从东方迎来儒家大师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同时重用狐卷、箕季、任座、师经、公式成父等直言极谏之士。一时间,魏国群英荟萃,形成战国时期最早的一个人才中心。

为了顺应社会变革,魏文侯提拔法家始祖李悝为相国,得到重用的李悝也倾尽全力推行新法。李悝先是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实行“食有劳,禄有功,赏有能”,“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在官员选拔上,改成了按能力和功劳选拔的方式,建立起崭新的官僚体制;社会生产上,作“尽地力”之教,鼓励耕作,增加生产,实行“平籴法”,稳定米价,安定民心。此外李悝还作《法经》六篇,以此维护社会秩序。

作为军事家跟改革家的吴起,也在河西进行社会改革。使“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在军队中实行“武卒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西门豹在邺县废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实行藏粮于民、寓兵于农、示民以信的改革措施。“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田,富魏河内”,使邺县成为魏文侯改革中的一面光辉旗帜。

经过了李悝、吴起、西门豹等改革派的变革之后,魏国呈现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拥有了强大的国力之后,魏国便开始在军事上寻求对外出击。公元前409年,吴起率兵攻秦,拔秦五城;前406年,乐羊攻灭中山国,使之并入魏土;两年之后,魏又联合韩、赵两国败齐于灵丘,攻入齐长城。前400年,三晋联军败楚师于榆关,前391年再败楚师于榆关、大梁。到了魏武侯初期,魏国已经攻占黄河以南的大梁、襄陵、鲁阳等大片土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

轻视人才,霸主易位沦为弱者

不同于魏文侯,继位的魏武侯并不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君王。在魏文侯时期受到重用的吴起,到了魏武侯时期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相国之位,还多次受到魏武侯的猜忌。最终在相国公叔痤的陷害之下,吴起逃离了魏国来到了楚国,并且与楚悼王成就了一番变法革新的事业。

比魏武侯更不如的是他的儿子魏惠王,在魏国一百七十九年的历史当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当属这位魏惠王了。在他长达51年的掌权阶段,相继错失了变法名臣商鞅、杰出军事家孙膑、纵横名士张仪。

特别是商鞅,老相国公叔痤病危之际曾对魏惠王说:“有御庶子公孙鞍,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结果魏惠王因为商鞅出身没落贵族、无名师指点而将其弃之不用。对于公叔痤“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的建议也不予理会,结果便是秦国在得到商鞅的变革之下,成为了压垮魏国霸主地位的最后一根“稻草”。

纵横名士张仪本就是魏国人,因出身低微得不到重用,几经波折之后,来到了秦国,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官拜秦国相国的张仪以一张利嘴戏耍山东六国,为秦国顺利地拿到了魏国的河西之地,让魏惠王颜面尽失,同时也让魏国彻底失去了外交上的自主权,成为了朝秦暮楚的墙头草。

魏惠王去世之后,相继继位的几代魏国国君都继承了他轻视人才的基因,又相继错失了范睢、尉缭子等优秀的人才。最终因为轻视人才而错失人才的魏国只得走向了衰亡。


煮酒君


三家分晋,魏国得到晋国核心地块河东。战国初年,魏国向西击败秦国,占据河西;向北灭中山国,向东南占领楚国大片土地。魏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魏国的领土增加一倍以上,那为何魏国没有继续统一中原乃至天下呢?我们三个方向来看:

图-三家分晋时期

一、秦国方向

魏文侯亲自挂帅,统领十余万大军攻入河西,太子魏击坐镇安邑。

随后的三年,河西秦国重镇纷纷并入魏国版图。 在魏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前,秦简公被迫放弃河西,在洛水以西的重泉,修筑防御工事,组织下一条防线。

魏国完成晋国也未能完成的伟业,将黄河天堑变成魏人的内陆河,此后秦人东面无山川之险可守。

魏文侯任命吴起为河西郡太守,吴起上任第一步,是发兵北向,灭掉与晋国保持几百年友好关系的翟国,将翟国旧地并入魏国版图,称为上郡。

上郡人口不多,但是地方却广阔,为河西郡增加了无限的战略空间,大国之间的战争,战略纵深是很重要的。

吴起作为魏武卒的创立者和统帅,不死守河西,而是渡过洛水,深入秦国腹地。

由于魏武卒体能好,几万魏武卒采用迅疾突进的方式,游击于关中各个城邑,营造的声势像是数十万人参战,这让秦人防不胜防。

图-魏国攻占河西

二、中山国方向

魏文侯调兵遣将,以乐羊为主将,翟角为副将,太子魏击为监军,三军经赵国邯郸郡兵发中山。另外吴起统领河西守军,作为偏师,从太原郡方向牵制中山国兵力。

乐羊是中山人,能力不俗,最主要他熟悉中山地形,了解中山军队。

三年后,乐羊的大军与吴起的偏师终于会师中山都城顾城之下,中山城破,乐羊尽收中山府藏宝玉,尽杀抵抗势力,攻灭中山国。

拿下中山国之后,魏国的疆域大幅扩大,相当于多了一个诸侯国的领土,魏国自然非常重视。

魏文侯派接班人太子魏击,统领一支精兵,坐镇中山,乐羊也在中山得到一块封地,辅佐太子魏击。

图-魏国攻占中山国

三、楚国方向

楚国的国家向心力,并没有其他诸侯大。楚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重用宗室,屈、景、昭三大家族都是楚国宗室,楚国很少启用其他姓氏的能臣。

即便如此,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晋国与楚国还是不相上下,势均力敌。但是楚国自春秋末期被吴国攻破国都后,失去那种“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魏武侯即位不久,魏国与楚国的战争,在天下诸侯拭目以待中开战。到底是春秋霸主楚国的车战出色,还是战国新锐魏国的步兵强大,双方在试探中开展攻势。

两军交战,魏军意外地取得大胜,占领楚国黄河以南,大梁、榆关所在的大片区域。

至此,魏国达到极盛时期,领土面积非常广阔,西有河东、河西,北有中山,东有东郡和大梁。如果魏国能延续这种势态,三十或五十年之后,大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魏国军队,有武卒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合计七十万。其中武卒是军中精锐,奋击是带甲步兵,仓头是没有装甲青巾裹头的预备兵,厮徒则是干杂役的民兵。

图-魏国攻占大梁等地后达到极盛

可是魏国的地缘情况实在太差了,西、北、东三块地,完全不想连,被韩、赵给分割为三块,而且每一块地都是四战之地,在古往今来的诸侯当中,战国初期魏国的地缘绝对是最差的。

西边要防秦国反扑,秦国虽然被压制,实力却一直不弱。北边要防中山复国,中山人逃到太行山上,在赵国的帮助下随时要复国。东南楚国方向,不但要防楚国,还要放齐国围魏救赵。最要命的是,三块地不相连,互相支援还要通过赵韩,此时赵韩又与魏国翻脸。魏国三块四战之地,注定是无法完成统一大业的。


地图帝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魏国统治者自身的格局问题!

说到战国,很多人都只知道秦国很强大,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但其实,在战国的前期,秦国是很弱的,而当时天下最强大的诸侯国,是魏国。作为战国的首霸,魏国一度称霸长达近一个世纪之久。鼎盛时期,可以说是雄踞中原。

也许不少网友会觉得,魏国后来的衰落,地理因素很重要。由于魏地乃四战之地,需要四面御敌,没有战略后方,因此后发不足,要想统一天下很困难。但其实,这并非首要原因。

魏地虽是四战之地,但却是人杰地灵,人才济济。李悝、翟璜、西门豹、乐羊、吴起、尉缭子,商鞅,张仪,范雎,吴起,庞涓,公孙衍,魏章......可以说战国时代的顶级人才,十有七八都出自魏国。拥有如此强大的人才储备优势,这也使得魏国得以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通过变法,率先崛起,并持续称霸近一个世纪之久。

魏文侯魏武侯的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奠定了魏国的百年霸业。巅峰时期的魏国,还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就是后来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军,当时在魏武卒面前,也只是个渣。阴晋一战,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硬生生的把五十万秦军按在地上摩擦。此外,魏国更是四面出击,南征北战,将周边的诸侯都挨个揍趴下。

按理说,魏国才是最先具备一统天下实力的诸侯国。可惜的是,魏国的国君并没有能像秦国的国君那样,形成一统天下的战略高度,并制定明确的方针和攻略。而是无视自身四战之地的困境,在强大的时候四处出击,四面树敌,反而让魏国本就不利的一面,变得更加的显露。

而魏惠王时期,魏国更是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心安理得的过着自己“小霸则安”的生活,凭借祖父两代国君数十年的国力积累,到处欺凌周边诸侯,穷兵黩武。

最终,魏国在接连的对外攻伐中耗尽国力,逐渐沦为和韩燕一样的弱国。可怜的魏国,因此高开低走,从战国霸主沦为四处挨打的弱国......


这些历史要读


战国初期,群雄争霸的格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诸侯之间的纷争已经由春秋时期的无数诸侯国逐渐的聚合成以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为首的战国七雄了。

经历了春秋几百年的乱局以后,进去战国后。各国逐渐开始变法强国,首先开始变法先河的是魏文侯,以李悝、乐羊主政变法,吴起修兵强军。


一时之间,魏国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国都安邑更是成为了一个大都市。国政清明有贤才,战事有悍将不畏死,收秦国河西之地,开土千里。魏国之所以能够率先开启变法并取得成功,和魏文侯个人的开明品格分不开,任人唯贤不唯亲。敢于和旧势力斗争,一颗强国之心深种心中。

魏文侯去世以后,魏武侯继位。人才流失很严重。不久后李悝也去世了,留下的吴起本来是一个可堪重用的大才。但是却受到排挤不得重用,无奈之下只有出逃楚国。


就这样,魏国的国运开始逐渐的下滑了。随着魏国变法的成功,各国也开始纷纷举行变法。齐国、楚国、秦国、韩国都在变法强国。但是魏国却进入了变法强国之后的虚弱期。

魏惠王继位以后,魏国境况更是一路下滑。在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河西之地弄丢了,还不得不被逼迁都大梁。

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正好处于战国争霸的中心,国家实力的下降,必然会引来更多的敌视和迫害。就这样,魏国在慢慢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消亡了,最后留给了秦国统一的机会。一代强国,湮灭在历史之中。


看点儿历史


战国初期,魏国和齐国都很强大,魏文侯在位时努力发展经济,广招人才,励精图治,很快是魏国独大,成为战国七雄的老大,周天子都不算个啥了。


魏国强盛经历了三代七十年左右,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究其原因,一共有以下几点:

首先,魏国后来留不住人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乱世出英雄,魏国人才的大量流失,造成了魏国很快的衰败。同时,此消彼长,这些流失的人才去了其他国家,使其他国家崛起。

吴起,是一个军事家,他的《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齐名,他首先是在魏国做官,推行变法,魏国也因为变法强大了,不过吴起在魏国因为侵犯贵族利益被排挤陷害,不得已逃到楚国,继续在楚国实施变法,使楚国很快变得强大,成为魏国南面的一个强敌。

商鞅,是诸子百家的法家代表,也是极具才干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刚开始在魏国求职,不过屡屡得不到重用,商鞅无奈去了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变法,把积贫积弱的秦国变得强大,商鞅变法,为嬴政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孙膑,是孙武后人,也是有名的军事家,在魏国受到庞涓迫害,逃到齐国,为齐国所用。在齐国做了军师,著名的“围魏救赵”就是出自孙膑之手,在此战中,孙膑杀了庞涓,也使魏国逐渐衰落。

范雎和张仪,这两位都是极有才干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是因为在魏国不得志,受到迫害逃到秦国,在秦国受到重用,也使秦国一步步的壮大。

这些都是很有名的人,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魏国也同样没有留住,魏王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而且魏武侯时期,魏国经常发动战争,内耗极大,而且后期战败次数较多。在魏武侯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


后来迁都到大梁,就是魏国衰落的标志,迁都大梁,对西部的秦国失去了制约,起码是忽略了秦国发展,而给了秦国发展壮大的机会。

以上原因是魏国衰落的主要因素,不周之处望补充。


怀念我们的青春年华


为什么本来魏国是首霸,最后变成任秦宰割的羔羊呢?我觉得就是魏国君主把牌打烂了。下面是我的分析:

1。魏国强大原因:☞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推动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西取秦西河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文侯时期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魏国急贤亲士的声名远播,以至秦国想攻伐魏国而被人劝阻。劝谏者的说法是:“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不断东征西讨,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为后来政治中心的东移打下基础。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2。☞魏国的下坡路:魏惠王不遵从先辈们的联合三晋之兵的理念,坚持以一敌多,中原本来就是四战之地,最后在经过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魏国被齐国击败,加之在西线屡败于秦,河西地区失守,魏彻底沦为二流强国。

☞公元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余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战后,魏国、韩国精锐损失殆尽,再无力量单独抵御秦国。魏国实力又受到严重削弱。最后魏国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以水淹之计攻破大梁,魏王假降,魏亡。

如果魏惠王能够重用商鞅,吴起,张仪等各行各业的人才,谦逊,多听良言,那么魏国岂能被自己压着打了几十年的秦所灭!!!


小弟木村


魏国初期的强盛始于变法,而后期的没落,源于魏韩联盟分裂,自相残杀,又被齐国渔翁得利,从此没落。

战国是以“三家分晋”开始的,魏国地处各强国的中心,乃是四战之地,迫使魏国君不得不赶快图强奋起。

魏国的改革,不能不提一个人,魏文侯,也是被周王室正式册封的第一个魏国诸侯。魏文侯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进行变法的国君,他启用李悝进行变法,使魏国的政治、法律、农业、军事、经济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如废除世袭制,废除井田制,招募贤才,鼓励拓荒,还建立了“武卒”制,制定了多部法律,让魏国很快成为了战国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李悝,在历史上的名气相对来说不是太大,但是这个人的确很厉害,他的改革措施,是以后的秦国商鞅变法和出走楚国的吴起变法的参照样本。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这也是魏国后期沦为鸡肋的一个原因。


魏国到了第二代国君魏武侯时期,又继续任用了吴起,进行军制改革,训练“武卒”,征伐四方,让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魏国到了第三代,魏惠王时期,进入了盛极而衰的阶段。

因为魏惠王弃侯称王,虽然让魏国的地位走上了巅峰,却导致了韩国(不是棒子国)的不满,引发了本来是盟友的魏韩大战。

韩国弱小,就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田婴和孙膑救援韩国,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战,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孙膑设妙计,将庞涓射杀在了马陵道,十余万魏卒被杀,魏国从此走向了衰弱。

魏国从马陵之战后开始衰弱,但是其他国家却开始改革,强盛了起来,比如楚、齐、赵、秦等国都进行了变法改革。

此后,魏国虽然出了类似信陵君等贤能之人,但是由于魏国内部的矛盾重重,再也没能重现魏国昔日的辉煌,最终被秦国灭亡。


奕天读历史


"三家分晋"之后,原来的晋国轰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三国,史称"三晋"。三晋之一的魏国通过李悝变法、训练魏武卒,成为了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并且联合韩、赵进攻其他国家,在前期可谓呼风唤雨,但在后面却慢慢没落了,这是为什么呢?

地理位置

对于魏国的衰落,和自身的地理位置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魏赵韩三家分晋后,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在战国时期,魏国东有齐、南有楚、韩、西有秦、北有赵,这意味着魏国可能遭受来自任意方向的进攻,这样的地理位置其实是对魏国极其不利的。当然,这样的地理位置也帮助魏国吸收了周边的人才,促进了自己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等到齐国、秦国、赵国、楚国等诸侯国都崛起后,魏国地理位置的缺点被放大。

三晋破裂

从魏文侯开始,便意识到了"三晋同盟"的重要性。因为,以当时的局势来看,赵、魏、韩三家可以说是刚刚分家,全都处在立足未稳的境地。以至于,"三晋"自诞生之初,列国便已经虎视眈眈,这个时候,"三晋同盟"成为了魏文侯的最佳选择。魏文侯的存在,完全将"三晋"聚合成为了一股新力量。"三晋"除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外,还使得魏国的地缘政治压力骤减。并且,以这个同盟为基础,魏国当时可以依仗赵、韩两国,胁迫列国,甚至遏制列国的扩张。只不过,后来到了魏惠王时期的时候,"三晋同盟"走向了崩塌,并且魏惠王还派兵攻打赵国、韩国,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被齐国偷袭,一下就从霸主的地位掉了下来,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人才流失

战国时期的魏国可谓是各个国家人才的输出地,被猜忌的吴起、不受重用的商鞅、受羞辱的孙膑,这些人从魏国走出后,都在其他国家一展宏图,如果当初魏国重视人才的发展,后来也不会落得这样的后果。


微论历史


主要是因为人的因素,首先是魏国君主,其次是魏国的人才。



魏国君主的表现

战国初期魏文侯是第一位霸主,首先他联合赵、韩形成同盟。对内任用李悝变法 ,对外东击强齐,南伐荆楚,西掠秦地。使魏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国第一强国。

魏武侯可以守住父业,但过于自大,破坏了三晋同盟。武侯同样对秦用兵,占领了西河大片土地。但是他以为自己可以独自称霸,高估了自身实力,四处树敌,使三晋同盟瓦解。

魏惠王战略错误使魏国没落。魏惠王比之于其父更加肆无忌惮的用武,但效果适得其反。首先东败于齐,使得元气大伤,随后与秦对决不但丧失了西河之地,连首都都被迫的迁往与秦距离较远的大梁。

人才流失严重

魏文侯时期,用李悝变法,吴起、乐羊治军,段干木为师,田子方为政,西门豹治理地方。一时间人才辈出,这也是魏国强大的原因。

魏武侯听信谗言,逼走吴起。如果吴起不走魏国还会继续变法,军事实力还会继续增强。

魏惠王最大的错误就是放走了商鞅。如果魏惠王听了公叔痤的话,重要商鞅,那历史可能会改写。不只是商鞅,还有战神孙膑,远交近攻战略的策划者范睢,这样的王佐之才魏国都没有用,不衰落是不可能的。

魏国不乏人才,但总与人才失之交臂,不得不说魏国的衰落是多么的可惜。

谢谢阅读,我是听涛轩书法,欢迎留言评论!


听涛轩书法


一、富国强兵,称雄战国

魏国占据晋国中部地带,向来以三晋正统自居。魏国在英明的开国君主魏文侯的带领下,他任人唯贤,大胆起用平民士子,在其重用的人才当中仅有魏成出身公族。于是,魏文侯用李悝、翟璜为相国,命吴起、乐羊为大将,拜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在他们辅佐下,魏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国家大治,于战国之初一跃而成为诸侯国之首,雄霸天下。魏国的强大持续了三代,历经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

二、齐秦悄然崛起

魏国的崛起令邻国秦国吃尽了苦头,秦国在魏国的强大军事压力下毫无还手之力,且秦魏边界不断西移。此时的秦国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边沿。

常言道:穷途思变。面对魏国的崛起,各国均在反思,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彻底的变革当属秦国商鞅变法。秦国在秦孝公即位之初,针对山河破碎,人民穷困潦倒,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山东诸国,有抱负的青年才俊,纷纷入秦,在众人中即有后来彪炳史册的卫鞅。

秦孝公力排众议,乾纲独断,大胆支持卫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在卫鞅变法的十年中,秦国仿佛在国际社会消失了一样,国内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再来说说齐国,田氏代齐之后,齐国依托国富民强屡屡现身国际舞台。至齐威王时,他凭借个人强力手腕,令齐国国内焕然一新,国力猛增。齐国上下磨刀霍霍密切关注着国际局势,准备与霸主魏国一试高下。

而此时在魏国尚以霸主自居,并且作为最高统治者的魏惠王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有误,尤其是对秦国、齐国的认识不足,仍然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一贫一弱难以翻起大浪,并且他认为,韩、赵才是魏国的大患,魏国必须趁机完成三晋统一。

三、两战弱魏

随后,魏国发起讨伐赵国的军事行动,围困邯郸。不料,齐国以“围魏救赵”在桂陵重挫魏军。十多年后,魏国又发起讨伐韩国的军事行动,齐国再次以相似的手法不但完成了救韩的承诺,还在“马陵之战”中重创魏军,不但俘虏了太子申,还逼的领军大将庞涓自杀。经此两役,魏国元气大伤。

马陵之战刚刚落幕,令魏国没想到的是这一番厮杀声却唤醒了沉寂多年的秦国,秦国上下跃跃欲试,时刻准备着在国际舞台上一展雄姿。

四、趁火打劫

次年,秦孝公任用卫鞅为领兵主将讨伐魏国。秦魏此战的结果是魏国惨败,魏国连续经历了齐、秦两次重创,无力再战,不但向秦国以河西之地去和谈,还将国都由安邑迁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忽然明白了时局的严峻性,但为时已晚。

五、奋力维护霸权

鉴于此时齐国自桂陵之战之后“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魏惠王立即拉拢齐国,并互相尊称为王。魏国公开尊称齐国为王,意味着从此魏国失去了独霸天下的地位,也是魏国噩梦的开始。

六、日渐沦落

秦国崛起之后,首先要收拾的即是老冤家魏国。在秦国强大的武力攻势下,魏国疲于应付,接连献地求和。

秦国的高明之处在于,在武力蚕食魏国的同时,辅以外交斡旋,令魏国毫无招架之力。

最重要的还有三点:

首先,魏国诸侯强国林立,邻居多了,是非、利益诉求也多,再加上,此地处在当时诸侯列国交战的中间地带,属四战之地。诸侯列国无不以开疆扩土为毕生愿望,竞争激烈。

其次,魏国周围诸侯列国众多,与他国之间距离较近,是诸侯列国关注的焦点,稍有风吹草动,即被邻国探知。

另外,魏国周围诸侯列国林立,“谋一国而恐他国袭其后”,欲有所作为也难以施展。

魏国有秦国的蚕食,再加上周围韩、楚、赵、齐的牵制,无力重振往日雄风,逐渐沦落为诸侯列国敲打的对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