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您知道嗎 京胡演奏的五個層次

京劇作為國劇,200多年來,湧現出“同光十三絕”、前後“三鼎甲”、“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四小名旦”等大批表演藝術 家。同時,隨著京劇演唱藝術的日臻完美,對作為伴奏第一樂器的京胡,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胡琴尺寸隨之不斷改進,並根據不同行當的演唱要求加以細分。逐步確立了西皮、二黃、旦角大二黃三種常用的基本尺寸。名稱由最早的“二鼓子”正式定名為京胡。與此相適應,琴師也是名家輩出,“四大聖手”梅雨田、徐蘭沅、楊寶忠、李慕良之外,李佩卿、王瑞芝、周文貴、何順信、汪本貞等,都是自成一家的大師水準。

可以說:一個演唱名家必定有一個好的琴師輔佐;

一個好的琴師必定會為一個演唱名家操琴。

紅花綠葉,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一個的琴師,如果只是“打補丁”式的今天拉張三,明天傍李四,往好裡說是樣樣精通,其實骨子裡就是樣樣稀鬆。無論如何吹捧,名噪一時,也就是個常說的“大官中”。

你要真拉得好,為什麼沒有大角兒請你操琴啊?

你看人家諸葛亮。

其實一點都不奇怪,無品的京胡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極難掌握的樂器,理解需要很高的悟性,掌握需要很高的天賦。同一把胡琴,不同水平的琴師會演奏出雲泥之別的音樂效果。即使是同等水平的演奏者,同一把胡琴,拉出來的也不是一個音。蓋因每個人的力量、手音不同,特別是手音,天賦起決定性作用,絕不是單純用汗水就能堆出來的。

您知道嗎 京胡演奏的五個層次

楊寶忠大師的神器:黃老虎,黑老虎

回顧200多年的京劇史,真正能稱得上大師的不過寥寥十餘人。

拉京胡從初學到掌握,本人認為有五個基本層次:

撓、蹭、鋸、拉、唱。

第一階段:撓。

顧名思義,就是形容胡琴發出來的聲音完全就是噪音,輕者猶如狗撓門,重者恰似長指甲撓在玻璃黑板上。那份刺耳的牙磣真的能觸及你的靈魂。不具體說了,生活中都有體會的。

這個階段只能拉音節,從裡外空弦練起,2--2--5--5,(來--來--嗖--嗖,)俗稱拉“白菜疙瘩”。

重點解決如何拉出胡琴本音。

第二階段:蹭。

經歷了時間不等的第一階段,終於能大概發出“疑似”胡琴的聲音了。但演奏時只用弓子中間很短的一部分,來回蹭,運弓不過尺,動作呆板僵硬,琴音短而尖利。弓到指未到,指到弓未至,兩手大把抓,

這個階段可以練習小拉子、簡單的曲牌了,比如《小開門》等。

重點解決如何提高拉琴的基本動作。

第三階段:鋸。

隨著練琴時間的增長,熟悉了拉琴的基本原則,琴音稍見明亮,運弓幅度也得到了改善,弓子基本能拉開到百分之70,但還是集中在中後部,弓子前段極少運用。弓子長了 與此對應的是右臂的運動幅度的加大,不能合理正確運用手腕、小臂、大臂運動力量的分派,全靠大臂帶動,大拉大扯,動作誇張,猶如木匠拉鋸一般。

達到這個階段基本可以跟著錄音機的唱段練習伴奏了。

重點領悟如何才能“倆手合”。

第四:拉。

經過了前三個階段苦練,動作相對舒展自如,左右手配合也基本協調,裡外弦的切換初步達到平滑順暢,開始的拉弓,結尾處的推弓也能拉出“音頭”、“音尾”了。能做到了這幾點,恭喜您,基本算是“拉”胡琴了。由於京胡伴奏一般只拉一個八度,高唱低拉,低唱高拉,特別是西皮唱腔,音樂跳動幅度大,基本上都是處於內外弦交替切換的狀態,如何使高低八度的轉換自然悅耳,優美動聽,合理運用虛實音、大小勁,不能給人以“楞”、“突兀”的感覺,這是必須要掌握的。

至此可以找一些唱的比較規矩的演唱者練習實際伴奏了。

這個階段主要領悟如何做到“託腔保調”。

第五階段:唱。

這個唱不是琴師張嘴唱,而是要把伴奏融匯到唱腔之中,使琴音和演唱形成一個整體的音樂作品。而不是把伴奏單純當做唱句之間的“填空”。不能遊離於唱段之外,唱時隨著你,過門我做主,“兩層皮”的伴奏,“託腔保調”無論你做的再好,也只是讓演唱者唱的更舒服、輕鬆,但距離烘托氣氛、渲染劇情、抓住觀眾的標準還有很大距離。

這一階段重點領悟、體味演唱者的藝術風格,做到對演員、唱腔、特點、藝術處理手法的瞭然於胸,才能很好地做到流派的演奏。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學員要向名家的專用琴師學習該流派的演唱技巧的原因。最典型的的例子:楊乃彭老師的楊派學習寶忠大師;被譽為“當今第一老旦”的蘭文雲,得益於李多爺的琴師周文貴先生所授。

這個階段可以重點考慮拉行當、拉流派了。

能達此水準已經是很不錯、很難得的琴師了。

其實京胡演奏還有一個更高的層次:“說”。

非大師水平無法得窺其境。

一點個人淺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深入探討。

您知道嗎 京胡演奏的五個層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