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五代機有時候會被人叫四代機?戰鬥機是如何區分的?

ice115557402


這其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戰術飛機的劃代問題,這個問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就糾結不清,由於劃代標準不同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說法,也算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吧。

按照早期美軍的劃代方式,將米格-15、F-86這種早期的噴氣式戰鬥機視為第一代。這些飛機的突出特點是採用了現代戰機普遍採用的金屬半硬殼結構,翼型採用後掠機翼,裝備基本的光學瞄準簡易火控以航空機關炮/機槍為主要武器(後期部分型號可以攜帶近距離格鬥空對空導彈);而將F-104、F-4E、米格-21等飛機劃為第二代,這些飛機的特點是具備超音速攔截能力,較為強調高空高速攔截性能,普遍配備單脈衝火控雷達,後期還有部分機型具備超視距攔截能力;蘇-27、F-15等飛機被劃為第三代戰鬥機,這些飛機的特點是普遍採用翼身融合/靜不穩定電傳設計,普遍裝備第三代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在全速度區間都具有較好的盤旋與爬升性能;當然,第四代戰鬥機就是以殲20、F22為代表的最新一代飛機,其突出特點是隱身性能、高機動性、超音速巡航與高可維護性(也有說法是短距起降性能)。這就是美式的傳統四代劃分標準。

至於俄式的劃分標準則將F-4E、米格-23MLD這種二代機的晚期深度改進型單獨劃為一代,認為這些飛機具備了超視距攔射能力,同更早的二代機有質的區別應該單獨劃代;而美國人也有樣學樣,有人提出更早期的米格-9、Me-262應該被劃為第一代戰鬥機,有人提出蘇-35、殲-16等三代半戰鬥機應該被劃為一代,這種劃代方式相對於俄國的劃代模式來講,多少有些過於隨意。

至於我們自己的劃代方式,到現在還處在模糊不清的狀態,按照楊偉總師去年在兩會期間接受採訪時介紹“殲20按照中國的標準是4代機”。但是我們民間如何稱呼,還是要看具體的語境,如果一篇文章裡只有中國武器,殲20可以稱為第四代;但如果有外軍武器,尤其是F22,蘇57,則按五代機標準。


軍武次位面


舊美標將f22戰鬥機,劃為第4代戰鬥機,

俄羅斯為了在嘴上不墮落名頭,所以說,他果斷把su57劃成了五代機(俄標)

美國覺得這事兒忍不了,所以說美國再次更改了他的戰機劃代方案。將f22化成的5代機。(新美標)

而我國則表示,什麼叫第4代第5代?其實就是最新型戰鬥機不就得了。(不過我國民間約定俗成的叫法是,舊美標的4代劃分法,可以參見黑絲帶和海飛絲。)

至於詳細的?

第一代戰鬥機mig15,mig17,f86,f100這類型的無法超音速的第一代飛機


第二代,mig21,mig23,f4(鬼怪)f101,f102,f103,f104,f105,f106,j7,j8,這類型追求高空高速的戰鬥機。


第三代也是美俄劃代的差別,舊美標將f14,f15,f16,f18劃分成三代,

f22這種超機動,超音速巡航,超視距打擊。信息優勢。

俄表將米格23,su24劃為三代機,蘇27303343435,米格29 35.....是四代機

蘇57是五代機,不過實際上麼。

emmm,涉及到su27 f15的時候,描述都是三代/三代半....

可以直接理解為現在所謂的五代機 就是第三代戰鬥機之後直接蹦躂到五代....完全就是為了看起來好看.....


嘯鷹評


戰鬥機的劃分可追溯到噴氣式戰鬥機服役之時,劃分的規則主要以各型戰鬥機共通點;而且各個國家也有各個國家的劃分標準,其中歐盟和蘇聯之間的劃分最為明顯,美國的三代機按照蘇聯的標準就是四代機了。

就拿美國的F-22來說吧,在俄羅斯還未推出新一代機T-50之前,美國自稱自己的F-22是四代機,而在之後則一口氣將F-22抬高到了五代機,同時還將F-16等過去的三代機抬到了四代機的位置上。而我們根據殲-20總師楊偉院士的說法,殲-20是一款標準的四代機,但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則稱為了五代機。因此在劃分戰機的代數時各有說法,很難有統一說那款戰機是哪代機。


第一代機還是沿襲了螺旋槳飛機,同樣是以機槍或機炮為主要武器,前三點起落架等等。雖然使用了噴氣發動機,但速度還是未能達到音速;機身結構使用了高強度的鋁合金,能夠攜帶炸彈、火箭彈、副油箱,後期還加裝了彈射椅、雷達測距儀等。包括F-80/84/86、米格——9/15、吸血鬼等。

第二代機在飛行速度、實際升限等方面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而且各種奇葩的設計思想都用在了這代機上,比如高速短腿的F-104。還有後掠翼、三角翼、幾何可變翼、面積律等都在二代機上首次應用。


第三代機擁有了靈活的機動性、先進的雷達、導彈。其中空空導彈在印巴衝突、越南戰爭中都有使用,但基於對導彈的研發使用經驗不足,不過之後導彈在各國越來越受到了重視。三代機的任務已經由一二代機的單一型走向了多任務、多用途型,不再單單是轟炸或攔截。主要代表由米格-25、F-4鬼怪、海鷂戰鬥機等。

第四代機有了更加精密的航電、液晶顯示屏、渦輪扇發動機等,飛行員擁有了更好的狀態勢感知能力,不用在面對各種眼花繚亂的儀表,彩色地圖和導航系統讓戰鬥機上的顯示屏更好顯示周圍地形地貌。其中F-15/16、蘇-34/35、F/A-18都被稱為四代機。


第五代機則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扎濃度及,擁有超音速巡航、短距垂直起降、過失速機動、低可偵測性。其中低可偵測性是與四代機最大的差別,運用如今的電腦高速的運算能力以及不使用過去的武器外掛點,這代戰鬥機的雷達截面積比過去的幾代機小得多。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自己的五代機,F-22猛禽、F-35閃電Ⅱ、T-50為主要代表。


崇軍講武堂


劃代原本是美國軍方為了從國會那裡要錢而簡化說明的一種做法。美國國會掌握錢袋子,但懂軍事的不多,對於軍隊提交的技術性報告看不懂,但是用劃代就能簡潔描述一款艦、機的特點在哪裡,很容易被國會老爺們看懂,確實有助於項目批錢。在戰鬥機方面,美國早先一直是將戰後噴氣戰機按四代劃分,也就是高亞音速的第一代,高空高速的第二代,注重中低空亞跨音速機動性的第三代,隱身的第四代。其他國家也大都認同美國這種劃分。但俄羅斯不願跟隨美國的風,就在高空高速這兒,就把1倍音速和2倍音速以上分列出來,成為第二代和第三代。相應的,美國劃分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也就隨之成為第四代和第五代。

俄羅斯的這種分法起初並沒有多少國家認同,但是俄羅斯天天這樣喊,慢慢就起了作用。不說別的,五代聽著就比四代逼格高。所以美國後來也覺得自己的四代劃分矮人一頭,於是默默重調了劃代標準,也有了五代。但是仍有不少國家和媒體還是願意用美國原先的老劃代標準,這樣就出現了一會兒四代,一會兒五代的情況。有意思的是,雖然四代和五代的稱法同時存在,但下一代卻都被稱為六代機。而這也顯示了那些堅持四代劃分的尷尬――既然前面只是四代,那麼下一代為何要稱第六代,中間不就缺了一代嘛。所以,現在接受五代劃分的越來越多。(S)


聯合防務


對於向F22、殲20、蘇57這一代的隱身戰機而言,五代機和四代機的稱呼只是屬於兩個體系,其實都是一樣的。美蘇爭霸時期,美國和蘇聯在對戰鬥機劃分上有了一些分歧,這樣延續下來後,就有了五代、四代上的差異,而到了中國後,我們最先是認蘇聯為老大哥的,因此在稱呼上就跟著蘇聯走,連以前的外域都是學習俄語;後來改革開放我們開始”師從“美國,什麼都學習美國,而且總打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主意,後來慢慢的稱呼就跟著美國體系走了。

噴氣式戰鬥機的劃分:

一代機: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二戰後大家都學習了德國的黑科技,採用了噴氣式戰鬥機,這個時期戰鬥機都是亞音速,主要代表就是米格15、F86,殲5等。


二代機: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整個二代機的反戰都受到了朝鮮戰場中表現優異的F15的影響,全部給打上了一個”高空高速“的印記,講究速度即是戰鬥力,受其影響最大的就是摔機之王發F104,基本1/3的戰機都給摔沒了,主要代表有米格21、F4鬼怪、F104,殲7等!米格25應該算是二代機裡的巔峰之作了!


也正式在二代機劃分上,美國和蘇聯有了分歧,美國將這一時期的戰鬥機全部稱為二代機,而蘇聯則將高速性能更好的可變後掠翼單獨劃分為了三代機。


三代機:在二代機的基礎上滿足”能量機動理論“原理的戰鬥機。能量機動理論是美國戰鬥機黑手黨們提出來的,他們發現原來”速度即戰鬥力“理論存在缺陷,如何保證戰鬥機勢能與動能的快速轉換才是戰鬥機發展的王道,通俗的說就是要賦予戰鬥機更高的機動性。三代機與二代機最大的區別就是翅膀普遍都變大了,放棄對高速,高翼負荷的設計追求,轉而擴展飛機在不同高度與速度下的機動能力。主要得代表有F15、F16、米格29、蘇27系列,國產的殲10等


四代機:以美國F22的4S為參考標準的戰鬥機,其中隱身性是最重要的,力求做到”我能看見你,你卻看不到我“,代表有F22、F35、殲20、蘇57等!


狼煙焚燎


就當前的情況而言,戰鬥機的分代主要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歐美標準,一個是蘇俄標準。

先說歐美標準,

第一代戰機的判斷標準是噴氣式、亞音速,從戰鬥機螺旋時代進入噴氣時代,代表機型有:蘇制米格15和美製F86。

第二代戰機的判斷標準是超音速,重視戰機的速度成了第二代戰機所有的共識,戰鬥機速度首次超過音速,代表機型有:美製F4和米格21。


第三代戰機的判斷標準是具有多用途的超音速戰機,注重飛機的機動性和多功能性,這一代戰機的發展已經具備了超視距作戰能力以及對地等全方位打擊能力,代表機型有:F16和蘇30。

第四代戰機的判斷標準是戰機的隱身性,是目前戰鬥機發展最先進的一代戰鬥機,代表機型有:F22和殲20。


蘇俄的劃分標準是把可變後掠翼的米格23和美製F111單獨劃分成了第三代,歐美標準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其實是蘇俄標準的第四代和第五代。目前國際上用的多的是歐美的劃分標準,但是中國用蘇俄標準比較多。


軍武前線


對於噴氣式戰鬥機的分類劃代方面,蘇聯和美國兩方都有各自的標準。

蘇聯方面(俄羅斯)主張的是劃分成五代:

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米格-15/17/19(美國的F-80/86等),主要特徵就是噴氣式動力,以區別於之前的活塞式動力戰鬥機,最大速度在亞音速或者一倍音速。

第二代:兩倍音速戰鬥機,如米格-21、蘇-15(對應的美國F-104、F-4),這一代典型特徵就是高速飛行能力,一般馬赫數在2.0-2.5之間,飛行高度在20000-25000米之間,講究的就是高空高速飛行能力。


第三代:可變後掠翼超音速戰鬥機,如米格-23/27,由於配置可變後掠翼系統,可以在高速性能和低空飛行性能中進行兼顧,不過美國的標準依然是將其併入到第二代,這也是美國和蘇聯關於戰鬥機劃代方面的分歧點所在。

第四代:配置有電傳操作系統、跨音速性能優秀的戰鬥機,如蘇-27、米格29(對應美國的F-15/16/18),這一代不再注重高速飛行能力,轉而注重跨音速機動飛行能力,以及高級的航電控制系統,引入了信息化系統。

第五代:這一代就是當前的隱形戰鬥機,注重隱身、超音速巡航、信息化、高機動四個方面的綜合作戰能力,截止目前也就是美國的F22/35、中國的殲20/31。俄羅斯蘇-57也算一個吧。

以上就是俄羅斯現在所說的五代機劃分,美國只劃分四代機,也就是將俄羅斯所說的二代機和三代機都歸入一代。

不過,在航空工程領域,還是以四代機劃分標準最為常見。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獲取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


噴氣式戰鬥機的劃代,沒有標準答案!

之所以有幾代機的說法跟前蘇聯與美國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有關聯。

二戰後,以朝鮮半島戰爭為噴氣式戰鬥機的成熟開始,美國有F86,前蘇聯有米格15這是噴氣式戰鬥機技術第一次大範圍實戰用運用。

F86和米格15算是第一代。

隨著冷戰模式的開啟,前蘇聯與美國進行了30多年軍備競賽,在武器裝備技術水平上交替上升,互不相讓,極大的刺激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和以前蘇聯為首的華約集體,在武器裝備的制式化劃分上區別明顯。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優勢明顯,技術水平更高,飛機型號種類更多更能夠滿足戰爭需要。而且是先進機型換代更新很快,逐步與前蘇聯拉開了技術差距,以美國F22為例,美國研發F22時期,前蘇聯政權集團搖搖欲墜,不久就四分五裂了,俄羅斯國家從新組織起來也是一身病痛,一切都基本上停滯不前,更談不上武器裝備的研發,美國人五代機F35,中國人的四代機J20,FC31已經滿天飛了,俄羅斯的勉勉強強達到四代機水平的米格57還在試飛過程中。

美國人的戰機比俄羅斯領先兩代技術。

現在俄羅斯的蘇35也只能算到三代半戰鬥機的行列裡!

大慨齊,就是這麼一個情況!


孔乙己亂彈


其實五代機和四代機就是指同一類戰機,即美國F22和F35。中國的J20。俄羅斯的SU57。五代機是俄羅斯的稱呼,因為俄羅斯把米格21和米格23分開成兩代機型,同時期的美國主要代表機型為F4,中國的為J7和J8。西方國家把米格21和23都劃為二代機沒有單獨分開,所以西方習慣將戰機分為四代,而俄羅斯分為五代。


Discover28


華約與北約的制式有差別,弄到現在就細分中有差距了,總的講,北約稱四代機,即是蘇式五代機。另外,軍火商還有營銷喙頭,弄3代半,3.8代給你瞧瞧。五角大樓的正式稱呼靠譜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