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山水美景到了画家笔下会怎样?

邓凌毅


朱熹《补〈大学〉格物致知传》中有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像

按照朱熹的意思,“格”就是说要穷尽事物的道理。按照宋代一部分人的做法,大体就是死盯着一个物件看,一直看到自己感觉看透为止。

明代大儒王明阳年轻时候就按照这种“格物“的方法盯着自己家里的竹子呆呆看了三天,格了三天,直到淋雨感冒发烧,也没格出什么东西。

格竹子的王明阳

画山水画,当然要对山水的本质有透彻的认识。不过,你以为呆呆地看一个月大山,就会格出来什么东西,就会画画了吗?也许会有什么心灵的顿悟,不过,对于绘画而言,光靠呆看,并没有什么卵用。

绘画中格物是第一步,但每个人的眼睛里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比如一只鸡,你看到肯德基,我看到齐白石。你看到嫩黄色,我看到水墨线条。老先生们画画,都是要先格物,但画的过程中,却从来没有按照实际的物象来。

你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出所以然,只说,笔不要掉下来!

比如齐白石格出来的山水长这样。

齐白石,《溪桥秋柳》,141x49cm,纸本,1948

张大千格出来的山水长这样。

张大千,《松峰晓霭图》,188x96cm ,纸本,1969

黄宾虹的长这样。

黄宾虹,《陆游渭南词意图》,151x83cm,纸本,1933

傅抱石的现代化山景长这样。(不得不说是国际级一流选手!)

张善孖和邵弥的长这样。

黄山图张善孖 159x54cm 1927

临邵弥山水卷组合 金城 20x115cm 绢本水墨设色 1916

你说这是都是中国山水里格出来的,长得完全不一样。

还有更离谱的。

石鲁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无异于中国的梵高,他和梵高一样,最后犯了精神病,笔触也有相似的迷狂特质。

石鲁像

石鲁是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山水画中,有着浓郁的陕北气息。他“格物”的对象,是自己居留之处的大山大水。

华山一丈峰 石鲁 150x59cm 纸本水墨 1972

在这件作品中,石鲁表现了华山壮美之境。皴法恣肆,用笔老辣至极。

相比于石鲁,张大千的格物之法又很不相同。

石鲁的格物,主要是从自然中格出了独特的笔墨,张大千的格法,则更多来自对古人的揣测。

王安石有一首诗名为《定林》,描绘的是他自己在定林寺旅游很开心的事。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北宋大画家李公麟(即李检法)根据诗意,画了《定林萧散图》。但这张画也早就不知道哪儿去了。张大千则根据画史的文字记载和王安石的诗,自运丘壑,画了一张《李检法定林萧散图》。

李检法定林萧散图 张大千 绢本水墨设色 122x56cm 1949

诗中有“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一句,画中的王安石,也正是这般闲散自在,穿着凉鞋躺在石头上。

《李检法定林萧散图》中的王安石形象

张大千的《李检法定林萧散图》笔法高古,以大青绿画成。据他题跋所述,张大千使用的是乾隆时期宫廷所藏双丝绢,无一丝一毫烟火气息。

定林寺真实的山水当然不是张大千所画那样,但大千所格之物,是诗词中的山水。

自然之物、图像之物和文字之物,哪一种更能激发画家的创造力,还真难说。


民国画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