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瓷器知識]講講鈞瓷的來歷

鈞瓷介紹

[瓷器知識]講講鈞瓷的來歷

鈞窯也稱均窯,均州窯是宋代初河南禹州市神垕鎮鈞臺建立的瓷窯。鈞窯古瓷窯址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鈞瓷是以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複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近年來,鈞瓷珍品除用於國家領導人的饋贈禮品及世界級、國家級大型會議贈品和收藏外,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遠銷日、美、英、法、意等國,年創匯200多萬美元。2003年,禹州市神垕鎮等地被國家批准為鈞瓷原產地,受到保護。

鈞窯瓷器胎質細膩,堅實緻密,扣之有聲,清脆動聽,圓潤悅耳,猶如金屬,釉色瑩潤,五彩繽紛,古樸典雅,豔麗絕倫,尤以多種窯變為其他窯口產品所不及,釉色紅裡透紫,紫裡藏青,青中寓白,白裡泛紅,色彩紛呈,爭奇鬥豔。古人有 “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和“高山雲霧霞一朵,煙光空中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的多樣和窯變的微妙之美。

鈞窯器物多為鼎、滬、洗、盆、盤、碗、瓶、人物、尊等。產品貴在窯變畫,畫為天然非人力所繪,有“鈞瓷無雙”之說,元代起南方即有仿鈞器皿,明、清仿鈞釉有宜興窯(宜鈞)、石灣窯(廣鈞)、景德鎮窯(爐鈞)。宜鈞為陶胎,胎有紫色與白色兩種。廣鈞亦為陶胎,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層鐵鏽色底釉,故釉面顏色較深且有兔毛紋狀。爐鈞是景德鎮在清雍正年間仿鈞窯燒的一種低溫釉,先以高溫燒成瓷胎,掛釉後在低溫爐中第二次燒成,故稱爐鈞;胎色潔白,釉較薄,光澤性強,缺乏宋鈞高溫那種厚重奔放感。

鈞瓷最突出的成就,在於銅紅釉的穩定燒成,它改變了以往單一色釉瓷的局面,在中國古代陶瓷工藝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鈞窯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復燒於金元,延至明清仍繼續仿製,歷經千年而盛燒不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時至今日,在鈞瓷的故鄉河南禹州鈞瓷生產再創歷史輝煌,呈現“窯煙遍地起,到處放光輝”的繁榮景象。

鈞瓷產地

鈞窯,是宋代五大窯之一,位於河南許昌禹州神垕鎮,境內大龍山、風翅山秉天地之靈氣,得自然之造化,自成五色瓷土、十色釉藥,所燒製的鈞瓷胎質精純,堅實細膩,釉色渾然天成,乳光晶瑩,絢麗多彩,極富詩情畫意。這是個山嶺起伏、群山環抱的古老城鎮,環繞四周的諸山上下,蘊涵著豐富的瓷土、釉藥、耐火材料和煤資源。據考古資料表明,早在夏商時期,這種得天獨厚的資源就已經被當地既勤勞又充滿智慧的工匠們所利用,開始生產陶器了。鈞窯,又以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藝術魅力成為諸窯之冠。

鈞瓷文化

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位居“五大名瓷”之首。鈞瓷的名貴在於其獨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獨一無二的,即“鈞瓷無雙”,且釉透,釉活,胎質精純,堅實細膩。這些釉變畫,千變萬化,意味無窮,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出窯一幅無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忽成嵐”、“峽谷飛瀑菟絲縷,窯變奇景天外天”等詩句來形容鈞瓷窯變之妙,民間亦有“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似玉非玉勝似玉”、“黃金有價鈞無價”之說,既所謂“雅堂無鈞瓷,不可自誇富”、“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神——以其玄妙獨有的“窯變”藝術,創造出絢麗繽紛,千變萬化的鈞瓷神韻來。“神”在同施一種釉,一經燒製即呈現出色彩斑斕、乳光交融、變幻無窮且特點各異的產品來,故稱“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是人意不可為的純天然形成,恰似“月夜望星空,暉暈自然成”。

奇——似琴如鈴的開片聲,優雅駭俗,寓動於靜,伴以縱橫交錯的冰裂紋絡,使其瑩潤釉質更加透活欲滴,視如碎裂,而指感光滑的釉面上呈現出珍珠點、蟹爪痕、蚯蚓走泥紋等奇妙的藝術效果。古語云:“官鈞瓷器玉為泥”,好似“創過冰河玉凝透,碧瑩淺底網捕魚”。

妙——渾活瑩潤的鈞瓷極富藝術靈犀,它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即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線下會給你以新的發現、新的感受。靈動透活、別具神韻似“指紋”般獨一無二的窯變,自身特色更是奇妙、迷離,詩云:“鈞瓷無雙,窯變無對”。

絕——因“窯變”聚色成形,而形成景觀者為絕。猶如暮沉霞飛、紫翠生煙、寒鴉歸林、仙山瓊閣般意境萬千的鈞瓷景觀。詩曰“晚茫霞微潭影靜,殘陽一抹淡流霞”、“煙光凌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呈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