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时打仗一方高挂免战牌,另外一方为何就无可奈何?不能强攻吗?

74524559233


免战牌如果能免战,那么这个世界就和平了

“免战牌”纯属小说杜撰出来的东西,在央视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时就遭遇司马懿坚守不出的情况。由于蜀汉军队自汉中北伐需要越过秦岭,粮草补给非常困难,因此诸葛亮希望能够速战速决。

但司马懿也是老谋深算,深知蜀军后勤补给困难,急于求战,于是越发坚壁不出,高挂免战牌。即便是诸葛亮送去女装羞辱司马懿,仲达仍旧不为所动。

由于求战无果,蜀军难以突破魏军防线,没能再前进一步,最后诸葛亮含恨逝世,星落五丈原。

不过在《三国演义》的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免战牌”这个东西,原著中的描述是:“孔明自引一军屯于五丈原,累令人搦战,魏兵只不出”。

至于电视剧的免战牌,这是导演艺术加工的产物。“免战牌”这个东西最早出现在清代钱彩的小数《说岳全传》中,在小说的第十五回首次出现了免战牌:“城上即将免战牌挂起,随你叫骂,总不出战”。

从此以后,晚清小说中开始多次出现免战牌,似乎挂上这个东西就能休战一样,但这一看就是见得。

战争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大规模群架,你想要战争就给你战争,你想要和平就给你和平,怎么可能?免战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进攻方如果不进攻敌方的营寨,原因只是由于敌方营寨太坚固了,打不进去,跟免战牌没有任何关系。

在古代战争中,为了抵御敌人,双方都会在野外安营扎寨,修筑防御工事。由于这些防御工事都是临时修建的,材料也多为木头和少量土石,因此坚固程度肯定不如城墙。

但大家千万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在冷兵器时代,这种临时修建的防御工事也是很难被突破的。尤其是随着几何学和武器装备的进步,特别是一些远程武器,如火枪、火炮、投石车的出现,使得营寨的坚固程度飙升,想正面攻克一个建筑的营寨是非常困难的。

在修建营寨时,通常要再外面挖上一圈深壕沟并设置路障,防止敌方骑兵直冲过来。紧接着,营寨周围都要建有木制箭楼,箭楼一般都有十几米高,居高临下,士兵战在上面可以用弓弩和火枪攻击敌人,对进攻方威胁很大。

而营寨里面也会假设火炮或投石机,反制敌方的火炮或投石机,保护自己的箭楼和栅栏,同时也可以对付敌人的大规模冲锋。

当然,如果进攻方配备的火力强大,或者兵力占绝对优势,那么一个小小的营寨是守不了很久的。但只要部署得当,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敌方也是很难正面冲击营寨的。

例如在明末松锦大战时,明军就曾经组织敢死队,在夜间袭击清军营寨,但都没有成功。清军入关之后,李自成的大顺军也曾尝试过在夜间偷袭清军营寨,结果也是无一例外的遭遇失败。

此后在雅克萨之战中,面对俄军用木头和土石修建的营寨,清军以绝对的优势兵力,竟然也是难以攻破俄军阵地。最后同样是依靠围困,迫使俄军因伤病和粮食匮乏而投降。
而在清军和准噶尔的乌兰布通之战中,准噶尔人用骆驼组建一座驼城,准军在驼城里面架炮轰击清军,清军对此无可奈何,双方在阵前用火炮和火枪互射,最后因为弹药消耗殆尽,准军才被迫撤退。

要知道在此战中,准噶尔的兵力最多只有3万人,远少于清军,但最终仍是依靠驼城与清军打了个平手,可见准军的阵地是非常坚固的。

因此,对于一些坚固的营寨,进攻方大多采取围困的手法,尽量消耗守军的粮草,迫使敌人主动出击或者投降。

总的来看,营寨是一个临时性的移动堡垒,它的规模不会很大,仅仅是为军队驻扎提供临时性的保护作用。而营内的粮食储备和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也都不能和城镇以及城墙相提并论,因此攻打地方营寨的难度要比攻打一座城市小很多。

但是若想在短时间内拿下一座布置周密的营寨也是不容易的,营寨内士兵手中的火枪和弓箭可不是闹着玩的。

至于免战牌这种东西,完全就是杜撰的。两军若是在前线出现对峙情况,原因只有一种,大家修建的营寨和防御工事都很坚固,谁也吃不掉谁,这才选择“休战”,绝不是因为什么免战牌。


千佛山车神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免战牌在野史中确实占了一席之地,而且人气极高,不管双方打的如何焦灼,只要一挂上免战牌,另一方就如同见到了皇帝圣旨一般,直接撤兵不再交战,《说岳传》中,岳飞在牛头山上把免战牌一挂,凶猛的金兵立刻就不打了。

那么我们的历史中,免战牌真的存在吗?

我们要知道,历代的战争啊,并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双方将军在沙盘上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兵法战术,只要是发生战争,那都是拼上自己身后数万甚至数十万士兵的性命的活动,不仅人力物力消耗巨大,甚至还关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谁能说对方挂上了个免战牌就不打了?而且挂上免战牌的一方挂上之后就高枕无忧,不用担心了?

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性,所以免战牌并不存在于真正的历史中,俗话说,万事万物存在就有他的道理,那么这个免战牌存在的原因道理是什么呢?小太阳认为,更多的是满足戏曲故事的戏剧性,让人能够更加神往。

那么类似免战牌的东西或者约定有没有?

其实,还真的存在过一段时间,那就是春秋时期,在春秋年间,讲究礼数,不论是做什么,也包括行军打仗,体现在军队里呢,就是开战之前,双方要约好时间(是在你学校后面的小树林,还是我学校后面的操场,都需要打好招呼)。

敌人没有摆好阵型,没告诉你可以开始的时候,你不能先开始,要等双方都列好队形确定可以开始了再打,当年秦国和晋国在韩原打仗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先列好队形的秦国,一直等到晋国也摆好阵型,才开始军队冲锋。

当然了,这种免战或者战斗之前的规矩并不适用于历史潮流,所以在战国时期,就自然的取消了,否则就好像过家家一样。

不过如题目中所说,一旦一方在城池上挂好免战牌,是不是对方就无可奈何了呢?小太阳认为,在守城的一方挂上免战牌的时候,并不是攻城方无可奈何。具体解释就是这样的。

在古代,因为没有机枪大炮,双方打仗完全靠的就是冷兵器,刀来枪往,完全是靠人堆起来的,所以兵力十分重要。但是,古代的城池都是围着厚厚的城墙,攻城的话只有攻城车,云梯等一些基础设备,而防守的话,滚石,火油等等方式就比较多了。

一方攻城,如果成功登上城楼并且打赢的话,往往战损比是非常高的,而且古代行军,一般并不是只攻下一座城池就大功告成了,往往需要攻城拔寨,所以兵力十分重要,如果在一座城池就损耗过多的兵员的话,是无法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的。

所以一旦对方高挂免战牌,除非上面下了死命令必须几天之内拿下这座城,大多数的将领都会选择四面围城,等城内的粮食用光,自然就会出来对打了。

不过,就算是一方不出城,一般也不会挂起免战牌的,这不是告诉说,我打不过对方,丢人吗,所以如果不想打仗,最多的就是关闭城门,拒不应战,无论对方在城下骂战还是侮辱,都不出去就完事了。

因此,免战牌这个东西,小太阳认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后人杜撰出来增加戏剧性神话性的故事而已,题目中所说的,也并不是无可奈何,不能强攻。而是要计算成本的,看看强行攻城的结果,如果收获大于损失,那不管你挂不挂所谓的免战牌,打你肯定是要打的,而且还不会轻轻地打。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免战牌?就这三字要是搁一般人眼里,拉倒吧,这纯粹就是来逗乐的。

打仗那是啥玩意?白刀进去,红刀子出来,你不弄死俺,俺就要弄死你,就这地界是最不讲究道义的,还免战牌,这世界压根就不会有这物件。

这东西就跟皇帝给大家伙发的那免死金牌一样,混弄鬼的,你要真当真了,相信世界上有这物件,瞧见没那刀下的亡魂一准有你一份,外带老天爷都不同情你,捎带给你一批语:“这孩子没啥大毛病,就是傻!”

嗯,这话说的似乎是没毛病。可俺要告诉大家伙,这世界上还真有这东西,他的功能和您想的一样,这玩意一挂出来就表示:“俺今天累了,不打算出来和你掰腕子,想找乐子自己玩去。”

懵圈了吧!那么这是咋回事呢?

这事,咱得往远了说,有多远呢?春秋之前吧!

春秋之前的免战牌

春秋时期,其实就是东周时期的前半段,那么他的前半段是西周。这时间点上人们有讲究,讲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整个社会体系从上到下讲究的就是一个礼字,用礼字来一统天下,那么为嘛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当时西周统治的地域他也大,而那个时候消息不畅通,交通不发达。

离都城远的地界,假如发生了啥重大事件,您这十天半个月把消息送过来,这都算快的,三五个月那都是常有的事,一年半载他也不稀奇。

这就要命了,假如地方上发生了叛乱,等你接到消息,这叛乱指不定成啥德性呢?

那么如何防止这种恶性事件的发生呢?最直接的办法是派大兵,直接搞死对方。可一提到军事,这玩意打赢了就不说了,这要是来个远途奔袭还打输了,劳民伤财不说,威信力也会大打折扣。

那么是不是有啥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事呢?

要不说咱大华夏的人聪明,上位者这就想到了一个字——礼,用礼来束缚地方上各位诸侯。

把礼字贯穿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王应该穿啥衣服啦?诸侯应该用啥器具喝酒啦?大夫出门应该蹲在啥样的车子上出行啦等等。

你如果没有遵守这些礼法,那么你也就被遵守这套礼法的人们所排挤,不用上位者出生,一帮子遵守这套礼法的人们,也会出手收拾你。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大华夏的人做啥事之前,都喜欢和你掰扯掰扯道理,哪怕你是那种听不懂音律的牛,他也和你掰扯掰扯,让自己站在礼法的高度上,然后一闷棍敲你头上,在弄死你。

那么这个礼字贯穿到了战争中,也形成了一套礼法。

你比方说,战争双方,这就开打了。首先出场的是战争双方的领头人,俩人跑到当中间,这就一堆胡扯。

这俩人要是能把事情掰开了,这矛盾点解决了,这也就不用下边的人拼命了。

这要是还没整好,接着是大将出场,双方划出道道里,比划两场,先撑撑场子,给自己一方提升一下士气。

如果这个时候,有一方感觉自己个真不行,这撤了他也成。

这还是不行,那没得说,双方这就正式的开打了。

那么在这种氛围之下,有免战牌的说法,还真有!

那么啥时候消失的呢?

这事到了春秋时期,这套制度就被废弃了。不然咱咋老是听那个时候,叫啥礼乐崩坏,礼乐崩坏的,说的就是这套礼法没人听了,遵守这套礼法的人少了。

打这里起,打仗只寻求结果,不寻求过程了,这免战牌也就属于搞笑级别的物件了。你挂个免战牌,俺就不揍你了,想多了吧!你挂个免战牌,俺就相信你不悄摸兮的跑出来偷袭俺?俺瞅起来有那么愚蠢吗?

这事打这里起就算是废了,那么具体的时间呢?没有具体时间,倒有具体的事。

宋襄公,这就是一个坚持礼法的人,打这人之后,战场上就没啥礼仪了。那么接下来咱就说道说道他这是咋回事?

话说,当年他想做诸侯的霸主,这就弄会盟诸侯的事。话说这种事,比较凶险,一个弄不好这就要身死道消。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结局,这宋襄公就提议不带部队去,下边的人一听直秃噜舌头:“为防有变,你最好带上部队。毕竟这里边最不服你的就是楚国,这玩意是个最不讲信誉的家伙。”

可宋襄公那脑袋瓜摇的像个拨浪鼓似的:“这主意是俺出的,俺不能不遵守约定啊,说不带就不带!”

结果他这人去了就和这楚成王因为这霸主的事嚷嚷起来了,人家楚成王一挥手埋伏的军队一家伙就把这宋襄公给掐住了,丢到了人楚国的大房子里囚禁了起来。

后来这事请鲁僖公说和,这宋襄公才被放回来。

按说发生了这样的事,这宋襄公应该知道,这个时代已经是礼乐崩坏了,就不应该用礼法那一套来看待事物了。

结果后来楚国和宋国又因为这霸主的事,刀兵相向了。

到地之后,这楚国正好开始渡河。下边的人就给宋襄公出主意:“咱来个半渡而击咋样?”

话说这主意好,毕竟人家楚国人多势众,您就得取巧不是。

结果这宋襄公脑袋摇的像个拨浪鼓:“不行!俺是仁义之师咋能干这种缺德带冒烟的事呢?咋得等他们摆好了军阵,一刀一枪的打,这才行,方显俺这仁义二字!”

好吧,宋襄公这脑壳里压根就没有胜负的概念。

结果等到楚军把阵型摆好了,休息够了,一家伙就冲了上来。

咱开头不就说了,这楚军人家的人数就比他多,这一冲击,宋襄公可就败了,大腿上还给人射了一箭。

这损失可没地补去,国力可就衰退了不老少。

这是一种蠢猪似的仁义道德,把自己卖了不说,捎带了那么多老百姓,还自以为很高尚,不可理解。

那么打这起,礼法似乎在消失。但当大华夏再次形成大统一的时候,礼法二字又被重新拿了起来。

但这礼法二字所形成的传统在战争当中,这就有点行不通了。因为从春秋战国时期走过来,咱都知道了,战争的残酷性,他的终极目的是用刀子从肉体上彻彻底底的消灭对手,是你死我活的事情。

兵者诡道也,免战牌?拉倒吧,这东西您也只能在戏剧里瞅瞅,当个娱乐就得了,千万别当真,这可是要命的东西,不然你就是下一个宋襄公。

后来大明时期,朱棣造朱允炆的反,而朱允炆就是为了爱惜自己的名声,下了一道蠢猪似的命令,不得伤害朱棣的一根汗毛。

得嘞,朱棣有了这防弹衣,打了四年多,身陷包围多次,在火枪箭头的包围下,一点伤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啊!当年常山赵子龙也不过如此。

这不后来眼瞅着朱棣打到了皇宫里边,朱允炆落得个烧毁皇宫了事的结局。

战争?礼仪讲不得。我们可以在开战之前,把所有的条条框框摆在明面上,最好不要开战,陈述开战后带来的危害。

但战争一旦开启,礼仪?扔了吧!这东西压根就不合适在战场上生存,这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只有一方重伤退场或者死去,才是最终的结局。

这也就是为嘛,咱大华夏的人瞅起来人蓄无害似的,一旦战争真的来临,这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咱们。

规则俺们懂,兵者轨道比你懂的更多。咱就用美国一位将军的话来结束今天的唠叨:“和大华夏的人开战,疯了吧!”

好了,今天就写道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免战牌”是个好东西,我们看古装剧,经常有打不过了就挂个“免战牌”,任凭你再厉害,也不能攻打了。这听起来有点不正常,打仗是要命的事,哪有因为一块牌子就不打的呢?

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过免战牌吗?它的实际作用是什么呢?

目前能找到了,关于免战牌的最早记录,是在清朝的书《说岳全传》中,书中记载:“城上即将‘免战牌’挂起,随你叫骂,总不出战。”

古人打仗,免战牌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挂的,只有这几种情况下,才可以高挂免战牌。

免战牌的争议,大多来自于它的作用,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有免战牌,那么为什么历史上还有攻城掠地,王朝更替呢?打不过了,挂一块免战牌不就好了吗?这样别人没法攻打你,自己就肯定不会失败了。

首先,免战牌大多不是在明显打不过的情况下挂的,这个时候免战牌哪有用。一般免战牌用在双方实力相当,僵持不下的时候。

再者,免战牌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免战,而是为了谈判。现在很多战争,打着打着双方都会签订一个临时停战协议,免战牌有时就起这样的作用。临时停战的目的是和解,双方进行谈判。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又觉得奇怪了,古代不是讲究“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吗?那谈判直接派使者去,何必用免战牌告诉对方自己的意思呢?其实并非如此,敌人每天在城下攻势汹汹,就算想派使者,恐怕使者也没法出城,所以这时候就要用免战牌,营造暂时和平的气氛,为谈判做准备。

为什么挂了免战牌,就不再打了呢?为什么不趁机偷袭呢?

再双方差距不是很大的时候,如果一方挂出了免战牌,为什么另外一方就选择暂时退兵,而不是趁机偷袭呢?

第一,兵法讲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实力本来就差不多的情况下,人和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既然人家挂了免战牌,那么就是想用和平解决,如果一方强行攻打,那么毕竟失去民心,这时候很难取胜的。

第二,挂免战牌的大多是守城者,《孙子兵法》中就说到,要想攻城,那么至少要有敌人三倍的军力。由此可见,想要强行攻城并不容易。所以当别人挂免战牌时,攻城者,一般也会趁机派人去谈条件,争取和平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免战牌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不过它并非电视剧里说的那样。


斯幽说历史


古代打仗很有意思,双方先摆好阵势,然后各派一员猛将单挑,两将先展开骂战,骂的急眼了,双方打了起来,你来我往,噼里啪啦。

两边小兵齐声呐喊,王将军加油,李将军加油,感觉不是在打仗,而是拳王争霸战现场直播。


最后,还是李将军技高一筹,一枪刺王将军于马下,对方大惊失色,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士气迅速下滑,李将军大喊了一声“冲啊”,大军潮水般碾压过去,对方大败而逃,丢盔弃甲,哭爹喊娘,好不容易逃到了军寨,咣当一声关了寨门,之后高悬免战牌。

哥不打了,心情不好,来日再战!

这个免战牌,就好比开小店,店主家里临时有事,或者店铺装修等,一般会挂着“暂停营业”的牌子,以告知顾客,劳烦请回吧!

然而,免战牌真的有用吗?敌军看了免战牌就不打了吗?

不是的,该打还是要打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时,司马懿吃了败仗,龟缩军寨之内,高悬免战牌,死活不肯出来。诸葛亮使出浑身解数,又是令人泼屎尿,又是令人叫骂,把司马懿祖宗十八代,都招呼了遍,但司马懿还是不出来。

看来,免战牌并不好使!

虽然司马懿不想打,但诸葛亮非要找他打,当然啦,诸葛亮大老远来的,劳师远征,这么多军队要吃要喝要开工资,开销极大,跟司马懿耗上一天,就要多消耗大笔银子,消耗大量粮草,蜀国穷,耗不起啊!

所以,诸葛亮铁了心的,要跟司马懿打!然而,司马懿就是不出来。

诸葛亮实在没招了,后来给司马懿送了一件粉红女仆装,讽刺司马懿是个女人,不是个爷们,哪曾想,司马懿一点不生气,还把粉红女装套在了身上,嘿嘿,大小正合适!

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如此不要脸的,诸葛亮气急败坏,气愤填胸,最后一口气没提上来,病逝五丈原。


孙子说过,兵者,诡道也!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让敌人搞不清是虚是实,然而一鼓作气,击败敌人。

所以说,高悬免战牌就不打了,这是不可能的,打仗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我生气了,不和你玩了,打仗可不是儿戏。

然而,在春秋时期,奉行的是君子之战,那时候免战牌倒是有些效用。

春秋时期,诸侯国遍布,国家都很小,有的国家军队不过几千人,兵车几百乘,很可能打一次就打没了,所以很谨慎。

再者,当时的诸侯国,是贵族阶层统治的,贵族之间都有血缘关系,往上属几代都是一家人,所以他们打仗点到为止,教训一下即可,绝不赶尽杀绝。

这叫“礼乐制度”。


诸侯国打仗,充满了仪式感,双方先下战书,约定打仗时间和地点,甚至约定人数,然后双方摆好阵势,按照次序有序进攻,如果对方打败了,一般也不去追击,更不会斩尽杀绝。

但到了战国,即孔子口中的礼崩乐坏时期,国与国的打仗就残忍多了,不讲道义,不讲规则,不再以打败对方为目标,而是以消灭对方为目标,不弄死对方决不罢休。


一半秋色


免战牌?搞笑来的。战争又不是过家家,说不打就不打啊?

我查了一下,免战牌这个概念是出自清朝的一部小说,钱彩的《说岳全传》,书中第15回写道:

“城上即将免战牌挂起,随你叫骂,总不出战。”

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既增加了趣味性,可读性,又让人不禁莞尔一笑。就像日漫角色放技能大招,必须配合着剧情大喊出这个技能的威力,和大招伤害等。

但你不要把免战牌的概念搬入历史里去。因为古代战争,动则数万、数十万大军混战,统军将帅才能稍弱就会导致输掉战争,而输掉战争的后果极其严重,不单单是死了那么多士兵。要是数十万大军都输掉的话,那就是伤筋动骨,损伤国运了。

交战:


所以败军之将帅,难辞其咎。战死还好说,即使不死逃回来,多数也会被当权者处死。所以战争中,为了获胜,无所不用其极,阴谋阳谋三十六计,各种尔虞我诈。能用就用,只要对战争有帮助就行。

统帅:

两军交战,敌军准备溃败了,突然派人来跟另一军统帅说,:打仗太辛苦了,我们要休息一下。然后把写有免战两个字的牌子,挂起来,示意:暂时不打了,等养好精神再打过。这可能吗?

或者攻城战中,攻城方和守城方打得难分难解了,你突然挂个免战牌说不打了,任你叫骂都不应战。但攻城方真的攻城你不应战试试?所以免战牌根本就没什么意义。

攻城战:

就像两个人因口角而发生斗殴,正打得眼红脖子粗的时候,下风的一人突然说:“停一下,我疏个头发,换个姿势再跟你打。”哈哈,原谅我想到无厘头。

就算是号称最君子的春秋时期战争,也没有这个说法,打仗虽然双方排好阵型再开始打。也有打完教敌军怎么跑路的。但也没有记载说打着打着,挂个免战牌就不打了。

可想而知,这免战牌的概念,只是一些整天空想的酸腐文人想出来的,再加工到文化作品如小说,戏曲之中。真实历史上根本不可能有免战牌的概念。


刚日读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负责任的说,不存在免战牌这种东西。

谁都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有时候战争失败还得亡国灭种。

就比如袁绍和曹操来说,打仗失败以后,袁绍气死了,几个儿子都被曹操宰了。

更夸张的是,儿媳妇还被曹丕霸占了。

这玩意,袁绍家族可以惨到了家。

再说长平之战,赵国失败以后几十万赵军都被杀掉了。一时间,赵国全国都是哭声,父母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孩子哭父亲。

试问,战争都打到这种份上,怎么可能你挂个免战牌,我就不打呢?

免战牌是文艺小说的创作,就像李元霸一双铁锤一天打死120万敌人一样。

不要说一双铁锤,就算李元霸拿着2门无限弹药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天能炸死120万人?


文学小说的作战模式大体是这样:

首先,双方主帅说理,逐步演变为对骂。

骂不过的一方会勃然大怒,然后转而单挑。

其次,单挑。

双方各出一个武将,在阵前单挑,就像今天打擂台一样。

然而,单挑失败的一方,军队战斗力就会突然猛降,对方一打甚至不打,它就自己垮了。

再次,打不过的一方挂免战牌。

打不赢了,我就挂起免战牌,敌人就像见到孙悟空画的金线,根本不敢打过来,双方陷入僵持。


最后,一方出诡计获胜。

通常是放火、夜袭或者用妖术,最终打垮敌人。

这在现实世界,当然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如果双方进行野战的主力会战,往往一二天就会分出胜负,根本没有挂出免战牌的时间。


官渡之战虽然相持了很久,但主要是曹操一方防御,袁绍一方进攻,双方打成了阵地战。

而官渡之战真正的决战,就是曹操出兵烧毁袁绍的军粮基地乌巢,随后全线攻击。

袁绍主力挡不住,全线崩溃,胜负也就是几小时内。



道理也是相同。

赤壁之战,曹军的崩溃,也是在黄盖放火船奇袭以后的几小时内。

所以,免战牌压根是用不上的。


萨沙


“免战牌”其实是小说演义里的产物,作者为了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在战争场面里特意加上去的道具!


小说里的免战牌!

小说演义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战场之上两军对垒战事一触即发,这时候一方军队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厉害人物,另一方战不过,没有办法只得高挂免战牌另寻良策,而看到免战牌后,对方也就自觉得歇兵罢战,在这期间可能会带着士兵前去“骂阵”,但绝对不会出现强攻的情况,如果对方拒不出战,也只有等待对方摘下免战牌复战的那一刻。乍一看这个桥段有了“免战牌”的存在好像都很合理,但细细想来却一点也不符合逻辑!


真实情况!

在古代战争中讲求“速战速决”,战争时间拉的越长,战争成本越高,耗费的国力越大,能快速解决的战争谁也不愿意在战场上拖着,兵强马壮的一方明明能打赢战争,看到对方挂上了免战牌就不打了,都在那里坐吃山空,家里有矿也不会这么干呀!况且打仗又不是过家家,说停就停!

真实的免战牌!

当然,战场上双方歇兵罢战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战争时期遇到了极端天气,双方士兵都撑不住了,会暂时的歇兵罢战,等待天气的好转。还有就是双方军队里出现瘟疫,这时候双方军队也会歇兵罢战救治士兵!



综合上述,免战牌在古代战场上是不存在的,因为谁也不会把真实的战争当作过家家!


唐古看今


免战牌这个东西确实很神奇,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两军对垒,若是一方不想打仗便挂上免战牌,而另一方看到免战牌也就偃旗息鼓了。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免战牌这个神奇的法宝只能存在于小说和影视当中,历史上是不存在免战牌这个宝贝的。



比如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刘备不但失去了两个兄弟,还痛失荆州,他的地盘可都是他一点点打拼起来的,于是刘备就带大军伐吴,结果呢,东吴虽然不愿意和刘备打,但也只能被迫应战,若是免战牌管用的话还打东吴只需一个免战牌便可以解决矛盾。


陆逊火烧连营之后刘备大败,东吴为了扩大战果就率军一直追到白帝城。若不是曹丕带兵进犯东吴,恐怕东吴是不会让刘备安心在白帝城死去的。而免战牌是个什么呢?恐怕像刘备、曹操这样打一辈子仗的人都不晓得。

说这些个战争很难说清这个问题,但是攻城梯能说明免战牌纯属无稽之谈。每当有攻城的时候都有无数个将士死守城墙,同时还有另一方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的爬上攻城梯。若是免战牌有用,那么攻城梯不是没什么用了,打不过就高挂免战牌嘛!

事实就是事实,小说就是小说,很多小说为了增添精彩引人入胜,于是就虚构进去了很多神奇的道具。这让小说源于生活/历史,却又高于生活/历史。所以免战牌这个东西在战争中是不存在的,战争是个很残酷的事情,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老百姓都热爱和平!


唐朝的长老


【题主这个问题提的好,我小答一下】

我们在看小说或者影视剧的时候,确实看到对阵双方有一方会出于某些目的挂起了“免战牌”,而另一方大多数情况下,也就在阵前叫骂几番,并没有发动强攻,似乎免战牌就代表着挂“免战牌”一方的暂时安全,那么,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

显然不是,古代打仗时一方挂“免战牌”,而另一方不强攻,都是有着其特定原因的,就我个人分析,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几种考量:

1️⃣高挂免战牌一方,实力远大于另一方,对方不敢强攻;

这种情况下,高挂“免战牌”的一方,实力明显大于另一方。交战之时,他们既有着压倒性的士兵优势,又有着强有力的粮草供应等后勤补给,周边可能还有源源不断可以支援的友军队伍。


这样的情况下,高挂“免战牌”的一方,是不着急的,他们可以耗时间,利用时间拖垮敌人,要知道大型战争动辄数万的士兵,粮草供应是很困难的。在古代,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要是有完全把握战胜对方,那么耗费不必要的牺牲就没有必要了。


2️⃣高挂免战牌一方,已做好准备,另一方强攻会取得胜利,但代价太大;

这种情况下,高挂“免战牌”的一方明显属于弱势,他们高挂“免战牌”,其实就是拖延时间,不断排除通信兵去请求援军支援。当然了,他们高挂“免战牌”后,并不是说就敢断定进攻的一方就不会强行攻打。

于是,处于弱势的高挂“免战牌”的一方,他们会作最坏的打算,将所有能征集的兵力都发动起来,能修筑的防御工事都修建好。这个时候,万一对方对自己的“免战牌”视而不见,强行攻击,那么也会受到最激烈的抵抗。

所以,正是深知这一点,如果对方挂了“免战牌”,另一方即使很有把握能够拿下对方,但那样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值得,所以一般情况下对方也会暂时不强攻,保存有生力量,伺机而动。


3️⃣双方实力相当,都需要等待各自的援军或者后方谈判消息,不愿意强攻;

在双方实力相当时,有一方挂了“免战牌”,另一方一般都是乐于看见的,因为谁也没有把握打得过对方。还不如,在“免战牌”前暂时停止攻击,等待各自援军的到来,或者谋划一些袭击对方粮草等军事策略,一般情况下不会正面强攻。

另外,古代战争双方关系也是错综复杂,在两军对阵的时候,两国的君王以及谋士也在马不停蹄的进行出谋划策以及谈判,甚至在酝酿着交好或者投降之类的大的策划。这个时候,还是静观其变比较好,毕竟战争面前,谁也不想鲁莽行事,而落得身败名裂。


4️⃣古代可能有过类似于君子协定,违反的将领会被世人所鄙视。

在古代,人们还是很注重自己的名声的,小到带兵的将领,大到一国之君和一个国家,都讲究自己在外的名声。因此,就连打仗,一般都要找一个看起来比较“正义”的理由。

所以,不排除多方之间,形成了一些默契,例如:

1、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2、当挂出“免战牌”后,多少天内另一方不得出击。

3、在对方还没有摆好阵型的时候,不准发动突然袭击。

等等君子协定。

所以,这种情况下,毕竟一个将军,一个国家,不可能就打这一次仗,都还要顾及一下自己的对外形象。于是,他们为了遵从一些可能存在的君子协定,一般当一方挂出“免战牌”时,另一方发动强攻。当然这是在非关键的战争中,如果是生死存亡之战,那一般都是不计手段的,什么都不管用,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彻底打败敌人。


回答总结:

所以,在古代只要不是生死攸关的大战,一般情况下,当一方挂出“免战牌”后,另一方或惧怕对方强大的防守不敢强攻,或虽然可以强攻得胜但不愿意牺牲过多,或者也想等待后方援军及其他指令,或维持当时的一些战场约定,很少会进行强攻。

即,“免战牌”,并不是一个能够完全保证另一方不进行强攻的招牌,但他确实一个可以一定程度上让对方不强攻的方法。这就是古代的战争,将人类的指挥运用到了极致。

鸣谢:

感谢您阅读,喜欢我回答可以关注我,您的关注将是我持续创作优质回答的动力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