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臨帖,到底學的是什麼?臨帖,到底學的是什麼?


臨帖,到底學的是什麼?臨帖,作為學習書法的首要途徑,也是唯一途徑,已經有千年的歷史。書法大家很多都有終身臨帖的習慣那麼,臨帖的意義到底在哪,應該如何臨帖呢?我們面對字帖,就是面對我們的老師,初學者都是在臨習古代經典,那就是面對歷史上的書法大師。有句老話說的好:不尊敬老師的人,永遠都學不到老師的真本領。不尊重經典及其創造者,一樣不會學到這個帖的精髓。

尊重,不是盲從。很多經典的名帖也有一些不甚妥當之處,有些拓本,也有不清楚的地方,那麼這些地方,作為初學者,是可以繞過去的。

例如《勤禮碑》拓本中的這一行字,原為“君諱勤禮”,由於碑石漫渙,在拓本中已經不能完美的呈現出來了,所以初學者在臨寫的時候,可以暫時不寫。而《玄秘塔》中的一個“禮”字,顯然已經扭曲了,在臨習的時候,也選擇略過。

臨帖,到底學的是什麼?臨帖,到底學的是什麼?

碑帖中絕大部分的字,都是極其精妙的,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研究。不僅究其形,更需要通過形,學習到“法”,通過對“法”的掌握,歸納到“理”的高度,通過對“理”的參透,最終達到“道”,也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臨帖,技術層面上看,必須首先寫的像古人。我們深入的討論一下,寫的像到底還有什麼內在優勢。 我們都知道筆畫形態都是由毛筆的運動形成的,我們通過仔細的觀察和老師的總結,不難得出碑帖當中筆畫的運動路徑,但難就難在,我們不知道要以什麼樣的節奏,什麼樣的力度能夠讓筆畫只要經過了這樣一種運功狀態,就一定能產生帖中的效果,如下圖,同樣的運動軌跡,由於力度的不同,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臨帖,到底學的是什麼?臨帖,到底學的是什麼?

而且要是不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也很難保證筆畫的長短粗細以及角度弧度。帖子其實也是一個“規範”,長時間的臨帖練習,也能讓我們運筆的精確度得以提高,臨帖未經“像”這一關,很難做到心到手也到,很多時候明明想的是這樣,但是卻在自己的筆下表現不出來。

宋代的書法大家米芾以“集古字”聞名後世,經他臨寫的書跡,幾可亂真,可見其手上的功夫到底多深,正是由於這種功夫傍身,米芾才能在書寫的時候毫不猶豫,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臨帖需要掌握很多技術。首先我們不得不說,基本功是最主要的幾點之一,另外,除了對於字形的學習,更要深入字理的學習,學習字的勢,學習筆畫的排疊穿插,學習造險和救險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歐虞一派書家,筆畫的粗細對比不強烈,他們所用的造險和救險的方式,多是在筆畫的長短和角度上做文章,而顏體字則多用筆畫的粗細對比和角度,柳體字相對兩者,則兼施之。 精通一門,首先是訓練對於筆的掌控能力,然後是對於結字道理的體會,在理解了一門字帖以後,再去臨習別的字帖,一定事半功倍。在筆者的粗淺理解中,臨會了一門貼,再臨其餘字帖,只要取己所需即可。

中華先賢為我們留下了那麼多優秀的範本,而精一本,最少要幾年,幾十年的時間,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把每一本都寫的亂真,只要吸收了這本帖子最為精華和自己最為喜歡的東西便好。 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臨帖是伴隨著我們一生的學習手段,同一本帖,不同的時期去臨寫,體會也不盡相同。臨帖和創作,一定要結合起來,才能更加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自己寫不好的字,去名家的書跡裡找字理,逐漸豐富自己,這樣才會讓我們在書法藝術這條道路上越走越有深入、越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