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為什麼要這樣呢?

理財日記貓


因為剛兌扭曲了風險定價模型,之前我看過海通證券的市場研究報告,我給大家解讀一下。


研報全篇可總結出三點結論:1、2012年至今的金融亂象頻發源自於定價扭曲,剛兌的存在使得非標資產(如債權)收益風險比高於標準化資產(如股票);2、金融改革核心是增強金融服務實體行業的能力,通過發展股權融資助力產業結構升級,但過去扭曲的風險定價機制影響了股權融資功能的發揮;3、打破剛兌將促使居民和機構投資者資產配置將從地產和非標資產轉向股權。


有的投資者要問,剛兌環境下投資收益槓槓的為什麼要打破?


可以說打破剛兌是我國資管市場的成人禮,市場要邁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剛兌環境下隱藏了許多風險,5月底包商銀行就因為出現嚴重的信用風險而被央行託管。


雖然說會影響信用擴張,但任何改革都逃避不了短期陣痛,總的來說還是正向的,是發展股權投資、理順金融資產定價的關鍵一步。


自2012年至今的金融圈亂象頻發源於定價扭曲


資本是逐利的,各種金融產品的收益風險比高到畸形,從而吸引了大量資金購買。據研報統計2012年-2018年期間各類金融資產平均年化收益,P2P最高12.5%、其次是萬得全A指數10.7%、信託7.7%、滬深300有6.7%、上證綜指和銀行理財均為5%、AAA級城投債4.3%、餘額寶3.8%、國債最低2.9%。


資產的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風險溢價。風險溢價影響最大的是信用風險。


國債由於國家信用背書,一般國債收益率被視為無風險收益率。然而由於剛兌的存在,部分收益率高於國債的金融資產也變成了事實上的無風險資產。


剛兌分了兩種,一種是融資人對金融機構的剛兌,如城投債,融資人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有地方政府的信用背書因此吸引了大量資金;另一種是金融機構對投資者的剛兌,當融資人違約不可避免發生損失時,金融機構為了避免聲譽受損會自行墊付或是第三方墊付,又或者是發新補舊,如信託、寶寶基金、銀行理財。


金融改革核心是為發展股權融資,助力實業產業結構升級


2018年股權融資在我國社融存量中的佔比只有3%,目前我國進入了經濟轉型期,國家各項政策直指實業發展,高端消費和先進製造業也在升級中,產業結構的調整也離不開股權融資的配合,目前的債務融資為主的融資體系急需改變。


一方面我國債務融資規模已接近臨界值,實體經濟部門宏觀槓桿率248.8%,在問槓桿大背景下不可能再通過大幅舉債來發展經濟;


另一方面新興產業需要通過股權融資獲得資金,因為從貸款能力上來說,傳統的工業企業有資產可以用來抵押,而新興產業大多是輕資產,無法通過抵押從銀行獲得足額貸款。而從銀行角度來說,銀行也偏向於選擇規模大運營穩定的企業放貸,但新興企業普遍規模小前期運營也不夠穩定無法產生令銀行滿意的穩定現金流,銀行沒有理由承擔額外風險為這類企業房款。


截至2016年末,我國銀行貸款比例中投向小微企業的佔比僅為32%,而正是這些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崗位、70%以上發明專利、60%以上GDP和50%以上的稅收,以之前的融資結構來看顯然新興產業是後孃養的。


風險定價扭曲阻礙了股權投融資


由於剛兌導致的金融產品收益風險比高到離譜,投資者更偏向於投資P2P、信託、銀行理財等債權產品而不是如股票等股權產品,股市持續吸引力下降。

也正是因為風險定價一直扭曲,股權融資的發展一直非常緩慢,我國最大的金融機構是銀行,前五大銀行均為國有,國家信用支持再加上銀行承諾保本保息,大量閒置資金進入銀行,而銀行信貸又是我國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方式,因此股權融資舉步維艱,2018年社融佔比僅3%。


資管新時代開啟


剛兌打破後風險定價重歸秩序,債權產品失去剛兌光環需要投資者具有更多專業能力來甄別違約風險,加之地產業調控,養老金、年金等長線資金穩步入市,MSCI計劃逐步將A股納入因子從5%上調至20%,股市慢慢能重回投資者視野。


未來投資組合將成為主流投資策略,債權產品這類能確定收益的金融資產更多的將作為風險調節工具來調整組合風險下限,而股權產品這類權益類產品將在更多的被用於投資組合當中充當收益調節工具調整組合收益上限。


MoneyPlan


進入2019年後,大家的理財觀念確實要更新一下了,讀一下這篇問答,相當於給大腦進行軟件升級吧!

一、理財產品去<strong>剛兌

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可是四部委聯合下發的重磅文件,是近年來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這個文件被稱為《資管新規》,內容非常豐富,可以說把近幾年來理財市場的一些不規範的現象,或者說概念模糊的,或者說不模糊但是沒有執行到位的事情進行了明確。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揭示理財產品風險,非保本理財必須打破剛性兌付。作為投資者來說,必須要知道,今後凡是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發行人都不會承諾保本保息了,包括大家經常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

二、銀行存款仍然是保本保息的

資管新規說的打破剛兌是指的非保本理財產品,也叫資管產品,就是大家經常說的理財產品。其中設置了兩年的過渡區,也就是說銀行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保息的,到2020年年底就結束了,2021年開始,市場上再也見不到承諾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了。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不包括銀行存款,銀行存款是儲蓄存款,不是資管產品,因此兩者不一回事。銀行存款仍然是保本保息的,也不存在到2020年底的期限問題,這個必須搞清楚。銀行存款利率可能會浮動執行,但是,只要您存款成功,利率就固定了。比如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是1.5%,存5萬元上浮10%,就按1.65%執行,存入後這個利率就不會變了。

除了銀行存款,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還有國債,國債被稱為無風險債券,因此不用擔心本息安全問題。除了以上兩種產品,今後可能再也沒有保本保息的金融產品了。

三、關於打破剛性兌付原因

有人可能感到不理解,保本保息對投資者是一種保護,這麼好的政策為什麼非要取消呢?這個說起來就非常複雜了。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理財市場經常會出現一些難以處理的糾紛,主要原因就是不規範。投資理財的本質就是通過風險投資獲取差別收益,但是人們普遍是厭惡風險的,為了讓投資者放心,很多理財公司就不宣傳風險,只說收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欺騙,投資者就認為理財產品沒有風險。

但是風險不會因為不宣傳就沒有啊,總有一些風險要發生,一旦發生,資管單位解決不了,就會成為一種公共風險。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風險公之於眾,讓投資者自己去選擇,收益自享,風險自擔,這就是規則。

現在理財市場規模越來越大,風險事件也越來越多,為了避免糾紛和侵權,必須把規則說在前面。因此,《資管新規》中有很大的篇幅是關於合格投資者和投資者教育的內容,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要更新自己的理財觀念,學習理財知識,投資前瞭解產品的風險和特點,避免盲目投資。

所以,2019年之後,普通投資者必須要成熟起來,做一個合格投資者,再也不能把理財當存款了!


互金直通車


題主的題目有一點瑕疵,糾正下: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不假!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這點是有問題的。

理財是理財,存款是存款。理財打破剛兌,是大勢所趨!這是監管的要求,更是銀行穩健發展的必經之路。存款是銀行的負債,可以理解為銀行借儲戶的錢,怎麼可能不保本呢?只要銀行在,就必須保本,還要保利息。

理財打破剛兌是國家監管機構高瞻遠矚定下的政策,作為銀行基層員工,我對此是深表支持的!打破剛兌的根本原因在於防範風險。

風險一、信用風險

是投資就有風險。銀行理財說白了就是銀行用儲戶的錢來投資。剛兌的時代,雖然沒有明文規定,銀行有剛兌的責任。但只要銀行不進行兌付,儲戶就會把錢轉走,甚至百姓之間就會有銀行出現風險的傳言。這對銀行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隨著各種違約的出現,銀行也難保每一次都能投資成功,如果一直無條件兌付,或者給儲戶一種必須要兌付的錯覺,對儲戶、對整個銀行業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風險二、風險累積

投資失敗後,銀行的每一次兌付都是對風險的掩蓋。風險掩蓋並不能有效化解風險,甚至會讓風險越積越多。久而久之,“灰犀牛”與“黑天鵝”就會接踵而至。

銀行業是一個重監管的行業,各種監管機構都對銀行業提有要求。不是因為銀行業不成熟,需要監管督導,而是因為銀行業太過重要,關係國計民生。容不得有半點風險,更別提銀行風險的積累爆發。

總結:

銀行理財打破剛兌勢在必行,銀行存款保本保息是固有規則。理財的兌付與否全仰仗金融機構的投資能力,銀行存款的足額兌付是無論銀行經營能力如何都要進行兌付的。去剛兌可能會對銀行和儲戶帶來陣痛,但對於長遠發展來說,是有百利的。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銀行研究僧


銀行存款還是保本保息的,打破剛性兌付的是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是市場規範的需要,也是讓投資者正視風險的行為。

2017年11月17日,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聯合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禁止金融機構剛性兌付。

資管新規對理財產品的影響

在資管新規之前,不管是銀行還是其他金融機構,基本上都設有資金池。所謂資金池就是借新還舊,剛性兌付。如果沒有什麼突發事件可以一直這樣循環下去。2018年P2P的集中暴雷很大程度就是資管新規的影響。不允許有資金池,就沒法借新還舊,資金鍊斷裂,沒法兌付,可不就暴雷跑路了嘛。

所以資管新規的出現也是為了規範市場上的不合規的行為,是為了促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高風險高收益只是投資的金科玉律,投資者應該正視這個問題,正視風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願意承擔風險,還想獲得高收益是基本不存在的。

銀行的保本保收益的產品會逐漸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浮動型收益的理財產品,投資者能夠得到的回報也是實實在在的從市場取得的回報。

銀行存款還保本保息嗎?

是的,銀行存款還是保本保息的,資管新規主要針對的是理財產品。同時大家應該也知道,銀行存款是有存款保險條例保護的,同一自然人在同一家銀行有50萬的保額,就斷銀行破產也是全額賠付的,超過50萬的在銀行破產清算後再償付。

我們作為一個投資者也要緊跟時代的發展,正視投資風險。在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範圍之內做投資,從而實現財富的穩健增長。


環球老虎財經


其實,這早就有所預期,但是又不太重要


2018年4月27日,《資管新規》正式下發並明確規定:所有資管產品需實行淨值化管理,金融機構不得再對投資者進行任何“保本保收益”的相關承諾,標誌著銀行理財的保本時代正式落幕。


早先,銀行已經規定可以破產,而且已經有了破產的先例,那麼在此理財剛性兌付之前,很多銀行已經開始實行這種制度,因為理財產品本身就不可能剛性兌付,如果非要剛性兌付,那麼只能讓銀行進行支付,那麼如何來進行支付呢?銀行可不會幹虧本的事情,只會將原本其他資金的盈利轉移一部分過來,或者是在理財產品中加入很多其他的條款來保證。


理財產品本身就不可能剛性兌付,那麼又聲稱可以剛性兌付,這不是欺騙消費者麼?如果沒有出現大的問題,銀行自然會進行剛性兌付來保護銀行的聲譽和客源,可是一旦出現了大的金融風險,銀行自己都不保不住,又何來的剛性兌付?這不是騙人麼?


不過對於存款來說,一般都是保本的,而且有50萬的保險,就算銀行倒閉了,50萬以內的存款都可以得到賠付,其實這都沒有啥用,如果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資金必然出現大量短缺,政府會印發大量的貨幣,50萬早就不是你存進去的那50萬了。如果有人說存款也不一定保本,那麼就有點危言聳聽了。


這裡說的恐怕是結構性存款,而不是普通存款,銀行結構性存款:其實就是將傳統的存款業務和金融衍生品相結合的創新存款,投資者投入的部分資金用於存款,將部分資金或者是利息與利率等特定指標掛鉤,從而獲得比普通存款更高的收益。


其實,本質上還是一種理財產品,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存款。對我們日常的金融服務沒有太大影響,小災不影響,大災躲不了。


以股易金


首先得說明,銀行存款一定是保本的且安全的。

確切的說,50萬以下的銀行存款是非常安全的,即使銀行倒閉了也有存款保險保證客戶50萬以內的存款是安全的。問題中所說的兩年後存款不保本是不太可能出現的。因為有存款保險對客戶的存款做基本的安全保證。

存款保險就是銀行給我們的存款上的保險。我國正在推行利率市場化,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為了有效防範金融風險,保證客戶利益,存款保險制度能夠保證客戶50萬以內的銀行存款的絕對安全。據統計,截止2018年末,存款保險制度能保證99.5%客戶的全部存款產品安全。

第二,為什麼要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所謂打破剛性兌付,就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不一定保證本金和收益的安全,允許理財產品出現虧損。

打破剛性兌付是2018年出臺的《資管新規》要求的。實際上,根據要求,不只是銀行理財產品,所有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都不得再承諾保本。

資產管理就是銀行代理客戶進行投資。如果銀行為了吸引客戶而對理財產品承諾剛性兌付,當投資出現虧損時,銀行必須使用自身資產或者其他理財產品的資金來彌補虧空。偶爾的投資虧損還可以,一旦虧損情況變多,很容易誘發銀行的經營風險,從而殃及其他客戶和金融機構的利益。

所以,打破剛性兌付,是為了防範更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更加公平的投資環境,也有利於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

而且,雖然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了,但一些固定收益類低風險理財產品,一般是不會發生虧損的。大多數投資者可以放心購買。


財經視角看世界,歡迎留言或關注我,與我共同探討財經資訊~


樹人財經


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這是站在銀行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現在人們對理財投資需求越來越大,如果滿足人們巨大的理財需求,這就需要金融機構提高自己專業化的能力。只是說銀行的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並沒有說銀行的存款不保本。銀行的存款還是保本的。這種金融改革是針對銀行業務的。

銀行的業務分三大板塊,信貸業務(當然包括存款和貸款),財富管理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在銀行這三大板塊的業務中,實際上只有信貸(當然包括存款和貸款)是銀行承擔風險的,其他的兩個板塊的業務,財富管理和投資銀行業務,銀行是不承擔風險的,只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理財產品屬於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銀行是不承擔風險的,現在大銀行都成立了理財公司,以後財富管理的業務由銀行的理財公司來經營,銀行並不承擔風險,銀行不承擔理財業務的風險,投資者承擔風險,這就逼著銀行理財公司專業能力必須足夠強大,在銀行不承擔風險的情況下還能幫投資者管理好財富。

所以,現在幾家大銀行成立的理財公司都在高薪招聘專業的高級人才,希望能招聘到專業化的高級人才幫投資者管理好財富。未來銀行所有的理財都不會承擔風險,所有理財投資的風險由投資者承擔,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找銀行理財就要選擇有能力幫助投資者管理好財富的銀行理財公司。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p.s.有很多人問加頭條圈子和不加入圈子有哪些待遇不同?怎麼加入圈子?

答:我現在只在圈子裡回答粉絲的提問,加入皓脈投融資聯盟,

為你解決投資難題和融資難題。為個人解決投資賺錢的問題,為企業解決融資問題,資本運作和產業升級問題,建立企業融資平臺。

加入圈子的方法:直接點擊這篇文章的下方“所屬圈子”即可加入。或者首先點擊到我的首頁,在導航條中最後一個是:圈子,點擊加入即可。加入後,你每天可以在“我的書架“查看更新,有問題可以及時提問,我都將免費為您解答。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題主把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兩個概念弄混了,為什麼要這樣呢?


銀行存款沒有“兩年後不保本”一說,相反,銀行存款受到銀行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銀行為存款都是買了保險的,對於單個儲戶來說,無論銀行方面發生何種情況,最終都是要在50萬元以內對儲戶提供本息保障。


銀行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屬性不同,分5個風險等級。依據理財新規,要逐步破剛兌,讓投資行為迴歸其本來的面目。

剛兌這麼香,為什麼要破掉?

首先剛兌是什麼,就是金融機構為了攬客,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明明一款產品收益只實現了4.0%,非要按照最高標準4.5%兌給客戶,這0.5%屬於自掏腰包。

因為近年來由於各類金融投資產品競相燒錢剛兌,令一部分投資者無法認清風險,盲目投資,一旦暴雷,後果不堪設想。

具體的例子,當然就是網絡匹凸匹,假如每筆借出去的錢都能萬無一失實現10%的收益,那確實不用銀行的存在了。正因為平臺一直把這些風險、壞賬默默掩蓋或兜著,兜不住的時候,就暴了。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在剛兌的環境下,大家基本把這話當耳邊風。以後,不能再這麼搞了。


醒韭客


剛性兌付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術語,指的是一項金融產品不論投資業績和底層資產實際的表現如何,發行該產品的金融機構均會向投資人兌付投資本金,以及承諾的或者隱形承諾的的收益。在這種扭曲的風險下,普通投資者表面上簡化了購買決策過程,但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在產品暴雷時直接尋求機構兌付。

《資管新規》對剛兌做出系統性認定,對資金池等採取一系列的“組合拳”措施。對剛兌的實質性監管在短期內使市場加速出清,暴露風險;而從長期看,有助於有效規範市場環境,保障投資者利益。

在理財產品逐漸從預期收益率型向淨值型轉型的過程中,不同產品、不同機構的回報水平將出現分化,大品牌和國有機構將更有可能在短期內維持銷售端優勢。

隨著剛兌打破,預計投資者將展現更加分化的風險偏好及產品選擇傾向,資金出現分流。在銷售端,預計在過渡期間,能夠給投資者提供更多安全感的大品牌和國有機構將有更大可能維持銷售的優勢 。


阿爾卑斯讀金融


什麼叫剛性兌付?

剛性兌付簡單的來說,就是兜底。也就是說客戶投資一款產品,到期無論是獲利還是虧損,那麼發行機構都必須要按照當初約定的利率,全額償付本息給用戶。比如以往的保本理財產品。不過在2018年的時候,銀監會下發的《資管新規》中明確規定:所有資管產品需實行淨值化管理,金融機構不得再對投資者進行任何“保本保收益”的相關承諾,這標誌著我國銀行理財的保本時代正式落幕。

為什麼要打破剛性兌付?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剛性兌付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本來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風險應該是由投資人承擔,而不是要金融機構去承擔,如果金融機構進行兜底的剛性兌付,那麼其實就是在掩蓋風險。而且理財(信託)這些資產管理業務是不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內,它是遊離於監管之外的。時間一久,當兜底次數過多,風險累積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會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而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那麼後果將會很嚴重,所以國家才要堅決打破剛性兌付。

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

這個不知道你是從哪裡來的消息?目前我國銀行存款仍然是實行剛性兌付,存款不是理財產品,不受《資管新規》的影響,所以現階段我國各商業銀行的存款,只要你的存期到期,銀行就必須無條件按照約定的利率全額支付本息。

存款有可能虧損嗎?五十萬元以內的不可能,超過50萬元有可能。按照我國《存款保險條例》的規定,如果一家銀行發生破產倒閉的情況,那麼在50萬元本息以內的資金由存款保險基金全額進行償付;超過50萬元的資金,在銀行的資產進行清算後,按照比例進行償還。

所以現階段而言,只要你的存款銀行沒有發生倒閉,那麼你的存款絕對是剛性兌付的;即使銀行發生倒閉,50萬元以內的資金也不受任何影響,而個人賬戶50萬的限額可以覆蓋我國99.63%的賬戶了,所以普通人基本無需多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