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山雨欲来的1894年,为何光绪帝坚决主战,李鸿章却极力避战?

1894年6月,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李熙无力镇压,向中国发来求救电报。这使得大清国自从中法战争结束后放松了十年的政治神经一下子紧绷起来。原来是由于《天津专条》规定日清在朝鲜问题有同等发言权,于是李鸿章电告驻日公使,让他告知日本,说中国派叶志超、聂士成率军赴朝,随即日本也派大岛圭介率军赴朝。清军一战而平定东学党后,中国驻朝鲜大使袁世凯照会大岛圭介,望双方各自罢兵,但日本却拒绝撤军。

山雨欲来的1894年,为何光绪帝坚决主战,李鸿章却极力避战?

日本打算借此机会与中国开战,但在准备开战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还是有些心虚,他一直忙于制定日本宪法,所以不太了解此时日清两国实力。一开始他都不打算出兵,日军参谋次长川上操六向伊藤博文建议此时出兵朝鲜,顺应日本国内呼声,伊藤博文担心时机不成熟有点不同意,同意派小部分部队介入,川上操六提出不派师团改派一个混成旅团赴朝,伊藤对军事的编制不太懂,他认为旅团比师团人少,而忽略了“混成”二字,日军混成旅团直接向总司令负责,实力很强。伊藤于是同意了。

伊藤博文虽然同意派兵,但他还没同意对清国开战,毕竟中国在当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土辽阔,资源也很丰富,非日本岛国所能相比。他于是对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对清国开战我不太放心。”

山雨欲来的1894年,为何光绪帝坚决主战,李鸿章却极力避战?

外务相陆奥宗光却认为清国军队并非表面那样强大,清国虽有陆军60万,但武器装备精良的只有李鸿章的3万北洋军。日本海军数量上比不了清军,但大炮比北洋水师多。北洋主力舰是‘定远’、‘镇远’,而日本专门研制‘松岛’、‘严岛’、‘桥立’来对付此清国两艘主力舰。日军军航速快,吉野达23海里,而清军最快的‘致远’仅18.5海里。日本从上到下已准备好与中国大干一场。促成中日冲突是当前的要务,为发动日清战争,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伊藤博文更有远见,担心清国万一被打败了,很可能会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肥肉,日本上不具备与欧美列强相抗衡的能力,那样日本折腾了半天什么都捞不到。伊藤博文虽然不同意开战,但日本国内纷纷主张开战,事情发展已经不是伊藤博能左右得了的。

山雨欲来的1894年,为何光绪帝坚决主战,李鸿章却极力避战?

此时的清政府仍寄希望于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不进行战争准备。得知日本拒绝撤军后,温文尔雅的光绪拍了桌子,一个小小的倭国怎敢藐视我堂堂天朝大国?光绪认为,清国积弱多年,通过李鸿章的改革已经有了强大的舰队,快速振兴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战争,西方列强没有能力惹,日本要主动进行战争,再没有比小日本更合适的对手。这—仗如果打赢,那就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完全胜利。那么自己将成为大清的中兴之主!光绪认为日本对大清的挑衅行为像是以卵击石。此时中国上下对日本的看法充满极端轻视,除了千分之一的极少数人外,其余999个都相信大清国能打败日本。这千分之一就是李鸿章。

山雨欲来的1894年,为何光绪帝坚决主战,李鸿章却极力避战?

李鸿章十分清楚清国是吃几碗干饭的,他也知道日本此时战争实力已远远超过清国。北洋水师的战斗力他最清楚,当时北洋水师从朝鲜向国内走私高丽参,冬季在广东停泊,借机去澳门赌博,平时靠载客挣钱,连丁汝昌都在刘公岛盖房对外出租,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李鸿章提出避战求和,主动从朝鲜撤军。他认为如果躲过这次战争,中国可以获得一个战略机遇期,在实力充足后再与日本交锋不迟。对于这个正确的建议,光绪却认为荒唐,他坚决主战。精读《孙子兵法》和魏源的《圣武记》并不能证明光绪懂军事,尤其是近代军事,光绪更不懂。果然,随后的战局与光绪的想法大相径庭。

山雨欲来的1894年,为何光绪帝坚决主战,李鸿章却极力避战?

光绪主战,他先和恭亲王商议。恭亲王认为如果妥协,大清国的朝鲜宗主国地位就会永远消失,这样一来西方列强一定认为大清国不堪一击,列强势必纷至杳来,那时就是想打也打不了。而且日本早有野心,此次日本只是找个借口罢了,今天不打早晚也要打。光绪赞同恭亲王的意见,认为早晚都要打,不如早打,早晚都要败,不如早败,即使败了也无妨。

恭亲王和光绪还有一个想法,如果此战战胜日本,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还可以培养自己势力,从而摆脱慈禧太后束缚,胜了可向西方列强显示大清的实力,败了至少向外国人表明大清敢于反抗。不过恭亲王还是清醒的,认为和日本开战一定要慎重,特别是海战。北洋水师外强中干,虽吨位庞大,但作战能力让人不敢苟同。

山雨欲来的1894年,为何光绪帝坚决主战,李鸿章却极力避战?

恭亲王的意见给了光绪很大的信心,光绪急于想从清日战争中得到想要的一切,于是光绪决定对日开战。光绪确定与日本开战后,李鸿章很无奈,只得执行。李鸿章先后与英国公使欧根纳和俄国公使卡西尼会谈,寄希望于英俄两国能联合阻止日本挑起战争,但大清国和李鸿章根本不知道1894年7月16日英日两国签订了密约,英国默许日本发动战争,于是欧根纳答复李鸿章说会劝日本停止增兵,但就怕日本人不撤。随后欧根纳找了日本人,提出中日瓜分朝鲜各半的建议,但遭日方拒绝。沙俄担心卷入中日纷争可能会引发战争,在西伯利亚铁路建成前,俄国在远东力量不够。因此也拒绝调停

山雨欲来的1894年,为何光绪帝坚决主战,李鸿章却极力避战?

李鸿章寄望于西方列强能够调停即将到来的战争已经实际上破产,至此,已无任何人能阻挡日本发动战争的步伐。山雨欲来风满楼,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了东亚上空,日本为了战争在做最后的准备和动员,清国国内却依旧麻木愚昧腐朽,慈禧太后依旧在为她即将到来的大寿而奢靡无度,北洋水师想一艘驶向冰山的破旧巨轮毫无意识,丝毫没有嗅到即将毁灭的气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