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國海軍航空兵會不會裝備陸基殲20,就像裝備殲11B、殲10那樣?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會的。幾個簡單的問題:

一、這幾十年來,一種真正新型號的戰機,海軍什麼時候沒裝備過?無論是殲7、殲8、飛豹、蘇30、殲10,還是殲11系列。所以,作為新一代戰機的殲20,其系列發展型號,海軍怎麼會不想裝備,怎麼會不裝備?用海軍飛行員的話來說就是,你目前最想飛的戰機是什麼?那當然是殲20啦!

二、海軍岸基航空兵什麼時候不喜歡雙方重型戰機?你看下海軍目前裝備的大量先進機型中,從3代機到飛豹戰機,殲10才幾架?不過一個團而已;其他的全是雙發機。從這裡,你就可以看出海軍岸基航空兵對雙發重型機的“極大”偏好了。所以,海軍岸基航空兵不裝備殲20系列裝備什麼?

三、從進度方面看,目前殲20已經批量服役,今年將會繼續擴大生產。對於海軍來說,殲20目前屬於“現貨”狀態,只需稍加改進就可以進入海軍。而FC-31,不管海軍目前對其態度如何,FC-31目前都還處於驗證機階段,想要服役還需要多年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裡,海軍如何對抗周邊越來越多的F-35機群(目前日本已經交付了10幾架,韓國的也剛剛交付)?

韓國的F-35也到了

基本來說,目前海軍的問題不是想不想裝備殲20的問題,而是何時能夠從空空手裡把殲20“搶過來一些”的問題。畢竟,當初殲10的時候,空軍可是整整霸佔了6年之久。就新的殲16來看,雖然空軍已服役幾年,但海軍這邊還沒有確切的消息。至於殲20,這裡只能祝福海軍儘快實現願望了。


晨曦談兵


海航版飛機,要經得住高溼高鹽的考驗,因此海航要裝備殲-20,與空軍版殲-20,在使用材料上要強調耐腐蝕性,並不一樣。殲-20才開始在空軍裝備,海軍要裝備,可能屬於殲-20的第二個批次,要達到其設計的技術狀態,殲-20未來還有待努力。空軍第一個批次,也有技術驗證性質,待其成熟以後,裝備海航,自不待言,這是海航擔負的任務使然。殲-10和殲-11,空軍和海航同樣裝備,殲-20一樣。

幾時能好?殲-20現在的技術狀態,還沒有裝備國產渦扇15“峨眉”發動機,航電水平還有待於提高,比之美國還是有一定差距,主要是發動機推力不足。四代航發正是我國著力要攻克的,已經經過了十多年努力,據媒體公開的報道,關鍵技術已全部完成突破,眼下正在進行的是驗證其可靠性,只有達到了全部設計指標,才有可能批量裝備。大家知道,這非常需要時間,好在我們開始得足夠早,裝備的時間,魂舞大漠估計,也就是三年之內吧。

海航“威龍”。有效解決海航“威龍”隱身,不受海洋環境影響,是成飛著重要解決的事,海航需要怎樣的殲-20,魂舞大漠覺得,為遠海制空需要,要進一步增大航程,並能配合運油-20空中加油機使用,可以達到我們想作用的海域和空域,是未來著重要完成的任務。要完成的不只一型“威龍”,相關輔助性機型也要跟上,可以說建設任務還是相當繁重的。

龍鷹齊飛。我們的五代有兩款,除了殲-20,還有一款殲-31,歸有設計艦載機經驗的沈飛所有,如果入役的話,海航是要有所裝備的。同時裝備兩種五代機,想來不也挺幸福的唄,龍鷹齊飛,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殲-31要上艦的話,與海航版殲-20使用,也並沒什麼不好,在近海,二者大有威風,而在遠海,那是殲-31的使命。魂舞大漠看到,由於殲-31研發節奏稍有遲慢,不少人給它挑了不少毛病,還沒有完成試飛的一架飛機,現在說這些還為時尚早。


魂舞大漠


老豹子表示:當年海軍養我的時候,空軍呢?如今殲-20也一樣,空軍不吃飽,海軍能得到嗎?

這裡面不得不說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空軍跟海軍想要同步裝備一款戰機,中間總得隔個幾年,少則3-5年,多則可能快10年。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在殲轟-7“飛豹”的問題上。這款殲擊轟炸機最早是空軍和海軍一起需求,但是空軍和海軍在選擇型號上出現分歧,導致海軍支持下有了如今的飛豹,時間大約在98年左右。而空軍裝備飛豹則是21世紀初的事情了。畢竟誰投入誰先收益。

這一點在殲-20的時候,也有一定的體現。殲-20的主導設計思想還是以空軍為主。儘管殲-20目前機內彈艙和外掛能力都很突出,非常適合岸基海軍航空兵使用。但是作為一款攻勢戰鬥機,殲-20更符合當前空軍的“攻防兼備 空天一體”的作戰理念。而對海軍航空兵,尤其是岸基海軍航空兵來說,現在是需要一款能夠接班蘇-30和殲-11BH的先進重型戰鬥機,同時還要跟周邊空軍保持同代優勢,而不是跨代優勢。因此,短期內海軍航空兵可能裝備殲-20的概率不是很高。

目前殲-20保守架數應該在30左右,現在全部為空軍使用。海軍顯然很喜歡,正如當年的美國海軍眼巴巴看著空軍有了F-22一般。但是,等到F-35出現後,海軍也就不用期待那麼多。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海四”的呼聲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海軍航空兵的要求,無論是陸基的還是海基的,都跟空軍具體要求差異很大。單純指望殲-20現有型號充當萬金油,並不適合。如果要單獨改進,目前生產線還不能滿足。所以,海軍想裝備殲-20,還不如單獨支持研發一款岸基、艦載都適用的“海四”。

以上內容僅為個人一些簡單的認識和想法,供拋磚引玉,歡迎更多討論和交流互動。

軍事天地


會,殲20簡直是為海軍航空兵量身定做的。

談這個問題大家不要忽略了,我們的海軍航空兵分岸基和艦載兩塊。然後咱們一塊一塊的聊。

這個問題想談明白咱們得往幾十年前找。在建國後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南海、東海方向還是相對平靜的,即使有衝突也都是淺嘗輒止,沒有讓事態擴大。跟周圍國家的海島爭端也都侷限在口頭。這些方向緊張局勢加劇,那是最近10年的事情。為什麼?因為以前我們根本就沒能力控制那裡。

以前的軍艦很小,防空能力基本屬於點綴,到了南海、東海這些地方,頭頂是敞開的,沒有戰鬥機的掩護。如果那時候的軍艦遭到敵方戰機的攻擊,肯定是凶多吉少。

而我們海航的戰鬥機長期都是殲6、殲7,航程太短,根本無法為戰艦提供掩護。

幾十年的時間,正是因為大航程戰鬥機的缺失,才導致我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海島不斷被其他國家蠶食。

而為戰艦提供掩護,巡航海疆,是海航的最核心職責。所以,海航對大航程戰鬥機的需求是極其迫切的,於是這就有了飛豹。正是由於飛豹的大航程,才讓海航可以相對有效的控制南海、東海。後來海航又優先裝備了蘇30。

我們國家在沿海問題上腰桿兒逐漸硬起來,跟飛豹、蘇30加入海航是一條線。

說到這還是得勸勸大家,沒必要總是用弱者、受害人的角度看問題。前兩年關於沿海島嶼的爭端確實比較激烈,但背後也有我們自己國家崛起的因素。是我們有能力去把丟的東西搶回來了,才導致爭端升級。再往前的平靜,那是我們眼看著自己的海島被佔領,而無能為力,才顯得大家你好我好的。有爭端,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有實力爭了,好事。

我們的海域很大,而且需要儘可能的長時間在空中巡邏,岸基海軍航空兵是非常需要大航程的戰鬥機的,腿短的戰鬥機給海航沒有用。

殲20作為重型戰鬥機,體積巨大,載油量高。作戰半徑達到2000公里,比飛豹和蘇30還要高出很多。輕鬆覆蓋南海、東海諸島。它可以有效的壓制周邊所有國家的戰機,並保護海上的軍艦。

像飛豹也已經老掉牙了,最早裝備的蘇30裝備也有16年了,這些戰機急需新的接班人。誰來接?就是殲20。殲10屬於單發的中型機,航程短,並不太適合海航。而裝備殲11系列,也不會比蘇30有什麼質的提升。對抗越南、馬來的蘇30以及日本的F15、F2,韓國的F15K,優勢不明顯。

日本已經宣佈購買100架F35,韓國也是肯定要買的。而在東海與日本鬥法,還是海航的活。只有裝備殲20,海航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

在設計武器的時候,跟誰打,在哪打,是必須要先定位的。而我國面臨的挑戰就是海上,來自海上威脅。沿海作戰,是殲20在孃胎裡就帶來的先天基因。這個先天基因體現出來的最明顯特徵就是大長腿。可以輕鬆在第一島鏈來回巡航。為什麼要把殲20設計的那麼大?就是為了能管控朝鮮、日本、臺灣、南海這一串兒。掛上巡航導彈也可以搞一下關島。

殲20就是為這一片海域設計的,而這一片海域也正是海航的管區。殲20適合海航甚至要超過適合空軍。想都不要想,現在海航的領導們肯定跟裝備部喊呢:給我殲20......

我們的海軍航空兵岸基部隊,對殲20的需要那是嗷嗷待哺的,而且都是陸上機場起飛降落,殲20是開過來就能用,不存在什麼障礙。

艦載航空兵這塊,也就是艦載機,也只能是殲20。

楊偉院士也明確說了:殲20要系列化發展。這個系列化發展指的就是艦載版。

換裝新型發動機,這叫升級版,不叫系列版。出口版,可能嗎?殲20可以語音操控,可以對地攻擊,雙座版沒意義。

楊院士所說的系列化,說的只能是艦載機。殲20是必須上艦的。

殲20已經在空軍服役,已經非常成熟,在它的基礎上改裝成艦載版,是目前我國最合理的選擇。以殲20為基礎開發一款艦載機,也就需要4年的時間。如果另立爐灶,開發一款全新的5代隱身艦載機,怎麼也得10年。

別提什麼殲31,那玩意作戰半徑不到1000公里,現在的殲15的作戰半徑是1500公里。差了三分之一。大家有興趣自己畫個圈,看看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和1500公里的作戰半徑有多大的差距。然後你再畫個殲20的2000公路的作戰半徑,看看差距是多大。


銳度何老師


自殲20問世以來,我國軍迷朋友很關注的一個問題之一就是能不能裝備到海軍航空兵。

個人認為,目前殲20不會裝備到海軍航空兵,除非殲20的艦載版出現,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產量問題,殲20的產量並不高,而且未來中國空軍肯定會有上百架的殲-20服役,那麼在面對產量低,需求大,在沒有滿足空軍的需求的情況下,應該不會考慮將殲20裝備到海軍航空兵。

其次:空軍現狀,大家都知道的中國空軍依然有數百架的第二代戰機等待換裝,首先殲20要滿足空軍換裝的需求,只有滿足空軍的需求,才會考慮將殲20裝備到海軍航空兵。

再次:殲20自身的原因,殲-20的主導設計思想是以空軍為主的。儘管殲-20目前機內彈艙和外掛能力都很突出,適合岸基海軍航空兵使用。但是作為一款攻勢戰鬥機,殲-20更符合當前空軍的“攻防兼備 空天一體”的作戰理念。而對於海軍航空兵,尤其是岸基海軍航空兵來說,現在是需要一款能夠接班蘇-30和殲-11BH的先進重型戰鬥機,在這方面殲16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殲20戰鬥機,或許只有等到殲20艦載版出現,直接上航母。不過這在短期內是不會實現的。


綜上,我認為殲20在短期內不會裝備海軍航空兵。


軍武檔案館


PLA海軍岸基航空兵會不會裝備

"殲-20"雙發重型隱身戰鬥機

2016年8月25日,首架量產型"殲-20" 雙發重型隱身戰鬥機交付PLA空軍部隊試用,標誌著"殲-20"成為繼F-22"猛禽"、F-35"閃電Ⅱ"之後,世界上第三種正式交付部隊的"第五代戰鬥機"。此前普遍稱其為"第四代"——軍迷暱稱其為"黑絲"!PLA空軍也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正式列裝自行研發"第五代戰鬥機"的軍隊。

彈艙開啟狀態的"殲-20"

Т-50/Су-57

隨著"殲-20"在PLA空軍試訓部隊完善教程編寫,陸續步入戰役戰術合成演練階段,甚至有可能提前進入"戰備值班"狀態!隨之而來,"殲-20"的產能及服役數量也即將進入一個"井噴"時期。那麼,作為曾經海軍"飛、潛、快"三大武器裝備基石之一的PLA海軍岸基航空兵,會不會也如此前若干年一樣——裝備與空軍相同型號的"殲-20"雙發重型隱身戰鬥機呢?畢竟,曾經的"殲-5/6/7/8/10/11"、"飛豹"、Су-30МК2、"強-5"、"轟-5/6"、"轟油-6"等型號主力戰機幾乎都是同一時期先後在PLA的海空軍部隊服役的。

海軍航空兵"殲-8Ⅱ"

海軍航空兵"殲-10A"

海軍航空兵"殲-11BH"

海航裝備的"飛豹"早期型:單腹鰭、有翼刀、非整體式風擋

翼下掛載"鷹擊-6"反艦巡航導彈的海航"轟-6丁"

"高新6號"反潛巡邏機

"海空雄鷹團"Су-30МК2"全家福"

不過,本博推測:PLA海軍岸基航空兵甚至有可能在艦載航空兵力量暫時不足的情況下,先行裝備"殲-16"雙發重型殲轟機,但不一定會裝備"殲-20"。理由如下:

Су-30МКК與"殲-16"

1.隨著航母陸續下水服役,兩棲攻擊艦初露端倪,PLA海軍岸基航空兵未來的主要作戰任務勢必有所轉變,固定翼遠程反潛巡邏機/偵察機將成為其裝備力量的主體。而PLA海軍岸基航空兵現役的"殲-7/8/10/11"、"飛豹"、Су-30МК2、"強-5"、"轟-6"、"轟油-6"、"空警-200/500"等型號主力戰機則有可能陸續退役不再補充或乾脆轉隸空軍,統一由戰區或更高級的聯合指揮部指揮。這樣做,直接的優勢就是——利於"精兵簡政",便於"統一作訓",降低"聯勤成本",提高"決策效率"。更何況,PLA自古就有在軍隊體制改革過程中,實行"轉隸"或"打破軍兵種界限"的優良傳統——如:空降兵、海軍陸戰隊原本由陸軍部隊轉隸……陸軍也有兩棲機械化步兵師、陸航固定翼飛機、舟艇部隊……

海航未來的主要突擊力量應該是"殲-15"之類的艦載機

2. "殲-20"作為雙發重型隱身戰鬥機與其他"五代機"同樣面臨製造成本高昂,維護條件苛刻等不利因素。其本身也並不一定適合在沿海地區的前線機場大量、長期部署。高鹽、高溼的作戰環境對隱身戰機的機體及隱身塗層損害很大,短期部署或"輪訓"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更何況,"殲-20"在PLA手中應該是作為"殺手鐧"武器運用的。其作為"反介入"及“區域拒止”戰略的重要一環,並非獨立存在的。,並非獨立存在的。在己方強大的信息情報支援下,"獵殲"潛在敵人的"空中預警指揮機""空中加油機",打破敵我雙方的"信息情報平衡"才應該是其主要作戰任務。

彈艙開啟狀態的"殲-20"

3. 近些年,PLA空軍系列"遠海訓練""遠海實戰演習"已經是常態化。"殲-10/11"、"飛豹"、Су-30МКК/2、Су-35、"轟-6"、"轟油-6"、"空警-200/500/2000"經常去東海、南海"兜風"……軍迷們大呼過癮!PLA可見軍兵種界限在逐步淡化,中國特色新軍事變革正在實現"彎道超車"……

PLA空軍Су-30МКК遠海空中加油訓練

PLA空軍Су-35戰機

PLA空軍轟-6K、殲-11編隊遠海演練

PLA空軍Су-35戰機巡航南沙


123觀察室


我國海軍航空兵是否會裝備殲20戰鬥機?毋庸置疑的是,我國海軍航空兵一定會裝備殲20戰鬥機,

  1. 因為殲20戰鬥機可以說就是為海航量身定製的,空軍的需求遠沒有海航的需求緊迫,
  2. 首先要區分海軍航空兵與艦載航空兵,海航可以說就是隸屬於海軍的空軍。

眾所周知,日本方向擁有的大量的f35,如果一就蘇三零,殲十殲11戰鬥機上的也就能打一打f15,f16和f2之類的,但是面對f35可以說情況不容樂觀,畢竟能夠對抗隱形戰鬥機的只有隱形戰鬥機,所以說日本方向急需殲20戰鬥機。

目前俄羅斯與我國關係良好。越南等類型的國家也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戰鬥機,所以說殲十殲11也就夠了


但是日本方向不行,並且沿海地區是更容易遭受到危險,為了保護沿海地區必須增強沿海地區的軍事能力。

裝備現有版本,殲20的是海航,不是艦載航空兵。

海航是什麼?海航使用的戰鬥機依舊是空軍使用的戰鬥機,比如說殲十殲11,殲轟7b之類的。就是有時候海航的戰鬥機會比空軍的戰鬥機延遲服役,3到5年,空軍自己花了大力氣研發的,可不是先給空軍了嗎?

當然了,如果有陸基版本的殲20多更好,就是海航與艦載航空兵使用同行的武器裝備,這樣有利於提高武器通用性,並且更有利於補充航母的損耗


嘯鷹評


目前不能。暫時沒聽到艦載型的研發計劃。

但也不要聽那個說31上艦的扯淡。重型航母就要配重型戰鬥機,說什麼“重型艦載機其實在航母上使用不見得比中型機效能更高”就是純放屁,而且還沒崩對地方。根據以往的經驗,一架重型戰鬥機的戰鬥力是中型機的1.5到兩倍之間,而佔地面積卻只相當於中型機的1.1到1.3倍。在航母機庫的狹窄空間內,假設能夠存放40架重型機,那麼換成中型機也不會超過50架,但要想保證戰力大致相同,換中型機至少需要60架才能滿足要求,然而就算把甲板的停機位都算上也沒這麼多。如果不帶直升機和預警機的話倒是還能勉強滿足需求,但問題是你一個航母能只帶戰鬥機嗎?不帶直升機還行,不帶預警機你戰鬥力至少下降一個數量級。而且以上對比還沒考慮到中型戰鬥機作戰半徑小的缺陷呢。我就明確告訴你把,如果那傢伙敢和研發艦載機的單位這麼說,我敢保證中航、蘇霍伊、格魯曼和洛馬的設計師能一起過來揍他。他可能會拿實際上是中型戰鬥機的塑料蟲說事,但我必須告訴他在蘇聯解體之前美國的下一代艦載機方案全是重型,就沒一個起飛重量小於三十噸的。要不是蘇聯解體導致美國突然沒了對手,塑料蟲到現在還是跟著老貓的後繼者混日子的,也根本沒有超級蟲什麼事了。而且看起來塊頭不大的F35實際上也是重型機,滿掛載彈量快趕上中程戰略轟炸機了(雖然這必須犧牲隱身,而且也無法攜帶大型空射巡航導彈,但攻擊機用不著掛那種大傢伙)。

總而言之我的觀點就是即便殲20不發展艦載型,中國的下一代艦載戰鬥機也必然是重型機


歷歷時空


既然現在海軍是重點發展軍種,當然要裝備了,現在雖然五代機還是屬於高端機型,但是隨著F35大規模裝備,還有其他國家五代機項目的上馬,遲早,五代機將會徹底取代三代機3.5代機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大國空軍標配!所以中國應該有遠見,即便單純考慮和美國三個型號的f35對抗從可以預見的時間來看,也只有殲20能夠對抗!所以,現在應該減少三代機的開發,把有限資源,用在大批量生產殲20上!現在即便把三代機說的再好,但是要考慮到未來中國要面對的,是周邊和美國數以千計的F35!!!目前,除了殲20,還有哪款機型能實際批量生產並且部署?!說道成本,既然原來天價的f35,都能把單價降到比蘇35便宜那中國的殲20,如果下決心批量生產,大幅降低成本那是必然的!沒有理由比美國飛機還貴吧!!!還是一貫的觀點,有些事,還是要看好趨勢和對手!美國已經開始全面替換三代機,中國目前既然已經在代差上追平了美國那就不能再犯錯,製造太多裝備即落後的三代機浪費時間和軍費,應該全力完善殲20項目,儘快大規模裝備!


仁者天下VIP


題主提問的是陸基機場會不會裝備殲20。對於這個問題,按照普遍的分析觀點,以及實際需要的情況看,可能性是比較大的。這裡有個問題,就是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是不是一定要掛載反艦導彈或者炸彈。從歷史經驗來看,也不一定。

一般來說,比較先進的飛機往往是優先裝備給空軍的,例如美國的F22和F35A,空軍優於海軍拿到了F35戰機。但海軍也不會落後,F35B和C都是為海軍打造的機型,以後也會在海軍大量裝備。美國空軍屬於攻防兼備的兵種,因此需要優先裝備,美國海軍則強調進攻。從中國的情況看,往往沿海和領海這些區域是防禦的前沿防線,一般來說會優先部署先進的飛機來應對。

由於中國現在強調對海洋權益的維護,很多先進的飛機,比方說轟6K,蘇30,殲11,殲10等。一般都會部署在沿海地區,這些飛機作戰能力比較強,還能配合海軍艦船。在缺乏足夠的航母,維護制空權的前提下,往往需要岸基的飛機起飛來伴隨軍艦飛行,這是國際上近海防禦作戰的慣例。

如果未來隱形機時代到來,或者說周邊國家大量使用了隱形機。再使用殲10,殲11等飛機為艦船護航,就有些力不從心。海軍也是有必要裝備一些隱形飛機的。

未來的海軍艦載機發展方向肯定是隱形機,暫且不討論殲20會不會上艦。至少從目前的情況看,沿海地區需要部署先進的飛機。海軍也是需要一些先進隱身戰鬥機的,未來還是有可能裝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