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黄巾起义失败后,镇压起义的三大功臣卢植皇甫嵩朱儁结局如何?

用户65268786


唐朝上元元年(760),为了表彰历史上的名将,并将他们作为模范来激励后世,唐肃宗以伐纣灭商的姜太公为武成王,建立了与孔子“文庙”所对应的“武庙”,并以“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作为副祀,白起、韩信、孙武等名将分列左右,号为“十哲”。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时,皇帝又在武庙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六十四位历代名将。其中,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即广义上的三国时期,有多人入选,知名的比如张辽、关羽、周瑜等。除了他们,还有一位在后世不那么著名的将领,那就是皇甫嵩。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中,曾涌现出如卢植、皇甫嵩、朱儁这样的名将,但是,为什么他们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就消失了呢?

关于广义上的“三国”这一概念,有的人认为应该从黄巾之乱,即中平元年(184)算起;有的人则主张从初平元年(190),董卓迁都算起。如果是从黄巾起义算起,那么在平定这一动乱中立下功劳的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人也算赶上了三国的尾巴。

而他们之所以平定黄巾之乱后便少有活跃,诸侯并起时更是销声匿迹,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他们年事已高,且都在群雄割据的局面还处于雏形时便去世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人有着怎样的事迹。先看卢植,他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曾经“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在东汉大儒马融家中学习时,马融常常让歌女在府中表演,但卢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醉心学习。

随后,卢植去往涿县教书,后来声名显赫的刘备、公孙瓒都是他的学生。熹平四年(175),朝廷征召卢植前往九江郡平定叛乱,很快“蛮寇宾服。”光和七年(184),黄巾之乱爆发,“四府举植,拜比中郎将,持节,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副,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

卢植表现出色,“连战破贼帅张角,斩获万余人。”但因为奸臣陷害而被关押。皇甫嵩平定兖州、冀州的黄巾军后,为卢植辩驳,卢植才被释放并官复原职。中平六年(189),董卓召集众臣,想要另立皇帝,卢植坚决反对,惹怒董卓,但鉴于卢植的声望,董卓只是将其免职。

初平三年(192),卢植去世,“敕其子俭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另外两位,皇甫嵩和朱儁,在黄巾之乱中则分别担任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并凭借四处征战平定了气势汹汹、规模庞大的起义军。

初平元年(190),董卓将驻守在外的皇甫嵩召回洛阳,准备将其杀死,其子皇甫坚寿参加董卓的酒宴,“责以大义,叩头流涕。”才得以保住父亲。兴平二年(195),皇甫嵩去世,被追封骠骑将军。也是在这一年,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互相攻伐,朱儁被扣押,气愤而死。

他们三人在汉末诸侯割据中消失,首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年事已高,早在诸侯们割据局面正式形成前就相继去世;其次,便是他们都是汉朝忠臣,自然不会和诸侯们一样各具州郡,互相攻伐。


邓海春


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刘宏置八关都尉,拜何进拜大将军,屯军都亭,指挥平叛。以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各持节,分赴各地迎战黄巾,最终平定了黄巾起义。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人也,刘备的正牌老乡。年轻的时候和郑玄一起拜大儒马融为师,后两位都是经学史上著名人物,卢植虽逊色一些,但也是当世大儒,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但卢植之所以在后世出名,不是因为他的学问,而是因为他曾是公孙瓒和刘备的老师,还有就是指挥平定黄巾之乱——虽然未竟全功。

汉灵帝刘宏时,卢植出仕,为博士,参与过熹平石经的校订。熹平四年(175年),九江蛮反,卢植因为文武兼备,被任命为九江太守,平定了九江蛮族叛乱,后因病去官。不久后庐江蛮族再反,卢植又被任命为庐江太守平叛。一年多后,回朝担任议郎,转任侍中,再迁尚书。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卢植被任命为北中郎将,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为副手,持节,率北军五校士,及各州郡兵马,前往冀州平乱。先期连战连胜,斩获上万人,张角不得不退守广宗。卢植见一时无法攻破坚城,就围城缓攻,大有持久战之意。就在这个时候,刘宏派小黄门左丰前来察看剿匪形势,卢植因为人“刚毅有大节”,不肯贿赂左丰,被左丰向刘宏进谗言,卢植免官收监,东中郎将董卓代替卢植出战,却被张角击败。直到皇甫嵩平定黄巾起义,称赞卢植的行军方略,言自己是用卢植的谋划才得以平乱成功,卢植这才被赦免,继续担任尚书。

何进欲召董卓入京诛除宦官,卢植劝谏,何进不听。等董卓进入洛阳,掌控朝堂后,想要立刘协为帝,召集朝臣议事,百官都不敢说话,独卢植出言反对。董卓恼怒之下想要杀卢植,好在有人为他说话,这才逃过一劫,仅仅被免官。卢植为防止董卓事后追究,告病还乡,紧急离开洛阳,果然不久后董卓后悔,却追之不及。

此后,卢植隐居于上谷郡,不再与外人来往。初平二年(191年),袁绍自领冀州牧,请卢植为军师,一年后卢植病逝。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父亲曾为雁门太守,叔叔是凉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规,关西将门出身。少好《诗》《书》,习弓马,举孝廉、茂才,但直到汉灵帝刘宏时,才出仕为议郎,后迁北地太守。

黄巾起义爆发后,皇甫嵩向刘宏建议解除党禁,开放西园钱、马以犒赏军士,刘宏同意,于是任命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持节,率北军五校、三河精骑新募士卒,前往豫州平乱。在防御长社时,趁着黄巾渠帅波才依草结营,一把火烧了黄巾军大营,导致黄巾军大乱,联合刘宏派来的援军骑都尉曹操,一举击败颍川黄巾,斩首数万,封都乡侯。于是再接再厉,进兵陈国、汝南,“追波才于阳翟,击彭脱于西华”,彻底平定了豫州黄巾。

而后,皇甫嵩进入东郡,在仓亭生擒兖州黄巾渠帅卜己,斩首七千。这个时候,卢植已被免官,董卓也被张角击败,皇甫嵩临危受命,接替董卓讨伐黄巾首领天公将军张角。因广宗城坚,夜袭破城,斩杀人公将军张梁,斩首三万,赴河而死者五万余。因为张角已经病死,于是开棺戮尸,将张角的首级送往洛阳。之后联合钜鹿太守郭典斩地公将军张宝于下曲阳,斩首十万,筑京观。黄巾之乱平定,皇甫嵩升任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

中平二年,皇甫嵩受命讨伐凉州边章、韩遂之乱,因贼势浩大,连战无功,中常侍赵忠因为与其有怨,向刘宏进谗言,于是被免左车骑将军,削食邑六千户,更封都乡侯,食邑二千户。

中平五年,凉州之乱依旧未平,王国兵围陈仓,皇甫嵩被任命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征讨,大败叛军,斩首万余,平定了为患数年的凉州叛乱。

因为此战,董卓赶到自己丢了面子,对皇甫嵩有怨气。等刘宏病危时,感董卓势大,以其为并州牧,让董卓把兵马交给皇甫嵩统领,董卓抗命不尊,被皇甫嵩上奏朝廷,双方结怨更甚。于是董卓执掌朝堂时,就召皇甫嵩到洛阳为城门校尉,想要杀了皇甫嵩。皇甫嵩明知必死,却依旧赴洛阳,幸好他皇甫嵩的儿子与董卓关系好,这才让董卓放了皇甫嵩一马,继续任命其为议郎,后迁御史中丞。

等到董卓被王允杀死,皇甫嵩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带兵清剿郿坞,将董卓一家族灭。后迁车骑将军,同年秋,拜太尉,成为三公之一,等到了冬天,就因天降流星而免,任光禄大夫,迁太常。等到李傕郭汜作乱的时候,皇甫嵩病亡,追赠骠骑将军。唐德宗时,皇甫嵩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可以说是极大的荣誉了。

朱儁字公伟,会稽上虞人,与前两位相比,家世就大不如了,少年失父,家贫,其母曾卖布为生。因为孝顺母亲出名,在县里做小吏,为人好义轻财,被乡人敬重,也受到上司的赏识。后来上虞长度尚将他推荐给会稽太守韦毅,在郡中历职。等尹端为会稽太守时,以朱儁为主簿。熹平二年(173年),尹端因征讨反贼许昭失利被州里上奏,“罪应弃市”。朱儁不远万里悄悄赶赴洛阳,贿赂负责奏章的主官,修改了奏章,于是尹端免于死刑,只是被降职为左校令。尹端欣喜却不知原由,朱儁也从来没有对他说起这件事。

等到徐珪为会稽太守的时候,举朱儁孝廉,朱儁这才有了做官的机会——之前是吏,后来升任兰陵令因有过人的才能,又被他的上司东海相上表推荐。恰好这个时候交阯群贼并起,梁龙等聚众万余人,与南海太守孔芝反叛。光和元年,刘宏以朱儁为交阯刺史,领交阯郡兵五千平乱,旬月之中,斩杀梁龙,收降数万,因功封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黄金五十斤。平乱之后,回朝任谏议大夫。

黄巾起义爆发,朱儁以右中郎将持节,与皇甫嵩一起征讨豫州黄巾。因贼兵势大,朱儁败走,退保长社。皇甫嵩到来后,朱儁与其一起平定了豫州黄巾,皇甫嵩上表言其功,于是朱儁进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豫州黄巾平定后,皇甫嵩进兵兖州,朱儁则挥师荆州南阳,与荆州刺史徐谬、南阳太守秦颉一起,围黄巾渠帅赵弘于宛城。因连续数月不克,差点被问罪。听说此事,朱儁立即加强进攻,先斩赵弘,再擒韩忠而杀之,复斩孙夏,终于平定荆州黄巾。中平二年,朱儁拜右车骑将军,回洛阳后为光禄大夫,更封钱塘侯,增邑五千,加位特进。后因母丧去官回乡,之后又为将作大匠,转少府、太仆。后黑山军张燕入寇河内,朱儁被任命为河内太守,击退张燕的进攻。后再次为谏议大夫,又转任屯骑校尉、城门校尉、河南尹。

董卓秉政后,对朱儁十分忌惮,但因为朱儁的名望而不敢擅动,于是再次任命朱儁为太仆,作为自己的副手,亲自看着他。等到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董卓想要迁都长安,朱儁坚决反对。后来董卓西去,就让朱儁留守洛阳。但朱儁和关东诸侯暗中联系,但因为兵少,担心董卓派兵袭击,就弃官前往荆州。等到董卓让杨懿守洛阳,朱儁听说后,就招募兵马进兵洛阳赶走了杨懿,因为洛阳残破,屯兵于中牟,邀请关东诸侯兴兵讨董,还真就得到响应,陶谦派来三千精兵,并上表推荐朱儁为车骑将军。董卓自然不干,立即派李傕郭汜进兵攻击朱儁,朱儁兵少失败,李傕等人劫掠颍川等地。

等到董卓被诛杀,李傕、郭汜夺得大权,征朱儁入朝,再次担任太仆,初平四年,任太尉,录尚书事。兴平元年,因日食免,转任骠骑将军,持节镇关东。但还未成行,李傕郭汜内乱起,大战长安城中,只能中止,转任大司农。刘协让朱儁、杨彪等十余位朝廷大臣去郭汜营中与李傕讲和,但郭汜不肯,将所有人扣留。朱儁性格刚烈,不肯受辱,当天发病而死。


三国逐梦


黄巾起义算是三国的开篇,要是没有张角三兄弟的话,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了。所以平定黄巾起义的英雄,也是开启三国时代的重要人物。其中卢植、皇甫嵩、朱儁便是平定黄巾起义的重要将领。

卢植是文武双全的大才,后为袁绍军师。

卢植早年便以才学闻名于世,汉朝的儒学十分昌盛,所以卢植本人也受到追捧。门生天下皆有,著名的公孙瓒以及汉昭烈皇帝刘备,都是卢植门下的学生。黄巾起义以后,卢植受命为北中郎将,前往冀州平定叛乱。

当时张角正在冀州,双方交战以后,卢植连战连胜。就在他即将击破城池的时候,皇帝身边的左丰下来视察工作,明摆着跟卢植要贿赂。结果卢植一口拒绝了左丰,左丰回去告诉刘宏卢植压根就不想灭黄巾军,所以卢植就被撤下了。卢植下台以后,若不是得到皇甫嵩的搭救,可能就死牢里了。

等到何进掌握政权以后,他想要诛灭宦官,所以在袁绍的劝说下征召董卓入京,卢植是苦苦劝说,何进都没有听从。

结果何进被宦官杀掉,董卓称霸朝廷。董卓掌权以后,想要废立皇帝,满朝文武只有卢植是表示反对的。

董卓十分生气,差点杀了卢植,从此卢植便在幽州上谷郡找了个僻静的地方隐居了。袁绍占领冀州后,想起了卢植,便拜卢植为军师,可惜卢植此时已经无心功名,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卢植便溘然长逝。

卢植这一生忠心耿耿,为了大汉朝殚精竭虑。可是他本人的能力有限,又没有兵权在手,只能任由董卓乱政。不过我想他如果活着,一定会因为教出了刘备这样的徒弟而感到骄傲的。

皇甫嵩是将门之后,被评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皇甫嵩的父亲和叔叔都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将领,是镇守一方的大将。所以他早年便被举孝廉入朝为官,不久之后便升任北地太守,升迁速度之快,感觉他潜规则了皇帝一样。这还不算什么,他真正发达是在平定了黄巾作乱的时候,几乎是家喻户晓,那个时候的皇甫嵩手握重兵,一路杀到南方,跟威震华夏的关羽有的一比。

不少人都劝说皇甫嵩自立门户,可是被皇甫嵩严厉拒绝。回到朝廷以后,皇甫嵩因军功被封为冀州牧,槐里侯。可惜他也是一个耿直的人,入朝以后,军权便交割了出去,结果因为得罪了宦官,遭到贬谪。

董卓乱政的时候,因为忌惮皇甫嵩功勋卓著,战绩辉煌,又是朝中重臣,所以董卓便开始陷害皇甫嵩,差点就杀了他。好在皇甫嵩的儿子跟董卓有点交情,这才让皇甫嵩幸免于难。其实皇甫嵩之前是有实力扳倒董卓的,他完全可以以天子的名义杀掉董卓,可是皇甫嵩太耿直,不仅没有杀掉董卓,反而把自己给陷进去了。

董卓被灭了以后,皇甫嵩奉命杀了董卓全族,后来又遭到了王允的忌惮。无奈之下的皇甫嵩再也不想管理朝政,在李傕郭汜祸乱长安的时候,皇甫嵩安然去世。宋徽宗时期,将皇甫嵩列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朱儁是寒门出贵子的典型,结果因忠心而丧命。

朱儁本身是寒门出身,这种人在汉朝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因为举孝廉和茂才这两条通道,基本上都被上层贵族给堵死了。所以朱儁能够被举为孝廉,必须要感谢一下改变他人生走向的会稽太守徐珪。

从此朱儁开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最初只是一名兰陵令,因为朱儁有作战能力,所以在交州叛乱的时候,朝廷便任命朱儁为交州刺史。朱儁本人回家乡募兵五千,便直奔交州而来,斩杀了梁龙,逼得数万叛军投降。朱儁本人也因此被封为都亭侯,正式走入了东汉上流社会,这一切都是依靠朱儁的个人努力。

黄巾叛乱的时候,朝中能打的将领就那么几个,后来的人才还没长大,所以朱儁跟皇甫嵩一起出马,成为了剿灭黄巾军的重要力量。董卓乱政的时候,对朱儁也是非常恭敬,

因为他是东汉老臣,又有那么大的战功,名望颇高,所以董卓希望能够拉拢朱儁,可是总是被朱儁给拒绝。后来董卓迁都长安,让朱儁一个人留守洛阳,朱儁心里就有想法了,打算联合其他将领与董卓交锋,结果不敌,所以只能逃亡荆州。

陶谦等人认为朱儁是东汉最有威望的老将领,所以想奉他为太师,联合各路大军一起讨伐李傕郭汜,而李傕这边也用天子诏书让朱儁来长安。

朱儁认为是天子命他来长安,而且到了长安还可以从内部来对付李傕、郭祀,所以就奉命前往长安。没想到这一去便是他的死期。李傕郭汜内部发生矛盾,郭祀劫持了包括朱儁在内的汉献帝群臣,结果朱儁因为气愤而死,实在是非常可惜。

总结:卢植、皇甫嵩、朱儁都是大汉名将,却看不清世道已变。

这三位都是非常著名的将领,卢植文武双全,皇甫嵩手握重兵,朱儁老成持重。他们对东汉朝廷是百分百的忠心,可是他们看不清天下的形势。

他们执着于自己的忠心,却忘记了天下诸侯各有异心,桓灵二帝都是昏君,各路诸侯只想自保,东汉王朝早就名存实亡。所以就算他们再努力,也无法改变这个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