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霍光有足夠實力,為什麼不篡漢?

小學究


大家好,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霍光,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權臣之一,常拿來和商朝的伊尹以及周朝的周公組成一對忠臣“CP”。

為求長生不老的漢武帝劉徹到達生命的盡頭後,霍光成為輔政大臣之一,武帝希冀他成為漢朝的周公能夠輔佐幼主。到漢昭帝時期,他除掉一同輔佐朝政的大臣上官桀、金日磾以及桑弘羊等人,一人獨攬朝政。

“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為車騎將軍,及太僕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臣人內床下,受遺詔輔少主。”--《漢書》

權傾朝野之時,他先後廢(海昏侯劉賀)立(漢宣帝劉病已)。但為什麼不篡位自立呢?

我認為原因有三:

1、霍光是個忠於漢室的忠臣。

同位輔臣的上官桀、金日磾等被殺,看似霍光得以獨攬大權,但其實這是幾人在元鳳元年圖謀叛逆欲立武帝之子燕王劉旦為帝才會遭來殺生之禍。

“鄂邑長公主、燕王旦與左將軍上官桀、桀子票騎將軍安、御史大夫桑弘羊皆謀反,伏誅。”--《漢書》

霍光粉碎這次陰謀其實是維護漢武帝立幼子為嗣的遺詔,武帝屍骨未寒上官桀等人罔顧遺命,妄圖顛覆實為奸,霍光為忠。

漢昭帝元鳳三年,泰山有大石自協起立,上林苑的枯柳又重萌新葉。符節令眭(kui)孟認為這些異狀別有深意,他託在朝為官的友人上了一道奏疏:“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週二王后,以承順天命。”。簡單的說就是要當朝皇帝禪讓給賢能之人。

這時候的漢昭帝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少年,霍光完全可以利用來為自己篡位製造條件,但他沒有,而是把晆孟抓起來處死了。

“時昭帝幼,大將軍霍光秉政,惡之,下其書廷尉,奏賜孟妄設妖言惑眾,大逆不道,皆伏誅”。--《漢書》

另外廢海昏侯劉賀之事。假使霍光真的要做篡位的事情,劉賀在位是最合適不過的,各種“不法”之事,顛覆帝王形象。霍光完全可以放任劉賀任意為之,令漢室失去民心,待到無法收拾的時候樹立仁義忠臣形象,數劉賀罪狀,命人上書行禪讓事就可。但霍光做的是僅僅27天表現出來的“昏庸”就把皇帝廢了,很明顯是為了漢室江山能有一個好的皇帝。 

“王受皇帝璽綬,襲尊號。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亂。大將軍光與群臣議,白孝昭皇后,廢賀歸故國,賜湯沐邑二千戶,故王家財物皆與賀。及哀王女四人各賜湯沐邑千戶。”-《漢書》

2、漢武帝遺命的作用。

漢武帝年老病情越來越嚴重,考慮立嗣衛子夫皇后太子已死,燕王廣陵王兩兒子都做了很多不法之事。武帝準備立最小的兒子劉弗陵為帝,叫來了霍光,送給他一副周公揹著成王的畫,讓霍光如周公一般輔佐年幼的皇帝。

是時,上年老,寵姬鉤弋趙婕妤有男,上心欲以為嗣,命大臣輔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屬社稷。上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後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宮,病篤,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漢書》

漢武帝的遺命給霍光定義是周公這樣的忠臣,假使霍光行不軌之事,必然會遭到唾棄和討伐。對於篡位的可能性會極大的降低。

3、朝野情況不是時機。

昭宣之時,雖然前有武帝末期造成的國庫空虛,這時候已施行漢初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在霍光的輔佐下,百姓生活比以前較為富裕,出現了中興穩定的局面。漢高祖劉邦曾留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霍光篡位在利於漢室的情況下自然是對己不利,必然會失敗。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純屬個人看法,這裡是南嶺說史。希望答案有所幫助。謝謝。


南嶺說史


我們提到霍光,人們通常想起商朝的伊尹,因為二人都廢立過皇帝,所以後世常常以“行伊霍之事”來指權臣攝政廢立皇帝。霍光是漢朝的三朝元老,歷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廢黜皇帝劉賀,立漢宣帝劉詢,他大權獨攬,權頃朝野,為什麼不取而代之呢?是因為他不敢,還是實力不夠,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呢?

要了解霍光不篡漢,就要從霍光其人談起,

出身外戚,少年得志

霍光,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是漢武帝朝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有了這個實力派弟弟的平臺,從小就比別人見多識廣,所以進入朝廷,先是為郎,後又遷為侍中,後來又得顧命之託,任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長達20年,離不開他與霍去病的特殊關係。

守正出奇

守正——隨著兄長霍去病的去逝,霍光的仕途變也得艱難起來。他曾任奉車都尉二十多年,雖身為帷幄近臣,但不能參與政事,沒有實權,一直沒有得到升遷。由於失去了靠山,霍光只得規規矩矩辦事,開始變的小心翼翼,性格沉穩小心謹慎,連上朝入宮時都走同一路線,甚至停步的位置都固定不變。霍光的做法使滿朝文武十分佩服,同時也逐漸深得漢武帝的信任。

漢武帝病危之際,任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受遺沼,輔佐幼帝。因霍光掌權前的,“小心謹慎”、“資性端正”,掌政後的霍光,也正是依靠這一點,逐漸在漢中央政府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並得到了多數人的擁護。

出奇—— 漢昭帝駕崩時,沒有子嗣,霍光迎立昌邑王劉賀即位,但27天之後就以淫亂無道的理由廢除了他。

受儒家思想影響,忠於臣王

漢朝建立後,統治階級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恢復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 經過漢文帝漢景帝之後,國家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迎來了”文景之治“。

漢武帝繼位後,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治手段,並吸收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各種不同學派的一些思想,把儒術與刑名法術相糅合,形成“霸王道雜之”的統治手段,以加強統治。而儒家思想正是適用於國家安定的狀況,讓人民安居樂業,安守本分,這與符合了當時的歷史發展潮流。

霍光深受儒家三綱五常思想的影響,而“忠”是儒家傳統的核心要義之一,在專制等級社會,“忠”往往意味著臣子無條件效忠君王。霍光可以二十年小心謹慎,謹小慎微,即是對漢武帝的知遇之恩的報答,也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權力位極人臣,不越雷池半步

漢高祖早就說過,非劉姓不可以封王,非建功不可以封侯。霍光被封為博陸侯,這已經是最大的榮耀了,他不可能封王,自然不能加九錫行禪讓。此外漢武帝託孤之時還安排了上官桀、金日磾等人,這些人對他是一種牽制。

霍光雖然權力熏天,但畢竟不能一手遮天,不能完全掌控朝廷。霍光心裡清楚前朝呂后,雖有軍隊又實控朝政,但還是在陳平、周勃等大臣,以及地方諸侯王的聯合打擊下失敗,自己地位還不如呂后,怎麼能夠篡漢成功呢。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霍光雖然權力很大,但還不足以一手遮天,還有多方面顧忌,還不足以篡漢。


四哥聊歷史


霍光雖然是權臣,總覽大權,但是權臣篡權是一個歷史課題,直到西漢末年在壟斷了朝廷大權兩代數十年的時間,才被王家的外戚二代王莽攻克,而在霍光時代顯然不具備權臣篡權的條件。

首先霍光的底蘊不夠,根基太淺

霍光出身的十分低微,而且從他追隨漢武帝,到他成為西漢第一權臣,僅僅是他個人的奮鬥,也就是說,霍光是霍家創業的第一代,而不是根基深厚的類似於後來的王莽、司馬炎那樣的富二代、富三代。

霍光的老爹霍仲孺僅僅是平陽縣的縣吏,而且很可能是一個編外人士,他在工作之中,與衛少兒熱戀,並且偷嚐了禁果,生下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後來歷史上大名鼎鼎威震海內外的霍去病,不過霍仲孺與衛少兒沒有修成正果,後來衛少兒的妹妹衛子夫被漢武帝看上,帶入皇宮後來更成為了皇后,衛家一下子雞犬升天,衛少兒與西漢開國功臣陳平的孫子結婚,而狠狠拋棄了霍仲孺,很受傷的霍仲孺此後也回到故鄉,娶妻生子,有了自己另外一個兒子霍光。

後來成為驃騎大將軍冠軍侯的霍去病終於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利用戰爭間隙,專門去拜訪了自己的生父,不僅給老爹買房置地,還真正的認祖歸宗,而此後受到霍仲孺託付,年幼的霍光被霍去病帶到了長安,進入西漢帝國的頂級社交圈。

霍去病是霍光同父異母的親哥,是霍光的人生領路人

後來雖然霍去病英年早逝,但是漢武帝對霍光也是分外看重,而霍光本人也是心機頗深,而且霍去病去世後,他與衛家的聯繫也基本上中斷,也正是這樣的原因,他能夠後來的“巫蠱之亂”中,仍然安然無恙,並且仍受到漢武帝的信任。並最後成為漢武帝的託孤之臣。

霍光的成功,僅僅由霍去病作為引路人,剩下的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漢武帝的信任,所以霍家根基太淺。並不具備篡權的威望和實力。

其次西漢龐大的皇族勢力,仍舊是霍光不敢有非分之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漢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充分吸取了秦朝滅亡中秦朝皇族勢力單薄的教訓,開始大封劉姓宗室來強化皇族的力量,後來更是消滅所有的異姓諸侯王,並與臣子定下了非劉氏不得封王的白馬之盟。

後來呂后死後,在剪滅呂氏一族篡權的鬥爭之中,西漢的王朝的兩大政治派別功臣系和劉姓皇族諸侯王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不過後來劉姓諸侯王勢力過大也引發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漢武帝時期,後來進一步削弱諸侯國的實力,漢武帝接受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頒佈了推恩令,取消了諸侯王中嫡子繼承製,而宣佈諸侯王的所有兒子都有繼承權,這樣的結果導致就是諸侯國不斷變小,到西漢末年這些諸侯國已經分散,對於中央政府毫無威脅。

但是在霍光時代,推恩令雖然已經頒佈實施,但是還沒有到達西漢末年的效果,各諸侯國仍是一支龐大的政治力量,所以霍光是不敢輕視這些劉姓皇族力量的

霍光死後,儘管霍家遭到清算,但是仍被漢宣帝尊為麒麟閣第一功臣


霍光的權力完全來源於漢武帝的信任,他沒有其他的政治根基,因此沒有滅亡漢朝而自立的理由。正像後來的曹操和司馬懿一樣,雖然掌握大局,但是他們權力的來源都是打著匡扶朝廷的旗號,這也是他們為了專權尋找的所謂正義性。而沒有了這樣的正義性,他們篡權就成為眾所周知的竊國大盜。


大東北的小豆包


霍光的本族已經被漢武帝清理得差不多了,他憑個人能力再次受到漢武帝的青睞,並且被任命為輔政大臣之一。漢武帝死後,霍光迅速憑藉運氣以及手段成為漢昭帝的唯一輔政大臣,漢昭帝死後他又行廢立之事,成為漢朝實際的最高統治者。與此同時,他已經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勢力網——《漢書》記載:

自昭帝時,光子禹及兄孫雲皆中郎將,雲弟山奉車都尉侍中,領胡越兵。光兩女婿為東西宮衛尉,昆弟、諸婿、外孫皆奉朝請,為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

下面這個名單則可以更清楚地羅列以霍光為代表的外戚勢力:

霍光之子:中郎將霍禹。

霍光之孫:奉車都尉侍中霍山、中郎將霍雲(與霍山一起被過繼給霍去病),霍皇太后(外孫女)。

霍光之婿:長樂衛尉鄧廣漢奉車都尉金賞,騎都尉、光祿大夫趙平,度遼將軍、未央衛尉範明友,諸吏中郎將、羽林監任勝,給事中光祿大夫張朔(外甥女婿),中郎將王漢(孫婿)。正是“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

但是霍光並沒有篡位,其最重要的原因應該在於他不想篡位,或者說時機未到,不如先做“周文王”。在霍光之前,諸呂勢力以及衛霍勢力被徹底消除,這場血雨腥風他怎能忘懷?

但是霍光也忽略了兩個最致命的問題:第一、身居高位數十年,他的手太不乾淨了,他給當今的皇帝留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印象,以至於漢宣帝每次見到他都感覺後背發涼啊!第二、自己的子孫不爭氣啊,如果有一個和他才能相似的子孫,那漢朝就真的要改名換姓了。


國史通論


霍光有足夠的實力,是從得到漢昭帝的信認,鬥倒政敵以上官桀集團開始獨掌朝政。這時的霍光培育自己的親信,安插自己的親戚任朝中重職,霍光雖然培育自己的勢力,但還不夠有篡漢的實力。漢昭帝死後,霍光獨攬朝政大權,顯然有足夠的實力取而代之,為什麼不篡漢自立呢?

第一,霍光感恩漢武帝,霍光經兄長霍去病推薦入朝為官,二十年入一日謹慎敬業忠厚,得到漢武帝的認可,受令輔佐幼主漢昭帝,霍光也沒有辜負了武帝的重託,一直兢兢業業地輔佐幼主,秉政執法,以國家社稷為重。正因為秉公辦事,才得罪輔臣上官桀父子的憎恨,從這裡看出霍光是真心輔佐幼主,報達武帝重用之恩。



第二,霍光在漢昭帝的幫助下鬥倒上官父子集團後,獨掌朝政大權,開始培育自己的親信和親戚,這時的霍光可是權傾朝野,甚至控制了漢昭帝,後來昭帝死後,霍光為什麼不篡漢自立呢?我認為霍光雖然得到權力的頂峰,但是他知道前朝呂后家族是怎麼誅滅的,劉邦也有“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以霍光謹慎的性格而言,他不敢拿自己和家族去冒險,只想做一位有實力的權臣。這一點從昭帝死後,霍光立無靠山無實力的劉賀看出,他認為立了無實力皇帝好控制,自己照樣說了算,從輔佐昭帝中找到了經驗,真正當家的是自已,他也不願意落個罵名或被誅的罪名而取而代之。



總之,1,霍光不篡漢是因為報達武帝重用之恩。2,霍光也沒有哪野心的性格,他是真心當一位有實力的權臣而矣。


趣談漢史


霍光,漢朝漢武帝時期霍去病的弟弟。

《漢書》記載,去病死後,光為奉車督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 出入禁闊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慎見親信。

在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以後,霍光先後任光祿大夫等職務。在20多年裡前前後後一直侍奉漢武帝,經常出入皇宮。在20多年居然都沒有犯過一次錯誤,而且非常得漢武帝的信任。

由此可見,當時的霍光確實深得帝心。

霍光不站隊

這個看過電視或者讀過漢書的都知道,霍光的哥哥霍去病,還有衛青去世以後。皇后衛子夫的地位岌岌可危。加上太子遭人陷害巫盅一案。皇后和太子的人脈消失殆盡。

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再加上霍光還是霍去病,一手提拔起來的。所以不管是從親情還是從別的方面來說,霍光應該是要支持太子和衛子夫的。

事實上霍光個人謹慎,並沒有受巫盅案牽連,由此可見霍光並沒有戰隊。這也是霍光能夠在漢武帝劉徹面前得到信任的一個方面。

漢武帝臨終前把八歲的兒子託付給霍光

漢武帝臨終時,決定離小兒子劉弗陵為皇帝。不過劉弗陵當時只有八歲,很難挑起江山的大梁。漢武帝非常信任,命令霍光和別的大臣一起輔佐劉弗陵。劉福玲就是漢昭帝。

霍光也確實非常的有才能,也非常的漢昭帝的信任。所以當時他的權利真是權傾朝野,正是由於他的權利較大,

  • 對內,實行到休養生息,鼓勵農業生產,多次大赦天下。是漢朝國力得到了恢復。
  • 對外,緩和了和匈奴的關係。

這段時間和後來的漢宣帝朝,被合稱為“昭宣中興”。被漢武帝窮兵默武黷政策,所消耗的國力,在這個時期也慢慢得到恢復 。只由此可見霍光確實是一心為國為民。

第一個廢掉皇帝的大臣

霍光雖然身得漢昭帝的信任,可是漢昭帝並沒有活的太久,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因為漢昭帝年輕沒有兒子。霍光迎立漢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但是劉賀只當了27天的皇帝之後,就以淫亂無道的理由報請上官太后廢除了他。

嚴延年:霍光擅廢立,亡人臣禮,不道。

霍光功高震主遭漢宣帝忌憚

霍光廢掉劉賀之後,和大臣們商議決定讓漢武帝的曾孫子劉病繼承帝位,劉病後來改名叫劉詢。也就是漢宣帝。

霍光同群臣商議後決定從民間迎接武帝曾孫劉病已(後改名劉詢)繼承帝位。這就是漢宣帝。漢宣帝的爹就是漢武帝的皇長子劉據的兒子。漢宣帝也是衛子夫和漢武帝的曾孫。所以後來漢宣帝追封衛子夫為思皇后。

漢宣帝即位以後,霍光雖然像把權力還給皇帝,不過皇帝並沒有接受,所以很多國家大事還是有霍光做主。漢宣帝一個從民間迎來的皇帝,根基並不牢靠,對霍光這個權傾朝野的大臣十分忌憚。霍光功高震主,再加上漢宣帝,並沒有像漢昭帝或者漢武帝那樣自信。所以在霍光面前,他還是非常自卑,如芒在刺。

霍光和漢宣帝也開始出現各種矛盾。先是漢宣帝沒有按群臣的提議封霍光的女兒為後,而是冊封原配許氏為後。再加上霍光的妻子因不滿漢宣帝沒冊封自己的女兒為後,買通御醫殺了許皇后。雖然後來漢宣帝還是冊封了霍光的女兒維護,但是這種冊封是因為霍光的權利。

霍氏一族的滅亡

霍光死了以後,霍光的妻子嫌葬禮的規格和墓碑不夠氣派,按著霍光省錢安排好的墳墓規格擴大很多。以皇帝級別的葬禮下葬。你一個大臣居然以皇帝的規格下葬。試想一下,漢宣帝肯定心裡也不舒服。不過礙於霍光對國家所做的貢獻,漢宣帝悶在心裡,不說而已。

由於霍氏子孫在失去了霍光這個庇護的大樹之後,不懂得低調,不懂得收斂,一步一步把自己的整個家族走向滅亡之中。

公元前66年,霍家謀反,滿門抄斬。霍光的女兒皇后霍長軍也被廢。

以霍光的能力,無論是在漢昭帝還是漢宣帝,羽翼未豐的時候都可以取而代之。不過霍光並沒有那樣做,事實上霍光並沒有謀反的心思。

由於霍光時一朝的皇帝的忌憚,霍光的家人並不懂盛及而衰的道理,在霍光去世之後,並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這也是導致或是一族滅亡的原因。

但是霍光本人確實是一個為國為民的人,退身也是需要技巧和藝術的,不是簡單一走了之,以霍光老辣的宦海經歷,全身而退應該不是難事,沒有急流勇退,才有後來霍氏一族的結局。


青史匯


對於霍光為什麼不篡位,很多人在討論霍光的心理時,認為他是權臣不是奸臣,認為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託孤大臣制約,沒有篡位的可能。其實霍光應該定位於忠臣,他是一個對漢室忠心耿耿的大臣。

  霍光是霍去病異母兄弟,霍去病是漢武帝鍾愛的戰將,一生征伐匈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徵伐匈奴勝利,回鄉認父,順便把異母弟霍光帶到長安為官,從此開啟了霍光的從政之路。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後,霍光官至奉車都尉、光祿大夫之職,已經進入漢武帝的核心領導班子。

  霍光深得漢武帝的寵愛,即使漢武帝晚年發動“巫蠱之禍”時,霍光作為衛子夫這邊的親戚,並未受到牽連,他眼看自己的表弟劉據被殺,卻依然被漢武帝的信賴。以漢武帝識人能力,如果霍光有一絲奸詐與想法,那漢武帝不可能留他。

  事實證明,霍光對漢朝很忠誠。因為霍光的出道,得益於哥哥霍去病提攜,沒有霍去病,便不可能有霍光。在哥哥霍去病忠誠威名的光環下,霍光不可能去做篡位之事。這是一個大的前提。

  先帝重託不能辜負

  剛才我們講了漢武帝託孤共有四名大臣,霍光是其一,但霍光也是託孤大臣裡最有權力的,相當於託孤大臣的帶頭人。因此,霍光感受到更多的是忠誠、道義和責任,他不可能背棄漢武帝重託而把漢昭帝趕下臺,以霍光的能力還達不到,他也沒有這種想法。

  從霍光的履歷來看,他更多是在漢武帝身邊工作,也因此得到漢武帝的厚愛。這帝臣之間的感情,只有霍光能體會到。而作為內臣,霍光更多的要維護漢室江山權威。漢武帝駕崩後,漢昭帝年齡小,霍光要做的工作首先是穩定,讓漢室江山在皇帝接替中平穩過渡。

  公元前91年,漢武帝命令宮中畫師畫了一幅《周公輔成王朝諸侯圖》賜給霍光,這幅畫的含義很深,漢武帝暗示霍光要像周輔成王那樣輔政。把霍光比喻成周公,這樣的地位提的很高,霍光不敢有一絲一毫對漢朝非分之想。

  從當時霍光的處境看,他並不是漢朝最有權力之人,雖然霍光與託孤大臣金日磾和上官桀都有聯姻關係,除了金日磾外,上官桀對霍光並不服氣,想謀殺霍光。上官桀聯合燕王劉旦,另一名託孤大臣桑弘羊,想廢掉漢昭帝,殺掉霍光,但政變計劃洩漏,霍光殺了上官桀和桑弘羊等人,終於穩定了漢室,保住了漢昭帝的皇位。可見在漢武帝死後,漢昭帝繼位未穩之際,霍光為漢武帝重託和鞏固自己的權力做鬥爭,責任使他不可能去想篡位之事。

  皇親關係不能隔斷

  如果霍光是一個奸臣的話,他有很多機會可以篡位當皇帝。比如漢昭帝死後無子,此時漢朝皇位空缺。霍光先選了昌邑王劉賀為帝,但劉賀酒色無度,沒有禮儀,霍光不得不廢掉劉賀,為漢室江山在找皇帝。此時霍光完全可以發動一次政變,宣佈自己為帝。但霍光沒做,而是選了劉據的兒子劉病已繼位。

  這一系列的變化中,霍光有大把的機會,但他都沒有去做。霍光選劉詢為帝,也是名正言順,因為劉詢是前太子劉據的兒子,與情與理當皇帝都沒有爭議。最重要的劉詢與霍光也有一層親緣關係。如果霍光想篡位,他完全可以找另外一個皇子繼位,沒必要讓劉詢當皇帝。以霍光與劉詢關係,他不可能在親情上下手。那樣霍光真就成了一個不仁不義之人了。

  並未形成強大勢力

  霍光雖然是漢朝初年最有權力的一個權臣,連皇帝繼位都能左右。但如果霍光真想發動政變篡位當皇帝,他有一定權力,放在全漢朝來說,霍光還沒有那種一手摭天的地步。漢朝很多劉姓親王,各有封國,如果霍光發動政變,各個封王必然聯合起來攻打他,那霍光的勝算不大。

  霍光雖然是權臣,但並非開國大臣。雖是權傾一時的大臣,但其威信並不能服眾,即使當了皇帝也很快會被拉下臺。這一點霍光可能看得比誰都清楚。

  還是司馬光評價的霍光最為恰當:“霍光之輔漢室,可謂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執之,久而不歸,鮮不及矣。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詐,固可以親政矣,況孝宣十九即位,聰明剛毅,知民疾苦,而光久專大柄,不知避去,多置親黨,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憤於上,吏民積怨於下,切齒側目,待時而發,其得免於身幸矣,況子孫以驕侈趣之哉!雖然,向使孝宣專以祿秩賞賜富其子孫,使之食大縣,奉朝請,亦足以報盛德矣;乃復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叢釁積,更加裁奪,遂至怨懼以生邪謀,豈徒霍氏之自禍哉?亦孝宣醞釀以成之也。昔椒作亂於楚,莊王滅其族而赦箴尹克黃,以為子文無後,何以勸善。夫以顯、禹、雲、山之罪,雖應夷滅,而光之忠勳不可不祀;遂使家無噍類,孝宣亦少恩哉!”

  霍光是忠臣,但權傾一時,為自己家人及後代埋下隱患,後代謀取權位但無能力,最後家族被漢宣帝誅殺,但霍光的忠勳不能忘記。


跨越三八線的重逢


我字多,看我。

霍光是西漢時期的一位權臣,唐朝有“凌煙閣十二功臣”,在西漢則是有“麒麟閣十一功臣”,其中霍光位列其中並且排在第一,可見其地位尊重,生前曾輔佐四位皇帝,真的可謂是權傾天下了,並且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名將霍去病的弟弟,也不知道霍去病的父親在上輩子做了什麼好事,一下子有兩個兒子可以光宗耀祖。

霍光能有如此成就可以說先是佔了霍去病的光,早期霍去病的父親霍仲孺跟一個侍女生下霍去病,最後不管不顧離開了那裡,又重新娶了一個妻子生下霍光,在霍去病官至驃騎將軍的時候就將自己的父親和弟弟接到了長安生活,並且安排霍光入宮為官,在霍去病這一層關係網的背後,霍光的升官速度飛快,先後擔任郎官、侍中等。

四年後,霍去病去世,作為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就被漢武帝安排到自己身邊,要說霍光也是非常有能力的,在輔佐漢武帝期間二十多年竟然沒犯一次錯誤,因為這一點讓漢武帝對其就更加賞識了,由此可見,霍光可以輔佐四位國君其中自己的實力還是佔據大部分原因的。

武帝託孤、正式輔政

漢武帝一生子嗣並不多,在老年的時候太子劉據又被逼死,最終無可奈何讓當時年僅八歲的劉弗陵繼位,史稱“漢昭帝”

在立太子之前漢武帝見了霍光一次,並且送給霍光一幅畫,此幅畫的名字叫做“周公輔成王朝諸侯國”,這個題外的意思就是讓霍光在自己死後輔佐太子,管理朝政。

獨攬大權、恢復國力

因為從小就開始輔政,所以漢昭帝對霍光非常的信任,霍光也再一次表現了自己的才華,雖然獨攬大權但是採取多種措施,讓當時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雖然在漢武帝之前有“文景之治”但是在經過漢武帝之後,國家雖然強盛但是國力也有所消耗,在霍光管理的這段時間,讓漢武帝時期所造成的問題得以恢復。

在霍光執政巔峰的時候出現了意外,就是漢昭帝劉弗陵突然因病駕崩,年僅二十一歲。

超脫臣子身份,先立後廢

漢昭帝的突然駕崩讓天下束手無策,幸好還有霍光,因為漢昭帝沒有兒子,所以霍光就建議迎漢武帝的孫子劉賀繼位,但是因為其在位期間做的荒唐事太多,僅僅在位27天就被霍光聯合皇太后廢除,史稱“漢廢帝”

再立新帝,病重離世

在劉賀被廢除之後國家自然要重新選擇一位皇帝,這時候漢武帝的曾孫就被找了出來,這位就是劉病已,史稱“漢宣帝”,值得一說的是,擁立漢宣帝回朝做皇帝的依舊是霍光。

在漢宣帝成功繼位之後,霍光就想把自己的權利交給漢宣帝,但是漢宣帝並沒有接受,於是就跟之前漢昭帝時期一樣,朝廷中的大小事情都由霍光掌控,不過不同於漢昭帝對霍光的信任,漢宣帝對霍光是非常的忌憚,不僅僅是擁有比自己還大的權力,甚至朝中大臣聽霍光的都比聽自己的要多一些。

好在霍光並沒有利用這些權利像司馬懿他們一樣進行造反,在漢宣帝即位六年之後在家中生病去世。

霍光已經做到了這一步,為何最終沒有謀反呢?

這是我的觀點:

首先:沒有皇室背景

漢高祖劉邦就為後來的封王封侯定下了規矩“非劉姓不可以封王,非建功不可以封侯”,當時篡位的標準一般是先稱王接著強迫皇帝把自己的皇位禪讓給自己,雖然行為不正但是在名義上是正確的,霍光一生最高的成就就是封侯,也是當時除了劉姓之外最高的地位,但是還沒有封王,這樣即使強行讓皇帝退位,但是在天下間也是名不正言不順。

其次:沒有機會

沒錯,就算是權傾天下依舊沒有機會,就比如在漢武帝託孤的時候,霍光負責輔佐漢昭帝,但是漢武帝為了制衡霍光,還立了兩個人同時輔佐漢昭帝,雖然最後這兩人被霍光滅族,成為朝廷的最終決策者時間還沒多長,漢昭帝就駕崩了,無奈之下只要重新再立一個皇帝。

獲取霍光是為了天下也或許只是想重新建立一個傀儡皇帝,但是這個劉賀非常的不聽話,忘記了是誰給自己的殊榮,在位期間只顧得享受,之外就是拆除霍光的實力,所以僅僅二十七天就被霍光上書廢除。

又重新立了一個漢宣帝,奈何這次就更加沒有機會了,雖然表面漢宣帝對霍光非常的信任,但是背地裡還是非常的忌憚,所以漢宣帝在表面上對霍光百般順從,並沒有出現什麼意外,這就讓霍光更加沒有機會了。

最後:不是所有的權臣都有篡位的可能

由權臣最終篡位皇帝的例子實在事太多了,這些權臣或許在早期只是盡心輔佐,但是在最終權力不斷的擴大,野心也跟著擴大,就不再滿足於一個臣子的身份,最終逼迫皇帝下位,自己當皇帝,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司馬懿和王莽。

但是正因為這些例子太多,或許讓我們忘記了還有一類人會從始至終的保存初心,我覺得霍光很大有可能就是這類人,儘管權力不斷的增大,但是我心中只有輔佐漢室,讓漢室更加的強大就是我的責任,這樣才沒有辜負漢武帝臨終前對自己的信任。

當然,這些僅代表文青個人觀點;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點贊、關注,這些您的隨手之舉就是文青最大的鼓勵和支持,謝謝。


文青聊史


確實,當時的霍光,權傾朝野,他也確實有實力篡漢。若是換成別人,恐怕漢朝真的在霍光這裡就會易主,但是霍光卻並沒有這麼做。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還要從霍光本身說起。

霍光是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市)人。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漢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漢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漢朝從漢高祖劉邦時就實行了”非劉姓不封王”,”封建功不封侯”。而霍光在漢昭帝二年就被封為博陸侯,確實風光無兩。

霍光當年在霍去病的提攜下,侍奉漢武帝20年,在後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臨終之時令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輔佐時年八歲的漢昭帝。

霍光非常感恩先帝的信任和重用,忠心輔佐。期間,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謀反,最終全部被滅了族。

從此,霍光得到漢昭帝的全面信任,獨攬大權。他勵精圖治,採取休養生息的措施,多次大赦天下,鼓勵農業,使得漢朝國力得到一定的恢復。

這段時期和後來的宣帝朝被合稱“昭宣中興”,史家認為西漢自文景之治後,被武帝窮兵黷武政策所耗空的國力在這段時間得到了恢復。這期間,霍光居功至偉。

元平元年(前74年),漢昭帝駕崩,他沒有兒子,霍光就迎立了漢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後就以其淫亂無道為由廢除了他。

霍光又從民間迎接武帝曾孫劉病已(後改名劉詢)繼承帝位。這就是漢宣帝。

漢宣帝即位初,朝廷事務的決策仍先經過霍光過問再稟報皇帝。

此時的霍光,可以說權傾朝野,獨霸朝綱。

地節二年春三月庚午(前68年4月21日),霍光病重逝世。

霍光死後沒多久,家族謀反被團滅,這是後話,不多作贅述。

霍光本人,也確實因為以上所說的獨霸朝綱,行廢立君王之事為人詬病。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忠於的那個大漢王朝。

作為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霍光不負漢武帝臨終所託,不負兄長的提攜之恩。他的初心就是扶漢室、救黎民,忠心耿耿,輔佐朝政,繼而國泰民安,他也這樣做了,不忘初衷,致力於恢復國力,使人民富足,漢朝終進入了全盛時代。

這裡插個題外話,實在是說到霍光,這件事是如何也繞不過去的。

每次讀史,到了此處就會氣憤不已,不是因為別的,而且因為霍光的老婆,演繹了教科書般的坑老公,還差點把霍光勵精圖治的那點功績也從歷史上徹底抹去。

這件事的起因,是由於漢宣帝即位後,沒有依照群臣提議立霍光之女霍成君為皇后,而是委婉的表示要立自己的元配妻子許平君為皇后,當時霍光並沒有反對。

但是霍光的繼室對女兒霍成君沒有成為皇后一事大為不滿,買通醫生淳于衍,最終毒死了漢宣帝最疼愛的許皇后。霍光得知此事後雖無比震怒,但最終還是礙於夫妻情分替其掩蓋了過去,霍成君也被立為皇后。

但是這件事,就成為了霍光斷子絕孫的最重要的導火索。

真的有病!可憐了許皇后……

為什麼我們還要插一下霍光妻子那點爛事呢?是因為漢宣帝最愛的女人被這麼算計而死,而且霍光死後其後代謀反,終被滿門誅殺。霍家做了這一件件死一萬次都不夠的蠢事,漢宣帝也最終沒有說霍光一個不好。他死後依然是那個麒麟閣十一位功臣中排位第一的國之重臣,這,也許就是歷史對霍光最好的評價,也是帝王對於霍光為漢室立下不世功業最大的認可。

霍光,對漢朝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一直都是一個善始善終的人,這在中國的漫長曆史上也是非常少見的。

一個如此老謀深算、權傾朝野,做事又心狠手辣的人,卻有著超過年輕人數倍的熱血情懷,實在是極為可愛。

說了這麼多,霍光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了。即使有能力,他也不會篡位,因為他奉行的正是”食君之祿,為君分憂”。

霍光有冷酷的政治手腕,不管這種政治手腕多麼被後人質疑,但是正因為他的這種無敵的政治手腕,才使得漢王朝迎來了另一個全盛時代,那個令萬世國人引以為豪的雄偉王朝才能繼續綿延下去。

漫漫黃沙掩埋了歲月,但是閃耀著光芒的黃金,卻仍然在迸發著無與倫比的輝煌,霍光的一腔熱血不會被掩埋,他正穿過歲月,讓今人看到了那個歲月的巨人,怎樣踐行著自己的信仰,開拓了偉大的功勳……


歷史是個大葫蘆


這個問題問的很奇怪。反問一句,為什麼要篡漢?這就是現在人性“性本惡”論調的結果。但人性中畢竟光明的成分較多,否則人類早就滅亡了。

隨感而發,別無它意。現在回答問題。

霍光權傾朝野,是有足夠實力,但他始終以忠心對待朝廷。

霍光本性忠誠中正

霍光是同父異母的兄長霍去病帶入京城的。在冠軍侯這個大樹的遮陰下,選為郎官,從而走入仕途。

霍光在霍去病英年早逝,失去庇護後,還能歷任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等職,可見他在能力不凡的同時,必定是忠誠中正。

漢武帝臨終時,拜霍光為大將軍、大司馬,託孤輔政,封為博陸侯,以漢武帝多疑的性格,肯定是對霍光觀察許久才下的決定。

霍光所受的儒家教育

儒家思想對霍光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君臣綱常的思想。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去病死後,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霍光侍奉漢武帝身邊二十餘年,沒有犯過錯誤,即說明霍光小心謹慎,也說明儒家君臣思想在霍光頭腦中根深蒂固。

霍光以達到權力巔峰

霍光族滅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鄂邑長公主和燕王劉旦自殺。此後霍光成為朝政實際上的決策者。

霍光的外孫女上官氏是漢昭帝皇后、女兒霍成君是漢宣帝皇后。霍光的子侄都以封侯。

篡漢對霍光來說已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