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哺乳動物都是2隻眼而不是3只或1只?是偶然還是設計好的?

雄哥5907


樓上的一個高人回答的已經很好了👍——哺乳動物的眼睛是進化而來的,沒誰給設計。之所以不是一隻眼睛,因為不夠用;不是三隻眼,因為太“費電”。 這裡換個角度,給樓上高人做個補充。


地球上的生物,分為五界——原核生物界;真核單細胞的原生生物界;真核多細胞的動物界、植物界、真菌界。這裡面,包含著兩次大的演化——原核生物中演化出真核生物;單細胞真核生物中演化出多細胞生物。

在一種原生生物雙鞭毛蟲的單細胞裡——它們傾其所有,只有一個細胞——科學家們發現了極其複雜的迷你眼睛——視網膜、晶狀體、角膜一應俱全。這種雙鞭毛蟲,是跨界生物,兼具植物和動物的特徵,現在的青島養殖場裡,仍不難發現它們。

後來動物的眼睛,是不是由此演化而來,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結論。但在最初的動物三葉蟲身上,也發現了長著眼睛,而且,與雙鞭毛蟲的眼睛具有很多方面的相似性。

長著眼睛的動物化石,最早出現於5.4億年前,就是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之前。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學家安德魯.帕克專門論證過,眼睛的演化,推動了這次大爆發。其他的生物學家認為,地球空氣中含氧量的大幅提升,可能是更關鍵的因素。但至少,帕克說的,是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植物界、真菌、藻類和細菌,沒有傳統意義上說的眼睛。動物界的38個門中,有真正眼睛的,只有6個門。不過,這6個門,佔了所有動物物種的95%以上。也就是說,95%有眼睛的動物,統治了世界。哺乳動物,顯然是包括在其中的。 (三葉蟲眼睛的放大圖)

儘管科學家們還沒有搞清楚,最初三葉蟲的眼睛,與雙鞭毛蟲眼睛時間的關係,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自然選擇的力量,促使“很低級”的動物,也很快演化出了眼睛。

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裡,已經闡述了這個觀點,並列舉了他的發現。上個世紀,瑞典科學家丹-尼爾森和蘇珊.佩格爾,建立了一個動物眼睛演化發展的模型,證實了達爾文觀點——只要需要,動物們大約用不了50萬年,就能夠完成眼睛演化的進程。

因為,空間視覺,對於動物來說太重要了,比起嗅覺、聽覺和觸覺,所能提供的關於世界的信息要多的多。

自然選擇的強大壓迫力,促使眾多的動物走上了發展眼睛的道路——不論捕食者還是獵物,要想繼續混下去,沒有眼睛幾乎寸步難行。當然,扁盤動物、輪蟲、六放海綿、鰓曳蟲、櫛水母等等這些動物,不是藏於海底、就是躲進巖縫,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遑且不論——它們沒有必須長眼睛的迫切生存壓力。(眼睛演化過程模型)

最初的動物,比如扁盤動物,由背側和腹側各一個細胞層組成。然後演化出來了海綿動物,從其中,又演化出來了腔腸動物,比如棘胞動物和櫛水母,它們具有兩個細胞層,呈放射性對稱形態。 再進一步,就有了兩側對稱類動物,它們是三胚層——多了一個體腔,這使它們行動更為自如——靠擠壓體腔內的液體,提供行動的動力。

這個時間,在距今6億年前。 以後再演化出來的動物,差不多都是兩側對稱類動物了。這就決定了這些動物的眼睛演化,也是對稱的。 這是哺乳動物都有兩隻眼睛的一個重要環節。

請注意,兩側對稱類動物,雖然眼睛是對稱的,但並非都是兩隻。例如昆蟲的複眼,家蠅單側的一隻複眼裡,其實有4000隻眼睛。蝴蝶的一隻複眼裡,能有28000隻眼睛。

哺乳動物為什麼都是兩隻眼睛,而不是一隻或者三隻呢?再或者,如像蝴蝶那樣,兩隻眼睛裡包含著56000隻眼睛是不是更酷、更適用呢?

美國著名生物學家萊斯利.奧吉爾提出了生物學第二定律——演化比你更聰明。 這個定律,是解釋前面問題的最好鑰匙。

樓上的高人已經說過了,不論是眼睛長在兩側的,還是長在前面的,都要符合兩個條件——

第一,能觀察到足夠的視覺空間,這是生存所必需的,不論是捕食者還是獵物,不然,不是抓不到別人,就是太容易被別人抓到。

第二,要節約“能源”。蒸汽機車,在鐵軌上跑,有一個大燈也夠了。可是汽車,需要左右拐彎,一般就是兩個前車燈了。這個例子不一定恰當,只是藉此說明,實用其實也是生物演化的規律和原則。科學家們已經得出結論,人腦消耗的能量,大於身體其他部位消耗的能量;人的視覺所耗費的能量,又大大高於人腦所需能量。其他哺乳動物肯定也是如此。 既然兩隻眼睛足夠用,何必再長出一隻呢,更不用說長56000只了。這與人的視力,沒必要與鷹眼那麼敏銳的道理一樣。

昆蟲的眼睛結構與哺乳動物完全不同,耗費能量也不同,自然,其功能也比哺乳動物差的遠。

哺乳動物,包括人,視覺範圍足夠,頭顱活動靈活,眼球能夠轉動。哺乳動物有兩隻眼睛,這大約就是“演化比你更聰明”所達到的最好結果了。


一老沈一


前提假設:進化論是正確的。

哺乳動物來自於爬行動物的進化。爬行動物已經具備雙眼,且視野範圍達到360°全景,現存的爬行動物裡變色龍就是最好的代表,不需轉身或轉長脖子,眼睛可以前後左右觀察,足夠它生存所需。

哺乳動物來自於爬行動物的進化,但智力明顯高於爬行動物。比如馬也能雙眼前後左右觀察,基本達到360°視野,足夠生存所需。

猴子、猩猩等靈長類動物同樣是雙眼,只是有明顯趨勢,雙眼不再位於頭兩側,開始向中間集中,不利於360°全景觀察,這是因為智力開始發生飛躍提高。智力提高的前提是雙眼聚焦於一點,精確定位物體距離,從而為做出複雜判斷提供參考。因為有突然提升的智力幫助生存,所以彌補了雙眼視野範圍狹窄的嚴重不足,達到生存所需。

人因為直立行走,使得大腦可以畸形發展,智力再次飛躍性提高,所以也不需要增加觀察器官。

為何不是一隻或三隻眼睛?一隻眼睛視野範圍不夠生存。三隻或更多眼睛當然具有觀察優勢,但大大消耗生物能,比較而言,並不具有生存優勢,所以無需增加觀察器官。

進化論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然選擇”四個字,也就是說,足夠生存就是最優,不同物種之間的能力差異,是生存條件不同的彌補所需。

中國神話故事裡有二郎神三隻眼,哪吒三頭六臂六隻眼,佛教中有千手千眼菩薩,古人修道有“開天眼”之說,練氣功有意念觀察,等等吧,這些說法都是基於希望人類增大觀察範圍,增大生存優勢的簡單思考,殊不知,這樣的話會造成生物能的巨大消耗量,嚴重限制了大腦發育,總體結果未必達到生存優勢。所以不會出現這些現象,就算極偶然間某人具有了這些能力,也會因為大腦萎縮而顯得智力低下,俗稱叫“傻子”。


何處是家鄉


所有哺乳動物都是兩隻眼,而不是1只或3隻眼,是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所決定的,是生物在長期演變過程中優勝劣汰、自然選擇的結果。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原因。

如果一定要做出進一步的解釋,也只能解釋兩隻眼睛為什麼是哺乳動物的最終選擇了。

一、可以更準確的看清物體和準確定位。單眼看物體只是二維平面視覺,雙眼看是三維立體視覺,兩隻眼睛觀看物體才能更清晰準確。3只或更多的眼睛,除了增大神經系統處理影像的工作負荷外,並不能使物體影像更清晰、定位更準確,相反有可能造成影像混亂,使動物無法判斷。

二、適度的視野範圍。兩隻眼睛的視角大於180度,保證人和其它動物能看到身體兩側的物體。哺乳動物一般都有較好的嗅覺、聽覺能力,能夠很好的彌補視覺盲區。另外,兩隻眼睛也能避免出現一隻眼睛受傷而致盲的風險。

三、出於安全的需要。眼睛是動物身上的重要器官,也是防護最薄弱的器官。包括我們人類,動物在搏鬥時眼睛是很容易受到傷害的。眼睛受傷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療,不止是可能失明,也可能由此因感染而死亡。

自然選擇的神秘力量使哺乳動物擁有兩隻眼睛,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髮展,如果人類對動物進化進行強制干預,比如進行基因重組,會不會出現單眼或多眼的哺乳動物種群,本人不敢妄言。


夏日林風輕輕語




子瑾2019


二點定位好要比三點定位好多了?每增加一個開放的眼睛,就多了一份身體負擔——在完成差不多功能的前提下,負擔還是越少越好.

從爬行動物開始,動物都是三眼的.不過像蛇,它們頭頂的眼還可以明確使用提供清晰內容,而哺乳動物額眼的感應強度還不如比上眼皮的雙眼!只是有的時候能夠向潛意識中提供微弱信號.而且這個第三眼的結構也退化得不像眼了,唯一殘留的判斷依據就是剩下的一點點視神經.


喵喵在上


在系統發育上來看,陸生脊椎動物的物種擁有共同祖先(是某種原始兩棲類,在始蛙亞目發生之前),而這個共同祖先在生理上具有兩隻眼睛,所以目前絕大部分陸生脊椎動物都具兩隻眼睛。

留意一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我們會發現動物界中絕大部分是左右對稱的,此外還能見到少數輻射對稱的成員,其它的對稱方式就更稀有了。在動物界之外的情況則大不相同——根本就找不到左右對稱的成員(非左右對稱的生物也可以有左右對稱的局部,比如海星的觸手或樹的葉子)。這說明左右對稱的體形對於動物的生活方式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因此才被保留下來併發揚光大。

所以我們的眼睛左右對稱!


再見小南門


因為進化一般遵循一個原則,夠用就好。放到眼睛上來講,一隻肯定不夠用,無論從捕食時需要的精確打擊,還是逃跑時需要的廣闊視野,一隻眼都很侷促。而且還存在著萬一損傷就徹底喪失視覺功能的短板,所以一隻不行。那三隻或更多呢?那就得看更多的眼睛帶來的優勢是否能彌補其消耗的資源。就高等動物來講,很遺憾,更多的眼睛帶來的優勢不多,但消耗很大。眼睛是高級生命體不影響短期生存的各器官中,結構最複雜而且消耗資源最多的。從生物體再生就可以看出,有眼睛的部位是絕對不可能再生的。多一隻眼睛所要建立的配套會大大提高身體消耗,而卻並不能顯著提高生存機率。所以多眼生命必然無法進化到生命體的高級型態,也就是哺乳動物。


玄鋒夜話


哺乳動物屬於脊椎動物。所有的脊椎動物(從最低級的魚類到最高級的靈長類動物)都只有兩隻眼睛。兩隻眼睛是動物形成立體視覺所需要的最少數量。這也許是“自然崇尚簡單”原則在生物進化中的體現,也許是像大多數陸生脊椎動物是五指(趾)一樣,只是地球生物進化中的一個偶然。

從爬行動物開始,動物都是三眼的.不過像蛇,它們頭頂的眼還可以明確使用提供清晰內容,而哺乳動物額眼的感應強度還不如比上眼皮的雙眼!只是有的時候能夠向潛意識中提供微弱信號.而且這個第三眼的結構也退化得不像眼了,唯一殘留的判斷依據就是剩下的一點點視神經.

以上文字來自於網絡,希望對你有幫助


龍江消防工程師考試網


眼是腦的一部分,是意識產生的關鍵器官。

生命的特徵,就是具有“感應”外部量子的能力,這種“感應”的特徵就是表現出亞宏觀尺度的生命和微觀尺度的量子之間的相互影響,而不是單向的,其實也有知名的實驗證明了DNA與微觀量子之間竟然都可以相互影響。

這種相互影響,也就是和微觀量子之間相互影響而形成的結果,我想可以認為等同於量子塌縮,即信息的形成,這個信息可以“驅動”亞宏觀尺度上的“熵減”,這個信息我認為就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意識”。

對光量子的信息獲取,實際上就是最基本的“意識”,眼睛最早的生物應該是非常多的,遍佈了整個身體。隨著進化,各種器官各司其職,眼睛退縮成感光器官。

因為生命DNA複製,都是偶數的,我想可能是這個原因,器官都是對稱的,所以眼睛也是對稱的,數量應該是偶數的,最後只“2”個。



探索貓


大自然界所有的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包括人都是兩隻眼睛,即沒有一隻眼,也沒有三隻眼。為什麼?

因為,這是宇宙的造物主,以他自己的智慧設計創造的宇宙萬物,以及各種物種的生命體貌特徵,即美觀,同時也是用於生存能力的功用,能觀察,尋覓食物。

凡是有生命的生物以及人類,都是造物主精心設計創造的,而非進化而來,智慧的造物主所創造的物種,都是各從其類,為的是繁衍生息,是遺傳基因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