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从卫所制到家丁制,从神坛上跌落的大明军队,究竟经历了什么?

提起大明军队,很多的明朝迷那真叫个热血沸腾,尤其是辽东铁骑初期的不败战绩,看得很多人热血沸腾,可从万历时期开始,大明军队开始从神坛上跌落,而且还是一蹶不振,根源都在洪武时期实行的卫所制,从卫所制到家丁制,彪悍的大明军队究竟经历了什么?

从卫所制到家丁制,从神坛上跌落的大明军队,究竟经历了什么?

卫所制:一个集生产和自给的制度,却成退垮军队的稻草

在朱元璋时代,明朝军队的人数超过了170多万,这样的庞大的数量群体,给养确实是个问题,但明初还存在着很多的不稳定因素,军队的震慑力就显得更加的重要,而且在加上北边的元朝势力根本没有消除,这样的情况下养活军队就是个首要难题。卫所制度,在这个时期诞生,也是解了朱元璋的难题,可这样的制度其实本身就是存在很大弊端的。

从卫所制到家丁制,从神坛上跌落的大明军队,究竟经历了什么?

卫所制度,其实说白了就是军屯制度,先不说军队战斗力会受影响,很多人因为家里本身就比较的很穷才选择当兵的,但却用这样的方式不发工资,或者是将工资数量大半缩减,军队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朱元璋当初在养兵之际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从卫所制到家丁制,从神坛上跌落的大明军队,究竟经历了什么?

明初之际在全国各地设立这样的屯兵制度,鼓励军士一边耕地一边守城,其实这样在发展中让这些正规部队变成了种田的庄稼人,没有之前大明军队的作战能力了,这也是在明英宗时期为何会无兵可用,而且还能在土木堡战役中惨败的一个直接原因。

从卫所制到家丁制,从神坛上跌落的大明军队,究竟经历了什么?

家丁制兴起,却成为皇帝的心病

在内地用这样制度还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可是换做是边境之地,尤其是辽东防线,这样卫所制就非常不适用了,而且很有可能被这样的制度给拖垮,尤其是明孝宗废除了开中法,也就是阻止内地商人们往边境运粮,和边外人来往,边疆的军队们的供给就显得格外的紧张,而且屯田制度在在此时其实就是一个摆设,家丁制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从卫所制到家丁制,从神坛上跌落的大明军队,究竟经历了什么?

它其实也算是一种雇佣兵制度,大明将军自己府里养的府兵,方便将军随时调遣和出动紧急任务,而且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将军的亲随部队,所以用起来的比这些正牌军要顺手许多,得到重用的机会更多,封官进爵的几率也越大。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资源的极度不平衡,引起这些正牌军队的不满,往往有时候就会引起军队哗变,缩减战斗力。

从卫所制到家丁制,从神坛上跌落的大明军队,究竟经历了什么?

万历年间将军李成梁能守护辽东战线30年安然无恙,其实就是靠着家丁制。可是这种制度对于将军而言是好用的,可对于皇帝就不那么痛快了。府兵一多,就形成了将军的私有部队,皇帝此时就担心将军的权力过大,出现拥兵自重的现象。因此在大明,皇帝对这些将军们是保持了很不信任的态度的。

从卫所制到家丁制,从神坛上跌落的大明军队,究竟经历了什么?

从神坛上跌落的大明军,其实都是君臣相斗的牺牲品

从卫所制到家丁制,大明军队从神坛上跌落,就是君臣相斗的牺牲品,大明后期的军队腐败是何导致,不正是大明官场的狗咬狗,而且边境战事吃紧的情况下,这些朝臣们不管边境急事,反而还在互相推诿。

从卫所制到家丁制,从神坛上跌落的大明军队,究竟经历了什么?

大明朝后期没钱了,想办法挣钱才是关键,可官场沉浸在了死循环当中,都在争权,没人管军队的死活,好不容易出现了个张居正,还被斗争下去了,大明军本来还有拯救的机会,可此时没钱没吃穿,即使是再好的制度,在生存面前都显得有些无足轻重。本来吃不起饭的明军,让这种卫所制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空想,哗变就成了军队常态,逃兵也成了明军常态,大明军形象也大大受损,到晚明都变成烂军,还变成大明的拖累。

从卫所制到家丁制,从神坛上跌落的大明军队,究竟经历了什么?

这一切是制度之过,也是人为之过,更是腐败体制下衍生出来的牺牲品,最后打开了大明灭亡的潘多拉盒子,形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