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說明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麼弊端?

大馬哈魚12


諸葛亮:“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這個鍋,我可不背。”諸葛亮事實上為蜀漢留下來大量的人才。

在諸葛亮臨死之前,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安撫諸葛亮並且詢問其死後蜀國誰能夠執政蜀漢,諸葛亮說蔣琬可以委以重任,之後李福又緊接著問道:“蔣琬之後,誰又可承擔重任。”諸葛亮回答說費禕可以接任蔣琬的位置。當李福第三次問諸葛亮時,諸葛亮沒有回答。雖然這是《三國演義》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是歷史的走向完全是按著這個故事情節發展下去的。

蔣琬、費禕、董允三人相繼執掌蜀漢大權,在他們治理下的蜀國平穩發展,與諸葛亮併成為蜀漢四相。更重要的是此三個人都是諸葛亮身前培養好的接班人,是諸葛亮識人用人力的最後的證明。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沒有什麼大的毛病,唯一的汙點就是在任用馬謖的事件上馬失前蹄出現了街亭之敗,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

除了提供大量優秀的治國人才之外,諸葛亮還吸收了原本是魏國降將的姜維加入到了蜀漢陣營中,和在死後安排處理掉了魏延這個潛在危險。

在三國時期,吳國、魏國都因兵權掌握在了武人手裡而出現了奪權廢立君主的事情,諸葛亮很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在立刻就安排人在其死後殺掉魏延,避免了蜀漢軍權落入魏延之手。任用魏國降將姜維,一是看重了姜維個人的才能與忠心,二是姜維降將的身份即便掌握了一定的軍權也不可能控制住整個蜀國。諸葛亮的這兩步棋都走的非常好,保持了蜀漢政局的穩定。

至於在蜀漢後期出現廖化做先鋒的情況,這不過是後人的一個說法而已,當時的廖化已經是蜀漢的車騎將軍,身居高位的廖化怎麼可能做一個小小的先鋒呢?

蜀漢的滅亡與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沒有太大的關係,諸葛亮為蜀漢留下來大量的人才是蜀漢能夠延續幾十年的重要基礎。不過蜀漢後期武將上面的問題確實很嚴重,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武將如果強了君權可能就弱了,兩權相害取其輕吧。


浮沉的歷史


廖化在關羽手下任主薄,關羽被東吳打敗丟了荊州後,廖化等人被迫歸順東吳。過了一段時間後,廖化用計騙過孫權等君臣,帶著老母親回規蜀國。在半路上遇到了劉備率大軍討伐東吳,劉備非常的感動重賞了他,就讓廖化隨軍。

劉備被陸遜用火燒連營打敗後,蜀軍是死傷無數,潰不成軍。劉備跑到夷陵西北的馬鞍山,被陸遜的東吳大軍是四面包圍。蜀國的大將張苞、關興等把劉備圈在中間保護起來,拼命殺了出去!可是在最後截擊東吳大軍的蜀國年輕將領張南、馮刁等十多人都戰死了,才使得劉備逃出了東吳大軍的包圍。

最後到諸葛亮北伐時,年輕的將領所剩無幾。廖化是多次參加對東吳的戰爭,非常有戰鬥經驗而且有能力,所以諸葛亮北伐讓廖化做先鋒。年輕的將軍就像現在的戰鬥機飛行員一樣,得有多年的培養和實習經驗!蜀國以前的很多年輕將領,在劉備率領大軍討伐東吳的時候,為保護劉備突圍戰死很多。所以說,不能全怪諸葛亮,劉備的責任更大。


隱者康司馬


諸葛亮一生謹小慎微,穩紮穩打,凡事事必躬親,終於積勞成疾,累死在五丈原,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才能很高,但他培養的隊伍卻沒幾個獨擋一面的,其原因是其用人之道引起的,諸葛亮用人弊端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舉輕若重,不敢放手讓手下做。連一些無關緊要的事,都要過問,自己太勤快,屬下思想就懶惰起來,只要聽丞相安排就行。把手下培養成苦力,學不到真正的技術。

二、未有識人用人慧眼,諸葛亮行軍打仗,出謀劃策可以,但識人用人比不上劉備,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時就說,先帝曾與我提起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堪大用,果不其然,失街亭,導致北伐失敗,另外,他看不上的魏延,劉備竟然力排眾議,讓其守漢中,魏延也確實給力,守漢中十多年,固若金湯,相比姜維守漢中一月而丟漢中,魏延確有一定的才能。

三、缺乏冒險精神,諸葛亮一生小心翼翼,不打無把握的仗,用人更不敢用敢於冒險之人,這也是諸葛亮空城計能成功的基礎,平生第一次冒險,像魏延子午奇謀更不敢同意。

總體來說,諸葛亮是一個守成之人,在用人上保守,諸葛亮是一個舉輕若重之人,事不經他手不放心,而一些能取得成功的大人物大都是舉重若輕 。


饕餮中國


這個帳不應僅算在諸葛亮身上。誠然,諸葛亮願意重用荊州集團的人,守街亭用馬謖,選的接班人開始是蔣琬和費禕,廢掉了代表另一派的李嚴。但在軍事人才方面,諸葛亮能用的幾乎都用了,比如桀驁不馴的魏延,歸順過來的王平、馬岱、姜維等,還把自己治軍的本領傳授給了姜維。“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根本原因在於蜀國所在的益州人才不旺,也難有足夠的吸引力。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感嘆歷年積攢的將士們在逐漸地凋零。五虎上將的最後一位趙雲去世了,再也沒有與之匹敵的人了,所以諸葛亮選魏延做了先鋒,也是當時蜀國最能打的了。可以說,蜀國能征慣戰的將士大都來自荊州。但是有兩大戰役讓這些將士損耗過多,難以補充。一是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先是攻擊曹軍,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被東吳抄了後路,丟了荊州,送了性命。經此一戰,蜀國的水軍基本沒了,佔蜀軍約三分之一的陸軍也喪失了。後來,劉備給關羽報仇,率領蜀軍主力征討東吳,夷陵之戰被陸遜火燒聯營,大敗而歸。這次,蜀軍是傷了元氣的。諸葛亮收拾殘局,能集合人馬北伐,已是竭盡所能。而北伐遇到的關鍵問題就是人力不足,只能單線作戰,滿足不了兩線作戰的要求。

說到底,蜀國失去了荊州,就失去了最大的人才基地,益州的位置在偏遠的西南,人口數量有限。當時中國的中心在中原,也就是魏國所轄的地帶,很少有人到益州來創業的。廖化還是荊州時代的舊將,可見蜀國用人的窘境了,已到了青黃不接的地步,這也是蜀國面對的現實。人才問題使北伐難以成功,打不出四川就解決不了人才問題,這是個兩難的問題,更難以解決了,由此也決定了蜀國的國運。


瀾石記


武侯其個人能力極其突出,品德亦是世所罕見。但武侯性格謹慎。導致武侯在用人上未能人盡其才,選拔人才上也趨向於品德高尚之人。

劉備死後,劉禪尊諸葛亮為“亞父”,諸葛亮儼然成為蜀漢政權的“皇帝”。諸葛亮在《出師表》向劉禪推薦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人也說“此皆良實,志慮忠純。”說這些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相比能力諸葛亮更重視品德,雖然在諸葛亮死後雖然不會出現弒殺君父之事。但滿朝皆庸碌平凡的循吏。這些人放在天下一統時期能為天下士人做表率,但像三國那樣的亂世卻是屍餐素位。殊不知,秦昭襄王用“人屠”白起殺破六國膽量。隆慶皇帝給萬曆留了一個張居正,給大明王朝續命幾十年。這些人都算不上謙謙君子。可依然不耽誤他們在史書上留下重彩濃墨的一筆。難得有一個將才魏延,諸葛亮還怕沒人能降住他,死前把他收拾了。

曹操有一句話叫“道德無用,唯才是舉。”蜀漢缺乏人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諸葛亮,諸葛亮擁有一把手的權利。卻不能做到唯才是舉。遍觀史冊,凡是有所作為的皇帝那個不是能吸納各色人才才成就一番偉業的。


史爭朝夕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並不是諸葛亮的部署有弊端,而是確實是當時諸葛亮已經無人可用。

自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劉備為了給二弟報仇,一意孤行開始出兵伐吳,最後中了陸遜的火攻,導致八百里連營一夜之間毀於一旦,諸葛亮趕到已經為時已晚,劉備也因為兩位結義兄弟相繼死去,在加上遭受這樣的慘敗,最後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至此一戰,蜀國國力便開始慢慢走向下坡路。

五虎上將關張馬黃相繼戰死,只有忠肝義膽的老將趙雲,後收的愛徒姜維和一個腦有反骨的魏延,而文官法正和劉巴兩位頂尖人才也相繼病亡。好在關興和張苞是繼承了關羽和張飛的勇猛,可惜天妒英才,小小年紀都相繼病死了,再看此時的蜀國真是人才凋零。諸葛亮縱有萬般奇謀也是無力迴天,上方谷上“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嘆息,馬謖守街亭的悔恨,廖化做先鋒無奈,實在是回天乏術無人可用了!

所以並不是諸葛亮想讓廖化做先鋒,實在是蜀國已經沒有像樣的武將可以託付了……




冷風洛雨


諸葛亮有很多頭銜,大概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用人方式,基本上就是不用!

也許這麼說有失偏頗,那我們就從一個典故入手,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蜀軍進軍斜谷討伐曹魏,魏軍堅守不戰,諸葛亮派使者赴魏營,司馬懿隨意詢問蜀軍使者:諸葛公進來飲食如何,一頓飯能吃多少米?使者不知他是何意,只好如實回答:三四升。司馬懿又接著詢問政事,使者也如實回答:軍中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是丞相自己親自批閱裁定。司馬懿在問詢完這些後,對身邊的感嘆道:諸葛公將不久於人世了。果不其然,蜀國丞相諸葛亮在當月就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太累了,蜀國政治、軍事他做到了親力親為,幾乎是事無鉅細,每天小至處理二十軍棍以上處罰這樣的小事,大至處理軍國大事。如此勞心費神,更是病上加病,怎不會油盡燈枯?(同時他還發明瞭機器人運糧,為軍隊發明連弩,真是操碎了心)

那為何會這樣?我們來讀讀著名的《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首先孔明先感激先主劉備知遇之恩,“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白帝城劉備託孤,諸葛亮接過重擔(真是亞歷山大),但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漢比起曹魏、孫吳實在是太弱了,國土小人口少,勉強做到偏安一隅,還要“北定中原 還於舊都”那就只能擼起袖子,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了。

完全可以組建團隊一起加油實現夢想啊!團隊到是組建了,可質量不高啊!廖化都做先鋒了!這是因為符合諸葛亮內心團隊成員標準的人找不到,他的標準太高了,與曹操惟才適用不同,孔明用人要求首先是與他自己同樣高度的道德思想標準(也許魏延就是思想道德不過關)其次是文化水平,最後才比專業才能,可能還有儀表儀態!試問天下之大這種人才好找嗎?

找不到那就將就用吧,好歹最後幾年還找到個姜維,可湊活用的結果就是,整個團隊都是執行式員工,缺乏創新型人才,沒有帥才,只要聽丞相的完成工作就行!這樣的團隊只會越來越弱,我都知道,臥龍先生看不透嗎?非也!因為壓力山大,因為時間緊迫,因為自知時日無多,只能咬牙向前!

油盡燈枯之時,丞相擺了七星陣續命,可偏偏被魏延無意踢滅一盞,含恨而終,也許這就是天道,續命本就是逆天而為,但縱觀諸葛亮一生何嘗不一直是逆天而為,連東風都借的到又怎看不透天下氣運已不在漢?

最後的時日,孤獨的身影站在五丈原,他想起赤壁,想起定軍山,想起落鳳坡,更想起白帝城,可我們始終不知他面朝成都還是長安?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殺殺人跳跳舞


題主,你好。“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個說法,表面諸葛亮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也暴露了蜀國在人才方面弱勢。三國時期,廖化算的是打滿全場的人物。在五虎上將和魏延等人相繼退場之後,蜀國再無名將,廖化的出場表面蜀國已經人才枯竭,這應該是諸葛亮的責任。但是也要考慮到當時的蜀國地窄人稀,人才儲備少,蜀國立國時間短等因素。所以說這是諸葛亮的責任,但也不全是。


風的節奏


一句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非常形象地道出了蜀漢政權後期人才缺乏的窘境。也隱隱含有對諸葛亮的指責,大有因諸葛亮的事必躬親才形成了這種局面。


致所以,有這種指責,和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形象的塑造有莫大的關係。在演義中,諸葛亮經常給主將們三個金囊,他們只需依計而行大事即成。似乎,主將們都是木偶,諸葛亮就是那個提線的人。事情真是那樣嗎?諸葛亮真的不知道愛惜,發現,培養人才嗎?事情遠非如此簡單,真如此,諸葛亮也就不會讓人稱頌千年了。

先說諸葛亮愛惜人才,龐統投到劉備旗下之初吋,劉備並沒有因他的鳳雛的大名而委以重任,只是把他放在了一個冷板凳上。諸葛亮知道後,趕忙給劉備去了一封信,說龐統是一個大才,絕非平庸之輩。

劉巴是一個管理型的人才,如果,沒有劉巴的出謀劃策,初定益州的劉備一吋半刻還真穩定不下財政的窘境。然而,劉巴投靠劉備卻非是主動,只是機緣巧合而己,再加上劉巴的個性也不招人喜歡,劉備心中很是討厭劉巴。在諸葛亮的勸說下,劉備才放棄了前嫌,委以重任。

魏延雖是劉備發掘的人才,但是,諸葛亮對他卻是愛護有加,每次北伐都委以先鋒重任,並沒有因他跋扈的個性而冷落他。


再話諸葛亮發現和培養人才,對於馬謖失街亭,人們往往是指責諸葛亮用人不當,其實人們忽略了諸葛亮的良苦用心。馬謖是個人才,諸葛亮正是想用一系列的鍛鍊來培養他成為一個全才,可惜,天不隨人意。

蔣琬是一個青年才俊,在諸葛亮的培養下一步步成為治國大才。

在諸葛亮執政期間,他對人才的渴望確實到了如飢似竭的程度,蓋因為,諸葛亮知道治理國家必須要有大量的人才。諸葛亮的這種行為是人所共知的。這也是為什麼,李嚴在獄中聽到諸葛亮去逝時,大哭一場鬱鬱而終的原因,因為他知道,只有諸葛亮才會因才而重新起用他。

至於,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和前期的一系列失誤有莫大的關係。荊州大敗,東三郡丟失,夷陵之戰的失敗,讓蜀漢政權的人才呈斷崖式下降,這種損失靠人力在短時間彌補回來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隨著時局的穩定,象前期那樣,非但君擇臣,臣也擇君的人才紅利期消失了,人才不流動了,就得靠自己培養,蜀漢政權統治的又是一個人口基數少,地處偏闢的國家,所以人才資源也就相對缺乏,給發掘人才帶來的困難不是一般的難。

人們常說,世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可是,如果,在沒有千里馬的情況下,伯樂又能如何呢?

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時,諸葛丞相己去逝多年了,這黑鍋不應該由他來背。


一葉小舟168521774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句話出處自不細說,在看過了各位答友的回答之後,我認為各位對此話的剖析只是停留在題主所問題在於諸葛亮身上,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我就仔細剖析,拋磚引玉,還望各位看官多多賜教。

如果從諸葛亮構建的後劉備時期的蜀國班子成員中,可以看出,這所有的安排,均是以諸葛亮自己的標準來尋求能夠輔佐少主的成員。這就導致了,蜀國後期即使有人才,也難以達到諸葛亮要求的標準。這固然是諸葛亮本人行事所致,“事必躬親,事無鉅細,”恨不得一人做了所有蜀國的事情,這在人才的培養上,確實是無形中堵塞了人才上行的通道,而且從“廖化做先鋒”來看,諸葛亮對於劉備時期保留下來的將領,還是相當器重,這是對資歷的認可,並不是對能力的認可。

最關鍵的一點,我想各位看官可能忽略了,即使其他的回答者也忽略了這麼一點,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蜀國將領後繼無人,僅僅是因為諸葛亮的行事風格麼?絕對不是,最大的原因正是在於蜀國的第二人才梯隊,在劉備夷陵之戰時,被劉備全部霍霍光了,夷陵之戰,劉備帶走了幾乎所有的新晉級人才,而把第一梯隊與諸葛亮留在了成都。

這包括程幾(ji)、張南、馮習、胡王沙摩柯、傅肜,間接損失黃權、史郃、龐林降魏,杜路、劉寧降吳,這些將領降敵均是萬般無奈之舉。還有一大將陳式,生死不明。這其中有一位重要的參謀也死於此次戰役,那就是參謀馬良,馬良此人能力絕對高於馬謖。

如果沒有這些將領的損失,蜀漢後期人才絕對能夠滿足諸葛亮北伐的將領所需,也不至於用一個徒有虛名的馬謖去守街亭,蜀國翻牌的機會不能說沒有,但至少還不會走到無人可用,廖化做先鋒的地步。當真是蜀中無大將,休怪諸葛亮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