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汉宣帝明知道“乱我汉家者,太子也”,最后还是把皇位留给刘奭,你怎么看这件事?

弋2016


汉宣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顶峰,称孝宣中兴。虽然把孝昭帝时期跟孝宣帝合称中兴,但主要功绩还是宣帝的。汉宣帝讲这段话是有原因的。太子刘奭是宣帝当皇帝之前跟许皇后所生。太子刘奭长大后宽厚而尊重儒术。当时宣帝任用大批法吏弹治天下。就是依法治国,重用法家。太子刘奭进谏:陛下用刑法太深,应该用儒生。宣帝大怒讲:国家有法律,我是以王霸二道交替使用。为何要专行仁政,效法周朝?何况儒生所学不能结合实际,喜欢以古博今,怎么能委以重任?宣帝于是叹息:乱我汉家者太子也。从此疏远太子而喜爱另一个儿子淮阳王。据汉书:曰:“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因为淮阳王喜欢法律,所以宣帝有另立太子的意图。汉宣帝是推行依法治国,而太子推行仁政。汉宣帝的意思是太子继位会推行仁政,这样会导致汉朝的衰落。但最汉宣帝也没有另立太子。我认为原因



报答许家:

宣帝年幼时养于掖庭。许广平也在此,并多加照顾。宣帝长大后,许广平把女儿许平君嫁给他。许平君封为皇后不久就让霍光毒死了。许平君跟宣帝共过患难,却未能享福。宣帝因许家恩情,没有另立太子。汉书:然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

不能再重演祖父的悲剧:

汉宣帝的祖父刘据是汉武帝的太子。因巫蛊之祸盖被人冤枉,不得已起兵,兵败自杀。父母遇害,曾祖母卫皇后自杀。宣帝当时出生不久,也下狱了。汉宣帝如果表露出要更换太子,那么其他皇子、大臣只会落井下石。自古以来因皇帝有另立打算,太子都难善终。

选定皇太孙为第三代天子:

皇太孙刘骜深得汉宣帝喜爱,名和字都是宣帝取的。字:太孙,可想而知宣帝对他的期望。汉书:宣帝爱之,字曰太孙,常置左右。俗话说隔代亲,帝王亦是如此。


小鸿哥


汉宣帝刘询的太子叫刘奭(shi四),刘奭生于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也就是汉宣帝即位的那一年,刘奭是刘宣帝的长子,他的生母是汉宣帝的原配许平君。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是掖庭当差的,刘宣帝是在掖庭长大的。

当时的掖庭令叫张贺,张贺是汉宣帝的祖父刘据的家吏,所以张贺对汉宣帝十分的照顾。刘询成年后,张贺打算把自己的孙女嫁给刘询,张贺的弟弟张安世此时是右将军,与霍光一起辅佐汉昭帝。

张安世听到加张贺这个打算之后,生气的说:刘询是卫太子刘据的后代,能够被免罪做一个普通平民就算不错了,你还是打消息把你孙女嫁给他的想法吧。张贺没办法,这个事情就不在提了。

而此时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也到了嫁人的年纪,长得也还不错。张贺就去找许广汉说:刘询现在虽然地位不高,但以后可能能当关内侯,你把你女儿嫁给他吧。许广汉就同意了,许广汉的妻子听说之后很生气,但没办法,许广汉主意已定。

于是在公元前75年,许平君和刘询就成亲了。刘询即位后,得立皇后了,霍光有个女儿叫霍成君,大家都认为应该立霍成君为皇后。汉宣帝下诏书说,要寻找他以前的一把宝剑,大家就知道汉宣帝的想法了,“糟糠之妻不可弃”。

这个就是著名的故剑情深的故事了,许平君最终被立为皇后。而霍光的夫人霍显还是想让她的女儿霍成君能当上皇后,公元前72年,许平君再次怀孕,霍显买通了女医淳于衍,害死了许平君。而霍成君在公元前70年,被立为皇后。

刘奭是在公元前67年被立为太子的,而刘奭这个人“柔仁好儒”,而刘询比较重用法家,刘奭有一次跟刘询说:陛下有时候刑罚太重了,应该多重用一些儒生。

刘询一听就生气了,他说治理国家应该要王道与霸道兼用之,怎么可以用那些儒生呢?说完之后感叹的说,乱我家的,就是太子你呀。刘询有几次想废黜刘奭的太子之位,但都想到了已去世的许平君,一直不忍心。


历史简单说


汉宣帝批评刘奭,是父亲关心儿子,希望刘奭能走“正道”,不要误入歧途。批评他,不代表汉宣帝就不想传位给他。事实上,汉宣帝对刘奭是非常关爱的。



众所周知,汉宣帝刘洵虽然头顶着一个汉武帝曾皇孙的高贵身份,但他其实从小就生活得很凄凉。

在刘洵17岁的时候,大将军张安世的哥哥张贺曾想把孙女许配给他,结果张安世考虑到汉昭帝年轻有为,不宜过分巴结刘洵,就怒斥张贺道:“他是罪人卫太子之后,有幸能得到一个平民衣食就算不错了。嫁女儿给他的这件事不要再提了!”

曾孙乃卫太子后也,幸得以庶人衣食县官,足矣,勿复言予女事!——《汉书》

看见弟弟为此事发怒,身为哥哥的张贺也就不敢再提此事。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汉宣帝从小丧父丧母,生长于民间,吃过不少苦,也受到过不少歧视。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对于刘洵这种落魄之人来说,他对生活的要求不可能太高,有个人能在他最需要照顾,最需要关爱的时候出现,关心他并爱护他,这个人就必然是他的命中贵人,是他一辈子都必须要好好照顾的至亲。

张贺的小孙女本来有这个机遇,但是张贺迫于压力放弃了。于是张贺把这个机遇送给了好朋友许广汉。(张贺后来也得到了汉宣帝的政治报答,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

公元前75年,经张贺的推荐,许广汉把只有15岁的女儿许平君嫁给了当时还是破落户的汉宣帝刘洵。成婚的第二年,许平君为刘洵生下了刘奭。

一个去年还没人愿意嫁的落魄之人,今年就居然娶了媳妇,并且还有了儿子,这个人的幸福感是想必不需要用言语来形容的。而他对儿子的疼爱,想必也是不需要用言语来形容的。

同样是刘奭出身的这一年,汉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被霍光废黜。霍光看上了刘洵,于是破落户刘洵就幸运的被霍光推举为了大汉的第十位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刘洵并没有忘了结发妻子许平君。在他的竭力争取之下,许平君挤掉了霍光的女儿霍平君,荣登皇后宝座。

然而,尽管刘洵一心要保护妻儿,但仍然架不住歹人的暗害。在刘奭三岁的时候,母亲许平君被毒杀。

对于许平君的死,史书上肯定不会详细记录宣帝当时内心是有多么的悲痛。但是从宣帝后来对许平君的追思来看,他的内心是十分内疚和悲痛的。结发妻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走了,留下了年仅三岁的儿子刘奭。宣帝在余下的时间里,必然会把对妻子的爱也一并加在刘奭的身上。

所以说,宣帝怎么可能不传位给刘奭呢?他如果这么绝情,哪里对得起许平君?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宣帝逐步收回了霍氏一族的权力。第二年,刘奭被宣帝立为皇太子,当时他只有8岁。

随着刘奭的慢慢长大,他和宣帝之间也渐渐产生了分歧。这是没妈的孩子和丧妻的父亲必然会产生矛盾。因为父子之间缺少一个贤妻良母式的缓冲人。

当时的宣帝主张“外儒内法”,表面上对儒学非常重视,但其实骨子里更重用主张法家思想的人。而刘奭在成长过程中,只学到了父亲治国思想的皮毛,没学到精髓,导致他的政治主张更倾向于“柔仁好儒”。

在不懂政治的人看来,“外儒内法”和“柔仁好儒”没啥区别呀,不都是用儒生么?

其实,这个区别真的很大。

汉宣帝在位时,因为他的太爷爷,也就是汉武帝留下的财政窟窿实在太大了。他打了一辈子的仗,匈奴是被打垮了,可文景二帝留下来的家产也被他败的差不多了,到了武帝晚年,汉室濒临崩溃。


在这样糟糕的大环境下,汉朝需要罢兵,需要修养生息。所以昭帝和宣帝在位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战争,着重于修复民生,提倡儒家学说,缓解社矛盾。

这时的仁义道德,不仅仅是宣传工具,而且也是指导方针,国家利益决定了统治者必须适用于仁义道德。

可到了汉宣帝晚年,儒家势力开始坐大。汉宣帝作为一代明君圣主,自然是不能看着儒家坐大的。于是,他开始使用了帝王术,大力提拔法家人才,力图用法家削弱儒家一家独大的局势。到了这个时候,汉宣帝开始铁面无情,甚至是极端刻薄。士大夫如果敢挑战他的皇帝权威,他必然是一个不留,格杀勿论。

然而,汉宣帝的心思,刘奭偏偏就不懂。他认为祖宗能得江山,自己父亲能如此幸运的得到皇位,都是因为仁义,因为民心。所以他对宣帝打压儒生的行为有意见,跳出来批评宣帝“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父皇你杀人太多了,应以道德治国,多用儒生)

能摊上刘奭这么一个“天真”的儿子,换你是宣帝,你当时能说什么?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父亲听了儿子这话,必然是要发怒的!毕竟我辛苦背黑锅,我图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给你铺平道路。你现在不揣冒昧的批评我,让我怎能不痛心?

于是,宣帝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我们汉朝有自己的治国制度,霸道跟王道并用实行,不能单纯只用道德教化治国。你让我实行周朝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可是周朝真有那么好吗?周朝那么好,它怎么就亡了呢?

教育完儿子,宣帝越想越感到万分痛心,自己倾心教育的儿子、太子、继承人,居然读书读傻了。随后,宣帝说了一句话:乱我家者,太子也!

了解了前因后果再来看汉宣帝和刘奭,其实就能发现,当时汉宣帝说这话,不代表他想废了刘奭,他只是对刘奭的那种酸腐思想感到悲哀和费解。父亲如果骂儿子,这代表父亲还关心儿子。如果当爹的都懒得教训儿子了,那才代表父亲对儿子失望透顶。

刘奭被汉宣帝骂了一顿后,有所领悟,使宣帝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再加上宣帝经常感叹许平君对他的恩情以及刘奭幼年丧母,缺乏母亲的关爱。所以,即便宣帝认为次子刘钦更适合继位,他一样依然是坚定的传位给了刘奭。

公元前49年,宣帝去世,太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



汉宣帝去世1400多年后,中原大地出现了一个比他更爱老婆,更爱儿子的护妻狂魔兼护子狂魔,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在位时,太子朱标稳得一批,没人能动摇朱标的储君之位。他就为了太子这个位置而生的。

朱标是,刘奭也是。


Mer86


汉宣帝说这个话的时候是这样的,当时他立的太子刘奭,看到汉宣帝重用法家人物,用严厉的刑罚处置大臣。当时有两个大臣杨恽、盖宽饶对汉宣帝有“刺讥辞语”,因此汉宣帝就把他们杀害。刘奭很担心,就劝他爹说:“陛下你的刑罚用得太重了,应该多重用儒生,实施仁政。”汉宣帝听了大怒:“你懂什么?咱们汉家的制度就是霸道与王道一起用,才能安天下。如果只实行周朝那样的所谓‘德政’,怎么行?(意思是周朝因此搞得四分五裂)。咱们也不能单纯用儒生。那些儒生只晓得厚古薄今,连‘名实’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够治理天下?”

(汉宣帝)

汉宣帝说到激愤处,甚至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并没有说错。后来刘奭(汉元帝)上台后,柔仁好儒,结果造成大臣们坐大,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势力相互争斗厮杀,汉元帝却控制不了局势,汉朝因此从汉元帝开始走向衰败,而外戚、儒臣、宦官的这种争斗,一直延续到整个西汉灭国。

既然汉宣帝已经很瞧不上他的太子了,为什么不废了他另立一个人,还要继续把皇位传给他呢?

其实,汉宣帝当时并不是没有合适的人选。第一个皇后许平君被毒死,第二个皇后霍成君自杀以后,汉宣帝特别宠幸一个张婕妤。这个张婕妤生了个儿子叫刘钦。刘钦在性格上非常像汉宣帝,史书记载:“宪王(刘钦)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汉宣帝甚至直截了当地称赞他道:“真我子也!”

既然如此,汉宣帝为什么不改立刘钦为继承人呢?

其实,汉宣帝并不是没有想过,他多次动了要改立刘钦为太子的念头。最后没有立,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太子起于微细,上少依倚许氏,及即位而许后以杀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许平君)

这段话说的是,汉宣帝不忍。

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是汉宣帝和许皇后生的。汉宣帝和许皇后(许平君)结婚的时候,汉宣帝还在监狱里,两人可以说是患难夫妻。当汉宣帝当了皇帝以后,霍光和他的老婆霍显想立自己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但是汉宣帝不愿意丢了患难夫妻,下诏说要寻找自己落难时期的那口旧宝剑。大臣们心领神会才推荐许平君为皇后。但是后来,当许皇后再度怀孕的时候,霍显派医生下毒把她毒死了,霍成君如愿以偿当了皇后。

正因为如此,汉宣帝才不忍心废黜刘奭的太子之位。不废黜刘奭,也就是对他患难夫妻许平君最大的纪念和安慰。

汉宣帝是如果处理他最喜欢的那个儿子刘钦呢?对此,史书上也有一段记载:“上以故丞相韦贤子玄成阳狂让侯兄,经明行高,称于朝廷,乃召拜玄成为淮阳中尉,欲感谕宪王,辅以推让之臣,由是太子遂安。”

(汉元帝)

也就是说,已故丞相韦贤有个儿子韦玄成,这个人很贤明。韦贤去世以后,为把侯爵让给自己的兄长,他装自己发了疯。直到兄长成功袭爵后,他才恢复正常。这件事在朝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大家都称颂韦玄成。于是,汉宣帝便让韦玄成辅佐刘钦,希望能够感化刘钦,让他安心做一个贤王。

应该说,汉宣帝的这个目的是达到了的,刘钦一生并没有实质性的造反之举。后来,连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也比较尊敬他。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奭(shì),是汉宣帝刘询与结发妻子许平君所生之子,汉宣帝对于这位曾经的患难妻子很是敬重。

公元前74年,许平君生下刘奭。刘奭出生几个月后,其父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

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没有能持续多久,掌权的大将军霍光之妻想让自己女儿成为皇后,于是在公元前71年,霍显派女御医淳于衍在许皇后的滋补汤药中加入孕产妇禁服的一味中药——生附子,毒杀许皇后。可怜许平君去世时年仅19岁,可怜的刘奭才4岁。

许平君的死让重情重义的汉宣帝痛心不已,而对于幼年丧母的刘奭,刘询也是加倍怜惜。

公元前66年,汉宣帝一举将意图谋反的霍家子弟及其余党一网打尽,将参与叛乱者处以极刑:霍光的儿子霍禹被腰斩,霍皇后被废,霍光的妻子霍显和其他子女均被斩首,许平君大仇得报。

相比于父亲的雄才大略,成长于深宫之中的刘奭性格柔弱,汉宣帝也是知道性子柔弱的刘奭并不能完全担起皇帝的责任。

但是出于对于结发妻子的思念,他还是让刘奭继承了大统。

也许,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不幸的;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汉宣帝绝对是慈父和模范丈夫,也许在九泉之下,刘询可以欣慰的对许平君说:看,我们的儿子当上皇帝了。


古今众谈


首先要明确汉宣帝说这句话的前提、意境,这才能更好的理解他所表达的意思。话说有一次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奭陪汉宣帝刘病已吃饭时,他对汉宣帝劝谏道:您使用刑罚太严重了,应该多用儒生治理天下。汉宣帝一听知道太子柔仁好儒,也是一番好意,但身为帝王的汉宣帝却知道,治理天下只有宽松没有严峻刑罚是治理不好的,因此他决定以此事为由头来指导一下自己的儿子,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外儒内法)。就是说治理天下要严与宽松相结合,不应该偏向某一方面,不然容易走向极端。

可惜当时身为太子的刘奭并不能理解这句话,汉宣帝看着自己的儿子,叹息的说道:乱我汉家者,太子也!其意就是你若是一直都不能真正理解我所说的那就话,也许以后汉朝衰败,就是从你开始了。

汉宣帝说这句话本是无心之言,是想以此鞭策自己的儿子,没想到真的一语成戳,后人就以此句来反推,诋毁汉宣帝明知道太子刘奭不行还立他为继承人,这就有点马后炮的嫌疑了。

从另一方面说汉宣帝为什么要在5个儿子中选择刘奭呢?相信了解汉宣帝的应该知道关于他的一个典故那就是故剑情深,汉宣帝未发迹之时,他的首任妻子许平君对他不离不弃,所以汉宣帝登基以后,不顾群臣反对执意立许平君为后。可惜许平君在后位上没呆多久就被人害死,怀着对许平君的愧疚,汉宣帝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了刘奭身上,另外刘奭在太子位置上也没犯什么过错,自然汉宣帝也没理由替换他了。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自古皇帝立嗣和废嗣都是大事,没有非废不可的原因,不会轻易废黜太子,废的不止是一个人,而是一帮人,领头的换了,下面一帮人都要大换血,太子位一空出来就会引起兄弟相残的流血事件,汉宣帝从小吃过很多苦,他深知这其中的道理,只要刘奭没大错,宣帝是不会轻易换的,但最主要还是看到许平君的面子上,中间也出了些小插曲,差点给换了太子。

平民之子刘奭

宣帝准备立刘奭为太子时,霍光的老婆霍显说刘奭是宣帝还没做皇帝时在民间生的孩子,没资格立太子,怕她女儿生的孩子做不了太子,可是她的女儿霍成君一直读没有孩子,不知道是宣帝有意为之还是霍成君自己的肚子不争气。

刘奭是宣帝在民间时跟许平君生的第一个孩子,那时宣帝很穷,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落魄皇孙的身份,到了年龄要婚配时,没女子愿意嫁给他,许平君虽是父母做主嫁给他,但婚后从没嫌弃他,夫妻感情很好,第二年就生了刘奭。

宣帝继位后就立许平君为皇后,没过几年被霍光老婆派人下药毒死了,死时才18岁,宣帝很悲伤,虽有怀疑是霍家干的,但苦于没有证据,霍家实力强大,不敢硬来,只得先作罢,后霍成君进宫做了皇后,霍家如愿以偿。

霍成君一直没孩子,宣帝立许平君儿子刘奭为太子,为保太子安全,每次实物都要给保姆尝吃后才给太子吃,至此霍家毒害太子没成功。后霍家毒杀许皇后之事渐渐暴露,准备造反,被宣帝预先知道,霍家一族被铲除,霍成君被废。

乱我家者,太子也

刘奭生性懦弱,史书说他柔仁好儒,平时他看到父亲动不动就用刑罚惩治下属,很不以为然,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仅仅因为“刺讥辞语”就被杀害,刘奭想替他们鸣不平,有次陪父亲吃饭时,刘奭就婉转的说“陛下使用刑法有点过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施行儒术”。

宣帝大怒,说汉家自有汉家制度,本来就是王霸兼施,恩威并用,只一味施行仁德,这天下还怎么治理,突然间就觉的太子太过柔仁,这天下交给他恐有危险,所以长叹一声“乱我家者,太子也”。

霍成君被废后,宣帝宠幸一位张婕妤,这位张婕妤生了个儿子刘钦,宣帝很喜欢,常感叹,这才真是我的儿子,一度有想立刘钦为太子的想法,可是一想到许平君跟他相识于微,后来也没享几年福就死了,太子早早没了母亲的疼爱,不忍心废黜,再说太子也无大过。

宣帝怕刘奭继位后,刘钦造反,特意给他找了个德行高的人韦玄成去辅佐他,韦玄成曾为了把爵位让个哥哥自己装疯,直到哥哥继承爵位,他才好了,宣帝想以此人来感化儿子刘钦,这点上说明宣帝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同时没有武帝的决绝


如果换做刘钦做皇帝,东汉将变成什么样也未可知,前期的廉政不代表后期的清明,武帝虽决绝,但他后期还是被蒙蔽了心智,如果是太子据做皇帝,就不会有昭帝,也就没有宣帝刘病已,刘病已对汉朝的贡献不比武帝少,人心随时都会变化,尤其皇帝做的时间长了,刘病已如若不是从小受的苦,在民间呆的时间长了,也不定有后来的作为。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是福是祸相互依存,这个朝代不行,必定有新的朝代取替。皇帝也是人,情在当时,要顾全的事情太多,谁能知道以后会是什么样。在自己的任期内把国家治理好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史料未及】,欢迎留言,讨论,一起探讨历史人物,事件

史料未及尔


要了解一件事的来龙去脉,首先要了解当事人的前世今生。

汉宣帝刘病已(刘询),汉武帝的曾孙,他爷爷是戾太子刘据,因“巫蛊案”死于亲爹汉武帝之手,刘病己受到牵连,满月不久被投入大牢,几年后汉武帝将其释放,安置在掖庭,从法统上承认了刘病己的皇家身份。

昭帝刘弗陵死后无子,大将军霍光为便于控制,将无根的刘病已立为大汉新君,是为汉宣帝。从囚犯到天子,汉宣帝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封建王朝中间阶段冒出来的平民皇帝。

霍光当时就是无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实的皇帝,刘询只是一个牌位而已。

汉宣帝即位后“诏求微时故剑”,将平民之妻许平君册立为皇后,霍光的之妻霍显派御医把许皇后毒死,此事在宣帝的心里埋下了巨大的仇恨,后来霍家灭族,和此事不无关系。

宣帝隐忍不发,强颜欢笑,册立霍光之女为后,每天战战兢兢,仰霍家鼻而息,口口声声称霍光为自己的“再世恩人”,嘱咐众臣事事先报霍光,再奏于他,当霍光假意上奏要还政于君时,宣帝回绝,明确表示非常信任霍光,唯恐一事不成,万劫不复。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宣帝以雷霆手段,拿下霍家,才算敢长出一口气。

汉宣帝正式掌权后,政治上平乱定鼎、整饬吏治;军事上降服匈、囊括西域;经济上调整经策,整顿工商;抑制兼并,轻徭薄赋;文化上整理经典、颁行《史记》,形成了『孝宣中兴』。

汉宣帝执行自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的“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名士杨恽、盖宽饶对汉宣帝有“刺讥辞语”,因而被杀,太子刘奭认为用法过度,就劝说:“陛下你的刑罚用得太重了,应该多重用儒生,实施仁政。”汉宣帝却反驳他柔弱和宽容,让给一些反对势力有机可乘,最后感叹了一句“乱我汉家者,太子也!”

宣帝自小蹲过监狱,生活在掖庭,后又流落民间,在霍光专权下苟且偷生,为了权力、利益勾心斗角、你死我活。所以汉宣帝的执政理念是严刑峻法,违法必究。

刘奭自小生活在温室,地位尊崇、自然是天是蓝的,水是清的,人是善良的,世界是美好,自小受到“独尊儒术”的社会风气熏习,对人心的险恶更是知之甚少。他对政治斗争的残酷血腥没有直观的认识。

这就是代沟。

既然刘奭不合格,为什么不更换太子呢?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已成为制度,“太子稳,国家稳”,况且秦始皇换胡亥,秦朝二世而亡;先祖刘邦欲太子刘盈不成,反使宠妃戚姬被“人彘”,儿子刘如意被毒死。自己就直接说换太子的受害者,这种伤痛,终生难忘,这些惨痛教训,殷鉴不远。

史书有载:“太子起于微细,上少依倚许氏,及即位而许后以杀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汉宣帝与许平君本是青梅竹马,患难夫妻,宣帝本意立许氏为后,共享荣华,以报当初不离不弃之恩,不想弄巧成拙,反而丢了性命。

在宣帝心中,许平君永远是心中的唯一,后来的那些女人只能是“女人”而已!所以他才在霍皇后儿子出生之前,正式册立8岁的刘奭为皇太子,就是为了制造既成事实,这是患难夫妻许平君最大的纪念和安慰,岂能轻易言废?

当初霍光专权时,宣帝暗中积蓄力量,曾对许家暗中封以高官,现在已成为一股主要力量,另一方刘奭位居太子之位上近二十年,围绕在他身边的各种势力已非常庞大,如若废黜太子,势必引起许家的反弹,利益集团的反扑,或许会再次引发“巫蛊之祸”,血流成河。

宣帝心怀侥幸,留下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等人辅佐汉元帝,良臣遇到糊涂皇帝,三位大臣被宦官石显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种结果正如汉宣帝所料,汉元帝刘奭继位以后,重用儒家广施仁政,致使法度废弛,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势力相互争斗厮杀,皇权旁落,汉朝自此走向衰败,最终西汉王朝为权臣王莽一人所灭。


美丽青春您真痘


汉宣帝把位置留给太子,是必须的,一定的,从未悔改的。而“乱我汉家者,太子也。”这是这期间一个小小的波澜。

汉宣帝身世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重孙。其祖父就是卫太子。因为巫蛊之乱而死,满门遇害。

汉宣帝还是婴儿时,就进了监狱。

之后,流落民间,体察遍了人间疾苦,熟知人情冷暖。

十八岁,才被霍光迎立为皇帝。

可霍光是什么人?在他手上,立过三个皇帝,废掉了两个。而汉宣帝就是继汉武帝去世之后,合法且长久的坐上皇帝之位的第一人。

期间忍辱负重,看人脸色。作为皇帝的汉宣帝也并不舒服。对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再熟悉不过了。

那么是太子真的不适合做皇帝?

太子,就是后来的汉元帝。他是汉宣帝的患难妻子许平君留下的唯一骨肉。许平君早早去世,还是被霍光毒死的。对于太子,汉宣帝能忍心废掉吗?

况且,汉宣帝是遭受过当年巫蛊之祸的。那么乱都经历过了,再乱还能如何?而经过汉宣帝的治理,匈奴归降,设置安西都护府,铲除霍光集团。

又汉宣帝也做了补救工作,安排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共同辅佐太子,又为太子亲自挑选了贤良的皇后,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

这样的天下,交给太子,他能怎么乱?

相反的说,如果废了太子,会怎样?是

回头看,汉宣帝的祖父卫太子,就是作为被废的太子,自己才有了那么多遭遇。

再看当下,如果废掉太子,其他宗室就会虎视眈眈。必然使得政治基础不稳。

汉宣帝说这句话的背景

汉代讲究“儒法兼用”,实际执行“外儒内法”。说白了,表面提倡儒家的仁孝,实际上用法家的严刑峻法作为统治手段。

汉宣帝成长在民间。知道民间疾苦,也知道不服教化的刁民、恶霸,自然强调法制的重要性。

太子生长在宫廷(出生几个月,其父就成了皇帝),看到的、学到的自然都是汉家提倡的表面那一套。因此,太子劝说汉宣帝要用德政。

这是两个人所生长环境导致的。

汉宣帝对于太子的说法,无可奈何。你总不能把他发配去民间,让他再感受一下自己的遭遇吧?而对于其他皇子呢?还不是一样的生长环境?换了哪一个,都一样。

所以,汉宣帝说这话,也只是气头上的。

如果按照人情事理的推论,看作是普通父子的争吵,无非是两代人想法不同。最后把老头说急眼了,撇出来这么一句,话题就此打住。

这句话就如同普通人家的父亲经常撇出来的一句,“这个家早晚让你败光了”。但说完也就完了,牢骚一句而已。

况且,汉元帝也并非十足的坏蛋。只能说是个平常君主而已。后世的史家对于他的评价,最重的也无非是优柔寡断。

但最接近汉元帝年代的班固,则不乏溢美之词。


参习处


这个问题很奇怪,汉宣帝明知道“乱我汉家者,太子也”,最后还是把皇位留给刘奭,

其实并不是这样,汉宣帝这种说法,其实有点类似父亲教育儿子一样,对事不对人而言。


我们先来了解下汉宣帝为什么说这句话?

首先先谈谈汉宣帝有多厉害!!


西汉的皇帝,广为人知的除了汉高祖刘邦、文景之治外,最知名的恐怕就是汉武帝刘彻了,他开疆拓土,一举奠定了中国版图的雏形,但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代并非武帝时代,而是宣帝时代,宣帝,即刘病已,西汉史上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


那是因为武帝穷兵黩武,把从文帝以来无为而治积累的财富不说是踢干荡净,那也差不多了,武帝末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下《轮台诏》要求休养生息。

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轮台诏》

宣帝时期则不同,宣帝更讲究策略。

以常惠经营西域为例,他很懂得如何利用西域诸国的兵力,而不是每次都从国内调兵。

有次跟匈奴打仗,常惠本身就一光杆司令,却用汉朝的节杖调动了乌孙五万兵力大败匈奴。另一次攻打龟兹时,也是联合周边国家兵力,吓得龟兹不战而降。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通过外交手段调动他国兵力,这算是宣帝时期的明智之举了,不过这也应该算是沾了武帝的光,把西域诸国打怕了,他们才认可你。


宣帝有武治的同时,还有文治。武帝喜欢用酷吏,宣帝爱用循吏。所谓循吏,即老百姓口中的好官。


我们再来说说太子刘奭其人。为什么汉宣帝说他那么的话?


汉宣帝刘询的太子叫刘奭(shi四),刘奭生于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也就是汉宣帝即位的那一年,刘奭是刘宣帝的长子,他的生母是汉宣帝的原配许平君。


汉朝在汉武帝时代就奉行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思想。


所谓的“霸道”即指法家思想,“王道”即指儒家思想,另外又兼用其他如阴阳家、道家、纵横家等其它学说,谓“杂之”。

正因为有这种“霸王道杂之”思想,在汉武帝时代才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宣言,实际上可以看出在汉代我国还属于一个尚武的民族。而汉宣帝刘病己忠实的奉行了这一制度,然而被册立为太子的刘奭却和他展现出不同的政治思想。所以就劝告父亲汉宣帝放宽刑罚,施以仁政,其实刘奭的这个建议并没有错,但却并不为汉宣帝接受。

汉宣帝听了后很生气,除了重新给刘奭明确了汉朝治国理念——不是靠儒家思想,而是靠霸道和王道,还指出儒生:

“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

是不堪重用的。

汉宣帝从因为巫蛊之祸而坐牢,到重登皇位,再到诛灭霍氏一门大权独揽,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看人自然也就很准了,所以史书说他在批评完刘奭之后,感慨:


“乱我汉家者,太子也”


其实是就事论事的一句话,并不是对刘奭的不满,而是对刘奭治国之道的不满。事实上,刘奭是他最疼爱的儿子,因为这个孩子是他最喜欢的女人的孩子,而他的母亲却早早地死了。刘询有几次想废黜刘奭的太子之位,但都想到了已去世的许平君,一直不忍心。

我们再来看一下,汉宣帝的预言是不是变成了现实


公元前48年,刘奭即位,当政期间,因为生性懦弱,被宦官把持朝政,朝廷此时变成了宦官专政的情况,而这位汉宣帝引以为傲的儿子,在42岁时就死了,历史上,是不是被宦官害死的不得而知,但是,生性懦弱却是不争的事实。



总结:知子莫若父,看来汉宣帝的这预言,说对了。汉元帝刘奭继位以后,重用儒家广施仁政,致使法度废弛,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势力相互争斗厮杀,皇权旁落,汉朝自此走向衰败,最终西汉王朝为权臣王莽一人所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