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中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差异: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导读: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达伽马、麦哲伦以及哥伦布等航海家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以及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在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启了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不过就在欧洲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远在东方的大明王朝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开创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无论从船队数量还是航行里数,古代中国的航海实力都远超欧洲诸国,但是拥有强大航海实力的古代中国却走了一条完全区别于西方航海的道路。今天我们就从二者的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的角度阐述中西方大航海时代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差异: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大航海时代船队

一、中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发展差异

1、中西方航海发展时期对外政策与态度

欧洲航海家的“地理大发现”,彻底改变了全球版图的划分,从此相隔万里的地区被有组织、有意识的融合为一个有机体,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欧洲人对非洲、美洲以及亚洲的大肆掠夺与殖民。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殖民者攫取了大量的金银财富,而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黑奴贸易被美洲殖民者无情的推上了历史舞台。

16世纪时,由于巨额利润的诱惑,西方奴隶贩从欧洲本土装载廉价的布匹等物品抵达非洲,并与当地黑人部落首领进行以物易人的胁迫交易,获得大量黑人奴隶。掠夺而来的黑人奴隶将通过中央航路抵达美洲,开始他们暗无天日的劳作,而奴隶贩则满载贩卖而来的金银与美洲原材料重返欧洲本土。客观上讲,黑奴贸易的发展是西方大航海时代发展的产物,推动了欧洲原始资本的积累。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黑奴贸易不仅给非洲及其原住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使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遭到了种族灭绝式的屠杀。

中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差异: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贩卖黑奴

财富与原材料的诱惑使美洲原住民遭到了屠杀,廉价劳动力的利益使非洲原住民遭到大规模贩卖,“三角贸易”崛起的背后是史上规模最大的种族迁徙与灭绝。

中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差异: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殖民扩张及三角贸易地图

反观半个世纪前的明朝,郑和率船队从江苏太仓地区的刘家港起航,开启了第一次下西洋之行。与欧洲航海者不同的是,郑和下西洋并非出于对财富及土地的觊觎,更多的是进行外交往来,恩惠诸国,宣示大明王朝的国威。

中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差异: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郑和下西洋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永乐三年六月)己卯,遣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并赐诸国王金织文绮彩绢各有差。”

相比欧洲航海者在美洲的种族屠杀与非洲的黑奴贸易,郑和的七下西洋不但未征伐破坏沿途各国,反而还积极解决当地匪患海盗问题,如生擒盘踞马六甲海峡的海盗集团头目陈祖义。不仅如此,郑和一行还和平介入各国政治问题,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平息各国争端,缓解当地矛盾,以达到海内外诸国和平共处的目标。

中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差异: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初,和至旧港,遇祖义等,遣人招谕之。祖义降诈,降而潜谋,要却官军。和等觉之,整兵堤备。祖义率众来劫,和出兵与战,祖义大败。杀贼党五千余人,烧贼船十艘,获其七艘及伪铜印二颗,生擒祖义等三人。”

中西方在15世纪的航海发展史虽仅隔半个世纪,但却是褒贬立判。不过相对于欧洲航海事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古代中国的航海史却再次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

2、中西方大航海时代的两极分化式发展

随着大航海时代进程的发展,欧洲航海事业完全脱胎为海外殖民计划,继而导致欧洲航海事业由民间交易行为转为政府殖民行为,其中初期以西班牙与葡萄牙争夺海外殖民地最为激烈。

最先兴起殖民浪潮的葡萄牙视全球尚未占领的地方为自己的私有殖民地,但是西班牙航海家的发现,使得西班牙迅速崛起为新的殖民大国,严重触碰了葡萄牙的利益。因此二者的关系势同水火,大有刀兵相向之势。关键时刻,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中间调停,提出“教皇子午线”的方案,即“双方以子午线为界,线西归属西班牙,线东归属葡萄牙”。

中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差异: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教皇子午线划分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欧洲航海史的发展主要围绕着商线的开辟与殖民的掠夺展开,因此利己性的特征尤为强烈。但是同样是远涉重洋,古代中国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相对于欧洲诸国借助航海技术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同时期的古代中国虽然在内陆进行了大量的领土争夺战,但对海外基本采取不侵略的方针,甚至对本国实行严厉的海禁或者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时期,中国拥有着广阔的海岸线以及先进的航海技术,而且显著的季风气候也为海上航行提供了动力保障,但是随着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结束,古代中国几乎再无大规模航海出行的记录,反而间断的实行起了海禁政策。据相关数据统计,明代禁海时期约占四分之三,而开海时期仅占四分之一。海禁政策的实行导致明朝航海技术遭到废弛,使中国逐渐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绝了对外交流。

清朝建立后,清廷对海外依旧采取严厉的禁海政策,甚至“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并强行使沿海居民内迁,限制对外贸易等。明清两朝的海外政策,不仅从国家层面上断绝了对外扩张的可能,也使民间难以形成有效的海外贸易。

大航海时代,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海外发展方式与政策究竟因何原因导致,为何拥有先进航海技术以及强大国力的古代中国不进行海外扩张与殖民,相反后来居上的欧洲航海家却开启了全球殖民的浪潮?

二、中西方大航海时代发展差异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中西方在大航海时代的发展差异是两种不同文明同时期发展的必然,而这两种文明之间的不同又恰恰是建立在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差异的基础上。

1、地理环境差异对中西方大航海时代发展的影响

地理阻隔下的西方文明生存之路

地理环境的限制: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文明发源地希腊的地理位置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海洋资源尤为丰富,但是由于地中海地区山岭环绕,陆地几乎被阻隔成小的地理单元,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农业体系。

中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差异: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古希腊文明

古言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于地中海的海上交通便利,古希腊城邦通过频繁的商业互换来满足自身的物资需要,所以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工商业文明的基础之上。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场与原材料的需求日益扩大,因此带动了西方殖民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但是限制于当时的航海技术,古希腊城邦的殖民范围也仅限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马格里布地区、亚平宁半岛等。

从西方文明的起源来看,西方文明天生就带有殖民主义色彩,大航海时代只是西方殖民历史的又一发展阶段。

贸易枢纽的切断: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东西方交流的繁盛时期,但由于14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东西方贸易商路被地中海沿岸强国所把控,原有的互商模式遭到破坏。居于欧洲西海岸的诸国遭遇严重的贸易危机,但自身并无实力与地中海强国一较高下,因此只能另寻海上航线,以恢复正常贸易往来。

中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差异: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奥斯曼帝国势力范围

从历史进程来看,陆路枢纽的破坏,使得西欧诸国只能开辟新的海上航线,由此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封闭地缘环境下的东方自给自足模式

农耕区的客观承载力:相对于古希腊文明的小国寡民,古代中国无论处于分裂还是一统阶段,辽阔的幅员都为国家发展提供了连片的农耕区,而由于季风气候的滋润,黄河长江流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土地承载能力。因此客观上讲,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不存在因生存原因进行海外扩张的刚性需求。

西域地区的枢纽作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源源不断的西域马匹、作物、财富被输送到中原地区。即使某些特定历史阶段,西域摆脱中原王朝的控制,但是二者之间巨大的发展差异,使西域诸国不得不通过互市的方式进行交换生活必需品。因此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原王朝的强大优势,使连接西域的陆路交通枢纽保持长久的畅通。

中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差异: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

附属环绕的海上弱邻环境:严格意义上讲,葡萄牙、西班牙王国的航路开辟之旅是由于强邻政权下的无奈之选。但是环顾古代中国的海外四邻,尊崇中原王朝为正统的古朝鲜,遣使来华求学的古代日本以及盛产农产品的东南亚等。

对于古代中国而言,海外诸国皆是我邦藩属之国,朝贡体系下的对外关系,使古代中国既无海外扩张之需,更无扩张之利可图。

通过对中西方所处地理环境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优势明显高于西方,因此强大的优越感使古代中国逐渐形成封闭式的自我发展战略,而处于恶劣地理环境的西方诸国只能依靠海外扩张维持基本的生存所需,由此决定了大航海时代西方殖民体系的发展。

2、意识形态差异对中西方大航海时代发展的影响

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的推动作用

14世纪到16世纪的西方兴起了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其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打破了原有的封建主义束缚,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存在,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科学及思想条件。

西方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使西方文明走出了古典社会的死胡同,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激发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与追逐,唤醒了西方对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推动了西方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发展。

东方儒理学说的人性压制

传统儒家思想一直占据历代封建王朝的主导地位,而儒家学说讲究“仁义礼智信”,因此奉行儒家学说的古代上层统治者,必是讲究以德服人,以礼教化整个社会群体,使其从思想上杜绝了殖民扩张的可能性。

此外,在传统儒学思想作用下,从上层统治者到底层老百姓都格外注重故土的观念,安土重迁的思想深深的植入了每一个人的心里。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明朝初年的人口迁徙,由于元末明初的连续战争,山东地区人口锐减,明朝廷只能许以丰厚的条件迁移山西百姓,但是由于对故土的留恋,明朝廷只能采用强硬手段捆绑山西百姓移民山东。留恋故土的情结使古代中国社会普遍缺少对外扩张的欲望,因此即使航海条件成熟的前提下,也无法产生海外扩张的内在动力。

研究完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我们再看一下程朱理学的后世教化意义 。产生于两宋时期的理学对后世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禁止了人的私欲,使超出人类基本欲望的思想遭到革除,因此大航海时代殖民扩张背后的贪欲是理学思想严格禁止的。

中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差异:地理位置与意识形态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孔子像

中西方意识形态背后的思想差异,使二者完全朝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讲究禁止私欲,一个追求世俗利益,这也导致了中西方对待大航海时代的不同态度。

结语

大航海时代是全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但是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意识形态,导致二者走向了迥异的发展道路。

无论地理环境还是意识形态的差异,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二者的生存结构方式。西方的地理环境使其只能依靠开辟海外航线寻求生存,而外向型的意识形态则又是地理环境作用与反作用下的必然发展状态。反观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肥沃的土地以及优越的气候条件注定了其长期农耕文明的走向,而后世逐渐形成的儒家理学思想更是依赖于千年来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因此古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更多的在于抑制激发人们过度追求利益的商品经济,保护传统的农业经济。

综合来说,大航海时代的发展不仅需要地理环境的外因,同时也需要意识形态的内在驱动作用,而西方劣势的地理环境与外向的意识形态都促使西方航海家冒险远涉重洋,发展海外殖民经济。但是古代中国良好的内外环境,使其缺少对外扩张的诱因,即使明朝时期产生先进的航海技术,也仅服务于中原王朝宣示国威,并无扩张殖民之意。

个人所见,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