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我們該如何評價“亡國之君”崇禎皇帝,亡國責任歸他承擔麼

客觀來說,崇禎皇帝絕對算得上一個好皇帝,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然而大明王朝雖然是在他手上消亡的,但其實更大的責任並不是他,明朝雖然亡於他手,但卻始於萬曆皇帝。正是由於萬曆皇帝的二十八年不早朝,導致皇權旁落,宦官亂政,才最終導致大明王朝迅速衰落的直接原因。而崇禎帝執政時期,對於後金,群臣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崇禎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模對後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

我們該如何評價“亡國之君”崇禎皇帝,亡國責任歸他承擔麼

崇禎畫像


崇禎帝與臣子的關係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後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於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儘管崇禎帝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帝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帝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監。 與此同時,崇禎帝雖屢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此外,在遼東戰局屢敗之時,不納周皇后遷都之諫而喪失了最後的機會;而從南明諸政權觀之,朱明皇室在滿清的背景下號召力依舊不容小覷。故而,崇禎帝儘管勤政,卻錯誤百出,不僅不可能中興明帝國,其亡國也幾乎是必然。

我們該如何評價“亡國之君”崇禎皇帝,亡國責任歸他承擔麼

餘少群版崇禎皇帝


崇禎帝的性格相當複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帝表現得極為機智,《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由於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後期的多數皇帝,崇禎帝治國救國的責任感與雄心強大許多,故史家對於崇禎帝普遍抱有同情,因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明朝並不缺少忠臣,也不缺少治國的良臣與禦敵的良將,但崇禎的兇暴與多疑、懈愎讓這些忠臣良將一個個成為刀下之鬼,而倖存的人只能選擇閉口不言。他本來是有機會的,本來他完全有可能成為大明的中興之主,但他失去了——這看來偶然,卻又必然。

我們該如何評價“亡國之君”崇禎皇帝,亡國責任歸他承擔麼

雖然崇禎帝的一生,都在 期盼著明朝能在他手中迎來“中興”,無奈前幾朝的積重難返,當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進攻,加上崇禎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剷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在眾大臣的吹捧下,崇禎帝高估了袁崇煥,誤信了袁崇煥“五年復遼”的大話,以傾國之力打造了一條寧錦防線,結果後金從蒙古繞了過來,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

我們該如何評價“亡國之君”崇禎皇帝,亡國責任歸他承擔麼


崇禎帝在中國曆朝歷代三百多位皇帝中,絕對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恆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汙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顯然,崇禎帝在做皇帝這一方面,雖然成績算不上優秀,但可以勉強算及格,算不上一個好皇帝,但又不能算作一個壞皇帝。畢竟他還曾奮發圖強力圖改變明王朝的命運,可以繼續延續下去,可惜大好時機早已錯過,一個朝代的滅亡是歷史選擇的結果,並非一個人的能力可以改變得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