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他憑一己之力,將我國納米研究推到世界頂級,最後的選擇有點可惜

頂級的學者,可遇而不可求。是在一個龐大的基礎上產生的小概率事件。任何一個頂級的學者,都可以說是上天賜予人間的瑰寶。正是這些頂級的科學家,推動了科學的進步,發展了人類的文明。

我國有這麼一位科學家,他憑藉一己之力,生生地把我國納米研究推到了世界先進行列。他的非晶完全晶化法的製備方法,具有工藝簡單、晶粒度易於控制、界面清潔且不含微孔洞等優點。目前已經成為了國際納米材料的三種主要製備方法之一。


他憑一己之力,將我國納米研究推到世界頂級,最後的選擇有點可惜

他就是盧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盧柯1965年出生,16歲的時候就以高過甘肅錄取線60多分的成績就讀於華東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學院)機械系,攻讀材料和熱處理專業。

本科畢業後考取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生,主攻方向依然是金屬材料和熱處理,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景唐教授。

碩士畢業後,他放棄了去日本留學的機會,依然留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並於次年獲得首屆“中國科學院院長獎”特別獎。


他憑一己之力,將我國納米研究推到世界頂級,最後的選擇有點可惜

1990年博士畢業後,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0年7月-1993年1月)、研究員(1993年1月-)、博士生導師(1995年1月-)。

1991年,公派至德國馬普學會金屬研究所做了2年高級訪問學者。並於1995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百人計劃是中國科學院啟動的一項高規格,高標準的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主要是從國外吸引和培養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


他憑一己之力,將我國納米研究推到世界頂級,最後的選擇有點可惜

嚴格說來,盧柯並不符合百人計劃的要求,他是公派的訪問學者,屬於本土培養的學者,並非需要引進的海外人才。

但他的成績卻毫不遜色。早在1990年,他就提出了一種製備納米金屬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

1994年,國際學術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請盧柯撰寫關於非晶完全晶化法的專題綜述,該製備方法成為當今國際納米材料的3種主要製備方法之一。該製備方法的確定,使中國的納米晶體研究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這個成績足以確立他青年學術帶頭人的地位。


他憑一己之力,將我國納米研究推到世界頂級,最後的選擇有點可惜

1998年,國際亞穩及納米材料年會(ISMANAM)授予盧柯ISMANAM金質獎章。1999年,當選為國際納米材料委員會,成為該委員會中唯一的中國籍委員。

2000年,盧柯課題組在實驗室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的“奇異”性能——納米金屬銅在室溫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沒有加工硬化效應,延伸率高達5100%。論文在《科學》上發表,這個特性,縮短了納米材料和實際應用的距離,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他憑一己之力,將我國納米研究推到世界頂級,最後的選擇有點可惜

2003年,發表在《科學》上的第二篇論文,將鐵表層的晶粒細化到納米尺度,從而為氮化處理更多種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被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憑藉著卓越的科研成果,盧柯在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年僅38歲。

2004年,《科學》刊登了他的第三篇論文,這次是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納米結構——納米孿晶。他們在納米孿晶銅中獲得超高強度和很高的導電率,這是在普通材料中難以獲得的性能組合。也在該年,他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5年,盧柯當選為德國科學院院士。


他憑一己之力,將我國納米研究推到世界頂級,最後的選擇有點可惜

一直到2014年,盧柯在納米材料的研究上不斷有新的突破,期中,每次在《科學》上發表的論文,都在業內引起足夠的重視。

毫無疑問,這是一位我國自主培養的頂級學者,其學術能力毋庸置疑。2018年,盧柯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然而誰也沒想到,這位天才的科學家進入了政界,2018年10月11日,遼寧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決定:任命盧柯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他憑一己之力,將我國納米研究推到世界頂級,最後的選擇有點可惜

很多人為這個選擇扼腕嘆息,從政,且是副省長的職位,必然牽涉他大量的精力。而一位政客容易培養,甚至可以批量培養,而一位頂級科學家卻是極難培養,甚至根本無法定向培養。

科學家從政,是一種人才的極大浪費。但無論如何,這是他自己的選擇,我們只能希望盧柯院士能在從政之餘,也別放棄他的學術研究,畢竟頂級的學者實在太難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