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誰最適合做太子?

尚宮女史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誰最適合做太子呢?李世民是他們的父親,最有發言權。李世民說:李恪最象他。甚至,在貞觀十七年,李治己被冊封為太子的情況,李世民仍有心立李恪為太子。因長孫無忌極力反對才作罷。可見李恪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可是,事情真是如此嗎?李世民的看法就一定準確嗎?



一,把一手好牌打爛的李承乾。

李承乾是嫡長子,這個得天獨後的條件是其它三人無論做何努力都爭取不到的,是天然的。李承乾起初在太子一位上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李淵死時,李世民在服喪期間,李承乾監國,其表現深得李世民讚揚。如果,李承乾能繼續下去,穩妥妥一個大唐天子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李承乾隨後的表現越來越差,先是瘋狂地喜歡上突厥的文化,還大言不慚地說要當一個突厥將軍。後是喜歡一個美男孩,同出同行,同起同臥。就是現在人說的同性戀。在感到太子位有不保的情況下,甚至想謀反。

也就是說,李承乾有當太子的能力,但卻被自己折騰飛了。

二,急不可待的李泰。

李泰很聰明,也有文才。其領衘而著的<>一書,深的太宗喜愛。開始時李泰走的步子很正確,也很正。李世民在對李承乾失望時,也確有意立李泰為太子。

可是,李泰太急不可待了,先是對李治用威脅的口氣嚇唬,後又對李世民記:如為太子,將來會殺了自己的孩子,傳位於李治。表現的太露骨太囂張,有此地無銀三百倆之嫌。

再一個,李泰身後是一批少壯派,杜如晦之弟,房玄齡之子等。這雖然很拉風,很激進,但也很危險。因為,這樣讓那些老臣心理很不舒服,很忌諱。雖是長孫無忌親我甥,但卻得不到他的支持,原因大概也有此吧。

三,身無一物的李恪。

李恪所有的優勢,就是李世民說的最象他了。這裡說的象,應該是指外表,心胸,氣質,謀略等方面。

然而,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不是嫡子。這也是李恪的最大劣勢。但是,李世民的喜歡是他的優勢,沒有利用好,也是他的遺憾了。

四,最懦弱的李治。


李治是這四個人中最不被看好的一個。雖然,李治六歲時就能搖頭晃腦地對孝解釋一通。然而,喜歡他的李世民也只是智嘆他將來會是個好臣子。在李世民心中,李治從來沒有和太子劃過等號。

在被冊封為太子以前的十六年間,李治沒有什麼過人的表現。給人的最好印象就是平淡。就是這種談然讓長孫無忌,儲遂良,李世勣站到了他的背後,成為李治最強大的靠山,讓英雄一世的李世民也不得不屈從。

其實,人們在談論他們的能力時,大多注意的是他們的聰明程度,學識的深淺,是否有其它過人之處,而忽視了他們如何認人賞識,賞識人又能讓人常久保持,什麼時候該展示自己的才能,什麼時候該展示什麼樣的才能的能力。這種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孔雀開屏是孔雀的特殊本領,是其它動物所沒有的。孔雀開屏也是美麗的,然而,如果,在臺風來臨時,一隻展示美麗的孔雀會是什麼下場呢?不言自明。

所以,這四個人都有當太子的能力,可以說不分伯仲。但是在把能力展示給人又讓人賞識這方面,李治做的最好,所以他笑到了最後


一葉小舟168521774


根據題目,單論這四個人的個人能力高低,不考慮其他因素,比如背景,嫡庶之分,看看他們做過的事,再看看當時人給他們的評價,就能估計出誰最適合當太子了。

↑李承乾有成為暴君的潛力↑

先說李承乾:

李承乾作為嫡長子,其母親又是李世民深愛且敬重的長孫皇后,可以肯定一點的是,他之所以當上太子,與他的能力無關。

那他的能力怎麼樣呢?並不怎麼樣!

李承乾的人品很差,頗有成為暴君的潛力,倘若他上位了,估計就是一個弱化版的楊廣,他沒有楊廣那番豪氣,但缺點比楊廣還嚴重。

楊廣好色是不假,但好歹只喜歡女人,可李承乾竟然還有孌童的癖好。在皇權體制下,皇帝是天下人的模範,要是“失德”,會引發一連串兇險的政治風險。

李承乾孌童的癖好,證明他有著荒唐的心理,更有不受世俗規範約束的恣意妄為,難怪李世民得知後幾乎氣死,立即就把李承乾喜歡的那位“稱心”給砍了。

李承乾還有個缺陷:缺乏反思自己的能力。這個能力對大人物而言,特別重要,因為他們的一念一舉,都是能夠觸發無數人的連鎖利益,事關天下。

↑李承乾極可能成為第二個楊廣↑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躋身明君行列,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他有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非常寶貴的一個能力,能夠幫助你糾正你的錯誤,李世民能夠屢戰屢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及時且清醒的觀察和反思當時的戰場。

對一位有著極強反思能力的優秀人物來說,世事如棋,他能夠舉一反三,見微知著。

可惜,李承乾沒有這個能力,他在老師告發他之後,不是想著改正錯誤,而是派殺手行刺老師;他在“稱心”死後,不反思自己的荒唐,不感念李世民對他的寬容,反而在後花園擺上靈堂,祭奠“稱心”,真是沒腦子。

一個沒腦子,心理歪曲的人物,其能力可想而知。

↑李泰才華出眾,編撰了《括地誌》↑

再說李泰:

此人其實是很有能力的,首先他能夠討好李世民,關鍵是,他長得一點也不像李世民,他是個大胖子,沒什麼軍事才華,但他的文學能力突出。

李泰還有一點,讓人們容易疏忽,其實他的政治能力也是很強的,到最後要不是心太急,差點就能成功當上太子了。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他奏請撰寫《括地誌》,這是一部具有高瞻遠矚眼光的傑出著作,堪稱地理學鉅著,其價值自然不言而喻,可惜的是,《括地誌》全書在南宋時期就亡佚了。

現存的一些書籍保留引用了《括地誌》一些條目,單只是這些條目,已經具備巨大的史料價值了。

這樣一本鉅著,編撰絕非易事,然而李泰能夠全盤統籌,組織人才,安排計劃,花費了四年時間編撰而成,共修書五百五十卷,堪稱才華卓越。

↑《括地誌》全書已經不存於世↑

李泰編寫這本書,當然有討好李世民的目的,但是要說他對這本書本身不感興趣,那也不可能,既然對這類地理山河之事如此感興趣,可以肯定的是,他當了皇帝也不錯。

只不過,他有點狠,有點虛偽,倘若他當了皇帝,恐怕李承乾和李治全都活不了了。

說到李治:

近年來許多文章都在吹捧李治,說是李治治理下的大唐,不但繁榮鼎盛,而且還完成了征服高句麗這樣的李世民都無法做到的功績。

↑李治治國堪稱牛人,文治武功圓滿↑

文治武功,李治全都實現了,他不但罷免過度的勞役,退還老百姓佔地,實現了“永徽之治”,更是能夠滅西突厥,滅百濟,滅高句麗。任何一個戰功,都遠超所謂“十全老人”乾隆的武功。

雖然李治身體太差,以及讓人詬病他分了太多權力給武則天,但實話實說,李治分權給武則天總比分權給太監好,而且他始終能夠壓制武則天,掌控朝局,絕非軟弱的“軟飯男”。

他唯一做錯的,恐怕就是低估了武則天的政治野心,他當然不敢相信武則天竟然會把兒子廢掉,自己搶兒子的權力——這也不能怪李治啊,之前歷史上沒有這樣的操作,他怎麼防備呢?

說到李恪:

很多網友都比較欣賞他(確定不是因為電視劇裡聶遠的顏值而粉的嗎?),但說實話,李世民雖然誇讚李恪“英果類我”,但他應該是被高估了。

↑李恪得到了李世民的極高評價,但無事實支撐↑

李恪歷史上記載的事蹟沒有什麼亮點可言,相比之下,李泰完成的功績比他多到不知哪去了,倒是李恪的黑點流傳了下來: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十月,因數次遊獵踩莊稼、太過擾民,李恪被侍御史柳範彈劾。

注意關鍵詞:“數次”!

可見他已有跋扈之相,而且真實情況應該比記載的更嚴重。《新唐書》中則記載到,李恪被彈劾的原因不是“擾民”,而是與乳母之子賭錢,但可信度較低。

被彈劾後,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並削減封戶三百戶,毫無疑問坐實了他的犯錯。

可以說,除了李世民的偏高了的評價,其他沒有任何事實能夠證明李恪適合當這個太子。

此外,大家想過沒有,李治為什麼就沒犯類似的錯誤?李治到底是在裝傻,低調逆襲,還是天然呆萌,人畜無害呢?

↑李治的成就絕非只靠運氣得來↑

倘若是前者,那麼李治的城府真是深不可測,或者是他舅舅長孫無忌教他的?可長孫無忌性格囂張,不知收斂,長孫皇后死前都不放心這個哥哥,長孫無忌能有這個水平教李治嗎?

綜上所述,李世民的兒子中,適合當太子的,當屬李泰和李治。能力最高的,毫無疑問是李治。他能夠實現文治武功,絕不是碰到好運氣而已,而是他智慧的深刻體現。


我見青史多嫵媚


就能力和太子地位而言,李泰最適合做太子。

首先說李承乾,是廢太子。也就是之前當過太子。但是此人能力一般,謀略不足,耳根子軟,沒有主見。所以在李世民出征時,這位太子監國,最後在侯君集等人的唆使下造反,真是愚蠢至極。

再說李恪,這個人的行事作風最像李世民了,很聰明,很能幹,很有謀略。奈何聰明反被聰明誤,太急於想當太子了,在李世民面前表現得太過了,愛出風頭,心胸狹窄,記仇,易怒,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現,更是當領導人的大忌。人們都說宰相肚裡要能撐船,那麼太子皇帝的肚裡要能撐起航母才對。所以李恪不符合。另外再提一點,就是李恪的出身問題了,李恪是李世民與隋朝公主生的孩子。大臣和皇帝都擔心李恪當上太子皇帝后會覆滅唐朝,重建隋朝。個人覺得,這一點有些多餘了,李恪如此聰明不會做這種不得人心,自掘墳墓的事情。

接著說李泰,這個人很優秀,聰明幹練,很有城府,也有功績,是在李承乾被廢后最有希望入主東宮的人。奈何這個人可能是喜歡獨打獨鬧吧,人際關係很差,唯一信任的大臣王圭卻是站在李恪那邊。所以對於李泰想當太子,並且經常有越禮行為,導致大臣經常投訴,李世民慢慢就疏遠他了。

最後說李治,排行第九,本來太子怎麼也輪不到他,只是他當時年紀小,還在深宮,沒什麼功績,表現得很謙卑軟弱。所以長孫無忌這批人為了自己私利,想長期控制朝政,就將這個軟柿子推上了太子之位。事後證明,李治也是一位稱職有功績的皇帝。只是在當時,不管是年齡,還是能力功績,都輪不上他當太子。完全是一幫大臣給推上去的。


十一在上海


當然是李治,雖然他成為太子,有陰差陽錯的嫌疑,是因為長孫無忌慫恿唐太宗立一個年幼而荏弱的太子,方便自己掌權。但是,長孫無忌運氣太好了,挑到了一個硬核的太子,為啥這麼說呢?


這個留到後面再表,先看看李承乾、李泰、李恪為啥不適合當太子。


首先,來看看李承乾的情況。按理說,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長子,如果他自己不作妖,皇位跑不了的。可是李承乾偏偏在長孫皇后去世之後,行動怪異,犯了很多皇家的忌諱。別說是皇太子,當王子都是很危險的。


李承乾因為腿疾,變得越來越不自信,性格也有點扭曲。還經常在東宮裡披頭散髮,穿突厥人的衣服,行突厥人的習俗。他這種怪異行徑,離出儲君之位越來越遠。後來因為謀反敗露,被拿下了。


即便沒有謀反這件事情,以李承乾後期的表現,早晚也會被擼下太子之位。作為未來的皇帝,李承乾的心理素質是不過硬的,他在母親長孫皇后去世後,一些列怪異的行為,註定無緣大寶之位。


其次,來看看李泰。他照樣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嫡子,因為特別有文學才華,很受父親寵愛。李泰有才,但是鋒芒畢露。他曾經對李世民說,如果立他為太子,他百年之後會殺了自己的兒子,傳位給弟弟李治。


剛開始,唐太宗李世民聽了這句話很感動,真地打算立李泰為儲君。後來經人提醒,就明白李泰不是真心話,弟弟和兒子孰輕孰重,用常理想就覺得不太可能殺子傳弟。李泰這句話演戲過頭了,李世民愛子心切,擔心立了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保不住了,才生出立年幼仁厚的李治為太子。


再次,來看看李恪。李恪被封為吳王,得到唐太宗親自蓋章:“吳王類我”。可是,除此之外,李恪沒啥政治本錢。


在李世民心目中,能當太子只有一個條件——必須是長孫皇后的嫡生子。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今少有的愛妻號皇帝。雖然他也挺好色的,在李元吉死後,幹出納弟媳為妃的事情。李恪就是他的弟媳楊妃生的孩子,可是,他最愛的還是嫡妻。


長孫皇后去世後,他曾經在宮中築高臺眺望昭陵,望著望著就哭了起來。後來被魏徵勸止,才拆了那個“思妻臺”。魏徵為啥勸他?按照封建社會的禮教正統,李世民該眺望哭親的是他父親李淵的獻陵,而不是葬著妻子的昭陵。



長孫皇后留下年幼的一子一女,李世民不放心宮妃教養,自己親自帶在身邊撫養。但凡李承乾和李泰要爭寵,就會把去世的母后搬出來,比賽誰做了什麼追思母親的事情,以博父皇歡心。


李恪或許什麼都好,但是不是嫡妻所生,娘是誰決定了他註定與太子無緣。


在李承乾和李泰奪嫡之爭白熱化時,看上去個性柔弱的李治悶聲發大財,撿了個大便宜。李世民為了保全三個兒子,所以下定決心立最無害的李治,擔心立了李泰,李承乾的命就不保了。


可是,李治孝順歸孝順,他或許個性溫和,但是他絕對不是沒有主見的軟骨頭。一些影視作品,把李治塑造成懼內平庸的皇帝,這其實跟歷史上的李治差很遠。對於李世民這樣強勢的皇帝,聰明如李泰,不懂得掩蓋自己的鋒芒,還是過不了關。可是看上去老老實實的李治,就讓李世民很放心。


這就是能當太子的基本功,鋒芒不外露,主意心中留。之所以說李治是個有主意的人,看看他娶武媚娘。他應該是在唐太宗的病榻前,在伺疾時跟武媚娘好上的,如果他真的是個老實頭,怎麼有膽子喜歡上還是父親妾室的武媚娘。還有,別忘了,大唐的疆域,就是在李治手上一步步走向巔峰。平高句麗的是李治一朝的事情,裴行儉借護送波斯王子回國為由,平定了突厥,也是在李治一朝。


很多人都以為李治柔弱,給了武則天上位的機會,認為他無力駕馭彪悍的妻子。其實,恰恰相反,李治的確很信任武則天,但是他扶持皇后的勢力,是為了跟朝中大臣抗衡。特別是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老臣,武則天不過是他覺得可以信任的政治盟友。


其實李治還活著的時候,武則天還是想當老實的。李治去世之後,培植自己勢力多年的武則天,才有機會篡奪李氏江山。李治唯一不適合當太子的地方,就是身體不好,命不長。他是外柔內剛的類型,無論心機謀略,不會比兩個哥哥差。


千夜看世界


當然是李治,不要被歷史書騙了,說什麼“仁懦”,這是個腹黑的扮豬吃老虎的主兒。單從政績上看吧,李治時代唐帝國版圖幾乎擴張到了極致,西收西域廣土地,勢力擴大到了中亞三斯坦,北上滅百濟,高句麗,完成了從隋文帝楊堅開始幾代帝王的夢想。

從朝廷內部來說,他剷除了關隴軍事集團這個操縱幾代王朝興衰的利益團體,壓制了千年世家山東士族的勢力,將皇權至於各大門閥世家之上,

人才上擺脫了對士族子弟的依賴,真正將從隋文帝時期開始的科舉發揚光大,使寒門士子真正獲得了出身的機會。

單純看這些功績,他就不愧為大帝的稱謂了,難得的是他治大國若怦小鮮,不但做到了前輩皇帝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偏偏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同樣的事情,隋煬帝楊廣乾的亡國身死,李世民也是舉步維艱,最終還是要吞下《氏族志》的苦果,結果,讓李世民死前放心不下的這位柔弱少年卻偏偏都做到了。

這絕不是一個糊塗,仁慈,軟弱無能的君王所能夠做到的,將功勞都歸於武則天也是牽強的,所以,李世民的那三個兒子如果即位,是不可能比李治做的更為出色的。

柔弱恰恰成了李治的保護色,使他能夠躲在暗處慢慢佈局,在關鍵時刻發起致命一擊。

李承乾廢了不說了,天天想著回到草原當狼主,也是醉了。

李恪雖然李世民認為“英果類己”,但是他的出身就決定了他登基國家必亂,倒不是他怎麼樣或者身上楊廣的額血脈起作用,是他不是長孫皇后的親生,不可能為當時關隴集團的首腦長孫無忌所接受。

李泰雖然是長孫後所出,但是和長孫無忌不親近,在和李承乾爭奪皇位時所表現出來的手段也不見高明,遠不如後來李治的作為那樣雲淡風輕。

綜上所述,李治恰恰是大唐帝國最合適的繼承人,沒有之一。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害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及他們的十個兒子,軟禁逼父親李淵退位,開了唐朝皇室自相殘殺的惡例,有了老子李世民作為壞榜樣,李世民的兒子們為了爭奪最高權力也勾心鬥角甚至試圖逼宮謀反。

至於李世民最重要的四個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誰適合做皇太子,當然是嫡長子李承乾。

一、天之驕子李承乾

李承乾不僅是李世民的長子,而且是長孫皇后生的嫡長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篡位以後,8歲的李承乾就被李世民立為皇太子。


據史書記載,皇太子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就是說李承乾聰明孝順,相貌英俊,深得李世民的喜愛。而李世民對皇太子李承乾的培養也是不遺餘力,先後為他選擇了許多很厲害的先生,比如李綱、房玄齡、魏徵等初唐名臣,都做過李承乾的老師。


李承乾治國安邦的政治才能也表現不錯,唐太宗將政事委於承乾,承乾也處理的很好。此後只要太宗外出,便開始令李承乾留守監國。

也許是母親長孫皇后的英年早逝給皇太子李承乾巨大打擊,從貞觀10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以後開始,一向為儲君模範的李承乾,好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似的,彷彿皇室的乖寶寶,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癲狂的瘋子一樣。

李承乾有同性戀的傾向,寵幸一個太常樂人稱心。 稱心年十餘歲,漂亮可愛,能歌善舞,李承乾和他同起同睡,這件事被心狠手辣的李世民知道後,怒不可遏,將稱心殺害。李承乾非常傷心,在自己東宮為稱心樹冢立碑,並贈予官職,並經常為稱心而哭泣流淚,這是李世民與李承乾父子之間矛盾越來越深的導火索。

李世民因此越看越寵愛嫡次子李泰,李泰也覬覦李承乾的皇太子寶座,做了十七年皇太子的李承乾擔心自己重蹈唐朝開國皇太子李建成的覆轍,聯絡侯君集等大臣試圖發動政變逼李世民退位。

東窗事發李世民也不忍心殺李承乾,只是廢掉李承乾的皇太子寶座,被流放黔州,李承乾不久鬱鬱而終,年僅25歲。

可以說是李世民粗暴干涉李承乾的私生活殺害稱心,以及肆無忌憚寵愛放縱李泰造成了李承乾的悲劇。

二、才華卓越的李泰

在李世民的兒子中,嫡次子李泰的才華一枝獨秀,尤其是文學才能。

李泰禮賢下士愛好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文學家、書法家、書畫鑑賞家。唐太宗允許李泰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貞觀十二年(638年),李泰開始主編名著《括地誌》,於貞觀十五年(641年)完成。

628年,年僅九歲老四李泰改封越王,並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達22州!同時受封的老三李恪,封地只有8州。可見李世民對李泰的偏愛遠遠超過其他兒子。

李世民對李泰百般寵愛,經常帶著他四處遊幸, 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也要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鴻雁往返數次。

正因為李世民對李泰的溺愛遠遠超過皇太子李承乾,才造成李泰覬覦李承乾的皇太子寶座,李承乾與李泰勾心鬥角爭奪儲君,最終兩敗俱傷,讓最小的嫡子李治漁翁得利。

李承乾被廢皇太子以後,李泰也弄巧成拙被流放,32歲就鬱鬱而終。可以說是李世民對李泰溺愛不僅害了李承乾,也害了李泰。

三、英武果敢的李恪

李恪英武果敢,文武全才,無論性格還是才能相貌都最像李世民。李恪曾出鎮宋州,併力薦賢才出仕,將州內治理的很好。可惜李恪與李承乾、李泰、李治相比,他不是長孫皇后生的嫡子,而是隋煬帝楊廣女兒楊妃生的庶子,因此在朝廷勢單力孤。


李世民廢李承乾立李治為皇太子以後發現李治軟弱無能,便對長孫無忌說:“你勸我立稚奴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國家,怎麼辦?吳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麼樣?”

李治的親舅舅長孫無忌當然偏袒李治,長孫無忌說:“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這麼重要,怎麼能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李世民這才打消了改立李恪為皇太子的念頭。

公元653年,李恪被長孫無忌陷害被殺,年僅34歲。而長孫無忌後來也作繭自縛,被他一手扶植的唐高宗李治聽信皇后武則天的讒言而殺害。

四、漁翁得利的李治

與李承乾、李泰、李恪等相比,李治的才能是最差的,而且性格軟弱,一點都不像英武強悍的李世民,因此李世民從來都沒有考慮讓李治做皇太子。


公元643年,由於皇太子李承乾與李世民的七弟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侯君集等人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李承乾被廢黜。

李世民打算立四子李泰為儲君,李泰許以李世民將“殺子傳弟”,表示將來將皇位傳與胞弟李治。李泰又以漢王李元昌事恫嚇與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將此事告訴李世民,而被廢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謀反是因為李泰對皇太子位有所圖謀。

於是李世民因為諸子諸弟爭位之事而氣得心灰意冷想拔劍自殺,因為長孫無忌的推薦,萬不得已才立李治為皇太子。

李治雖然才能最差,但善於討好李世民,當時李世民生了個大毒瘡,李治親自用口吸毒膿,扶著李世民車輦步行跟從了多日。

但李治在李世民病重的時候與李世民的嬪妃武才人即武則天勾搭成奸給李世民戴綠帽子,可見李治忠厚孝順也只是偽裝。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死後,唐高宗李治繼位,公元655年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后,從此李治成傀儡皇帝,武則天獨攬大權,中國歷史從此進入長達近60年的女人當政時代。

公元655年,李治因為舊情難忘,去看望被打入冷宮的王皇后與蕭淑妃,武則天得知以後,馬上用人彘酷刑處死27歲的王皇后與蕭淑妃。可見李治在武則天成為皇后以後已經成為傀儡皇帝,連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

武則天當皇后以後,殺害長孫無忌等顧命大臣,唐高宗李治有一次想反抗武則天,讓宰相上官儀寫詔書廢掉武則天的皇后,結果被武則天發現,李治嚇得把責任全部推給上官儀,導致上官儀父子與李治的庶長子李忠都被武則天殺害。

李治後來利用武則天的親生兒子李弘李賢為皇太子對抗武則天,結果心狠手辣的武則天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害死陷害。李治死後,武則天的親生兒子李顯李旦先後繼位,武則天完全控制了唐朝,在公元690年取代唐朝建立周朝做女皇帝。


由此可見,唐太宗李世民選擇李治作為接班人的確是錯誤的,導致武則天專權大肆屠殺唐朝皇族,最終她滅亡唐朝建立周朝,如果不是武則天晚年病重,唐中宗李顯發動神龍政變恢復唐朝,唐朝早已經徹底滅亡。


厚德載物49847


李承乾李泰李恪沒有得到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不好說誰強誰弱。感覺都不會太差。

李承乾李恪可能會比較偏向武功。李承乾作風偏向胡化,喜歡列陣遊戲,他勾結的侯君集等人大多屬於武將。李恪號稱文武全才,但他的子孫多以武事成名,其子李千里曾協助中宗太子李重俊起兵誅殺武三思,後兵敗被殺;其孫李禕是李唐宗室中少有之戰將,曾出任節度使,擊敗吐蕃攻克堅城石堡;另一個孫子李袛在安史之亂中起兵勤王,也是比較有勇氣的人。

而李治的能力不見得很差,他在位期間攻滅高句麗、西突厥,其中高句麗是李世民都沒能搞掂的,可見他的領導能力不錯。只不過其父其妻都太牛,顯不出他的本事。


真正鱷魚不哭


在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四個人中,如果拋開政治原因,單從能力而言的話,李恪最適合做太子,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一一分析。


一、扶不起的阿斗李承乾

原本李承乾作為嫡長子,從很小就已經被李世民封為太子,為了能夠讓李承乾成為一個合格的太子,李世民煞費苦心,給李承乾先後找了李綱、魏徽等人作為他的老師,可惜都沒能改變他。

李承乾喜歡陰奉陽違,當面一套 背後一套,弄得幾個老師十分頭疼,除此之外,他還搞同性戀,公然在太子宮中養了一個男子,被李世民發現後派人刺殺。


李承乾得知自己相愛被刺殺,就在宮中設了一個靈牌每天祭拜,差點把李世民氣糊塗。更為糟糕的是,李承乾知道自己太子位不保的時候,也想效仿李世民發動政變,可惜最後被李世民發現廢為庶人。

這樣一個玩世不恭的人,斷然不是太子的合適人選,要是他當了太子,天下蒼生不知又要如何悲慘!


二、心狠手辣的李泰

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首先考慮到的就是李泰去做太子,而且根據繼承製度也應該輪到李泰。

可是李泰有些著急,跑去找李世民大表忠心,還說自己當太子願意殺死自己孩子,以後傳位給弟弟李治。

聽到這句話,李世民心灰意冷,想當年他玄武門之變的悲傷還殘留腦海,如今要是讓李泰做了太子,那剩下的兄弟姐妹估計都得死,就連自己這個老頭,估計都難逃一死。


此外,李泰還試圖嚇唬弟弟李治說李承乾的造反與李治有關,本來就膽小的李治被嚇得不輕。

這樣一位心狠手辣的人,如果做了太子,必定生靈塗炭、濫殺無辜,自然不適合做太子。


三、軟弱仁義的李治

李世民最終選擇李治作為太子,並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政治局面需要,李治最大的優點就是仁義孝順,可是最大的缺點也來自於優點,仁義的李治有些軟弱膽小。

從後來的歷史來看,李治還過於重感情,也就是感情用事,比如他與武則天的感情就是如此。

一個軟弱的帝王在面對一些棘手問題的時候,總會變得猶豫不決,歷史已經證明了李治其實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太子人選,只能算中規中矩。



四、文武雙全的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公認最像自己的兒子,文武雙全、膽識過人,單純論能力而言,李恪是最適合做太子的。

可是皇位面前還有很多政治問題,長孫無忌的反對,以及李恪血統的複雜性,都直接導致李恪註定成不了太子,也只能成為一個遺憾。


結語

其實四個人能力都不差,只是其中有人為了權利暴露出來的缺點太明顯,而有人就少很多,而在面對皇權這件事情上,更加需要那些有膽識謀略的人才能勝任,所以綜合來看,李恪最合適!



嗔痴歷史觀


我是一更歷史,歷史專欄原創作者,專注文史領域!


我先簡單的介紹下這四人的情況!


長子李承乾:李世民的第一個兒子,生母文德皇后,生來便被寄予厚望,以李承乾為名,意為繼承皇位,他天資聰穎,八歲便被封為皇太子。


史書記載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李世民非常喜歡他。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這就已經把他當儲君培養了。


李承乾生病時,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卻請了道士為兒子祈福,還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可見李世民對他的喜愛。

按照這樣的勢頭下去,李承乾肯定能繼承皇位。只可惜,他不爭氣,寵幸一個太常樂人,還是個男的,名為稱心。


傳說稱心年十餘歲,姿容美麗,能歌善舞,李承乾和他同起同睡,這件事被李世民知道後,怒不可遏,將稱心殺死。李承乾倒好,在自己東宮為稱心樹冢立碑,並贈予官職,並經常為稱心而哭泣流淚。


後來李泰得太宗賞識,心生嫉妒,為保全自己太子之位,他將父親兄弟看作假想敵,輾轉之下,他竟生出謀反之意。太宗也不忍心殺他,最後重新易儲,被判充軍。



三子李恪:是唐太宗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從這裡可以看出,三子李恪不是嫡出,但他少有大才,曾出鎮宋州,併力薦賢才出仕,將州內治理的很好。

李世民卻常因偏愛李泰與李承乾,而忽略他,甚至對他說“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


直到李泰與李承乾皆落敗後,李世民才想起這個出色的兒子,一度想將李恪立為太子。卻遭到老臣長孫無忌的反對,為讓自己親外甥坐上皇位,長孫無忌設計誣陷李恪謀反,未得善終。

根據墓誌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


四子李泰:生母也是文德皇后長孫氏。

《貞觀政要·卷二直諫》:貞觀十年,越王,長孫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


意思是說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曾主編名著《括地誌》。唐太宗其實也非常寵愛他,史載寵冠諸王。

《舊唐書李泰傳》記載: 又以泰腰腹洪大,趨拜稍難,復令乘小輿至於朝所,其寵異如此。

大致意思就是李泰肚大腰圓,唐太宗見到,擔心的卻不是他太胖的身材,而是覺得兒子這樣上朝參拜一定會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別准許他乘著小轎子到朝堂。可見其寵愛程度!


不僅如此,唐太宗還將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頃,週迴十七里”的芙蓉園賜給了寶貝兒子。


正因為李世民的溺愛和過分寵愛,讓李泰覺得只要拉下哥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自己肯定能入主東宮,成為儲君,於是涉嫌謀嫡,最終慘遭流放。



九子李治:太宗的嫡三子,李治生母也是文德皇后長孫氏,他從小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李承乾和李泰落敗後,李世民曾擔心李治軟弱性格,會治理不好國家,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反駁,最後才將他立為太子。


現在咱來總結一下,除了三子李恪,題主中所提到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均為嫡出。除去能力不說,最有可能繼位的,只有這三位嫡出的,因為當時的儲君就是按照這樣的繼承製度,這是其一。其二:這三位可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無論將來誰當了皇帝,他將來都是國舅!所以於他而言,只要這三位中的其中一個當上儲君就可以,是誰不要緊!


但是如果就單看史書記載來說,先看看這四人:


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

李恪少有大才,曾出鎮宋州,併力薦賢才出仕,將州內治理的很好;

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

李治從小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



從這四句史書中記載而言,只是就簡單的說這四人的才能、聰明等地方,並沒有體現出治國之才。太子是未來的儲君,要有治國之道,統治之才!

李恪雖曾將宋州治理的很好,但他畢竟不是嫡出,很難上位。那麼就日後而言,顯然是李治!


而且李治也絕非是歷史所傳的那樣軟弱無能,他曾開創“永徽之治”,又先後滅西突厥、踏百濟、平高句麗,將唐朝版圖擴充為最大,維持三十多年,這還算是軟弱?


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這還算是軟弱?


所以個人而言,覺得還是李治的能力比較強,更適合當太子!


一更歷史


我們先看一下這四個人的簡歷,再評論一下,誰更適合接班李世民。

1、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長子,因而備受李世民的器重,在他年僅8歲時就被立為了皇太子,成為了李唐王朝的儲君。 不過,或許是太早被定為太子,李承乾開始在“紈絝子弟”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李承乾成年以後,非常不討李世民喜歡。 而李承乾擔心自己早晚會被廢掉,於是就想學自己的父親,搞一次李承乾版的“玄武門之變”。結果,因為做事不周,被李世民率先發覺,李承乾被廢,26歲時鬱鬱而終。

2、吳王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此人據說非常像李世民,文武雙全,是個出色的皇子,所以也深得父親喜愛。但他身上也有一個明顯的不足,那就是其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所以他不是嫡出的兒子。在十分講究宗法制的古代,這是致命傷。


李世民在後來立了李治為太子以後,又曾想過用李恪換掉李治,但一直猶豫不決,或許也是出於這個方面的考慮。後來李恪被長孫無忌陰謀算計,誣告謀反,被殺。

3、魏王李泰:

李泰跟李承乾一樣,也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兒子。與李恪不同,李泰的文采非常出色,因此也被李世民所欣賞。

因為此,李泰也動了爭奪太子之位的心思,可惜的是,此人能力不足,反而被唐太宗所懲戒。李治繼位後,李泰發現自己的皇位已經無望,竟然傷心死了。


4、晉王李治:

李治也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治從小就以仁孝著稱,長大以後也是性格溫和,做事低調,不喜鋪張。跟他的父親不同,他不喜遊獵,也不喜方士長生不老之術。

李治接班以後,做了34年天子,唐朝在他手上,疆域達到最大,國力蒸蒸日上。 李世民雖然是李唐第二代皇帝,但和開國之君,沒有什麼太大區別。

所以說,李唐江山真正第一個守成之君,實際上就是李治。 而李治身上,恰好具備做好一個守成之君的許多優點。儘管李恪非常像李世民,看起來能力也比李治要強,但是大唐決不能有太多的李世民。

一個仁厚、寬容、溫和、不折騰的二代皇帝,對一個王朝的發展是再合適不過了。所以,從能力上講,也是李治最適合成為太子。

如您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留言、轉發,記得點擊右上角【關注】一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