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商務部專家:用戶、商戶、平臺三方數字化成本地生活行業新趨勢

酒店主廚、民宿老闆娘出鏡做主播;餐廳、小店直至影院、書店上線外賣無接觸配送……過去一個月,你見過的數字化在線復工的“一招一式”,不僅只是企業抗疫自救的被動技能,而是本地生活行業未來的大勢所趨。

近日,一場對本地生活行業公共價值的探討熱度不減。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院長李鳴濤撰文指出,對疫情期間部分行業出現訂單暴增不應盲目樂觀,而是應該注重平臺自身數字化建設,依託數字化轉型實現服務鏈資源的協同與共享。當下,用戶、商戶、平臺三方數字化成為本地生活行業的新趨勢;而生活服務行業數字化應用,將影響未來城市競爭力。

商戶數字化:數字化程度越高 企業越可“從容”抗疫

面對疫情下的“危”與“機”,不少企業開啟了自救模式。2月份以來,酒店大廚、民宿老闆娘、理髮師等100多種線下職業加入淘寶直播,蔬菜、水果等生鮮品類的上線餓了麼,已成為日常剛需。各行各業更開啟“雲復工”模式,直播賣貨、在線轉型,通過“無接觸式外賣”等服務,與消費者重新建立聯繫。

“無論哪個行業在疫情衝擊下,優先選擇的應對方式就是依託數字化技術手段改變與客戶的觸達方式、交易形式和交付模式,尤其更加貼近最終消費者的零售業、生活服務業態。”李鳴濤說,數字化轉型早、全產業鏈數字化程度高的企業,在應對疫情的衝擊越發從容,所受衝擊也就越小。

疫情終究會過去,但其引發的生活、生產方式的變化,是否預示著智能化商業時代的加速到來,值得深思。

用戶數字化:用數字化工具實現對用戶需求精準把握

“疫情期間大部分的餐飲企業受到直接影響,到店客人稀少,外賣送餐成為主要的服務方式。這種轉變可能只是疫情期間的陣痛,但如果放在更長的視角看,餐飲企業也不得不考慮自身的服務方式多元化以應對不確定性的風險。比如,加大線上外賣服務的比例,嘗試中央廚房服務,甚至轉變為生鮮食材的前置倉。”李鳴濤說。

此外,疫情期間,社區居民使用線上下單採買滿足日常消費,各大平臺電商的生鮮訂單都有較大增長,尤其盒馬、餓了麼買菜等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大量訂單的集中湧入,對電商服務企業的供貨、品控等能力也提出挑戰。企業不應對短期暴增的訂單和用戶盲目樂觀,而是應該更重視注重洞察用戶,找到精準發力點,持續用戶價值提升。同時,注重自身數字化建設,依託數字化轉型在更大層面、更深層次實現服務鏈資源的協同與共享。”李鳴濤說。

他還強調,本地生活行業需要關注“用戶數字化”,一方面是用戶使用數字化工具上線,一方面是更多用戶需求可以被數字化分析精準滿足。

“從單純的利用線下空間等客上門提供餐飲服務,轉變為利用數字化工具和基礎設施實現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這些都需要線上服務的注入,基於數字化轉型實現服務方式的多元化、精準化,持續增加用戶群的粘性。”李鳴濤說。

平臺數字化:本地生活數字化將是城市競爭力重要體現

在本地生活行業,線上線下融合一直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2019年11月,阿里本地生活商業操作系統發佈,就曾提出本地生活服務的產品比實物零售更容易數字化,而只有幫助商戶數字化,商戶才有更多時間去做不一樣的事情,也將為不同用戶人群帶來差異化服務。

疫情的出現更加加速了這一進程。

“在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的背景下,互聯網經濟未來的增長空間也一定會聚焦於在互聯網思維下結合新一代技術去提升、改造實體經濟,甚至是催生顛覆性的新商業模式。”李鳴濤表示,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互聯網成為社會基礎設施,催生C2C、B2C、B2B等網絡商業模式;第二個十年,移動互聯和實體經濟結合,共享經濟、O2O、社交電商等創新出現;從現在開始的第三個十年,將是技術大放異彩的時代,數字化生存會成為必然。

他指出,持續推進本地生活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既是生活服務從業者的必然選擇,也需要城市政府、平臺企業、行業組織等的協同發力。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活場景,城市的數字化基礎設施需要與平臺企業的數字化生態實現聯動,共同支撐服務城市的生活服務行業企業數字化應用,形成城市數字基礎設施、平臺數字服務生態和終端本地生活服務場景創新的協同,滿足消費者日益個性化、多元化、品質化、綠色化的本地生活需求,這也將成為未來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