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韓信投靠項羽,項羽會奪得天下嗎?還會落個功臣被殺的下場嗎?

時光靜好我們不散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與其說是韓信成就了劉邦的皇位,到不如說是劉邦給了韓信一個偌大的平臺,許他一個兵仙的美名。畢竟這年頭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所以韓信如果真真的綁上項羽這大粗腿,其最終的結果就是一事無成,兵仙不兵仙的壓根就不會出現他這號人了,這就得換人了,當然也就整不到項羽殺功臣這地步。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著急把火的要反駁。咋說呢?這事您先別急,先瞅瞅俺說的對不對,然後您在評論這事。

題主的問題

話說項羽這人,是個能人,這不假。力拔山兮氣蓋世,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他也不是推的,能力就擺在哪裡。但他這人有一個及其明顯的缺點——不愛與人分享。

啥意思呢?您比方說,別人這都要論功行賞,可到了項羽這頭,他就藏著掖著,就算是給了你封賞,這封賞的同意書(印信)他寧願自己踹兜裡,天天摸,摸的這塊都包漿了都不帶給你的。

這話可不是俺說的,就是兵仙韓信自己個對項羽的評價。所以韓信對這塊那是最為反感的,所以您要說韓信投靠項羽,就衝這評價,這主僕二人開頭就得離心離德,壓根就撒不到一個壺裡去。

被項羽坑的最慘的就是張良心心念念輔佐的韓王成。從這件事上,咱就能看出項羽的為人。

當年,六國後裔反秦,其他五國都齊了,獨獨這韓國沒王。張良和項梁(不是項羽)遞了個申請表,立韓成為韓王,項梁簽字蓋章,這事算是定下來了。

後來張良領著一千大兵,這就開始搶地盤,你還別說還真真的搶過去幾個,但他這兵確實是少,回頭就被人家給搶了回去。

這不,劉邦帶著自己一哨人馬,來自沛縣哥幾個路過,瞅著張良忙乎了半天,還被人給揍了,那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

劉邦倒是想樂,但瞅著張良是個人才,硬生生的給憋住了。於是就帶著自己沛縣的哥幾個幫忙,把這韓國的舊地給打了下來。

這些個地方,劉邦自己也不要,算是幫忙吧,那麼韓國就這麼擱舊地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地盤。

那麼韓王成不走了,就擱地盤上經營。這劉邦就帶著張良入了關去找秦王子嬰的麻煩。

雖然這事沒有韓信什麼事,但咱也能瞅出一些事情來。

劉邦這人大方,咱不管是假大方還是真大方,人家實實在在的出兵幫襯你了,最後地盤也沒要,就弄了一些兵,弄了張良過去幫忙。

要不咋張良就願意死心塌地的幫助劉邦呢?所以和這項羽比較起來,劉邦在這塊還真不是蓋的。

這不劉邦在張良的指導下,一傢伙就攻入了咸陽。

咱也知道,歷史上著名的賭約,先入咸陽者王之。這傢伙可把個項羽氣壞了,提著大兵就想要弄劉邦。

咱就說了那會劉邦個頭也小,弄不過,這不後來就有了鴻門宴的戲碼。

咱就說吧,這鴻門宴那是凶多吉少的場面,但幫劉邦的人可不少啊!這說明啥,說明劉邦這人大肚,項羽這人小氣。單單一個樊噲,一個人就敢提著盾牌,挎著大刀片救劉邦,您要是平時不對樊噲好點,他能這樣幹?不能夠啊!所以劉邦這個平臺養人。

回頭瞅項羽,不就是個賭約嗎?輸了就輸了,你還著急把火的,很多事情其實談就能談的下來,你至於真刀真槍的幹一架?所以劉邦的氣場就比項羽的強上不老少。

後來,這秦朝也滅了,大傢伙都撈了不少的好處,就回去了。獨獨這韓王成,封都封了,他項羽把人家掐手裡邊就是不放,原因就是沒啥軍功,栓褲腰帶上把人家帶到了彭城。

跟著就廢成了侯,這還不算,隨後一傢伙就把韓王成給乾死了。

您就說吧,張良大半輩子心心念唸的就是恢復他韓國的舊貌,這眼瞅著事就成了,哎!回頭就被你項羽給殺了。

張良就投靠了劉邦,而這劉邦也確實是很信任張良。

後來的事

這不後來韓王成死了,又來了個韓王信。劉邦也不客氣,韓王是你們家的,你繼續。韓王信給劉邦打天下那是格外的賣力,尤其是懟項羽的時候。

咱就說了,你項羽一個韓王成都容不下,那就更加別說牛哄哄的兵仙韓信了,這更加的容不得啊!

項梁起兵那會,韓信就跟著項梁,這會充其量就是個大頭兵。這到了後來項梁被章邯給打敗之後,韓信又跟著項羽混。

項羽是瞅著項梁的面子給了他一個郎中的職務,這職務聽著好聽,其實就是個拿戟的保安。

後來韓信給項羽出過好多主意,結果人家項羽壓根就不聽,從內心裡就拒絕韓信。

這逼的韓信沒法子了,這才投靠了劉邦。

後來已經是淮陰侯的韓信對項羽派來當說客的武涉說:“還三分天下有俺一個。你知道嗎?漢王劉邦給俺的是啥?上將軍印,大兵就有好幾萬!項羽給了俺啥東西?帽子撐死了就是一箇中郎,還是個拿戟的!他說的話能信嗎?”

韓信壓根就不相信項羽,所以後來不就有了和劉邦垓下會兵,夾擊項羽的事。

接著就是項羽烏江自刎。

你說這事弄的。

所以題主說的韓信投靠項羽,這事壓根就不會發生,您就更加別說後別殺不殺功臣的事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韓信第一次從軍,就是投靠的楚國項家軍,只不過沒有什麼軍功,是小兵一個。韓信沒有人際關係,進了楚軍也沒有當大將軍,而是步兵一名,跟著項梁去攻擊章邯了。結果項梁戰死了,韓信率領十多名步兵逃回楚營,被項羽鄙視,項羽認為將軍戰死了,士兵逃命了,這樣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楚軍大將鍾離味見韓信異於常人,於是提拔韓信為親兵,給項羽當執戟郎中。韓信多次進帳給項羽進策,但是項羽有眼無珠,不識大將在前,斥責韓信不懂規矩。韓信多次被項羽斥責,心灰意冷之際就離開了項羽。歷史上韓信先跟項羽,但是沒有得到重用,因此項羽失去了天下。就算韓信得到了重用,項羽也得不到天下,因此項羽早失去了民心!

以項羽的性格,他不會殺功臣,但也不會給韓信封王。項羽是一個十分自信的人,他不懼怕任何人造反,他有能力擊潰任何一個諸侯王!田齊國反抗楚國,項羽引兵擊殺之;英布背叛楚國,項羽引兵破之!劉邦曾聯合五國反楚,結果項羽大破之。項羽的自信讓他不會殺有功之臣,因為他的能力比所有功臣都強!



縱觀歷史,愛殺功臣的皇帝都是草莽出身,他們自卑沒有安全感,只有通過殺戮功臣來提高自己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秦始皇、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忽必烈、康熙皇帝都沒有大殺功臣。劉邦和朱元璋殺的功臣最多,雖然理由大部分都算充分,但手段還是太過酷烈,範圍還是太過大。


大秦鐵鷹劍士


古代歷史上的劉邦能奪得天下,主要是靠自己手中的大將韓信,但是在功成名就之時,卻也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假如當時的韓信投奔了項羽,那麼以項羽的實力能奪得天下嗎?而韓信還會再次落得功臣被殺的下場嗎?

說實話,假如韓信當真投奔了項羽,不論天下有沒有奪到手中,項羽都不會錯殺功臣,因為項羽從來就不是個卸磨殺驢的性格。

我們為什麼一直說項羽是個英雄,因為所有英雄的氣質他都具備了,唯獨天子的氣概跟他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從頭到尾這就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因為英雄重情義,英雄是萬人敬仰的,英雄是需要美人來襯托的。

所謂的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可以說項羽都經歷過了,只是他守不住自己的江山而已,因為英雄就要義無反顧,因為英雄就不能計較得失。

可以說這是一個帝王最不應該有的東西,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聽起來讓人很是糾結,但在古代那種環境當中確實如此。

畢竟當時的社會沒有我們現代這麼透明,不論項羽再如何的光明磊落,但是他的身邊一定會有小人,而這些小人一定會讓項羽看不情基層的各種矛盾。

而這樣的情況除非到了項羽山窮水盡的那一天,除此之外,英雄化身的項羽根本就不會去關注這樣的小事,因為對他來說這就是小事,一直到這些小事影響到了自己,也影響到了自己的江山的時候,可惜已經晚了。

所以說韓信真要投奔了項羽,一定不會被項羽卸磨殺驢,因為項羽就不是這樣的一個人,也不會成為這樣的一個人。

也許是項羽的思維比較簡單吧,在他看來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可實際的情況當中有哪一件事可以真正的稱之為對或者錯呢。

所以說就算韓信投奔了項羽,以項羽的性格依然不會奪得天下,因為他就沒有一顆帝王之心。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哪就是項羽是一個英雄,所謂的英雄從另一方面來講,就是比較能裝,也就是說說但凡有出風頭的事情,項羽總是第一個出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韓信在項羽的手中可以得到重用嗎?因為得到重用就會奪走項羽的風頭,這是項羽最不能容忍的,所以韓信不會因為功成名就被斬殺,卻會因為自己搶了項羽的風頭而被殺。

可以說同樣都是死,但是其中的意思卻天差地別,因為英雄雖然重英雄,但是英雄同樣也討厭英雄,因為對方搶走了自己的一部分風采,項羽一直維持著自己的英雄化身,到死為止都不肯放手,怎麼可能讓韓信來搶奪自己的風頭呢。

所以說無論韓信會不會投奔項羽,而項羽都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帝王夢想,假如項羽想通了,哪麼韓信會得到重用,但是一個有著帝王之心的項羽依然不會讓韓信活下來,可以說不論是什麼樣的情況下,韓信到了項羽身邊都是死無葬身之地,這就是他的命,也就是性格上面的缺陷。


虎頭山小妖


話說題主此問,實在有些不夠嚴謹。因為,韓信原本就曾是項羽陣營中的一員,由於感覺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他才背棄項羽轉而投靠劉邦,換句話說,追隨劉邦是韓信深思熟慮之後的抉擇,如今,我們用結果來追究原因實在有欠妥當。

一:當韓信遇到項羽——屢次出謀獻策被拒絕

韓信是個生有傲性的角色,這從他窮困落魄卻依舊身帶佩劍,寧願忍飢挨餓卻不願屈抑謀食就可見一斑了。所以,在天下燃起亡秦烽火的時候,不甘平庸、矢志建功的韓信才會欣然前往,投靠當時的六國貴族,希望藉助他們的勢力一展自己平生的抱負。

但項羽也是個生有傲骨的角色,無雙的才氣和力能扛鼎的武力在使他屹立於天下英雄之巔的時候,卻也阻斷了他採納賢能之士的良言規勸的道路。畢竟,在“千古無二”的楚霸王面前,當世任何的猛將和勇士都如土雞瓦狗一般不堪一擊,不足一哂。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君臣之間,最好的相處方式莫過於取長補短,互為優劣。但無論是項羽還是韓信,毫無疑問,兩人都是當世的兵法大家。那麼,我們又怎能要求項羽去“屈己以從人”呢?

在我看來,項羽和韓信的不和,恰如電磁的正負兩極,一者是“兵形勢一派”的集大成者;一者是“兵權謀一派”的集大成者。雖屬同門,可修行的卻又是截然不同的兵法戰略。如此一來,一旦各執所長也就沒有誰對誰錯的說法。那麼,項羽和韓信的不和也就理所應當,畢竟,同為高峰,又如何一較長短呢?

所以,當滿腹才華卻始終懷才不遇的韓信遇到睥睨當世、驍悍霸勇的項羽時,韓信註定是要有志難伸的。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在韓信淹蹇項羽帳下的時候,韓信的數次進言和籌謀都被項羽一言而絕。可即便如此,項羽對韓信還是頗為欣賞的,不然又如何會將韓信提拔為“執戟郎”。安排在自己身邊呢?

二:《鴻門宴》上識明主——海闊天空任鳥飛

公元前207年的《鴻門宴》不僅是劉邦生命中的一大關卡,同時也是韓信一生中的重大轉折。因為,就在這次宴會上,韓信終於認清了項羽的“剛愎自用、好謀無斷”;同時也見識了劉邦的“堅韌隱忍,屈己從人”。再加上自己在項羽帳下盤桓數年中無所得的惆悵,韓信終於下定背棄項羽追隨劉邦的決心。

於是,在項羽分王諸侯之後,一心渴望大展拳腳的“執戟郎”韓信,毅然決然的掛印封金、棄官而去,一路上不顧辛苦奔波的隨著劉邦到了漢中。“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備受苦楚的韓信終於在夏侯嬰和蕭何的推薦下,如願以償的成了漢軍大將,輔佐劉邦逐鹿中原、制霸天下。

換言之,韓信之所以能夠得到劉邦的重要,究其原因就在於,在劉項實力的對比上,智謀一塊劉邦固然有所過之,但項羽的武力卻是他集合漢軍中所有將帥也難以望其項背的。但韓信的到來卻完美的填補了劉氏集團的不足,使劉邦真正意義上具備與項羽一較短長的實力。所謂“時也、運也”關於這一點無論是劉邦還是韓信,兩人皆是心知肚明的。

三:桀驁不馴的秉性——楚霸王死而“韓霸王”生

所謂“勇略震主者身危,功高蓋世者不賞”且不說韓信本人是否真有“謀逆”之心,單就韓信本人的秉性和能力而言。劉邦就容不下他!

宋太祖“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名言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在劉邦看來,韓信的作用就是制衡項羽,一旦項羽隕落,那麼韓信的作用也就消失了。而且,既然韓信的作用已然不在,那麼再將他留在身邊,就無異於將自己和劉氏的江山安置在積薪之上。一旦自己百年身死,偌大個漢室集團,又有誰能夠壓制得住“智勇兼備、文武雙全”的韓信呢?

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垓下之役”剛剛結束,劉邦就迫不及待的剝奪韓信的軍權,並將其從山川險固、素來殷富的齊國遷徙到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楚國的原因。畢竟,無論哪位帝王都不希望看到才驅猛虎,又來餓狼的事情。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我看來,無論是項羽還是韓信,歸根結底的說,二者實際上是同一類人。而也正是因此,兩人又註定不能並存於世,可一旦項羽死了,韓信自然也就沒有了獨活的理由。一如電磁的正負極,無論是正極消失還是負極消失,與之相對應的另一方也勢必會隨之消失。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無論如何,與其說韓信之死是其咎由自取,倒不如說貽謀不臧的他給了劉邦和呂雉以殺害自己的理由和藉口。就此一點而言,這與他投靠項羽還是投靠劉邦並無本質聯繫。因為,就韓信平生抱負而言,他是屬於那種寧願身死,也要實踐其人生理想的角色。如此看來,韓信也可算是“死得其所,死而無憾”了。畢竟,滾滾紅塵、悠悠歷史,能像韓信一樣遺澤永駐,青史留名的人又有幾個呢?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狐筆春秋


淮陰侯韓信曾經跟劉邦說過項羽的一個弱點:“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就是項羽給人封爵之後,拿著封爵之人的印信,把印信磨得都包漿了還不捨得給人。

淮陰侯韓信這話兒說得一點都不假。項羽分封了諸侯之後,其它被封的諸侯王都回國了,唯獨就是不肯放韓王成回到封國。

這下可就把張良惹毛了,張良掉頭就去找漢王劉邦。劉邦大筆一揮,立刻就開了一張空頭支票,許諾韓信將來就是韓王,讓他帶兵去攻打韓地。

韓王韓信一出手就佔領了韓地的十多座城池。劉邦一見韓信佔領了韓地,立馬就把支票兌現了,封韓信為真正的韓王。從此韓王韓信就率領韓軍跟從劉邦,一起對付項羽的楚軍。

劉邦從滎陽撤出的時候,就留韓王韓信和和周苛等人留守。楚軍攻破滎陽之後,韓王韓信就投降了項羽!

在另一條路上的淮陰侯韓信,一路平定代、趙、燕、齊等地。

淮陰侯韓信平定了燕地之後,就請求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劉邦立刻就封張耳為趙王。

韓信打下了齊地之後,讓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立刻道:“要當就當真的!”說完立刻封淮陰侯韓信為齊王。

項羽打著打著忽然發現自己被包抄了,就趕緊派武涉給淮陰侯韓信送去一本《三國演義》。

原先投降項羽的韓王韓信,找了個機會又跑回了劉邦那裡。劉邦一見,呦,回來啦!劉邦就讓韓王韓信繼續當他的韓王。如此一來,韓王韓信格外賣力地攻打項羽!

淮陰侯韓信對前來遊說的武涉說:“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項羽給過我什麼?“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就給了我一支戟!

劉邦聽從張良的計策對項羽進行合圍,淮陰侯韓信隨即帶兵與劉邦在垓下會兵。

項羽往左一看,一個韓信;再往右一看,又一個韓信。

項羽於是仰天長嘆:“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當大漢王朝建立在這片大地之上,鮮紅的旗幟迎風飄揚。劉邦對功臣的屠戮也在大風歌中緩緩拉開帷幕。開國元勳一個接一個的倒下,最讓世人感到可惜的便是“漢初三傑”韓信的死。每當我們看到這一段時,我們總會展開想象,如果當初韓信一直留在項羽身邊,項羽是否就會取得楚漢相爭的勝利,而韓信是否便不會以反賊的名義死去?

接下來就讓我們仔細分析,這樣的可能性究竟是多少吧:

一:即使韓信留在項羽身邊,項羽也不會建立統一天下的霸業

我認為即使韓信留在項羽身邊,項羽也不會取得建立統一王朝的豐功偉績。這一點我們需要細分為兩點來講。

首先第一點,項羽並沒有建立大一統王朝的野心,換句話說,項羽從主觀上來說便不可能奪得天下的實際控制權。我們從項羽推翻了秦朝暴政之後的所作所為中便可以看出來。當項羽推翻秦王朝的統治之後,項羽想的不是取而代之,而是分封諸侯,自己回到老家做他的西楚霸王。

再者,項羽根本不是一個善於利用賢才的領袖。連范增等一系列忠心耿耿的謀士、將領都因為得不到重用與信任而離項羽而去,韓信更不必說。

二:項羽與韓信都離不開慘敗的結局



項羽的失敗在於項羽人格上的缺陷,項羽難以利用賢才,雖然勇猛,可是婦人之仁卻害了他自己。


韓信也是如此。雖然韓信有用兵之奇才,但是卻不懂得收斂鋒芒。即使韓信投靠別人,也躲不開最終悲慘的結局。

總結:



韓信之死,死在他雖機智、用兵如神。但是其始終是臣,始終是將。鋒芒畢露便是韓信的死因。


項羽之死,死在他的婦人之仁。

項羽與韓信,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別說韓信了,韓信陳平英布彭越這些牛人開始都是項羽的,劉邦開始也就蕭何曹參等人,張良還是客卿,

結果呢?項羽越來越弱,劉邦越來越強。

項羽壓根就不是劉邦對手,也就彭城之戰贏了,京索之戰,成皐之戰,陳下之戰,垓下之戰項羽全敗。

項羽所謂的強,只是單線強,整個天下大局來說,項羽的地盤不停縮水,劉邦幾次攻下他的首都彭城,項羽連漢中大門都碰不到。

至於韓信,在項羽手下就是寸功未立的廢物,英布是死囚,彭越是山賊,這些人開始他們地位並不比韓信高,但人家都靠建立戰功得到項羽的提升。韓信呢?跟的項梁出征,大敗而歸,扔下主帥當逃兵跑回來。

韓信呆在項羽手下時間並不短,他要能幫項羽打下天下,早做到了,實際上他在項羽手上寸功未立。還當逃兵。

項羽剛愎自用,瞧不起韓信是一方面,韓信自己無能無法從小幹起,慢慢積累戰功往上爬他做不到也是一方面。

所以韓信投靠項羽就能打贏劉邦簡直笑話。


不跳梁的小丑


韓信投靠項羽,項羽不會奪得天下;不管是誰投靠項羽,項羽都不會奪得天下。對於項羽來說,他永遠是個王,不可能是個皇。



項羽是個非常優秀的將才,但不是一個帝王之才。說實話,若是打起仗來,根本沒多少人打得過他,就算韓信都不見得打得過他,但僅此而已。

項羽攻陷咸陽,殺死秦王子嬰,火燒阿房宮,徹底滅掉秦國。當時有人就建議項羽何不在咸陽建都,意思就是讓他替代秦始皇,自己好當皇帝。而這時候項羽卻否決了,他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然後他就繼續回家鄉做他的楚王。



由此可見項羽的目光非常短淺,他回去繼續周朝那一套分封制,一口氣封了十八個王。這十八個諸侯裡面,雖然各個都比較怕項羽,但是又有幾個服他,就連他的屬下英布都不服他,可見他的為人有多差。

再說韓信,當年也是先投奔過項羽的,項羽讓他做了郎中,他雖然多次獻計給項羽,但自視甚高的項羽怎麼看得起鑽人胯下的韓信,哪裡肯聽他的。從這點可以看出,項羽是一個非常驕傲的人,一般驕傲的人就容易得罪人,得罪人就容易受人記恨,心懷記恨的人遲早會勢不兩立。



就算韓信成名之後再投奔項羽,劉邦那是肯定打不過項羽了的,估計會老死漢中。劉邦打不過,別人就更打不過,然後項羽會封韓信為王,項羽也會繼續當他的楚霸王。

但是十八路諸侯,遲早都會出事,項羽又沒有劉邦的不要臉的狠勁,而且以他殘暴的個性,和容易招到別人記恨的行為,一定會被各諸侯群起而攻之。到時候估計韓信也是會反抗他的人之一,但韓信也不是帝王之才,肯定會有第二個劉邦再次統一全國。


博古論今天


韓信投靠了項羽,項羽也得不到天下,原因就是項羽壓根就不會讓韓信去打仗, 在項羽看來,韓信當個保安應該是不錯的。

事實上韓信跟著項羽的時候,項羽就是讓他給自己當保安,那時候保安的名稱叫執戟郎。韓信整天給項羽當保安,他當然不爽了。

但是,他還是忍受了這一切屈辱,在他看來能伸能屈者才是大丈夫。對於韓信來說,他當了執戟郎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原因就是在這裡看門是有機會接觸到項羽的。

只要能夠接觸到項羽,他就可以給項羽提意見,項羽若是採納了,就會覺得他是一個人才,就會重用他。

事實上這僅僅是韓信的一廂情願。

韓信是沒少給項羽提意見,但是,這些意見都被項羽給丟到了廢紙簍裡。因此,韓信始終都是沒有被重用。

他是在對項羽徹底失望之後,才離開項羽投奔劉邦的。

所以,韓信即使跟了項羽,項羽也不會用他。原因就是項羽太強了,在他的眼裡除了自己外,就沒有會打仗的人。

再說了項羽帳下有那麼多強將,韓信即使會打仗他也排不上號。項羽還是不會重用韓信的。

劉邦恰恰和項羽相反,劉邦什麼都不會,他就是會用人。既然韓信是一個軍事天才,那我就重用他,給你兵讓你給我去打仗。

正是因為劉邦不是軍事天才,所以,他才培養了韓信這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人。有了韓信的鼎力相助,他才得以打敗項羽爭奪了天下的。

所以說韓信若是想要成就一番霸業,他只能是跟著劉邦。若是他在項羽的帳下,是沒有出頭的機會的。

當然了若是韓信跟了項羽,他也不會落得一個悽慘的下場,因為項羽對自己的手下還是不錯的,至少他不會殺功臣。

項羽也沒有必要殺他們,畢竟所有的人在項羽看來,他們都是垃圾,沒有一個人是配得上是他的對手的。

這樣的韓信當然也不會有殺身之禍了。所以說韓信投奔了項羽,項羽也不會得天下,同時,韓信也不會被殺。


不才講史


韓信投靠項羽,項羽也不會變得更強大,因為韓信真的投靠過項羽。

第一,韓信投靠項羽始末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陳勝起兵後,各路義軍蜂起。在諸義軍中,項梁、項羽叔侄的義軍是實力比較強的。陳勝敗亡後,項梁被擁有楚政權上柱國,揮師渡淮攻秦,這時,韓信前來投奔。《史記》稱:“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韓信雖是項梁的部下,但是沒什麼知名度,默默無聞。

項梁戰死後,韓信便成了項羽的直接部下,項羽任命他為郎中。韓信渴望出人頭地,好幾次獻策給項羽,但項羽自恃打仗百戰百勝,何必聽韓信的呢?於是韓信的主張,全然被項羽忽視了。這大大刺激了韓信的自尊心,在秦朝滅亡後,他脫離項羽,轉而投奔劉邦。

因此,歷史事實已經證明,韓信投靠項羽,對項羽並什麼用處。

第二,成名後的韓信,不可能投靠項羽

韓信投靠劉邦後,被破格錄用。在楚漢戰爭中,韓信接連滅掉魏、趙、代、燕、齊等政權,橫掃北方。特別在伐齊之戰中,擊破項羽麾下名將龍且,對項羽集團予重大打擊。到這個時候,項羽可能會為自己看走眼而悔青了腸子。他派武涉前去遊說韓信,不是勸韓信順附他,而是建議他脫離劉邦,形成項羽、劉邦、韓信三足鼎立之態勢。不過,韓信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並未採納。

後來,韓信麾下謀士蒯通也勸他自立,韓信仍然未下決心。此時的韓信有可能選擇自立,與項、劉三分天下,但絕不可能去投靠項羽,因為韓信已經可以同項羽平起平坐了。

第三,如果韓信投靠了項羽,會落得功臣被殺的下場嗎?

我認為韓信如果不是自立,無論投靠項羽或劉邦,都極可能落得被殺的下場。

為什麼呢?因為韓信不忠心,這是他被殺的主要原因。

韓信因為得不到重用而背叛項羽,這個我們還可理解。但是他在劉邦麾下火箭般躥起,除了靠自己的本事外,離不開劉邦的知遇之恩。沒有破格提拔,他怎麼可能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一躍而成為軍隊的統帥呢?但是韓信在取得一系列成就後,野心膨脹,開始對劉邦的命令陽奉陰違,乘機要脅勒索,從而撈到齊王的名號。在劉邦與項羽決戰垓下之際,韓信又一次按兵不動,大肆勒索,這種行為真的很缺乏政治遠見,只是逞一時之快。項羽滅亡後,韓信又收容項羽舊將,包庇朝廷通緝要犯,這是要幹嘛呢?

因此,韓信不論是投靠項羽或劉邦,他這種挾兵自重的做法,無疑是不忠的表現。對於皇帝來說,不滅了你怎麼安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