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韩信投靠项羽,项羽会夺得天下吗?还会落个功臣被杀的下场吗?

时光静好我们不散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与其说是韩信成就了刘邦的皇位,到不如说是刘邦给了韩信一个偌大的平台,许他一个兵仙的美名。毕竟这年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所以韩信如果真真的绑上项羽这大粗腿,其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兵仙不兵仙的压根就不会出现他这号人了,这就得换人了,当然也就整不到项羽杀功臣这地步。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着急把火的要反驳。咋说呢?这事您先别急,先瞅瞅俺说的对不对,然后您在评论这事。

题主的问题

话说项羽这人,是个能人,这不假。力拔山兮气盖世,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他也不是推的,能力就摆在哪里。但他这人有一个及其明显的缺点——不爱与人分享。

啥意思呢?您比方说,别人这都要论功行赏,可到了项羽这头,他就藏着掖着,就算是给了你封赏,这封赏的同意书(印信)他宁愿自己踹兜里,天天摸,摸的这块都包浆了都不带给你的。

这话可不是俺说的,就是兵仙韩信自己个对项羽的评价。所以韩信对这块那是最为反感的,所以您要说韩信投靠项羽,就冲这评价,这主仆二人开头就得离心离德,压根就撒不到一个壶里去。

被项羽坑的最惨的就是张良心心念念辅佐的韩王成。从这件事上,咱就能看出项羽的为人。

当年,六国后裔反秦,其他五国都齐了,独独这韩国没王。张良和项梁(不是项羽)递了个申请表,立韩成为韩王,项梁签字盖章,这事算是定下来了。

后来张良领着一千大兵,这就开始抢地盘,你还别说还真真的抢过去几个,但他这兵确实是少,回头就被人家给抢了回去。

这不,刘邦带着自己一哨人马,来自沛县哥几个路过,瞅着张良忙乎了半天,还被人给揍了,那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

刘邦倒是想乐,但瞅着张良是个人才,硬生生的给憋住了。于是就带着自己沛县的哥几个帮忙,把这韩国的旧地给打了下来。

这些个地方,刘邦自己也不要,算是帮忙吧,那么韩国就这么搁旧地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地盘。

那么韩王成不走了,就搁地盘上经营。这刘邦就带着张良入了关去找秦王子婴的麻烦。

虽然这事没有韩信什么事,但咱也能瞅出一些事情来。

刘邦这人大方,咱不管是假大方还是真大方,人家实实在在的出兵帮衬你了,最后地盘也没要,就弄了一些兵,弄了张良过去帮忙。

要不咋张良就愿意死心塌地的帮助刘邦呢?所以和这项羽比较起来,刘邦在这块还真不是盖的。

这不刘邦在张良的指导下,一家伙就攻入了咸阳。

咱也知道,历史上著名的赌约,先入咸阳者王之。这家伙可把个项羽气坏了,提着大兵就想要弄刘邦。

咱就说了那会刘邦个头也小,弄不过,这不后来就有了鸿门宴的戏码。

咱就说吧,这鸿门宴那是凶多吉少的场面,但帮刘邦的人可不少啊!这说明啥,说明刘邦这人大肚,项羽这人小气。单单一个樊哙,一个人就敢提着盾牌,挎着大刀片救刘邦,您要是平时不对樊哙好点,他能这样干?不能够啊!所以刘邦这个平台养人。

回头瞅项羽,不就是个赌约吗?输了就输了,你还着急把火的,很多事情其实谈就能谈的下来,你至于真刀真枪的干一架?所以刘邦的气场就比项羽的强上不老少。

后来,这秦朝也灭了,大家伙都捞了不少的好处,就回去了。独独这韩王成,封都封了,他项羽把人家掐手里边就是不放,原因就是没啥军功,栓裤腰带上把人家带到了彭城。

跟着就废成了侯,这还不算,随后一家伙就把韩王成给干死了。

您就说吧,张良大半辈子心心念念的就是恢复他韩国的旧貌,这眼瞅着事就成了,哎!回头就被你项羽给杀了。

张良就投靠了刘邦,而这刘邦也确实是很信任张良。

后来的事

这不后来韩王成死了,又来了个韩王信。刘邦也不客气,韩王是你们家的,你继续。韩王信给刘邦打天下那是格外的卖力,尤其是怼项羽的时候。

咱就说了,你项羽一个韩王成都容不下,那就更加别说牛哄哄的兵仙韩信了,这更加的容不得啊!

项梁起兵那会,韩信就跟着项梁,这会充其量就是个大头兵。这到了后来项梁被章邯给打败之后,韩信又跟着项羽混。

项羽是瞅着项梁的面子给了他一个郎中的职务,这职务听着好听,其实就是个拿戟的保安。

后来韩信给项羽出过好多主意,结果人家项羽压根就不听,从内心里就拒绝韩信。

这逼的韩信没法子了,这才投靠了刘邦。

后来已经是淮阴侯的韩信对项羽派来当说客的武涉说:“还三分天下有俺一个。你知道吗?汉王刘邦给俺的是啥?上将军印,大兵就有好几万!项羽给了俺啥东西?帽子撑死了就是一个中郎,还是个拿戟的!他说的话能信吗?”

韩信压根就不相信项羽,所以后来不就有了和刘邦垓下会兵,夹击项羽的事。

接着就是项羽乌江自刎。

你说这事弄的。

所以题主说的韩信投靠项羽,这事压根就不会发生,您就更加别说后别杀不杀功臣的事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韩信第一次从军,就是投靠的楚国项家军,只不过没有什么军功,是小兵一个。韩信没有人际关系,进了楚军也没有当大将军,而是步兵一名,跟着项梁去攻击章邯了。结果项梁战死了,韩信率领十多名步兵逃回楚营,被项羽鄙视,项羽认为将军战死了,士兵逃命了,这样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楚军大将钟离味见韩信异于常人,于是提拔韩信为亲兵,给项羽当执戟郎中。韩信多次进帐给项羽进策,但是项羽有眼无珠,不识大将在前,斥责韩信不懂规矩。韩信多次被项羽斥责,心灰意冷之际就离开了项羽。历史上韩信先跟项羽,但是没有得到重用,因此项羽失去了天下。就算韩信得到了重用,项羽也得不到天下,因此项羽早失去了民心!

以项羽的性格,他不会杀功臣,但也不会给韩信封王。项羽是一个十分自信的人,他不惧怕任何人造反,他有能力击溃任何一个诸侯王!田齐国反抗楚国,项羽引兵击杀之;英布背叛楚国,项羽引兵破之!刘邦曾联合五国反楚,结果项羽大破之。项羽的自信让他不会杀有功之臣,因为他的能力比所有功臣都强!



纵观历史,爱杀功臣的皇帝都是草莽出身,他们自卑没有安全感,只有通过杀戮功臣来提高自己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秦始皇、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忽必烈、康熙皇帝都没有大杀功臣。刘邦和朱元璋杀的功臣最多,虽然理由大部分都算充分,但手段还是太过酷烈,范围还是太过大。


大秦铁鹰剑士


古代历史上的刘邦能夺得天下,主要是靠自己手中的大将韩信,但是在功成名就之时,却也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假如当时的韩信投奔了项羽,那么以项羽的实力能夺得天下吗?而韩信还会再次落得功臣被杀的下场吗?

说实话,假如韩信当真投奔了项羽,不论天下有没有夺到手中,项羽都不会错杀功臣,因为项羽从来就不是个卸磨杀驴的性格。

我们为什么一直说项羽是个英雄,因为所有英雄的气质他都具备了,唯独天子的气概跟他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从头到尾这就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因为英雄重情义,英雄是万人敬仰的,英雄是需要美人来衬托的。

所谓的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可以说项羽都经历过了,只是他守不住自己的江山而已,因为英雄就要义无反顾,因为英雄就不能计较得失。

可以说这是一个帝王最不应该有的东西,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听起来让人很是纠结,但在古代那种环境当中确实如此。

毕竟当时的社会没有我们现代这么透明,不论项羽再如何的光明磊落,但是他的身边一定会有小人,而这些小人一定会让项羽看不情基层的各种矛盾。

而这样的情况除非到了项羽山穷水尽的那一天,除此之外,英雄化身的项羽根本就不会去关注这样的小事,因为对他来说这就是小事,一直到这些小事影响到了自己,也影响到了自己的江山的时候,可惜已经晚了。

所以说韩信真要投奔了项羽,一定不会被项羽卸磨杀驴,因为项羽就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也不会成为这样的一个人。

也许是项羽的思维比较简单吧,在他看来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可实际的情况当中有哪一件事可以真正的称之为对或者错呢。

所以说就算韩信投奔了项羽,以项羽的性格依然不会夺得天下,因为他就没有一颗帝王之心。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哪就是项羽是一个英雄,所谓的英雄从另一方面来讲,就是比较能装,也就是说说但凡有出风头的事情,项羽总是第一个出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在项羽的手中可以得到重用吗?因为得到重用就会夺走项羽的风头,这是项羽最不能容忍的,所以韩信不会因为功成名就被斩杀,却会因为自己抢了项羽的风头而被杀。

可以说同样都是死,但是其中的意思却天差地别,因为英雄虽然重英雄,但是英雄同样也讨厌英雄,因为对方抢走了自己的一部分风采,项羽一直维持着自己的英雄化身,到死为止都不肯放手,怎么可能让韩信来抢夺自己的风头呢。

所以说无论韩信会不会投奔项羽,而项羽都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帝王梦想,假如项羽想通了,哪么韩信会得到重用,但是一个有着帝王之心的项羽依然不会让韩信活下来,可以说不论是什么样的情况下,韩信到了项羽身边都是死无葬身之地,这就是他的命,也就是性格上面的缺陷。


虎头山小妖


话说题主此问,实在有些不够严谨。因为,韩信原本就曾是项羽阵营中的一员,由于感觉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才背弃项羽转而投靠刘邦,换句话说,追随刘邦是韩信深思熟虑之后的抉择,如今,我们用结果来追究原因实在有欠妥当。

一:当韩信遇到项羽——屡次出谋献策被拒绝

韩信是个生有傲性的角色,这从他穷困落魄却依旧身带佩剑,宁愿忍饥挨饿却不愿屈抑谋食就可见一斑了。所以,在天下燃起亡秦烽火的时候,不甘平庸、矢志建功的韩信才会欣然前往,投靠当时的六国贵族,希望借助他们的势力一展自己平生的抱负。

但项羽也是个生有傲骨的角色,无双的才气和力能扛鼎的武力在使他屹立于天下英雄之巅的时候,却也阻断了他采纳贤能之士的良言规劝的道路。毕竟,在“千古无二”的楚霸王面前,当世任何的猛将和勇士都如土鸡瓦狗一般不堪一击,不足一哂。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君臣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莫过于取长补短,互为优劣。但无论是项羽还是韩信,毫无疑问,两人都是当世的兵法大家。那么,我们又怎能要求项羽去“屈己以从人”呢?

在我看来,项羽和韩信的不和,恰如电磁的正负两极,一者是“兵形势一派”的集大成者;一者是“兵权谋一派”的集大成者。虽属同门,可修行的却又是截然不同的兵法战略。如此一来,一旦各执所长也就没有谁对谁错的说法。那么,项羽和韩信的不和也就理所应当,毕竟,同为高峰,又如何一较长短呢?

所以,当满腹才华却始终怀才不遇的韩信遇到睥睨当世、骁悍霸勇的项羽时,韩信注定是要有志难伸的。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在韩信淹蹇项羽帐下的时候,韩信的数次进言和筹谋都被项羽一言而绝。可即便如此,项羽对韩信还是颇为欣赏的,不然又如何会将韩信提拔为“执戟郎”。安排在自己身边呢?

二:《鸿门宴》上识明主——海阔天空任鸟飞

公元前207年的《鸿门宴》不仅是刘邦生命中的一大关卡,同时也是韩信一生中的重大转折。因为,就在这次宴会上,韩信终于认清了项羽的“刚愎自用、好谋无断”;同时也见识了刘邦的“坚韧隐忍,屈己从人”。再加上自己在项羽帐下盘桓数年中无所得的惆怅,韩信终于下定背弃项羽追随刘邦的决心。

于是,在项羽分王诸侯之后,一心渴望大展拳脚的“执戟郎”韩信,毅然决然的挂印封金、弃官而去,一路上不顾辛苦奔波的随着刘邦到了汉中。“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备受苦楚的韩信终于在夏侯婴和萧何的推荐下,如愿以偿的成了汉军大将,辅佐刘邦逐鹿中原、制霸天下。

换言之,韩信之所以能够得到刘邦的重要,究其原因就在于,在刘项实力的对比上,智谋一块刘邦固然有所过之,但项羽的武力却是他集合汉军中所有将帅也难以望其项背的。但韩信的到来却完美的填补了刘氏集团的不足,使刘邦真正意义上具备与项羽一较短长的实力。所谓“时也、运也”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刘邦还是韩信,两人皆是心知肚明的。

三:桀骜不驯的秉性——楚霸王死而“韩霸王”生

所谓“勇略震主者身危,功高盖世者不赏”且不说韩信本人是否真有“谋逆”之心,单就韩信本人的秉性和能力而言。刘邦就容不下他!

宋太祖“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名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刘邦看来,韩信的作用就是制衡项羽,一旦项羽陨落,那么韩信的作用也就消失了。而且,既然韩信的作用已然不在,那么再将他留在身边,就无异于将自己和刘氏的江山安置在积薪之上。一旦自己百年身死,偌大个汉室集团,又有谁能够压制得住“智勇兼备、文武双全”的韩信呢?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垓下之役”刚刚结束,刘邦就迫不及待的剥夺韩信的军权,并将其从山川险固、素来殷富的齐国迁徙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楚国的原因。毕竟,无论哪位帝王都不希望看到才驱猛虎,又来饿狼的事情。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我看来,无论是项羽还是韩信,归根结底的说,二者实际上是同一类人。而也正是因此,两人又注定不能并存于世,可一旦项羽死了,韩信自然也就没有了独活的理由。一如电磁的正负极,无论是正极消失还是负极消失,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方也势必会随之消失。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无论如何,与其说韩信之死是其咎由自取,倒不如说贻谋不臧的他给了刘邦和吕雉以杀害自己的理由和借口。就此一点而言,这与他投靠项羽还是投靠刘邦并无本质联系。因为,就韩信平生抱负而言,他是属于那种宁愿身死,也要实践其人生理想的角色。如此看来,韩信也可算是“死得其所,死而无憾”了。毕竟,滚滚红尘、悠悠历史,能像韩信一样遗泽永驻,青史留名的人又有几个呢?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淮阴侯韩信曾经跟刘邦说过项羽的一个弱点:“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就是项羽给人封爵之后,拿着封爵之人的印信,把印信磨得都包浆了还不舍得给人。

淮阴侯韩信这话儿说得一点都不假。项羽分封了诸侯之后,其它被封的诸侯王都回国了,唯独就是不肯放韩王成回到封国。

这下可就把张良惹毛了,张良掉头就去找汉王刘邦。刘邦大笔一挥,立刻就开了一张空头支票,许诺韩信将来就是韩王,让他带兵去攻打韩地。

韩王韩信一出手就占领了韩地的十多座城池。刘邦一见韩信占领了韩地,立马就把支票兑现了,封韩信为真正的韩王。从此韩王韩信就率领韩军跟从刘邦,一起对付项羽的楚军。

刘邦从荥阳撤出的时候,就留韩王韩信和和周苛等人留守。楚军攻破荥阳之后,韩王韩信就投降了项羽!

在另一条路上的淮阴侯韩信,一路平定代、赵、燕、齐等地。

淮阴侯韩信平定了燕地之后,就请求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刘邦立刻就封张耳为赵王。

韩信打下了齐地之后,让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立刻道:“要当就当真的!”说完立刻封淮阴侯韩信为齐王。

项羽打着打着忽然发现自己被包抄了,就赶紧派武涉给淮阴侯韩信送去一本《三国演义》。

原先投降项羽的韩王韩信,找了个机会又跑回了刘邦那里。刘邦一见,呦,回来啦!刘邦就让韩王韩信继续当他的韩王。如此一来,韩王韩信格外卖力地攻打项羽!

淮阴侯韩信对前来游说的武涉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项羽给过我什么?“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就给了我一支戟!

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对项羽进行合围,淮阴侯韩信随即带兵与刘邦在垓下会兵。

项羽往左一看,一个韩信;再往右一看,又一个韩信。

项羽于是仰天长叹:“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当大汉王朝建立在这片大地之上,鲜红的旗帜迎风飘扬。刘邦对功臣的屠戮也在大风歌中缓缓拉开帷幕。开国元勋一个接一个的倒下,最让世人感到可惜的便是“汉初三杰”韩信的死。每当我们看到这一段时,我们总会展开想象,如果当初韩信一直留在项羽身边,项羽是否就会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而韩信是否便不会以反贼的名义死去?

接下来就让我们仔细分析,这样的可能性究竟是多少吧:

一:即使韩信留在项羽身边,项羽也不会建立统一天下的霸业

我认为即使韩信留在项羽身边,项羽也不会取得建立统一王朝的丰功伟绩。这一点我们需要细分为两点来讲。

首先第一点,项羽并没有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野心,换句话说,项羽从主观上来说便不可能夺得天下的实际控制权。我们从项羽推翻了秦朝暴政之后的所作所为中便可以看出来。当项羽推翻秦王朝的统治之后,项羽想的不是取而代之,而是分封诸侯,自己回到老家做他的西楚霸王。

再者,项羽根本不是一个善于利用贤才的领袖。连范增等一系列忠心耿耿的谋士、将领都因为得不到重用与信任而离项羽而去,韩信更不必说。

二:项羽与韩信都离不开惨败的结局



项羽的失败在于项羽人格上的缺陷,项羽难以利用贤才,虽然勇猛,可是妇人之仁却害了他自己。


韩信也是如此。虽然韩信有用兵之奇才,但是却不懂得收敛锋芒。即使韩信投靠别人,也躲不开最终悲惨的结局。

总结:



韩信之死,死在他虽机智、用兵如神。但是其始终是臣,始终是将。锋芒毕露便是韩信的死因。


项羽之死,死在他的妇人之仁。

项羽与韩信,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别说韩信了,韩信陈平英布彭越这些牛人开始都是项羽的,刘邦开始也就萧何曹参等人,张良还是客卿,

结果呢?项羽越来越弱,刘邦越来越强。

项羽压根就不是刘邦对手,也就彭城之战赢了,京索之战,成皐之战,陈下之战,垓下之战项羽全败。

项羽所谓的强,只是单线强,整个天下大局来说,项羽的地盘不停缩水,刘邦几次攻下他的首都彭城,项羽连汉中大门都碰不到。

至于韩信,在项羽手下就是寸功未立的废物,英布是死囚,彭越是山贼,这些人开始他们地位并不比韩信高,但人家都靠建立战功得到项羽的提升。韩信呢?跟的项梁出征,大败而归,扔下主帅当逃兵跑回来。

韩信呆在项羽手下时间并不短,他要能帮项羽打下天下,早做到了,实际上他在项羽手上寸功未立。还当逃兵。

项羽刚愎自用,瞧不起韩信是一方面,韩信自己无能无法从小干起,慢慢积累战功往上爬他做不到也是一方面。

所以韩信投靠项羽就能打赢刘邦简直笑话。


不跳梁的小丑


韩信投靠项羽,项羽不会夺得天下;不管是谁投靠项羽,项羽都不会夺得天下。对于项羽来说,他永远是个王,不可能是个皇。



项羽是个非常优秀的将才,但不是一个帝王之才。说实话,若是打起仗来,根本没多少人打得过他,就算韩信都不见得打得过他,但仅此而已。

项羽攻陷咸阳,杀死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彻底灭掉秦国。当时有人就建议项羽何不在咸阳建都,意思就是让他替代秦始皇,自己好当皇帝。而这时候项羽却否决了,他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然后他就继续回家乡做他的楚王。



由此可见项羽的目光非常短浅,他回去继续周朝那一套分封制,一口气封了十八个王。这十八个诸侯里面,虽然各个都比较怕项羽,但是又有几个服他,就连他的属下英布都不服他,可见他的为人有多差。

再说韩信,当年也是先投奔过项羽的,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虽然多次献计给项羽,但自视甚高的项羽怎么看得起钻人胯下的韩信,哪里肯听他的。从这点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一般骄傲的人就容易得罪人,得罪人就容易受人记恨,心怀记恨的人迟早会势不两立。



就算韩信成名之后再投奔项羽,刘邦那是肯定打不过项羽了的,估计会老死汉中。刘邦打不过,别人就更打不过,然后项羽会封韩信为王,项羽也会继续当他的楚霸王。

但是十八路诸侯,迟早都会出事,项羽又没有刘邦的不要脸的狠劲,而且以他残暴的个性,和容易招到别人记恨的行为,一定会被各诸侯群起而攻之。到时候估计韩信也是会反抗他的人之一,但韩信也不是帝王之才,肯定会有第二个刘邦再次统一全国。


博古论今天


韩信投靠了项羽,项羽也得不到天下,原因就是项羽压根就不会让韩信去打仗, 在项羽看来,韩信当个保安应该是不错的。

事实上韩信跟着项羽的时候,项羽就是让他给自己当保安,那时候保安的名称叫执戟郎。韩信整天给项羽当保安,他当然不爽了。

但是,他还是忍受了这一切屈辱,在他看来能伸能屈者才是大丈夫。对于韩信来说,他当了执戟郎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原因就是在这里看门是有机会接触到项羽的。

只要能够接触到项羽,他就可以给项羽提意见,项羽若是采纳了,就会觉得他是一个人才,就会重用他。

事实上这仅仅是韩信的一厢情愿。

韩信是没少给项羽提意见,但是,这些意见都被项羽给丢到了废纸篓里。因此,韩信始终都是没有被重用。

他是在对项羽彻底失望之后,才离开项羽投奔刘邦的。

所以,韩信即使跟了项羽,项羽也不会用他。原因就是项羽太强了,在他的眼里除了自己外,就没有会打仗的人。

再说了项羽帐下有那么多强将,韩信即使会打仗他也排不上号。项羽还是不会重用韩信的。

刘邦恰恰和项羽相反,刘邦什么都不会,他就是会用人。既然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那我就重用他,给你兵让你给我去打仗。

正是因为刘邦不是军事天才,所以,他才培养了韩信这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人。有了韩信的鼎力相助,他才得以打败项羽争夺了天下的。

所以说韩信若是想要成就一番霸业,他只能是跟着刘邦。若是他在项羽的帐下,是没有出头的机会的。

当然了若是韩信跟了项羽,他也不会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因为项羽对自己的手下还是不错的,至少他不会杀功臣。

项羽也没有必要杀他们,毕竟所有的人在项羽看来,他们都是垃圾,没有一个人是配得上是他的对手的。

这样的韩信当然也不会有杀身之祸了。所以说韩信投奔了项羽,项羽也不会得天下,同时,韩信也不会被杀。


不才讲史


韩信投靠项羽,项羽也不会变得更强大,因为韩信真的投靠过项羽。

第一,韩信投靠项羽始末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起兵后,各路义军蜂起。在诸义军中,项梁、项羽叔侄的义军是实力比较强的。陈胜败亡后,项梁被拥有楚政权上柱国,挥师渡淮攻秦,这时,韩信前来投奔。《史记》称:“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韩信虽是项梁的部下,但是没什么知名度,默默无闻。

项梁战死后,韩信便成了项羽的直接部下,项羽任命他为郎中。韩信渴望出人头地,好几次献策给项羽,但项羽自恃打仗百战百胜,何必听韩信的呢?于是韩信的主张,全然被项羽忽视了。这大大刺激了韩信的自尊心,在秦朝灭亡后,他脱离项羽,转而投奔刘邦。

因此,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韩信投靠项羽,对项羽并什么用处。

第二,成名后的韩信,不可能投靠项羽

韩信投靠刘邦后,被破格录用。在楚汉战争中,韩信接连灭掉魏、赵、代、燕、齐等政权,横扫北方。特别在伐齐之战中,击破项羽麾下名将龙且,对项羽集团予重大打击。到这个时候,项羽可能会为自己看走眼而悔青了肠子。他派武涉前去游说韩信,不是劝韩信顺附他,而是建议他脱离刘邦,形成项羽、刘邦、韩信三足鼎立之态势。不过,韩信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并未采纳。

后来,韩信麾下谋士蒯通也劝他自立,韩信仍然未下决心。此时的韩信有可能选择自立,与项、刘三分天下,但绝不可能去投靠项羽,因为韩信已经可以同项羽平起平坐了。

第三,如果韩信投靠了项羽,会落得功臣被杀的下场吗?

我认为韩信如果不是自立,无论投靠项羽或刘邦,都极可能落得被杀的下场。

为什么呢?因为韩信不忠心,这是他被杀的主要原因。

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而背叛项羽,这个我们还可理解。但是他在刘邦麾下火箭般蹿起,除了靠自己的本事外,离不开刘邦的知遇之恩。没有破格提拔,他怎么可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跃而成为军队的统帅呢?但是韩信在取得一系列成就后,野心膨胀,开始对刘邦的命令阳奉阴违,乘机要胁勒索,从而捞到齐王的名号。在刘邦与项羽决战垓下之际,韩信又一次按兵不动,大肆勒索,这种行为真的很缺乏政治远见,只是逞一时之快。项羽灭亡后,韩信又收容项羽旧将,包庇朝廷通缉要犯,这是要干嘛呢?

因此,韩信不论是投靠项羽或刘邦,他这种挟兵自重的做法,无疑是不忠的表现。对于皇帝来说,不灭了你怎么安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