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氯喹與羥氯喹

1820年,法國藥學家從金雞納樹皮中成功提煉出歷史上最早的抗瘧疾藥——奎寧。

1934年,德國科學家化學合成了與天然奎寧結構相近的藥物,命名為氯喹,用於治療瘧疾,相比奎寧,更加安全有效。

氯喹並不能直接殺死瘧原蟲,但氯喹能插入到瘧原蟲DNA的雙螺旋兩股之間,與DNA形成複合物,從而阻止DNA的複製與RNA轉錄,從而干擾瘧原蟲的繁殖。也就是說,雖然氯喹不能直接殺死瘧原蟲,但它能阻止瘧原蟲繁殖產生後代,等於變相消滅瘧疾。由於瘧原蟲是在紅細胞內增殖的,氯喹只對紅細胞內的瘧原蟲有效,對紅細胞外的無效,所以不能阻止瘧疾的復發和傳播,也沒有預防作用。氯喹主要從肝臟代謝,排洩緩慢,作用持久。但它的副作用比較大,主要是胃腸道反應,比如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瀉等,最嚴重的是對角膜及視網膜有損害。

1944年,科學家在氯喹的基礎上研究出一種新型抗瘧疾藥——羥氯喹。羥氯喹的治療效果與氯喹一樣,但毒性僅為氯喹的一半。羥氯喹跟氯喹的區別在於用羥乙基替代了氯喹中的一個乙基,正是因為這一小小的不同,使羥氯喹在人體胃腸道吸收更快,體內分佈更廣。


氯喹與羥氯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