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对苏军的打击有多严重?

川军团机枪手迷龙


发生在四三年二月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是德国在东线的最后胜利,当时德国的局势很危险,第六集团军的覆灭,造成整条东线战局势若危卵,战前德国军方的意见其实是大踏步的后撤,玩以空间换时间那一套,包括一向乐观激进的元首,这时坚持的意见也是原地坚守,只有曼施坦因元帅,花三天时间说服了元首,把包括党卫军在内的部队,交由他指挥,成功的组织了哈尔科夫反击战,暂时稳住了东线,给德军赢得了调整部署的时间,形成东线德军即使在一场场的失败,也都是有所准备,基本上一步一步有序的败退回德国,到战败投降,都一直是消耗战,没有产生崩溃局面。



说到哈尔科夫反击战对苏联造成的伤害,一直在军迷圈里有争议,一是说哈尔科夫反击打垮苏联方面五十二个师,使苏联暂时在这一方向上根本没有可用的部队,而战后苏德双方公布的苏联净损失人数,都在十万左右,区别不是很大,所以这个数据还是很可靠的,争议就此产生,即使按苏联红军八千人的小师编制,加上附属部队,五十二个师怎么也得有三四十万人,怎么可能因损失十万人就号称打垮了五十二个师?!

其实这不矛盾,因为哈尔科夫反击战,德军已经不是刚进苏联时的德军了,即使是那些一路胜利过来,没打过败仗的部队,也基本没有完整编制,从官兵人员,到技术装备,都有很大缺编,所以在看似酣畅淋漓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时,已经力有不逮,只是打了一场伤其十指的击溃战,而且因为恶劣天气,连最后的击溃都没完成,暂时来说,苏联方面确实是损失了五十二个师,因为在溃退中编制完全混乱,根本没有成建制的部队可以指挥,技术装备和重武器也基本损失殆尽,这在参谋指挥上说,就是没部队可用了,不过因为是击溃,跟战争初期屡屡被德军大范围围歼相比,哈尔科夫被反击击溃的苏军所缺乏的,其实只是重新组织的时间而已,这时的苏联,已经从最初的懵圈中醒过神来,后迁的工厂已经开始开足马力生产,兵员连远东地区的部队都已到达,在哈尔科夫地区,受伤的十根指头,只是暂时没法握成拳头,并不是真的损失了两个拳头!哈尔科夫对苏联来说,反倒是一剂清醒药剂,让他们从刚取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狂热中清醒过来,知道法西斯德国依然还是一只凶狠的饿狼,依然不能对它掉以轻心!


李三万的三万里


哈尔科夫反击战苏军3个集团军外加第4个集团军的一部,还有一个完整的坦克集群被德军歼灭。12个军或旅被击溃,52个师和旅从苏军指挥部的作战态势图上消失了,其中包括25个坦克旅。苏军在哈尔科夫附近已经没有了该可以称得上有战斗力的部队了,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中央方面军面临的被合围的危险,那里有整整5个集团军,如果被合围那将意味着苏军南翼战线的全面崩溃。


德军已经占领了别尔哥罗德,将据守在那里的苏军第69集团军击溃,这是一个重要的交通中心,这意味着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已经获得了进攻库尔斯克的前进基地,已经没有什么部队能阻挡德军了。被击溃的苏军第69集团军已经没有像样的作战力量了,他们没有一辆坦克,大炮只有100门,没有一个师的兵力超过1000人。以第340步兵师为例,这个12000人的师只剩下275人。

苏联的官方记录描述了哈尔科夫的惨败带来的巨大威胁:敌军向别尔哥罗德的推进,威胁到我中央方面军的整个后方。向库尔斯克的推进,再加上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从奥廖尔突出部南面发起进攻,可能会导致大批我军部队被围。如果没有新锐部队投入,这种情况会非常严重。显然苏军最高统帅部也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性,他们将最后的预备队(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调上了前线,甚至连远在600英里外斯大林格勒修整的第64集团军也被命令立刻增援哈尔科夫,这个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损失严重,足见情况有多么危机。



幸运的是,德军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中央方面军的钳形攻势并没有发动,泥泞季节已经到来,大规模作战行动已经无法继续,同时中央集团军群并没有协同作战的意思,理由是部队急需修整,无力执行这一攻势,最终苏军南翼的危机得以度过,库尔斯克突出部也得以保留。100天后德军才对这一突出部发起了攻势,但是形势已经大为不同,苏军的实力已经恢复,甚至更加强大,德军的攻势无疾而终。


战略论


苏军损失确实不小,但并不像曼施坦因在他自己回忆录所说的那样。

这场战役发生在1943年2-3月间,按照曼施坦因的回忆录,德军在1943年2月底首先对苏军西南方面军一部进行了反击,造成苏军第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重创,苏军遗尸2.3万,被俘0.9万,德军缴获坦克615辆、火炮424门。1943年3月5日将苏军在哈尔科夫的坦克第3集团军(2个坦克军、1个骑兵军和3个步兵师)合围。德军战报称苏军死亡12,000人,被缴获坦克61辆、火炮225门、车辆600台。 3月14日德军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

苏军战史记载则是德军1943年2月19日出动第4坦克集团军对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和快速集群(近卫坦克第3和第4军,坦克第10和第18军;4个坦克军只有坦克137辆)展开反攻,先后合围两部,苏军损失惨重,退守北顿尼茨河,暴露了沃罗涅日方面军侧翼。

随即德军3月在哈尔科夫西南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第40和第69集团军,坦克第3集团军)当面集中了第4坦克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3月4日德军发起进攻。到3月10日,苏军第60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之间出现60公里缺口。3月9日苏军最高统帅部抽掉了3个坦克军来封闭缺口,仍然无法阻挡德军进攻。3月14日德军合围哈尔科夫,防守城市的坦克第3集团军被迫放弃城市在3月17日突围。3月18日德军占领别尔哥罗德。此后,德军向沃尔昌斯克和奥博扬方向的进攻被苏军调来的第21和第64集团军以及坦克第1集团军所阻。

综上所述,德军的反攻使得苏军原计划的1943年春季总攻计划中的击溃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没有实现,苏军再次丧失战略主动权。为了扭转不利局面,苏军最高统帅部取消了计划中的机场反攻,将重兵集结在库尔斯克区域。这样,双方在整条战线形成了巨大反S型,苏军在库尔斯克占据一个向西突出部,而库尔斯克北面的奥廖尔与南面的哈尔科夫在德军手中。几个月之后的库尔斯克会战则让苏军真正获得战略主动权。


荣华之武器堂


哈尔科夫反击战是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辉煌,也是曼施坦因军事生涯中又一经典战役。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曼施坦因指挥十万德军击溃苏军五十万人,最终挽救了东线岌岌可危的局势。虽然苏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伤亡十余万人,但这对于当时的苏军来说根本无足轻重。

▲曼施坦因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德军元气大伤,苏军趁势反攻。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在三百余辆坦克的支援下,冲向了乌克兰重要的工业重镇——哈尔科夫。德军在哈尔科夫的兵力严重不足,而德军增援部队却还在来哈尔科夫的路上。尽管德军殊死抵抗,但哈尔科夫还是很快就被苏军收复。得知哈尔科夫失守的消息后,希特勒暴跳如雷,他命令曼施坦因务必重新夺回哈尔科夫!

▲德军装甲部队

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也让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冲昏了头,他不顾后勤补给线增长,急切地催促部队向前突进,最后距离后方补给基地已达300公里。长时间的追击战早已让苏军士兵疲惫不堪,而苏军补给线过长的问题也开始渐渐暴露,苏军的进攻势头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弱。

在苏军实力变弱的同时,德军的实力却在不断增强。德国援军源源不断地向哈尔科夫集结,而且新的武器装备也以补充完毕,德军渐渐从上一轮失败中恢复了元气。希特勒警卫旗队、帝国师以及髑髅师等精锐装甲师的到来让曼施坦因的底气越来越足,于是一个精妙的反击计划开始在他的脑海中形成。

▲髑髅师机枪手

哈尔科夫虽然是曼施坦因的最终目标,但哈尔科夫附近的西南方面军始终是一个威胁,如果解决了西南方面军,那么拿下哈尔科夫也就易如反掌了。1943年2月19日晚,在空军的掩护下,曼施坦因以党卫装甲师为先锋向苏军阵地发起了反攻。德军的进展很顺利,开战没多久就在苏军的防线上撕开了口子,苏军的形式变得越发不妙。苏军大本营接到德军反攻的消息后,立刻曾派兵增援,但后勤补给问题却严重影响了苏军的部署。最终西南方面军还是未能抵挡住德军的进攻,不得已只能撤退!

▲髑髅师装甲纵队

解决完西南方面军后,曼施坦因立刻向驻守哈尔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发起了进攻。沃罗涅日方面军在支援西南方面军的战斗中蒙受了很大的损失,这导致苏军的实力严重下降,此时防守哈尔科夫已显力不从心。3月10日,党卫军三大精锐从三个方向,向哈尔科夫发起了进攻。苏军的外围防线很快就被突破,德军成功突入城内。在市区内,苏德两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4日,苏军主力被迫突围,德军又再一次夺回了哈尔科夫。


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曼施坦因利用对手急于冒进的失误,反戈一击,成功扭转了战局,稳住了德军防线。然而大局已定,纳粹德国的灭亡早已无法挽回!


看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历史文斋!


战情解码


哈尔科夫反击战

1943年2月19日爆发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可以说是最能反映德国元帅曼施坦因高超指挥技艺的。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曼施坦因抓住苏军部署存在的漏洞,运用装甲部队打了一场畅快的反击战,消灭了大约52个师的苏军部队,挽救了濒临崩溃的德国东线战局。

第6集团军向苏联投降

1943年1月在斯大林格勒,纳粹德国遭遇了二战以来最惨重的失败,陆军元帅保卢斯率领精锐的第6集团军向苏联投降,这极大地打击了德军士气。而获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的苏联红军气势如虹,大范围反攻,收复失地,以图彻底消灭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整个德军南翼面临灭顶之灾。

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前,德国已经在东线战场伤亡超过250万人,能够投入战斗的坦克也从3300辆降到495辆,最重要的是很多士兵没了斗志,在漫天的冰雪下德军东线摇摇欲坠。面对苏联的反攻,希特勒主张德军原地坚守,战斗到最后一人;德国陆军高层提议大踏步撤退,以便集中剩余兵力,以空间换取部队修整的时间,就是这种情况下曼施坦因提出了自己的反击计划。

曼施坦因

逆境中最能看出一个将领的能力,曼施坦因就在德军的溃退中看到了克敌良机。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虽然获胜了,但德军不是软柿子,苏军损失也很大,特别是坦克、火炮等重装备来不及补充;另外苏军上下盲目乐观,认为德军已经溃不成军,不顾后勤问题狂飙突进七百公里,物资补给和空中支援都跟不上,苏军西南方面军等跑的快的部队深陷德军包围却浑然不觉,因此曼施坦因觉得可以一战。

曼施坦因经过三天时间终于说服了希特勒同意自己的计划,并得到了增援。由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第4航空队重组,每天平均出动1000架次,令德军取得空中优势;由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第2帝国装甲师、第3骷髅师组成的党卫军装甲军归曼施坦因指挥,更是极大的加强了德军的装甲突击力量,在总兵力上苏军占优,但是在技术装备上德军更强。

哈尔科夫反击战

1943年2月19日,曼施坦因宣布“顿涅茨克行动”开始,实际上使用的还是德国传统的闪电战,以霍立特集团军正面防守,然后党卫军装甲军、装甲第四十集团军等装甲部队分为两翼,合击位于第聂伯河和顿涅茨河之间的苏军的侧后方,最后将敌军驱赶到哈尔科夫围歼。

曼施坦因的计划是很成功的,苏军被打蒙了,苏联西南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直接被打崩溃,到3月14日苏军全线溃退,可惜受限于德军兵力不足和苏联恶劣的天气,德军没能继续扩大战果,彻底扭转东线的战略态势。

哈尔科夫反击战

因为不久之后苏德之间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库尔斯克会战,因此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双方伤亡如何一直没有准确的数字。

当时德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在1943年2月到3月的“顿涅茨克行动”中使苏军损失52个师,伤亡8万人,1.2万人被俘虏;而1993年的时候俄罗斯发布过一份资料,称到哈尔科夫反击战结束的时候,苏军死亡、失踪、被俘10万人,受伤和患病近14万人。反正不论哪个数据,哈尔科夫之战给苏军造成了重大伤亡,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才恢复元气。

而对于德军在此战中的损伤,因为当时属于溃退中的反击战,很多部队编制混乱难以统计损伤,只能从增援曼施坦因的党卫军部队伤亡中窥探一二。战斗结束后,参战的党卫军装甲军365名军官和1.1万士兵阵亡,其中包括第3骷髅师师长西奥多·艾克,还损失了60%以上的坦克,也是伤亡惨重了。

曼施坦因和希特勒

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为曼施坦因带来了巨大的声望,连他的对手苏联元帅朱可夫都对其钦佩不已。同时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给了纳粹德国重整东线战局的时间,避免了全线崩溃的发生,甚至有专家推测没有这场胜利,苏联红军在1943年就能击败德国,让欧洲战事提前两年结束。

哈尔科夫反击战是二战中德国在东线战场的最后胜利。因为曼施坦因和希特勒长期以来三观不合,曼施坦因不认同希特勒越级指挥部队、胡乱制定战术;希特勒认为曼施坦因常常不听命令,不尊重自己。

两个人的争执甚至于影响到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进行,让德国错失战机,丧失了战略主动权。最终在戈林、希姆莱等人的挑拨下,希特勒于1944年3月31日解除了曼施坦因的指挥权,并强制其退出现役,这个结局让人唏嘘。


当狗容易做人难


哈尔科夫反击战可以说是反攻中的反攻,是斯大林格勒苏联全面胜利并对德军发起反攻后,为了挽回被动局面,希特勒委任曼施坦因指挥第1(第40及第57装甲军)、第4装甲集团军(48装甲军及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发起的一次凌厉攻势,旨在打乱苏联的反攻势头。这个配置可以说是相当豪华的,相当于一把尖刀无往不利;相比之下,苏联此时并没有将装甲集团军集中起来应对。所以尽管这些装甲集团军下面的装甲师因为之前的作战损失而缺编,但仍然是极为强大的。在局部,甚至对苏联的装甲力量形成了绝对优势。

哈尔科夫战役形势图

哈尔科夫战役行军中的德国装甲部队

所以尽管人数劣势,但是最终获得的却是1:10的战损,德国伤亡11000人,苏联阵亡,受伤和被俘超过10万人,而德国在这场战役投入的人数却只有苏联的1/2,所以在战术上,这是一场大比分胜利,大规模的装甲集团军的威力再一次凸显出来。当然了,与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战役和后面的库尔斯克战役比起来,这次战斗的规模和战果都算不上太大,但这次反击主要的意义在于,暂时打乱了苏联的反攻阵脚,使苏联由战略反攻重新变成守势,并为后来的库尔斯克战役开头德国主动的进攻创造了条件。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将二战东线战场的进程整体推迟了几个月的时间。当然了,哈尔科夫反击战和后来的库尔斯克战役也并没改变二战的基本盘,非但没有反攻成功,反而进入了苏联战略反攻的阶段。


宣仔


萤火之光而已,被吹嘘的哈尔科夫反击战,苏军实际损失并不大,最多3-5万人。与1942年几次战役巨大损失相比,伤亡只能算轻微。

主要原因是德军本身兵力不足,并没有实现合围,苏军很多有生力量仅仅是被击溃,大半兵力都逃脱了。德军只是取得战术优势而已。

曼斯泰因吹嘘的所谓苏德师级单位数量比为8:1,这个很有迷惑性,好像是苏军八倍的优势。但事实恰恰相反,德军才是兵力多的一方。



苏德战争中期,苏军人员编制是严重不满编的,尤其是步兵师,兵力1000-2000人几乎是常态。坦克旅也是如此,一般只有30-40辆坦克,只相当于德军坦克营。所谓坦克军,一般辖2-3个坦克旅,满编也只有一百多辆坦克。

而且,苏军此时处于冬季攻势后期,部队编制更是严重不足。作为主力的波波夫集群,号称四个坦克军,实际只有137辆坦克。更关键的是,推进速度太快,油料和弹药跟不上,故障坦克更是大量丢在路上。

在这种情况下,曼斯泰因指挥的南线德军以精锐的党卫装甲军和第57、第48装甲军为尖刀,坦克上千辆,总兵力约70万,是有绝对优势的。



德方宣称苏军有340多个旅级单位,但明眼人都知道其中都是空架子,相当于三百多个营还差不多。仅以兵员数字看,德军可能有两倍优势。

战役损失也说明了这一点,俄罗斯90年代公开资料称兵员伤亡3万(阵亡十万那个数字是加上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月攻势),与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交战损失的坦克才200辆。即使是德军战报,也只打死四万多苏军,俘虏才一万两千人,这个数字连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俘虏24万)的零头都没有。(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曼帅在哈尔科夫的胜利,对德国来说无疑是欢欣鼓舞的,我要是记得没错的话,前后一共进行了三次哈科夫战役,哈尔科夫战役总结一下,曼斯坦因元帅利用不断收缩防线,不断后退来收紧部队,苏联部队打到后面已经精疲力竭,而且补给线过长。曼帅发动钳形攻势,直接包饺子,而且在哈尔科夫战役,德国投入虎式重型坦克,苏联t34见到虎式重型坦克必须脱帽致敬,装甲技术的全面优势,以及指挥得当,德国在哈尔科夫取得了一边倒的胜利,从而直接延长了帝国最少两年的寿命,暂时稳定住了的南方战线。

而且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是明显反对打攻坚战和阵地战的,因为那时候的德国的优势在于哪里呢?灵活机动的装甲部队,曼斯坦因所提出的是区域机动防御作战和弹性防御作战,具体参照就是哈尔科夫战役,德国的优势在于利用装甲部队的速度优势进行跨区域联合作战,从而有效地消耗苏联有生力量,这个策略对于德国来说是完全可行的,可惜元首一味过度操纵指挥,不肯后退一步,从而消耗了德国最后的一滴血,德国四三年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机会挡住苏联的,可惜被元首搞混了,而且你忘记了一点,盟国和苏联完全知晓德国的作战计划,具体包括部队集结时间,进攻方向,以及预备队,苏联在库尔斯克战役最艰难的时候,请求盟国在意大利西西里半岛登陆,使得德国从苏德战场调兵遣将去支援意大利战场,导致德国堡垒战役破产,而且二战德国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情报上的失利,英国41年5月打捞德国潜艇,得到了德国完整的密码机以及密码本,这是二次世界大战最关键因数,没有之一,就是因为这次打捞潜艇从而影响了整个二战的进程。


Rah晓亨仔


没多严重!因为曼斯泰因仅仅是杀了个回马枪,打了苏军一个措手不及,遭受了一些小损失。随后苏军就稳定住了阵线,德军也没继续推进。其后就是双方的对峙以及备战,以致7月份爆发的库尔斯克大会战。

有些人是军事迷,但不是军事研究者,因为他们看问题总是带有倾向性,而不能实事求是看问题。

比如说苏德战争吧,总的来说,是德国先胜后败,苏联先败后胜,这是事实。可有些人偏向于德国,不顾当时的基本事实,总是千方百计夸大德国的胜利,夸大苏联的损失,以证明德国的战无不胜,德军将领的神勇与天才。而对于德军的失败就避而不谈了!

学历史,重点是要学习历史提供的经验与教训,以便供我们生活之用。

就哈尔科夫反击战来说,曼斯泰因的确成功,说明指挥官在大败之后,不气妥,头脑冷静,抓住机会,扳回一局,稳定战线还是有可能的。这就是历史提供的经验。

对于苏联来说,急于求成是不行的,有时候必须稳扎稳打。现代化战争打的是后勤。等你长途进击,消耗过大,而后勤跟不上,兵员,枪弹以及油料馈乏就是个大问题。这时容易出现有枪无弹,战斗力骤降的情况。容易被敌方所趁。因此,攻击时必须根据后勤保障情况以及战场情况设立一个合理的进攻停止线。而不能一味进攻。

实际上苏军也在不断接受教训,改进战术。至此之后,再没有出现哈尔科夫所面临的情况!

阳城导航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全线溃败。但德国元首曼斯坦恩阻止了一场大战,战胜了苏军,止住了德军溃败的态势。这场对整个二战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战叫什么名字呢?曼斯坦因在溃败的情况下,是如何转败为胜的呢?

(曼斯坦因旧照)

1943年2月1日,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多时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在司令员保卢斯的带领下向苏军投降。至此,持续200多天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终于画上了句号。

在取得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后,苏军乘胜追击,继续向德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苏军先是攻占了库尔斯克,接着又占领了别尔哥罗德。到2月16日,沃罗涅日方面军,以三个集团军的兵力,重新攻占了乌克兰重镇哈尔科夫,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从德军的角度来看,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正遭到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双向压迫。甚至苏军已经打到了曼斯坦因的司令部门口,形势已经非常危急了。但曼斯坦因却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慌张。

在他看来,尽管苏军的突击集团已经攻到跟前,但苏军毕竟是孤军深入,他们的两翼,早已经完全暴露在了德军强大的装甲火力之下。并且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支突击部队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陷险境,还在一个劲地闷头猛攻。

曼斯坦因的判断并没有错。实际上,自苏军守卫莫斯科成功,并在斯大林格勒重创德军后,苏联上下似乎都已经产生了一种盲目的自信。

在西南方面军指挥官瓦杜丁看来,德军在经历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之后,早就被吓得屁滚尿流,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只要苏军加紧追击,就能够不停地扩大战果,德军最终肯定会被迫逃向第聂伯河。

(瓦杜丁旧照)

偏偏更可怕的是,斯大林当时的想法,竟然和瓦杜丁完全一致。

于是,苏军气势汹汹地撵着德军不停撤退,一路又推进了几百公里。到哈尔科夫被攻下之后,苏军的后勤补给已经完全跟不上前线部队的进攻速度了。

对于哈尔科夫的失守,希特勒大发了一通脾气。他命令曼斯坦因不惜代价,要立刻收复哈尔科夫。但曼斯坦因却认为希特勒的计划有问题,拒绝执行命令。他认为,德军应该暂不理会攻占哈尔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反而应该首先解决掉冒进的西南方面军。并且尽管己方的补给燃料已经十分匮乏,但曼斯坦因断定,苏军的后勤问题肯定更加严重。

最终,希特勒同意了曼斯坦因的冒险计划。

随即德军向西南方面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激战之后,苏军第六集团军和波波夫集团的八个军、十个步兵师遭到了沉重打击。但由于天气原因,德军始终未能对苏军进行有效包围,这就让西南方面军得到了撤退的机会。

就在西南方面军转危为安后,刚刚攻占哈尔科夫的沃罗涅日才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遭到了德军的多面夹击。

(斯大林旧照)

为了援救沃罗涅日方面军,斯大林迅速抽调了三个集团军赶往支援。但他的命令才刚刚下达,德军攻下哈尔科夫的消息便传了过来。而别尔戈罗德也在德军“劳斯”军的进攻中失守。

攻下哈尔科夫后,德军继续向败退的苏军发起了猛烈进攻。一直到3月20日,斯大林派遣来增援的第一坦克集团军、第二十一、六十四集团军抵达战场后,德军才停止了追击。

此时苏军已经退过了北顿涅茨河,他们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正南面,建立起了阵地,随时应对着德军的突然袭击。不过此时的德军也是筋疲力尽,短时间内无法再发起进攻了。双方进入了短暂的休战期。

这场哈尔科夫战役,以德军的胜利告终。根据德国公布的数据,他们在这场战役中消灭并俘虏的苏军有5万多人。但根据1993年俄罗斯公布的数据来看,苏军在这场战役中,最少损失了十万人。不过,德军自身也是损失惨重,尽管兵力损失并不多,但坦克损失却高达六成。

哈尔科夫战役,是德军在东线战场的最后一场胜利,对整个二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德军溃败的情况下,曼斯坦因力挽狂澜,成功止住了颓势,最终避免了东线战场的崩溃。

有二战专家推测,如果没有这场战役,德军很可能会一泻千里。苏德战争也大概率会在1943年便画上句号。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