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孤独让皇帝也犯了难

“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满朝的文武官员却没有能够真正走入他内心的。功过是非,言官可任意评说 ,后人可任意评说,但皇帝自己却难以插嘴。只因他是局中人。

崇祯皇帝,关于他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定论,毕竟“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76年的明朝大厦轰然倒塌,很容易让人将目光投向最高掌权者,对于明朝灭亡,崇祯皇帝究竟应该承担几分责任?众说纷纭。很多人从崇祯皇帝的性格入手分析,认为其极端的性格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我则更认为明朝大厦的解体是长期历史问题积累的结果,与明朝最后的执剑人关系不大。那么作为一个统治者,崇祯皇帝是否是合格的呢?我觉得也不尽然,但不同于崇祯皇帝不可改变的性格因素,我更相信羁绊其统治能力成熟的是明朝末年的客观环境,是众人皆醉给其造成的孤独感,没有恰当的处置这种局面,才加速了大明王朝的解体。

孤独让皇帝也犯了难

千百年来,站在权力中心的皇帝都是孤独的,享受着世人难以想象的荣华富贵,同样也承受着国家兴亡的责任,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其实是不容易的。位置不同便很容易造成交流断层,所以孤独几乎是每个皇帝都会面临的困局。一些人在这些困局中突围而出,譬如唐太宗依靠科举制网罗天下人才进入皇帝彀中。也有很多在孤独中沉溺,自此只剩自己一个人的小世界的,如宋徽宗,唐后主一辈的。崇祯皇帝也在陷入困局无法自拔的君主之列,直至面临“悲风骤至”的亡国清军,崇祯帝仍在悲叹:“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君臣之间的隔阂何其深,崇祯帝面临困境的无力感也展现到极致。

孤独从何来

与父死子继的传统皇位继承方式不同,崇祯皇帝的皇位是从其哥哥朱由校的手中继承,不正常的传位顺序本身就昭示着明朝异样的局势。此时明朝正经历着严重的宦官干政的问题,从哥哥手中继承的皇位,此时并不意味着无尽的权力,相反却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史料记载,崇祯帝即位的前一天,就从家中带着干粮入宫,即位前一夜,崇祯帝一夜未眠。这样的危局皆拜魏忠贤所赐,明熹宗时期,魏忠贤步步为营,势力逐渐坐大,翻云覆雨,依靠自己的关系网络,魏忠贤唆使宫中人,给皇后下药,致使皇后流产,明熹宗在位期间没有自己的子嗣,魏忠贤希望借助这样的局面来控制整个大明王朝。明熹宗虽然昏庸却也有强烈的保护大明江山的愿望,在其去世前夕,留下遗旨,指定弟弟朱由检继承。所以在登基之初,崇祯帝便被死亡的威胁包围着,漫漫黑夜,战战兢兢,不清楚自己身旁的人是否与魏忠贤有联络,

孤独是迎接这位新皇帝的贺礼。

孤独让皇帝也犯了难

即位不久崇祯皇帝便铲除了魏忠贤党羽,算是初步结束了生存危机。但日益严重的辽东形势迫使崇祯帝不能掉以轻心。此时,宁远城守城将领袁崇焕进入崇祯皇帝的视野,他的到来带给崇祯皇帝收复辽东的希望,双方约定,袁崇焕五年收复辽东。解决了宦官问题,收复辽东又有了可靠人选,事业有了助力者,崇祯皇帝的孤独感稍稍降低。和谐的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双方有效沟通而达成的信任的基础上,但这位约定五年收复辽东的大将与崇祯皇帝之间的交流其实是不够的。但崇祯皇帝收复辽东心切,顾不得考虑这些问题,袁崇焕也为自己遇到伯乐而心怀壮志,希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得到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便认为得到皇帝的无限信任,便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始着手解决辽东问题。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辽东问题已经存在上百年了,想要五年收复,简直是痴人说梦。袁崇焕在接到皇上督促去辽东的圣旨时,也不立即上任,希望和皇帝商量一下,希望延长收复计划。本来,热情满满的皇帝,听到他的这个意思,瞬间便被泼了一盆冷水。再加上偏巧不巧的宁远城出现兵士哗变。君臣关系便出现细微的矛盾。硬着头皮上任的袁崇焕,顺利地解决了哗变问题,上任后便着手开始经营辽东。制定了一系列策略,辽东也发展的很好,但在处死毛文龙的时候,双方的关系又发生了一些变化,皇帝虽表示认同,但却也是强忍怒气后的妥协,这件事对双方关系的影响,在最后崇祯帝指明的袁崇焕的罪名中便有体现——罪名的第一条便是“擅杀岛帅”。

广渠门大捷也未能挽救两人的关系。为了安抚亲王军队,崇祯皇帝接见了各路将领,甚至将自己身上穿着的貂皮衣服脱下,为袁崇焕披上。但他肯定至死也未曾想到,崇祯帝解衣之时,便有了将其下狱的念头。最终,袁崇焕被崇祯帝处于极刑。

孤独让皇帝也犯了难

很多人说,袁崇焕的死亡,昭示着守卫大明王朝江山的长城轰然倒塌,但其实比这更严重的影响在其社会影响上,自此,崇祯皇帝统御的政府逐渐丧失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即使后来偶有杨嗣业,洪承畴之类较为杰出将领出现,也很大程度上由于对皇帝反复无常的敬畏,做事颇有顾忌,以致在剿灭张献忠的时候贻误战机,在宁远战役之时落入清军陷阱。

君臣信任危机背后隐约浮现着崇祯帝孤独的背影。十七岁即位,即位一年内便消灭了魏忠贤集团,少年得志背后是对人性偏执的理解。所以,隐藏自己的心迹是崇祯皇帝自保的方式,也是其获得成就的方式,孤独便由此产生。袁崇焕的到来为崇祯皇帝带来了收复辽东的希望,袁崇焕的死亡,也使提上日程的收复辽东大任无限推迟。何时出现另一个人愿意帮助这位皇帝收复失地,崇祯帝不可知。孤独感与无助感想必大大加深。

日之将夕

连年的饥荒,以及官员腐败问题终于激起了持续不断的农民起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带领的农民军起义队伍逐渐壮大,在大明王朝统治区域攻城掠地。与此同时,清军铁骑也在北方地区肆虐。明朝面临着“内忧外困”的局面。财政困难,军队有限,崇祯皇帝便想着集中力量先解决一方面矛盾,便有了向清军议和的主张。但皇朝脸面又使他犹豫不决,有口难言。兵部侍郎杨嗣业看出皇帝的意图,崇祯帝便委任其着手开始与清军议和事宜,不想,风声走漏,弄得满朝文武皆知。

历史留下来的宗藩体系培养了大臣强烈的颜面意识,最终在舆论压力下,议和没有达成。清军铁骑南下,京城再度戒严。大肆抢掠过后,清军终于退却。留下烂局面等待崇祯皇帝整治。此时朝中没有人站出来皇帝分忧,有的还是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争论。宁远战役耗费了一年时间,最终明朝国力实在是无法支撑。崇祯帝便下达了速战速决的旨意给参与宁远城战役的将领洪承畴。洪承畴立马采取措施,结果选择的险棋被皇太极识破。最终兵败被俘。

孤独让皇帝也犯了难

出乎意料,清军却向明朝透露了想要议和的主张。本就无力支持战争的崇祯皇帝,很想通过议和,达到一段时间和平的局面。以便自己发展经济,处理好农民军起义问题。崇祯帝将和议事宜交给兵部尚书进行,结果又是风声泄露,明朝文武官员坚决抵制。此刻的崇祯帝陷于舆论中心位置,很希望兵部尚书能够替自己挡一挡舆论压力,奈何兵部尚书陈新甲没有意识到皇帝的意思,也是一味的推卸责任。到了议和必须进行的地步,崇祯皇帝再度询问官员意见,仍是一片反对,就连自己视为先生的内阁首辅周延儒也是莫不应声,没有给他该有的支持,议和事务最终被搁置。清军再度南下,此时朝中没有可以抵御的大将。争执天朝体面的言官也只能议论,谁也不能带兵打仗。崇祯皇帝心灰意冷甚至提出自己要“御驾亲征”何等孤独,何等悲伤,这时周延儒终于表态说明自己想要带兵打仗。但真正到了战场,周延儒只是在城内按兵不动,谎报战果。所谓“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不过如此吧。

孤独让皇帝也犯了难

结语

对于皇帝来说,孤独应该是一种常态,和平局势下,可以通过励精图治树立自己形象网罗贤才,多一些人在皇帝周围共同朝着治理大好河山的目的努力,目标实现的获得感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孤独感。但从哥哥手上继承的明朝江山本就到了行将就木的地步,要想取得成就又是不容易的,在党派纷争加剧,大臣相互攻伐的状况下,崇祯皇帝很难找到一个值得完全信赖的人,就连可以共同治理明朝江山的大臣都是廖若星辰,孤独感越深,崇祯皇帝对于周围大臣也就越警惕,警惕造成的距离感会把大臣越推越远,这便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加速了明朝灭亡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