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清朝名将傅恒是怎样的一个人?

勇敢坚强ygjq


富察·傅恒,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乾隆时期的知名将领。

傅恒可以说是名门之后,他的家族早在努尔哈赤起兵时就跟随在旁。

曾祖父哈什屯曾做过议政大臣,是当时清廷最高决策层的成员,祖父米思翰也是议政大臣,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被授予过户部尚书,父亲李荣保,曾经做过察哈尔总管,权高位重一时。

值得一提的,傅恒的姐姐孝贤纯皇后,是乾隆的第一任皇后,深受乾隆帝的喜爱。

因为家世渊源,傅恒在乾隆朝的升迁极为神速。

乾隆五年(1740年),傅恒被清廷任命为蓝翎侍卫,后又升任头等侍卫。

乾隆七年(1742年),傅恒又被任职为御前侍卫及总管内务府大臣,主要负责管理与圆明园有关的事务。

乾隆八年(1743年)傅恒被任命为了户部右侍郎,也是在同年他被外放为山西巡抚。

乾隆十年(1745年),傅恒又出任了军机大臣,不久后转任为户部左侍郎。

乾隆十二年(1747年),傅恒升任为户部尚书,兼任銮仪卫、议政大臣、殿试读卷官、会典馆副总裁、正总裁等职。

从乾隆五年(1740年)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先前的正六品侍卫,升任到一品大员,只是用了七年的时间,傅恒老兄这速度连火箭都赶不上。

当然地,傅恒也不是完全拼背景上台的纨绔子弟,他本人还是蛮有实力的。

乾隆十三年(1748年),傅恒等来了他盼望已久的建功立业机会。

早在前一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清廷先后派兵镇压失利。当年,傅恒主动请战前往平定,之后,他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理川陕总督,经略军务。

乾隆十四年(1749年),傅恒亲自督师挥大小金川战役,降服莎罗奔父子。他因此被封为一等忠勇公。

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叛乱,傅恒再次挺身而出,力主出战。

乾隆二十年(1755年),傅恒率领清军攻克伊犁,平定了准噶尔之乱。他因此再次被封为一等忠勇公,他的画像还被陈列于紫光阁,位列第一。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三任云贵总督征缅战争失败后,傅恒临危受命,督师云南,入缅作战。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与缅军作战中,傅恒指挥清军屡次取得胜利,但因当地环境恶劣,傅恒因此染上疾病。

同年,缅甸派遣使者向清廷请和,清军得以撤军。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傅恒率领清军回朝,不久之后,因为病情加重,傅恒病逝,当时年未满五十岁。

傅恒死后,乾隆亲自跑到傅恒府邸里祭奠,按宗室镇国公规格为他办理丧事,赐谥号文忠。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在乾隆朝中前期,傅恒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朝堂明星,建功立业、出将入相的好事一件没落。他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封一等公,还被乾隆称赞为“社稷臣”。

一、强大的家世,超级“关系户”,造就傅恒的高起点

在古代封建社会,尤其是和平年代,仅凭本事太容易遇见天花板,有关系才能平步青云,傅恒就是一位超级“关系户”。

傅恒的曾祖父哈什屯,是清朝的开国功臣,曾担任朝廷的内大臣;祖父米思翰,曾担任户部尚书,是皇帝近臣;父亲李荣保,是察哈尔总管;《雍正王朝》中,那位上书房“三巨头”之一的马齐,是傅恒的伯父。

尤其重要的是,傅恒的姐姐富察氏是乾隆的皇后,他也就成了乾隆的小舅子。如此之强的家世背景,只要不是个人能力太差,想不发达都难。

在乾隆的后宫之中,富察皇后又是最受宠爱的一位。有次乾隆生病,富察皇后在三个多月时间里常伴左右,悉心照料。她是后宫之首也是乾隆的贤内助,孝顺太后又善待嫔妃,赢得一致好评。乾隆曾高度评价富察皇后:

“朕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

乾隆宠爱富察皇后,自然也会爱屋及乌地让小舅子沾光。傅恒在官场的晋升速度之快,如同坐了直升机。乾隆五年还是蓝翎侍卫,两年后就成了内务府总管;过了一年,又成为户部右侍郎。这么一路高升,到了乾隆十四年,傅恒就位极人臣,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一等忠勇公。

乾隆朝,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时间最长的就是傅恒。从乾隆十四年,到三十五年傅恒去世,前后二十一年,不管是鄂尔泰、阿桂还是和珅,担任首席军机大臣的时间都不及傅恒。

清朝没有宰相,雍正设军机处后,朝廷的权力由内阁过渡到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实际上约等于宰相。但首席军机大臣并不一定是宠臣,比如,鄂尔泰曾为首席军机大臣,但他是乾隆的眼中钉。

傅恒既是首席也是宠臣,是整个清代为数不多的,集太师、太傅、太保于一身的臣子。紫光阁陈列功臣图像,傅恒位居榜首;两次晋封一等公者,在乾隆朝,唯傅恒一人。

二、低调的作风,让其成为“常春藤”,始终屹立不倒

在历史上,许多臣子都跳不出一个规律,大红过后就是大悲之时,前有年羹尧,后有和珅,但傅恒偏偏就能避免,这与他的为人处世有很大关系。

傅恒与其他身居高位就得意忘形的臣子不同,他没有因自己的关系和位置而趾高气扬,反而低调行事、为人谦和,有两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其一,傅恒有一次得到乾隆赏赐的四团龙补服,乾隆明确允许他穿,但他担心树大招风,只在庆典时穿着,平时将四团龙补服供奉在家。

其二,军机大臣接到皇帝旨意后,会退出来独自起草谕旨,轮到傅恒时,他总是与军机处的其他小官员一同草拟,然后呈送乾隆。这种小心谨慎的特点,让其避免许多过失。

傅恒为人谦善,从不仗势欺人,也不会独断专行。对待长辈十分礼让,对后辈谆谆善诱。因此,朝中大臣对其十分敬重。

如果说傅恒平步青云得益于姐夫乾隆,那他长保高位,主要是因为他人品好,不向年羹尧那样居功自傲,更没有摆出皇帝小舅子的威风。

三、能力出众的将领,颇有战功

1748年,金川战时吃紧,傅恒临危受命,暂管川陕总督,领兵出征大金川。出征时,乾隆高规格为其壮行。

傅恒日夜兼程,克服重重困难,马不停蹄地赶往前线。到了金川军营,傅恒很快出击,派副将马良柱,沉重打击依附大金川的小金川。

他根据地形地势,在总结之前清军失利的基础上,向乾隆提出自己的用兵主张:各路大军继续正面进攻,牵制敌军主力,然后另外派一支奇兵,从小道出击,直捣敌军大本营。这是正确的用兵之策,但乾隆考虑到金川并非大敌,清军已经劳师动众两年,损兵折将,国库也已快撑不住了,因此,乾隆下令,命其班师回朝。

这时候的傅恒已经在布置自己的战略战术,而且攻下好几个据点。乾隆一边派人给傅恒加官晋爵,一边催促他回朝。傅恒认为,没有胜利,敌人只会更嚣张,自己也很没面子,表示不能撤兵。

就在傅恒进军时,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坚持不住了,想主动投降。傅恒坚持要莎罗奔等人自缚到军营请降,实际上是想趁机将其逮捕。乾隆坚决反对这个计策,还命傅恒结束战争。傅恒不得已,只有接受莎罗奔投降。

这场金川战役,也是乾隆“十大武功”的首功,对于立功的小舅子,乾隆之前已经封了他公爵,没有更高的爵位可赏,只能此外赏赐亲军二名、豹尾枪二杆。

在傅恒回京后,乾隆命皇长子率大臣迎接。不久,乾隆又将傅恒摆在与额亦都、佟国维一样的高度,为他建立宗祠,祭祀其先祖。

乾隆十九年,准噶尔部发生内讧。乾隆趁机出兵,企图彻底解决困扰清朝数十年的准噶尔问题。当时,满朝文武皆反对,坚决力挺乾隆的只有傅恒一人。后来,清军攻克伊犁,俘获准噶尔首领达瓦齐,平息战乱。乾隆回想出兵时傅恒的眼光与支持,甚为感激,再次授傅恒为一等忠勇公。

四、出征缅甸遇阻,不幸染病

在清军对缅作战多次失利,统兵主帅也纷纷丧命的情形下,傅恒再次临危受命,挂帅出征。清军水路并进,开始时进展顺利,很快打败对方水军。

但进攻老官屯时,清军遭受重大损失。傅恒调集主力猛攻,各种战术都用上,就是不能拿下。加上官兵因水土不服,连傅恒也染上重病,清军基本已经失去战斗力。敌方也撑不住了,有意和谈,乾隆也决意撤兵,正好借坡下驴地同意和谈。

傅恒在接到对方的投降信物后,宣布撤兵。

1770年,傅恒班师回朝,带病觐见正在天津巡游的乾隆。两个月后,傅恒病情恶化,乾隆多次亲自探望。但皇帝的关怀还是没能为傅恒续命,当面七月,傅恒驾鹤西去。

秋媚说:傅恒与乾隆,一开始就超越君了平常的臣关系,更像是合伙人。为了大清,傅恒真的很拼,拼到油尽灯枯,以至于乾隆在其灵前赋诗:“鞠躬尽瘁诚已矣,临第鸟悲有是哉”。


秋媚读史


傅恒出自满族上三旗之一的镶黄旗富察氏,富察氏在清朝属于八大姓氏之一,出了许多皇后与贵妃,富察氏先祖旺吉努在努尔哈赤起事之初就早早归附,即从龙之功乃首功,其独具慧眼的决定也得以荫庇子孙将近300年。

从努尔哈赤一直到乾隆年间,富察氏深得皇族信任,如傅恒的祖父米思翰因镇压三藩之乱立有大功,被康熙加封太子太保。

到了傅恒父辈一代,富察氏更加权倾一时,父亲李荣保官至察哈尔总督,两位伯父更是鼎鼎大名,马齐与马武,马齐在《雍正王朝》中戏份不少,官至武英殿大学生,太子太保,是康雍两朝皇帝比较信任的官员。

可见,傅恒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想不出人头地都很难。当然,父辈们的荫庇远远抵不过他的另一层身份,即傅恒是乾隆皇帝的嫡亲小舅子。

姐姐是清朝最受宠爱的皇后

傅恒的姐姐富察氏是清朝鼎鼎大名的孝贤纯皇后,孝贤纯皇后在乾隆还在潜邸的时候就被雍正一眼相中,亲自指婚,将这名温婉贤惠的少女嫁给了自己默认的接班人。

与众多因父母之命而成亲所不同的是,乾隆皇帝对这位从未谋过面的妻子一见钟情,小两口结婚之后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蜜月期,乾隆皇帝对自己的妻子是又敬又爱,即位之后立刻册封其为皇后,统领后宫。

孝贤纯皇后一共为乾隆生下了2子2女,只可惜两名皇子永琏和永琮都先后夭折,连丧爱子,让皇后悲痛欲绝,郁郁寡欢,没过多久的乾隆13年,孝贤纯皇后就在苦闷中去世,年仅37岁。

连丧爱子与爱妻的痛苦让乾隆很是悲伤,甚至为这件事乾隆一直视为最大的遗憾与不幸,他下旨文武官员不论品级爵位,一律跪迎皇后灵柩,并亲自护送,皇后的死也让乾隆性情大变,再也找不到一位可以诉说心里话的知心人。

傅恒的确是难得的文武之才

如果说家族的显贵与姐姐的关系是傅恒扣开朝廷大门的敲门砖,那么日后的飞黄腾达却是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与忠心一步步走出来的。

傅恒比乾隆小了将近10岁,刚刚成年就被乾隆选为御前侍卫,这是一种荣耀,也是接触皇帝的机会。傅恒的官场生涯也极其顺利,仅仅用了5年,就得以入职军机处,又过了两年,傅恒担任户部尚书,正式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这一年,傅恒不过27岁。

然而此时,傅恒依然摆脱不了人们对他身份的质疑,因为大家都认为,是乾隆皇帝爱屋及乌,为了弥补亡妻之痛而重用傅恒,傅恒也因此遭到了许多元老功臣的抵制,但傅恒并没有因为姐姐的关系而决定安乐一辈子,在他的内心中,他始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卫青一样的“外戚”。


乾隆的“十全武功”有傅恒一份军功章

乾隆皇帝号称“十全老人”,他对自己一生的文治武功相当自信,并且自诩除了圣祖康熙,他也是前无古人,而他所称道的“武功”,傅恒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乾隆11年,金川土司叛乱,乾隆皇帝调兵遣将,派大学士讷亲前往平叛,可讷亲指挥不力,清军损兵折将,双方在康定一代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

三年之后,彻底平定金川的计划再次提上议程,这次傅恒毛遂自荐,乾隆大喜过望,授予他保和殿大学士署理陕甘总督,亲自在乾清宫为他设宴送行。

傅恒也没有辜负乾隆的期望,仅仅用时一年,就彻底剿灭叛乱,金川土司莎罗奔战败投降,为他的首次带兵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乾隆皇帝丝毫不吝啬自己的恩赏,敕封傅恒为一等忠勇公,赐穿四团龙补服,此时傅恒也让朝廷那些蔑视他的人彻底闭上了嘴巴。

乾隆19年,困扰了清朝半个多世纪的准噶尔发生了内乱,乾隆皇帝决定趁此机会,一雪雍正西北之败的愤恨,可群臣却不怎么看好。

毕竟从噶尔丹到阿拉布坦,清朝始终没能剿灭西北的心腹大患,许多人畏首畏尾,生怕劳师远征最后徒劳无功。

此时傅恒站了出来,力排众议,坚决支持乾隆武力平叛,乾隆皇帝采纳,傅恒在军机处也是把所有心思扑在了平叛上,他亲自制定战略政策,统筹调拨粮草。

准备了足足一年之后,清军大破准噶尔,攻占其首都伊犁,这一胜利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件大事,即从唐代之后,新疆脱离了中央政府将近千年,自此再次回归中华,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事求是的说,乾隆与傅恒功不可没。


乾隆30年,傅恒再次挂帅出征,这一次,他打出了国门,直接攻入缅甸境内。其实,这还要从缅甸多次骚扰我国边境说起,在西南地区,中国历来与南亚国家有着领土摩擦,缅甸军队也仗着地缘优势多次袭扰边境。

三任云贵总督都因治军不力而畏罪自杀,最后乾隆不得不再次派傅恒执掌征讨缅甸之印。傅恒率军对缅甸军队发起突袭,一举攻克缅甸重镇新街,缅甸军队只能收缩兵力,被动防守。

可在缅甸境内,瘴气严重,清军水土不服,造成了很大的伤亡,甚至连总兵、提督也多有病亡,而真正让乾隆大为担心的是傅恒也染了病,这让乾隆如坐针毡,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下旨让傅恒立即返京接受治疗,加上缅甸人也见识了清军的威力,顺坡下驴,同意向清朝乞和,双方这才罢兵回去,各守疆土。

可傅恒却因为这次征缅行动彻底拖垮了身体,回到京城仅仅2个月就病发身亡,年仅50岁,乾隆对宠臣的病故伤心欲绝,亲自到傅恒的府上吊唁,并赐谥号“文忠”,配享太庙,赠郡王衔。


值得一提的是,傅恒死后,乾隆对富察氏的恩宠并没有戛然而止,傅恒的儿子福康安因为父亲的赫赫战功而得到了乾隆的特殊对待,对福康安的宠爱视如己出,这也正是许多野史怀疑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的原因。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傅桓是一个极精明的人,深谙乾隆帝的心理,他和明朝严世藩一样,是一个能把自诩精明的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

傅桓的家世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傅桓出身于满洲大族富察氏,他的祖父是康熙帝时的户部尚书米思翰,他的伯父马奇、马武都是康熙、雍正两朝重臣。

而真正让傅桓进入乾隆帝核心小圈子的是傅桓的姐姐,傅桓的姐姐就是乾隆的元皇后(第一个皇后)孝贤纯皇后,也是清高宗乾隆帝最爱的妻子,乾隆帝曾经两度把孝贤纯皇后所生的孩子立为太子,可见乾隆帝对孝贤纯皇后那是真爱。

但是真正让傅桓在乾隆朝荣宠不衰的是傅桓对于自己“姐夫”乾隆帝心理的把握堪称炉火纯青,堪称职场揣摩上司心理的典范。

我就以傅桓成名战——金川战役来说明傅桓是如何一步步把乾隆帝玩弄于股掌之间的。

金川战役具体情况大家可以看看这个问题下面其他答主的回答,我这里只介绍傅桓在平定金川战役时是如何玩弄乾隆帝的。

首先,傅桓之前,乾隆帝派出的庆复、张广泗、讷亲都是赫赫有名的重臣宿将,讷亲还是乾隆帝的伴读,可以说讷亲和乾隆帝亲密程度、受信任程度都不逊色于傅桓,但是这三人不但战事失利,而且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欺骗乾隆帝的策略,尤其是讷亲后来干脆承认自己不敢告诉乾隆帝真实情况,可见在讷亲看来乾隆帝绝不是一个宽容的君主。


傅桓当然很清楚金川这个地方用武力是很难解决的,庆复、张广泗、讷亲不行,他傅桓也不见得行,想要解决金川,必须乾隆帝自己自己开口。 但是想让自诩精明的乾隆帝松口,绝不是事前苦口婆心劝说就能起作用的,十有八九还会被乾隆帝认为是有“畏难情绪”。 所以傅桓从接到任命第一分钟开始,就已经准备上演一场大戏,给乾隆帝挖一个大坑,最后让乾隆帝自己松口。


第一步,傅桓建立自己的职场形象,既然乾隆帝批评讷亲“偷安、萎靡”,那傅桓就反其道而行之,傅桓在第一天路程超过三百里(一百五十公里)的情况下,安顿下来立刻给乾隆帝些奏折,从目前史料看,傅桓第一封奏折是凌晨四点发出的,之后傅桓几乎隔几天就会有一封凌晨两点—五点的奏折发出,这无疑就给乾隆帝一个“勤勉,认真”的印象,所以乾隆帝在朱批里说“朕心甚慰”。


还主动关心起傅桓的身体,在上谕里“批评”傅桓不能老这样通宵给皇帝干活,要注意休息。


而且傅桓深知自诩精明的皇帝最爱“兼听则明”,所以他特别注意自己的风评。因为讷亲一路上衣食住行都很奢侈,对地方官很傲慢,傅桓就主动不做轿,改为骑马,并且对待地方官很客气,并不要求地方供应珍馐美食。这就让沿途各省地方官对傅桓印象很好,所以他们给乾隆帝奏折里全都说傅桓的好话,这也让加重了傅桓奏折的可信度。



第二步,傅桓率军从成都向金川进发,他绝口不提战事艰难,地形险要,只是在奏折里拼命渲染行军道路的具体细节:比如经过某山间小路,自己也得牵马而行,而且因为下雨路滑,还有十几匹驮马掉到了山崖下……他到目的地时浑身湿透云云。


而傅桓这些对金川地势的具体渲染,让远在京城的乾隆帝对金川地形地貌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以至于乾隆帝在上谕里感叹“蜀道之险峻如此,从前实所未知。”


第三步就是傅桓极力向乾隆帝灌输前线困难,但是他不是直白的说“好困难啊,好困难”,而是用过对前线具体事务的报告让乾隆帝自己“发现”金川前线的困难。


比如傅桓会极力渲染从成都运粮到金川前线会导致多大的浪费,需要多少民夫,四川等地供应前线造成经济萧条具体情况,并且多次在奏折上向乾隆帝请示能否放低四川捐官的门槛,从只收白银变成白银和粮食、布匹都收,并且提高四川捐官待遇,以鼓励四川士绅踊跃捐官。 傅桓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不知不觉就向乾隆帝灌输了“金川之役,打的四川民穷财尽,金川地势险要,大军根本无法展开”。


第四步,傅桓向乾隆帝如实报告前线战斗细节,比如金川战役最基本的夺碉(夺取碉楼),清军时常是以上千人伤亡为代价夺取十几人驻守的碉楼。当然傅桓肯定不会报告清军损兵折将碉楼没拿下来,而是渲染每拿下一座碉楼清军的损失。 傅桓通过以上四步让乾隆帝充分了解打金川的困难,所以乾隆帝的口气也越来越软,从最开始“犁庭扫穴,诛其敌酋”变成了“若敌酋乞降,俯准纳降”再到“既有斩获,亦谓之成功”。


可以说傅桓通过前面四步,成功的让乾隆帝不知不觉之间降低了完结金川战役的标准。



大家以为傅桓的表演结束了吗?


错了,傅桓经过前面四步的渲染,这才要开始他真正的表演。


当乾隆帝降低对金川之战的要求后,傅桓自己反而求战的调子更高了,比如他就上奏说自己一定要“犁庭扫穴,诛其敌酋”,并且表示只有这样才能有面目回朝见乾隆帝云云。


乾隆帝看到这样的奏折,果然中了傅桓的圈套,因为傅桓从头到尾没有表示过退缩,所以乾隆帝真以为傅桓“忠心耿耿”要为他这个姐夫找回面子。


结果乾隆帝反而主动在上谕里劝阻傅桓不要当铁头娃,不要这么“轴“,甚至“威胁”傅桓,说你不能这么抗命,太后生日快到了,你不要多造杀戮。


甚至乾隆帝还不知不觉做起了检讨,说如果自己早知道金川地势这么险峻,绝对不会派大军征讨,所以,傅桓,你赶紧回来吧。


傅桓收到乾隆帝上谕,不但不班师,还向乾隆帝报告了一个他制定的“犁庭扫穴,诛其敌酋”的作战计划。 乾隆帝收到傅桓计划后真以为傅桓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去“犁庭扫穴”,非常感动,不过感动之余也坚决不同意傅桓的计划,这个时候渲染金川难打的变成了乾隆帝,乾隆帝在上谕里屡次表示傅桓的计划不靠谱,肯定打不下来,傅桓你不要为了自己的功业,多造杀戮……并且表示傅桓你一再抗旨不遵,是不是有其他想法啊?不想我误会,就赶紧班师啊。


不但如此,乾隆帝还明发上谕让王公大臣来给他评理,让王公大臣帮他一块劝傅桓班师。 一副朕拿傅桓这个战争狂魔没办法的样子。


至此,傅桓大获全胜,而傅桓在金川前线究竟有多大战果其实很难说,活跃在乾隆朝的宫廷传教士在私人信件里表示傅桓在前线主要工作是悄悄和金川反抗军首领谈判,希望他们名义上表示对乾隆帝的顺从。实际战果可能还不如庆复、张广泗、讷亲。


傅桓的这一套也就骗骗自诩精明的乾隆帝,当时官场早就看穿了傅桓的表演,时人程穆衡就说傅桓这一切都是“微示难克状,阴启罢兵之萌”,“其曰精兵直捣贼巢,无非姑为大言,以强上意,明知上必不从,而己可解于廷臣,谓非一无所能者”


兰台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察哈尔总管富察·李荣保的第九子出生,李荣保为其取名为富察·傅恒。

傅恒祖上在清朝世居高官,地位显赫。雍正帝执政时期,傅恒的姐姐被指婚给宝亲王弘历。后来宝亲王继承大统成为乾隆皇帝,傅恒的姐姐也顺理成章地被册封为皇后,即孝贤纯皇后。

乾隆五年(1740年),20岁的傅恒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职业:蓝翎侍卫。从职能上来说,侍卫就相当于紫禁城中的保安。不过,这份保安工作,普通人是根本轮不到的,必须要从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官宦子弟里面选拔。所以,清朝时期的侍卫其实一份非常体面、前途远大的工作。对于含着金钥匙出身的傅恒来说,这也算是从“基层”干起了。

傅恒剧照

傅恒做了几个月的蓝翎侍卫后,就被提拔为头等侍卫(正三品),这自然得归功于他的皇后姐姐,和傅恒的个人能力关系不大,毕竟短短几个月时间,也看不出一个人的本领有多强。

当时,乾隆皇帝继位不久,急于想在朝廷中提拔一批年轻有为、忠于自己的亲信,而文武双全的傅恒显然就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因此,傅恒的仕途就像开了“外挂”一般飞速提升。乾隆七年(1742年)任总管内务府大臣(正二品);乾隆八年(1743年)任户部右侍郎、山西巡抚;乾隆十年(1745年)进入大清帝国的权力中枢:军机处;乾隆十一年(1746年)任军机大臣、内大臣(从一品)。此时,傅恒年仅26岁。

傅恒剧照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川西部的大金川土司发动叛乱,清军多次前去镇压,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时任户部尚书的傅恒兼任川陕总督,经略川陕两地军务,前往川西镇压叛军。同时授以傅恒保和殿大学士(正一品,殿阁大学士之首)之职。

一年后,傅恒不负众望,成功平定叛乱。班师回朝后,乾隆皇帝封他为一等忠勇公(超品,比正一品级别更高),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

乾隆二十年(1755年),傅恒率领清军平定准噶尔。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傅恒的功绩,将其画像陈列于紫光阁中,并且荣居首位。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傅恒挂帅出征缅甸。起初战事进行的颇为顺利,但是缅甸地区空气潮湿、瘴气很大,大批清军官兵都因此病倒,傅恒本人也染上恶疾,一病不起。乾隆皇帝得知傅恒病倒的消息后,立即下令让他返回京师。不过,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傅恒回到京城两个月后就病逝了,终年50岁。

傅恒一生为乾隆皇帝开疆拓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关于他的传奇却并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终结。傅恒共有四个儿子,个个都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其中三子福康安更是比傅恒本人还要牛。

福康安一生南征北战,先后平定了大小金川、廓尔喀(今尼泊尔),并四次成功镇压各地民变,是乾隆皇帝最为依仗的重臣。嘉庆元年(1796年),福康安被册封为贝子,成为第一个宗室之外,活着被封为皇族爵位的人。同时,早已去世的傅恒也因儿子功勋卓著,被追赠郡王衔,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杰说123


傅恒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名将,他本身出身于名门,姐姐又是乾隆皇帝的皇后。正因为有了这么一层关系,所以他非常受乾隆皇帝的器重,给了很多机会栽培他,他本人能力也非常强,不负乾隆的重望,在乾隆一朝可谓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虽然傅恒是以军功闻名于清朝,但是如果不是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知道傅恒的人并不是很多。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儿子傅康安,因为傅康安实在是太有名了,本身也是清朝的名将,同时是也清朝极其罕见的异姓封王的人。由于傅康安实在是太得乾隆的宠爱了,以至于很多野史都谣传说他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

傅恒本身出生于清朝的名门富察氏,看电视剧和了解历史比较多的人,肯定知道这个姓氏在整个清朝的重要的地位。傅恒的先祖旺吉努在努尔哈赤时代,便归附了后金,之后这个家族自始至终在后金和清朝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的曾祖父哈什屯在皇太极和顺治时代是议政大臣,地位可见一斑。傅恒的祖父米思翰受在康熙时代是户部尚书,也是议政大臣。傅恒的伯父马斯喀、马齐和马武都是康熙雍正时代非常显赫的人物。傅恒的父亲李荣保,官至察哈尔总管。

也许很多人会说傅恒既然有这么好的条件,自然能够飞黄腾达,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有傅恒这样家庭显赫的人,但是能够有他这般成就的少之又少,印象中只有卫青,而败家子确是络绎不绝。例如乾隆时代还有一个军机大臣讷亲也很受乾隆皇帝的宠爱,本身也是出自名门,祖上遏必隆与索尼、鳌拜同任康熙时代的辅政大臣,家庭门第不亚于傅恒。但是他能力不行,在征讨大小金川的时候屡战屡败,最后被乾隆赐死。

傅恒起初侍卫,不久升任任御前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后来又出任户部右侍郎,不久后,担任山西巡抚。乾隆十年傅恒进入军机处,短短七年之间,由一名普通侍卫,一路升为一品大员,其升迁速度可谓是相当的快。傅恒二十几岁就已经是一品大员,虽然有乾隆的器重在里面,但是傅恒本身的才能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后来的军旅生涯中,傅恒也表现出了极佳的军事才能。乾隆十一年,大小金川造反,乾隆派出的平叛军队均告失败。最终傅恒出马,平定了大小金川的反叛,乾隆十分高兴,封傅恒为一等忠勇公。后来傅恒又出马,平定了准格尔之乱。乾隆三十四年,傅恒在与缅甸的战争中病逝,但是之前已经打得缅甸损失惨重,所以缅甸方面也派人求和。乾隆闻知傅恒的死讯,非常悲痛,给傅恒的丧事大操大办,谥号为文忠,配享太庙,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规格,因为之前只有索尼得过这个谥号。

纵观傅恒的一生,在乾隆时代乃至整个清朝可谓都是非常耀眼,他能够获得如此殊荣虽然与乾隆的赏识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傅恒本身也极具才能,这是他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重大原因。而且傅恒死后,这个家族的传奇依然在继续,他的儿子福康安也是取得了更为耀眼的成就。


平安读历史


清朝名将傅恒,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嫡后孝贤纯皇后得亲弟弟,姓富察氏,满清贵族出身,爷爷担任过户部尚书,两个伯父和自己的父亲都是身居要职,但这一切,都不比不上他有一个神助攻的姐夫。乾隆皇帝是那种相信一个人会十分相信,讨厌一个人会十分讨厌的人,他看重傅恒,那傅恒必须值得他看重,事实证明,傅恒没有辜负这些。



和18年大火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不同的是,傅恒的一生不会纠缠与宫妃之间说不清,道不明,但他确实是一个美男子。傅恒的人品,在上流社会里,绝对算的上首屈一指,但封建社会下,哪有什么完人,更何况,他本身就有身份地位上的优越感,看不起人是难免的。不过,傅恒对待皇帝和朝廷,那绝对算得上忠诚。



傅恒的一生,是戎马战斗的一生,从蓝翎侍卫到一品大员,他的进阶速度非常快。乾隆十三年,指挥大小金川之役,降服敌军将领,之后几年里,屡立战功,后来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主持撰写很多关于边疆战略的书籍。傅恒也算得上是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将领,最后在清缅之战里,身患重疾没有及时治愈,伤了根本,在获胜班师回朝后不久病逝,结束了戎马生涯。乾隆对他,也是给予充分的哀荣,至嘉庆元年,累获郡王衔,配享太庙,荣光万丈。



傅恒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未必最完整,但一定是顶天立地的男儿,至于是不是英雄,在那个时代,很多人望尘莫及。


翻出历史那一页


随着《延禧攻略》走红的傅恒,是乾隆的小舅子,可他却不是靠姐姐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上位的花瓶。

傅恒是一位能文能武,人生开挂,事业爱情都圆满的成功人士。

乾隆五年,傅恒还只是六品带刀侍卫,可到乾隆十二年的时候,傅恒已经成了一品大员,这升迁速度,可以羡慕死看到他履历的人。

但这,还仅仅是他开挂人生的开端。

准噶尔内乱时,满朝文武都不看好这次出征,纷纷推诿,不打算出头做事。

傅恒独自奏请,向乾隆提出自己打算带领内阁成员,学习萧何那样,做一个统筹后方“日夜随侍,候报抄录”,支持乾隆的男人。

《清史稿·傅恒列传》:上将用兵,谘廷臣,惟傅恆赞其议。

正是有傅恒在后方操作,才使得乾隆能够放心大胆的派兵攻略准噶尔,事后《乾隆朝上谕档》记载:至同朕办理军务者,惟大学士公傅恒与朕一心,日夜不懈。

傅恒此人,在文化方面也是个好手,他参与的撰写作品包括《附明唐桂二王本末》、《平定准噶尔方略》、《皇朝职贡图》、《吏部则例》、《钦定诗义折中》、《钦定大清会典》、《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等书,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全才。

因而,在他去世后,及赋怀旧诗,乾隆非常隆重的处理了他的后世,《清史稿》记载:许为“社稷臣”。嘉庆元年,以福康安平苗功,赠贝子。福康安卒,推恩赠郡王衔,旋并命配享太庙。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1】《清史稿》

【2】《清高宗实录》


脑洞趣味历史


因为乾隆对富察氏的喜爱,所以傅恒常常出现在乾隆身边,爱屋及乌,乾隆也有意栽培傅恒。乾隆五年(1740年)傅恒出任蓝翎侍卫,由此开启了他的仕途之旅,随后不久就升任头等侍卫。从乾隆七年(1742年)起傅恒开始担任御前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圆明园事务。乾隆八年(1743年)傅恒出任户部右侍郎并在不久之后外放为山西巡抚。乾隆十年(1745年)傅恒进入军机处。次年傅恒又接任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内大臣等职。乾隆十二年(1747年)傅恒升任户部尚书并兼任銮仪卫、议政大臣、殿试读卷官、会典馆副总裁、正总裁等职。至此傅恒在短短七年的时间内由乾隆皇帝身边一名普通侍卫晋升为当朝一品大员。乾隆曾这样评价过傅恒:“及崇爵再加,坚让不受,尤足嘉焉”,就是说傅恒这个人特别谦虚谦和,从不居功,他的这点很是受乾隆赏识。


除了自己姐姐和皇帝的栽培,傅恒自身的能力也是能够担得起这些名号,乾隆初年大小金川土司蠢蠢欲动,却不料朝廷发兵征讨之时屡屡出师不利,乾隆忧心忡忡,傅恒临危受命,带兵平定金川,重还边境一个安宁,成就了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清高宗实录》中也曾记载,乾隆都认为,大小金川战役只有傅恒能够成功,他也确实没有让皇帝失望。

乾隆十年,当时准噶尔内讧,乾隆想要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这个世仇,扩张清朝版图。但是,由于在康熙、雍正年间,两次出兵讨伐准噶尔都战败,朝中大臣对于此事全部反对,唯有傅恒一人力挺皇帝。虽然他没有亲自出兵打仗,但是他在后方积极处理军务,最终让这场平准战役取得胜利。正是因为这场战役的胜利,傅恒的画像进入了紫光阁,在所有的功臣之中,傅恒排在首位,荣获一等忠勇公。

后因缅甸军队多次对西南边境骚扰,刘藻、杨应琚、明瑞前后三任云贵总督,因征缅战争失败而自杀,最后仍是傅恒出面,览此重任,在到达缅甸边境后,命人造战船,采取突袭、水陆并进的战术攻打都城阿瓦,初战告捷。但因西南环境恶劣,战争伤亡人数众多,缅甸也有罢兵乞和之意,最后双方议和休战。乾隆34年二月傅恒班师回朝,因为缅甸水土湿热,不幸染上疟疾,不久病重而亡。


大老二爷


傅恒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他亲姐姐富察皇后是乾隆最钟爱的女人

傅恒,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贵族出身,其曾祖父哈什屯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追随爱新觉罗家族,后来被皇太极授予一等男兼一云骑尉,逝世后追赠一等公。

傅恒的祖父是康熙朝议政大臣米思翰。父亲是察哈尔总管,一等公李荣保。伯父是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马齐。

论出身,傅恒算是比较高贵了,不过也算不上特别厉害,真正让傅恒平步青云的并不是家中的这些男人,而是一个女人,也就是他的姐姐,乾隆的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在雍正五年,16岁的富察氏在选秀中一眼就被雍正帝看中,雍正帝决定将她指配给皇四子弘历为嫡福晋。由此雍正早早地就已经选定弘历为自己的继承人,这次选秀也就是为日后的皇帝挑选皇后。如此深得雍正帝中意之人,可见富察氏的品行样貌都是极好的。

富察氏自嫁给弘历之后两人感情非常甜蜜,待乾隆继位之后,富察氏便被立为皇后。而乾隆也准备将富察氏所生的儿子立为太子,希望他与皇后所生之子能成为大清首位以嫡长子身份克继大统的皇帝。(《延禧攻略》中的乾隆和富察皇后)

不过天不遂人愿,乾隆和富察氏生的两个儿子相继早夭,而富察氏也在乾隆十三年去世了,乾隆为之大为悲痛。

出于爱屋及乌的原因,与富察氏一切有关的东西乾隆都非常喜爱,而作为富察氏的亲弟弟,乾隆的小舅子,富察傅恒也是深得乾隆帝的器重。

傅恒的具体出生时间不详,推断大约是在1720年出生的,比乾隆小了9岁。作为乾隆的小舅子,傅恒深受乾隆宠信,就连日后的权臣和珅都不足以与之相提并论。(《延禧攻略》中的傅恒)

在乾隆五年,年仅20岁的傅恒被乾隆掉进宫内担任蓝翎侍卫,随后升任头等侍卫,两年之后再升御前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再过一年,傅恒便出任户部右侍郎(财政部副部长), 次年又担任山西巡抚(山西省省长)。

乾隆十年傅恒被调入军机处,此时傅恒才25岁!试问一下,诸君25岁是都在干嘛?傅恒25岁已经当上了军机大臣。

乾隆十二年,傅恒再度升任户部尚书(财政部部长), 兼任銮仪卫、议政大臣、殿试读卷官、会典馆副总裁、正总裁等职务。此时傅恒刚刚27岁,在短短的七年间他已经一跃成为从一品大员,傅恒升迁的速度用坐火箭来形容不足为过。

乾隆十三年,傅恒的姐姐富察皇后去世,但乾隆对傅恒的宠信却并没有因皇后的去世而减少半分,反而是更加的器重傅恒。同年,傅恒自荐希望前往参加平定大小金川的战事,乾隆于是任命傅恒为“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理川陕总督”,前往四川与总兵岳钟琪一起镇压大小金川土司叛乱。

在傅恒前往四川之前,金川之乱已经持续一年多了,由于镇压不利,乾隆处死了川陕总督张广泗,并赐死了经略讷亲。此时傅恒上任,摆在他面前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傅恒深知,之前的惨败主要是因为张广泗与讷亲不和所致,于是在上任之后他积极听取岳钟琪的意见,并于岳钟琪率军自党坝大破金川军,仅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平定大金川,乾隆闻之大喜,立即加封傅恒为一等忠勇公。

(《延禧攻略》中的傅恒)

到乾隆十九年时,准噶尔汗国发生严重内乱,乾隆想借此良机消灭准噶尔,但却遭到群臣反对,唯有傅恒一人表示支持。于是乾隆命傅恒为大将军,主办对准噶尔的战事。傅恒在接受任命后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平定了整个新疆,乾隆大喜过望。

由于清代非皇族和蒙古亲贵外,他人不得加封王爵,于是乾隆再度加封傅恒为一等公,而傅恒则坚决推辞了这一封赏。

傅恒年纪轻轻的就两度封公,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乾隆不仅对他本人非常宠信,就连傅恒的儿子福康安同样是恩宠优渥,乾隆对福康安甚至比傅恒还要好。

与父亲傅恒一样,福康安也是一位将才,他相继平定过小金川之乱、甘肃回民田五起事、台湾林爽文起义、廓尔喀入侵、苗疆起事,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就在福康安去世前夕,乾隆为了给他冲喜,特地加封其为贝子,这可是皇子才有的封爵!而在他去世后,乾隆悲痛不已,更是直接追封福康安为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太庙,入祀昭忠祠与贤良祠。要知道就连乾隆的亲儿子都一定能获得郡王的爵位,可见乾隆对福康安的宠爱至极。

由于乾隆对福康安的宠爱实在是太过了,民间盛传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否者不肯能对他这么好,难道仅仅就是因为他是傅恒的儿子吗?如果福康安不是乾隆的私生子,那么乾隆对傅恒一家真的是非常好了。

乾隆三十五年,傅恒因征讨缅甸时感染重病在北京去世,享年不满五十岁。

傅恒死后,乾隆为其上谥号“文忠”,这是清代满族大臣的最高评价。到嘉庆元年,在其子福康安病逝后,乾隆更加思念傅恒,于是追赠他郡王爵,将其配享太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