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農村人說: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何意?人到中年不妨一看

農村人說: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何意?人到中年不妨一看

我國是一個文化古國,有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在課本中,我們學習過非常多古代文人的詩詞歌賦。每一首詩都包含著詩人的思想,將思想與文采結合起來,就構成了我們以前的詩詞文化。現在這些優雅的詩詞仍然被人們傳誦。

俗語,也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一種語言形式,雖然聽起來沒有詩詞那樣優雅,但是內涵卻不落下風,讀起來朗朗上口,不拗口的特點也使俗語相比之詩詞更被人們熟悉。每一句俗語也都說出了人們的生活瑣事,同樣也有些俗語傳遞出人們對生活的希望。

比如這句“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說的就是,當人到了六十六歲時,要讓閨女親手去割一刀肉,然後老人吃掉。這刀肉的分量,也是有講究的,必須要是六斤六兩。

農村人說: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何意?人到中年不妨一看

剛看俗語的時候,是不是有些讀者要被俗語嚇到,難道還要吃閨女身上的肉嗎?在看完小編初步的解釋之後,是不是就消除了這些誤解了呢。


做閨女的給父母買肉吃,這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我國是一個注重孝道的國家,自古以來,都是百善孝為先。所以,這句俗語第一就是體現出了我們關於孝的優秀傳統。

父母老了之後,有些子女可能會將父母當作累贅。在父母失去幫助我們的能力之後,很多人都變“壞”了。這句俗語中提到的六十六歲無疑就是父母該老了的年紀。這時,我們不要嫌麻煩,平時給父母買一些吃食,讓父母吃好也算是孝道的體現。

農村人說: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何意?人到中年不妨一看

但是這並非是這句俗語想要表達的主要意思。俗語中特意提到了閨女,因為閨女在年輕時就會出嫁到別人家中。在古代,想要回家探望的機會也是非常少的。而在父母六十六歲壽宴時,不論如何繁忙,都要去回家探望、祝壽。

而在壽宴上,要親手給自己的父母割上一塊六斤六兩的肉。這重量正好對應了年齡,有祝父母長壽的意味。試問,哪家孩子不希望自己的父母長命百歲,平安健康呢。

因為古代沒有現在這樣先進的醫療技術和比較優越的生活條件,古人的壽命平均都比現在要少。而六十六歲已經算得上高壽了,這時很多人都已經算是數著日子生活了。

農村人說: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何意?人到中年不妨一看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選擇,是無情的,但是人心是有溫度的。做子女的為父母做這些簡單的事情,也就是對父母長壽的一種祝願。

其實在古人的說法中,這刀肉不僅僅是是給父母吃的,還有其他的含義在裡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以前的時候,人們確實沒有這麼長的壽命,那麼就有了不死掉塊肉這樣的說法出現。也就是說,這塊肉有著替死的意思在裡面。

所以,這刀肉,在古人的想法裡是給閻王爺準備的。意思就是,閻王爺帶走這塊肉,就能讓父母免遭災難。這樣的說法看起來似乎有些迷信,但說出的確實每個子女對父母的孝。

農村人說: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何意?人到中年不妨一看

天命不可違,在生死輪迴這方面似乎更加堅定。在我們現在看來,古人比現在的人更加迷信,他們自然更加清楚這樣的說法。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樣一句小小的俗語出現了,非常通俗的話語卻夾雜瞭如此複雜的感情在裡面。

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自然也沒有一個孩子不希望從小照顧自己的父母長命百歲。俗語中的內容雖然顯得有些迷信,沒什麼科學依據。但是感情這種事情,哪裡有什麼科學依據呢?小編也希望天下的父母都是能健康平安,長命百歲。

農村人說: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何意?人到中年不妨一看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曆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張喜燕主編《俗語小辭典》、溫端政主編《中國俗語大辭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