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史学达人


蒙恬是秦朝名将,秦朝建立后,他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后来,赵高假造诏书,赐蒙恬死。蒙恬临死前留下了两句话,而这两句话竟引得数百年后的枭雄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蒙恬,他的家族世代为秦将,根据《史记》记载:“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从蒙恬的祖父起,蒙家便为秦国征战。蒙骜征讨韩、赵,蒙恬之父蒙武随名将王翦灭楚,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蒙恬自小便展现出绝佳的军事天赋,他从小就立志为秦国效忠,立下不世之功。“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朝正是在这一年统一六国,建立了王朝,而蒙恬在攻灭最后一国齐国时立下了功劳。

后来,“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蒙恬不但负责击退匈奴、收回失地,还要管理长城的营建、人民的迁徙安置、土地的开垦耕作和塞外地图的绘制等工作,他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这给秦朝赢得了相对安定和谐的。

蒙恬手握重兵驻守在外,其弟蒙毅又被秦始皇所亲近,他不但被封为上卿,还能够和秦始皇“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出行时,二人同乘一辆车,而在朝中,蒙毅则能够侍奉在始皇帝跟前。于是一时间“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常言道:性格就是命运。蒙毅虽然得宠一时,但性格太过于刚直。一次同为宠臣的赵高犯错,始皇帝让蒙毅处置,蒙毅刚正不阿、严格执法,判处赵高死刑,但始皇帝又不舍得杀害赵高,于是将他赦免。劫后余生的赵高对蒙毅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帝死于东游会稽的途中,赵高立刻勾结皇子胡亥、丞相李斯扣下诏书,并假传遗诏,赐驻扎北方的公子扶苏、大将蒙恬死。扶苏读完诏书,悲痛地自尽了,蒙恬却认为事有蹊跷,不愿遵从诏书。

结果蒙恬便被收押,关在位于今天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阳周。胡亥见扶苏已死,便想要释放蒙恬,继续发挥他的军事能力,但赵高等人害怕蒙恬出狱后迟早会明白他们的把戏。为了不留后患,赵高执意要杀蒙恬、蒙毅兄弟。

首先,他们在胡亥面前进言说,蒙毅被始皇帝宠信的时候,曾经说胡亥的坏话,胡亥勃然大怒,当即赐蒙毅死,随后,他更是派人去阳周杀害蒙恬。使者来到阳周,对蒙恬说:“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蒙恬悲痛万分地回答道:“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从蒙恬的祖父开始,蒙家三代都被秦国君主所重用和信任,现在蒙恬虽然拥兵三十万,想要叛乱不算一件难事,但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却还坚守道义不去谋反,是不愿意辜负祖辈们的教诲和不忘记始皇帝的恩情。

蒙恬的这番话掷地有声、字字珠玑,把一个不二臣子的侠骨义胆和舍生取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段话因其忠义而广为流传。东汉末年,它被曹操珍爱。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已经五十六岁,为了对自己的大半生进行总结,并表示自己没有代汉自立的意思,他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在其中,他追忆了自己的年轻经历,讲述了自己的生活。

曹操在文中写道,他每当想到蒙恬这两句话,就“未尝不怆然流涕也。”至于原因,他在后面也说道:“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都是地位尊崇,他自己更是已经当到了丞相,加上自己在朝中任职的孩子们,已经超过了蒙恬的三世了。

曹操之所以痛哭,是因为蒙恬三代被秦重用,自己则是四代被汉重用。在评价上,人们都说蒙恬忠、自己奸。曹操为蒙恬的忠诚所折服,他希望自己对汉朝的忠诚能被认可。毕竟在这篇文章的前面他说道:“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忠义是人间大道,曹操因为蒙恬的这些话而流泪,何尝不是一个豪杰的侠骨柔情和无限哀叹呢。


文踪旅迹


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那么是哪两句话呢?

话说是胡亥当了皇帝后,有人在胡亥面前说蒙恬被秦始皇宠信的时候,曾经在秦始皇面前说过胡亥的坏话。胡亥就怒了,赐死蒙恬。

使者到了蒙恬跟前,蒙恬面对这个局面肯定是心情复杂,说了这两句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大概意思是,我的祖父那辈开始,三代以来都深得秦国君主的信任与重用;现在我也拥有三十万兵权,实力足以反抗,但我知道自己必定会死的情况下还是坚守了道义,不做谋反的事情,是不敢忘记祖辈们的教诲以及秦始皇的恩情。

蒙恬说这番话可谓是特骨铮铮,把臣子的忠诚与舍生取义表达得感人肺腑。

蒙恬是何许人也?

蒙恬是秦朝著名的将领,出生名将世家。

他攻破齐国,抗击匈奴,收复今内蒙古一带,还带兵修复万里长城等,为促进北方人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与重用。

他曾镇守边疆十几年,威震匈奴,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

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到头来却被赐死,留下两句表明心志的话。

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蒙恬的这两句话被广为流传。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曹操也珍爱这两句话。因为它说的境况与曹操的经历颇为相似。

曹操自其祖父那一辈开始,到自己的孩子们在朝任职,其家族已是四代被朝廷重用,比蒙恬的三代还多了一代。

晚年的曹操回顾自己的大半生,除了追忆往年岁月,还有想表明没有自立门户的意思。

与蒙恬一样是需要明志,但是世人对蒙恬的评价是忠诚,对自己的评价则是偏向贬义。

所以,曹操读到蒙恬的那两句话会痛哭,既有同病相怜的原因,又有对自己的委屈。


欢迎下方留言,一起讨论。


陈述影录


始皇帝死了,公子扶苏也死了,蒙毅也死了,最后终于轮到蒙恬了,使者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宣诏道:“君之过多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内史。其赐毒酒以死。”

将死之刻,蒙恬突然变得无比平静起来,他没有激动,也没有震怒,而是语调舒缓的跟使者讲起故事来:

八百多年前,周第一代天子武王去世,临死前将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周成王托孤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怕天下有不轨之人趁政局不稳造反,就用筐背着小成王上朝替他代理朝政,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消灭了叛乱、稳定了周室。有一次,小成王病的很重,差点死去,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向神祈祷说:“君王年幼无知,国家是我在执事。如果有什么罪过得罪了天神,应该由我来承受处罚。’或许周公旦的至诚真的感动了天神吧,周成王的病果然好了……

使者不耐烦的说道:“君死则死矣,说这些不着边际的话作甚。”

蒙恬道:“大夫莫急,且听我把这故事讲完。”

后来过了些年,成王长大成人,正式听政,履天子之席,却有小人进馋,说周公旦谋反。成王大发雷霆,周公旦便逃到了楚国。又过了几年,有一次周成王去档案馆里审阅档案,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金属盒子(金縢),打开观瞧,里边装的正是周公旦当初向天神陈情时的祷告书。成王读完,顿时感动得泪眼盈眶,道:“孰为周公旦欲为乱乎!”于是杀了那个进馋的大臣,亲自去请周公旦回朝,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不说话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要讲的意思。

蒙恬也停了下来,怔怔的看着窗外。

窗外,秋意正浓,夜空飘散着浓重的绝望,阴郁,混乱不堪的气息。

窗内,一轮秦时明月照进房内,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蒙恬留着泪,继续说道:“自我祖父以及子孙,为秦立功,已积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我蒙氏,世代尽忠,决无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谋乱,蔽惑主聪。昔夏桀杀关龙逢,商纣杀王子比干,信谗拒谏,终致灭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实欲慕死谏遗风,为陛下补阙,如此死而无憾。敢请大夫复命。”

蒙恬的意思很清楚了,他为什么明明有实力造反却没有造反,就是为了不辜负蒙氏先祖的谆谆教诲,不辜负始皇帝对他的无比信任。从前他希望见始皇帝一面辨明冤屈,现在他不想了,他只愿对秦二世进谏之后再死。就像周成王的那个故事一样,天子也会犯错,但只要知错改过,那就还是个好孩子,帝国就会与周朝一样繁荣昌盛下去。如果他与扶苏的死能换来帝国的长治久安,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蒙恬太天真了,胡亥会改过,母猪就会上树了!

面对蒙恬这番动情的表白,使者不感动那是假的,然而他还是不能放过蒙恬,因为他太明白赵高的狠辣了,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回去,他必死无疑!他可不想死,像蒙恬这样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造反,对他来讲是一件奇傻无比的事情。于是使者掉下几滴鳄鱼的眼泪,说道:“臣受诏行法,不敢以将军所言,再行上闻。将军且死,臣爱莫能助。”

蒙恬喟然叹息道:“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使者垂泪道:“将军无罪,冤哉千古。然事已至此,请将军领诏。”

蒙恬只得接了诏书,方想自尽,又想,我无罪而死,天下皆知,倘有不轨之人借为我复仇之名,登高一呼而报秦氏,那么我岂不是平白添了大大的罪过。于是他沉思良久,喃喃说道:“恬罪固当死矣。前起临洮以至辽东,穿凿万余里,难保不掘断地脉。此乃恬之罪也,非陛下所致。大夫可以此言遍传天下。”

到了这个时候,蒙恬还在为秦二世着想,本作者真是受够了!

说完,蒙恬拔出佩剑,方要自刎,又想:我一生杀敌无数,此剑饱饮匈奴之血,怎可用它来刺我这男儿之身。于是他还是选择接过了使者的毒酒,一饮而尽,然后坐下来平躺于席,静待死亡降临。

窗外,秋意正浓,夜空飘散着浓重的绝望,阴郁,混乱不堪的气息。

窗内,一轮秦时明月透进房内,照在蒙恬渐渐冰冷的尸体上,慢慢的,月色隐去,天地沉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

蒙恬死后,三军将士们痛不欲生,他们将其尸体运到今陕西榆林的绥德,以手为铲,以衣为车,掬土以葬,形成了一个小山丘般大小的巨大墓冢,与扶苏墓遥遥相望。这两个携手奋战了半辈子的好兄弟,死后也变成了邻居,从此春雨霏霏,冬雪霜霜,生死相与,直到永恒。

春草离离墓道浸,

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笔千枝,

难写孤臣一片心。


蒙恬死后半年,咸阳城内血雨腥风,胡亥在赵高的蛊惑下大屠忠臣良将与秦宗室,并征调七十万民夫重修阿房宫,百姓怨声载道。

蒙恬死后一年,秦失众望,暴动蜂起,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北边者皆复去,河套之地复为匈奴所占。最终,匈奴统一北方草原,成为了中华几代帝国最大的敌人。

蒙恬死后四年,刘邦进入关中,秦亡。大秦自建立帝国到灭亡,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立国共十五年,短暂的怒放,有如昙花。

蒙恬死后八年,汉王刘邦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中华重新一统于一个强大的帝国之下,是为大汉王朝。

蒙恬死后420年,曹操在他的经典政论文《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动情的说道:“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乐毅、蒙恬)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千古名将英雄梦


曹操,世之奸雄,意志何等坚定,性格何等狠辣,420多年前蒙恬留下的两句话,真能让曹操看一次哭一次吗?这似乎令人很难理解。

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不敢妄下决断,如果“读一次哭一次”这句话是出自曹操之口,大家又会怎么想呢?

《让县自明本志令》记载:孤每读此二人(乐毅、蒙恬)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是一章记录曹操对外表面自己思想观点和经历感悟的自传性历史文献,文中详尽阐述了曹操的政治抱负、平生志向和心迹。而从本文曹操“怆然流涕”的话语中,则不难看出曹操的性格中也有着非常感性的一面。

那么,蒙恬当初究竟说过什么话?

《史记·蒙恬》中记载: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那么,蒙恬为何会讲出这么一句话呢?

战国时期间,蒙恬的祖父蒙骜便在秦昭王摩下担任大将,曾领军攻打韩、赵两国,因功官至“上卿”;父亲蒙武继承祖父遗志依旧效命秦国,与大将王翦联手灭掉楚国,因功官至“秦内史”(秦朝京城最高行政长官)。可以说蒙恬从小深受祖父、父亲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蒙恬在攻打齐国的战争中,因攻破齐国被拜为内史(父亲曾经的官职),其弟蒙毅被拜上卿(祖父曾经的官职)。后来,蒙恬奉秦始皇之命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拓地数千里,收复河套、榆中、阴山等地的大片领土,设三十四县,进行管理。十多年来,威震匈奴,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

可以说,蒙氏三代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如此忠君为国的蒙氏三代,却因蒙毅在严格执法过程处理过赵高,竟被赵高这个小人记恨在心。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赵高、李斯二人发动“沙丘之变”,拥立秦始皇次子胡亥即位。同年,赵高诬告蒙毅数条大罪,并教唆秦二世治其罪。这时,子婴出面进行劝谏,但是秦二世不为所动,最终将蒙毅处死。接着,侍臣手执谕旨对蒙恬道:“你的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

因此,蒙恬悲伤感叹之下才说出了上面的哪句话。意思是说,我蒙氏三代为了秦国累积大功,多树威信,如今我又手握30多万大军,倘若想要叛乱,谁人可挡。但是,我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怀先主的恩宠。话毕,蒙自又感叹一声:“我本就该死,从临洮到辽东,修筑长城,挖掘壕沟1万多里,岂能没有截断地脉之处?这就是我的罪过啊!”音落,一口吞下毒酒而亡。

那么,曹操为何会被蒙恬所讲感动到“怆然流涕”呢?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平定北方后,欲图谋统一天下大业,但是这个时候的孙权、刘备两大势力却到处散播他“欲废汉自立”、“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对他进行攻讦诋毁。同时,也为消除朝野谤议流言。因此,他写下了《述志令》一文,并借用蒙恬、乐毅故事表明自己忠心辅汉的心迹。

此外,文中也表明:为避免自身遭到谋害、国家发生动乱、危及子孙,迫不得已之下,他是不会贪图这些虚名而放弃兵权的,就算背负骂名。

至于,他是否真如文中所讲,会读一次哭一次,还是因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无奈而“怆然流涕”,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正所谓“板荡知忠臣,疾风知劲草”,关键时候谁忠谁奸,自然一目了然,而蒙恬就是这样一个明知有叛乱之能,却无反叛之心的忠臣,其节操又岂能不令世人感动落泪呢?


祥子谈历史


蒙恬死前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蒙恬罪当万死,从临洮至辽东修了万里长城,不可避免地破坏了风水,这是蒙恬的大罪。这段话不足以使曹阿瞒大哭,但足可以使曹操引蒙恬为知音:因为曹操曾亲率大军穿越沙漠北击乌桓,威振匈奴!此战后北方的蛮族皆不敢南下牧马,魏、蜀、吴三国可安心内斗而无外患之忧。

真正使曹孟德大哭不止,悲伤不能自已的是蒙恬的这一段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这段话中蒙恬说他拥兵三十万,有反叛秦朝的资本与实力,但是他考虑到蒙氏家族三代有功于秦,秦王室待蒙氏极厚,特别是秦始皇视蒙恬为兄弟,选定为托孤之臣。故蒙恬宁愿死也不愿意背叛秦朝,也不愿意辜负秦始皇。

曹操本为热血青年,一心匡扶汉室,少年之时就谋刺于汉贼董卓,失败后又纠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曹操的内心里,他不想做大魏皇帝,他想做的是大汉丞相,想在青史上留下汉朝忠臣的名号。乃何时局混乱,群雄割据一方,不以雷霆手段,不独撑大权则无法平定各路诸侯,则大汉不能复兴。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朝野,以国家公器为重,不以天子权威为重。天下群雄为了自己割剧一方,故称曹操为汉贼,纷纷自立,曹操心里苦,莫有人之!

曹操心怀天下,欲平定各方诸侯后还政汉室,但是汉献帝急于收回权力,以汉献帝的能力必然无法平定天下,天下仍会是四分五裂战乱不休,故曹操始终没有还政于汉献帝。于是汉献帝通过衣带诏号令忠义之士诛杀曹操,先后有董承、于吉、马超、伏寿、刘备等人封诏诛杀曹操。当然曹操命大,手段也狠,想杀他的人除了刘备外,其它的人都被他给杀了。

蒙恬在上书胡亥的表中写道: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在这里蒙恬将自己比作周公旦,希望继续为胡亥效力,以保大秦江山。曹操亦将自己比如周公旦,他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旦是西周王朝的重要人物,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摄政辅助年幼的周成王,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而周成王的叔父,被封为周公,故世人谓之周公旦。姬旦代王行政,平定了管蔡之乱,制定礼治稳定了西周江山,但是权势太大,大臣们都说周公旦会谋反。后来周成王猜忌周公旦,意图杀害他,于是周公旦逃到楚国。周成王将周公旦的留给他的遗书拿出来后,才发现周公旦是忠臣,是真心辅助他,于是封周公旦于鲁国。

曹操与蒙恬都曾击败过外族,但都因功高震主而被猜忌,被大臣们说成是反贼,蒙恬以死明志,曹操忍辱负重。天下万民皆曰曹操为国贼,纷纷欲杀之而后快,但是没有曹操,可能北方大地仍然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不知多少民众会死于战乱。因此曹操引蒙恬为知音,以周公旦自比,他忍辱负重就为平定汉家天下,知音少弦断谁人听,故曹操每次读《蒙恬列传》皆会大哭不止。在曹操心中,他希望自己死后墓碑上写着“汉故丞相曹操之墓”而不是“魏太祖武皇帝之陵”!


大秦铁鹰剑士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靠谱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来看看,蒙恬究竟说了些啥?《史记》的蒙恬列传的部分是这么说的: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观於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於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於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这段话笔者作为一个现代人,读这段话的时候,也是心有戚戚焉,这段话里面有蒙恬对君王的忠,对祖先的孝,对孽臣的恨且无奈,对国家前途的悲,对心中所坚持的义!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风光一时无两!但是在蒙恬说的这段话中,有一段说的是周朝时代的周公旦,周公旦在周成王在位时期,取得了很多功劳,有奸臣向周成王献谗言,说是周公旦想造反。周公旦畏惧谗言逃亡楚国,周成王去到周公旦的府邸,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周成王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造反了,于是杀了那个进谗的人。

这又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更能共情曹操的心理: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曹操和蒙恬一样,身居高位,高处不胜寒,谁都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曹操看到蒙恬的这段话会有强烈的共鸣!


蛋哥侃历史


蒙恬临死前的一番言语,确实是感人至深的,而且曹操每读到一次,蒙恬临死前说的话,他就会流一次泪。

那么,蒙恬临死前说的到底是什么话呢?

我们翻阅《史记》来看一下。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背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大致的意识就是说,他蒙恬虽然身在牢狱之中。但是,他们家有三代人为秦国效力,而且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家的影响力一直都在,尽管他身在牢狱之中,只要他发号施令,那些他手下的三十万士兵肯定是会听他的话的。

想要杀死你们这些人,还是轻而易举的。即便蒙恬自立当皇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他不想这样做,之所以不想这样做,就是怕辱没了先祖的名声。

最后,蒙恬在能造反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了。

正是这个情节,让曹操深有感触,他被蒙恬高尚无私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要知道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家的。

要是他换成蒙恬的话,早就操刀子给赵高还有胡亥拼命了。

但是,蒙恬却没有这样做。

这说明蒙恬一直都是一个忠臣,作为臣子能够接受为主效忠,而主动选择去死亡,这个世上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呢?

所以,曹操为蒙恬当时的举动所感动,他们佩服蒙恬是堂堂正正的一个汉子。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不清楚当时蒙恬为什么要自杀,又要说那一番慷慨激昂的话,我们在这里补充一下。

秦始皇驾崩之后,赵高联合秦二世和李斯篡改了遗照。他们想要让秦二世胡亥当皇帝,除去公子扶苏。

但是,这件事他们还不能让别人知道,因为他们手里没有兵权。当时的兵权都在大将军蒙恬的手里。

蒙恬和公子扶苏正带着三十万人,在北方修筑长城呢。

对于赵高、二世和李斯来说,他们要想光明正大的当上皇帝,就必须要把公子扶苏给杀了。

但是,公子扶苏和蒙恬的关系很好,若是杀了扶苏,蒙恬肯定也必须要除去。否则,他若是给扶苏报仇,那他们还是有性命之忧。

就这样李斯写了一份矫诏,让扶苏自杀。扶苏接到这个诏书,想也没有想就拔刀抹脖子了。

当时蒙恬还劝他,让他把事情搞明白再死,但是扶苏不听,他就相信这是秦始皇的命令,所以,他还是自杀了。

扶苏一死,他们也就把蒙恬给控制住抓进了牢狱当中。

这时候赵高要求二世杀了蒙恬和蒙毅,蒙毅是蒙恬的弟弟。赵高和蒙毅有矛盾,正好赵高想要借着除去蒙毅的机会,把蒙恬也给杀了。

最后二世同意了赵高的请求,他们把蒙毅给杀了。杀了蒙毅之后,他们又要去杀蒙恬,说蒙毅犯了死罪,连累到了你,所以,你也自杀吧。

就是在这个时候,蒙恬说的我们家里的三代人为秦国效力,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家的影响在秦国是无人能比的。尽管我现在身在牢狱之中,但是,只要我一声令下,那三十万军队,还是听我的号令的。

但是,我之所以不那样做,就是怕辱没了先祖的名声,成为不孝之子。希望你们能够放我一马。

但是,最终他们还是把蒙恬给杀了。也就是说蒙恬是在能反叛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他放弃了反叛,也就意味着接受了死亡。

所以,这就是曹操对蒙恬敬佩的原因,每当他读到蒙恬说的这样的话,就会流泪。


史学达人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出身于名将世家。深得秦始皇的尊宠,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死于公元前210年,在蒙恬死前留下了两句话,而这两句话在几百年后,让一代枭雄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这是怎么回事?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蒙恬当时的处境,他一直都深受秦始皇的尊宠,但这一切都止于公元前210年。因为那一年,秦始皇在东游会稽的途中突然暴毙,之后赵高勾结胡亥等人假传遗照,胡亥即位,趁机下昭赐公子扶苏、蒙恬一死。

临死前蒙恬说了哪两句话?

其实,蒙恬在临死前因为不明不白的死,几次抵抗,说的话比较多,要说能让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的话,有书君认为应该是他说:“从祖父开始三代都被秦国君主所重用和信任,现如今自己佣兵三十余万,这么庞大的势力,想要叛变并非一件难事。

之所以没这么做就是因为自己的一片忠心和先祖的谆谆教诲。”

虽然他的话打动了使者,那又能如何?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便你身上有多少功绩,只要君王的一句话,作为臣子的又有何选择呢?即便有再多的无奈又如何,反抗圣旨就是死罪,左右都是一个死,所以,他只好选择了自尽而亡。

那么,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有书君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蒙恬的事迹映射自己的忠心

蒙恬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五十六岁的曹操,对自己的大半生进行总结,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在里面他说,自己每当看到蒙恬死前的两句话,总是怆然流涕。

从蒙恬的事情映射自己的忠心。同样是三代在朝为臣的忠良,从祖父曹腾到自己,加上自己的孩子们,已经超过了蒙恬的三世,同样手握重兵,但依然效忠自己的君王,以表忠心。

2、曹操用蒙恬表明自己的处境

曹操自比当年被冤死的蒙恬,用以说明自己现在所面临的处境,只不过是蒙恬的历史重演。

曹操年轻的时候也曾是热血青年,一心匡扶汉室,在东汉末年,他也曾尝试帮助东汉皇室,但当时的皇帝太过懦弱,让他感到无能为力,为此,选择放弃。就好像当初的蒙恬一样,一心为主,只是出于臣子的无奈才走到了今天的田地。

3、凝聚人心

通过蒙恬的事情,说明他虽有权有势,但也绝不滥杀无辜,如果身边能有像蒙恬这样的有能力的人,一定会被重用,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爱惜。

有书君认为,曹操不愧是三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脑袋就是灵光。在蒙恬的事情上,读一次,哭一次,曹操真是用心良苦,即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表明了自己的处境以及他的爱才之心。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一个是四百年前的秦朝大将,随始皇踏马天下,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一个是四百年后的汉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北方以鼎立三国。两个人的身世有多像,结局就有多不一样。



蒙恬虽不是秦人,但从他祖父就在秦国为将,父亲也是秦将,蒙恬身为将门之后,虽然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并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但是秦皇一统天下后,就派蒙恬北击匈奴。这是蒙恬一生中最出彩的时刻。他率三十万大军击败匈奴大军,追匈奴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贾谊写的“不敢南下而牧马”,说的就是这件事。

在建立了不世之功后,蒙恬又按照秦皇的要求用“用险制塞”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大军和百姓筑长城,本来秦、燕、赵三国北边就有防护城墙,他将其连起来后又加以巩固,筑成了世界奇迹万里长城。



可是英雄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形色各异的小人,有太多沙场征战的英雄不是马革裹尸,而是含恨而死。蒙恬的弟弟蒙毅深受秦皇宠信,为至上卿。由此太监赵高犯了大罪,蒙毅就要依据刑法判其死罪,却被秦皇赦免了。从此之后,蒙毅和蒙恬两兄弟就被赵高惦记上了。

在秦皇死后,赵高担心扶苏继位后,蒙恬得到重用,再找他的麻烦。所以他与胡亥密谋篡夺皇位,并且假造了“遗诏”,赐公子扶苏和蒙恬死。扶苏比较耿直,拿刀就抹脖子了。蒙恬觉得事情不对劲,就被囚禁在了阳周。后来胡亥知道扶苏死了,就想放过蒙恬。可是赵高不甘心啊,就散布消息说当初秦始皇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蒙毅曾经在他面前诋毁过胡亥。于是胡亥就把蒙毅杀了,然后派人到阳周杀蒙恬。

使者对蒙恬说:“你本来就有罪,现在又因为蒙毅连坐,所以皇上派我来送你。”蒙恬说:“蒙家从我祖父一直到现在,三代人都在为秦国出生入死。我统领着30万大军,虽然现在被囚禁在这,但是以我的势力足以抗命。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要守义而死,实在是因为不能辱没家门,不能忘记先皇的恩赐。”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你的话告诉皇帝。”蒙恬长叹:“我怎么得罪了上天,没有罪过却要被处死?”沉默良久后他又说:“我本来就有罪当死,我一共挖了沟渠一万余里,地脉肯定被我挖断了,我想这就是我的罪过呀!”于是蒙恬吞药自杀。


当四百年后的大汉丞相曹操看到蒙恬临终前的话后,沧然而下,感慨蒙恬的忠信两个人同是生逢乱世,又身在世家,面对着同样的境地,蒙恬守义而死,时人称其忠义。而曹操拥兵称王,世人称其汉贼。读来蒙恬的身死,曹操只谈忠义,不谈对错。也许曹操应该还感慨蒙恬的愚忠,恨其拥兵而无为。

如果你对于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欢迎你留言告诉我们。一起来庄之蝶的求缺屋,看见千百年前的世界。


邯郸醉


为什么秦朝大将蒙恬临死留下的遗言,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会深有感触?见一次哭一次呢?

一、到底蒙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



蒙恬为秦朝大将,其与兄弟蒙毅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恬38岁被封为将军,之后在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最后一块版图――齐国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蒙恬在灭齐的战争中,跟着大将王翦立下了赫赫战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蒙恬负责戍边守国抗击少数民族的进犯。他不仅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博得了“战神”的名号,并且在长城的修建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蒙恬身为秦朝大将,不仅对秦国忠心耿耿将自己此生都贡献给了秦国,此人有忠义气节,而且积累了足够的名望和实力。结果秦始皇死后,公子扶苏在争权中失败身亡,其兄弟亦死。胡亥上位,与其有过节的赵高得到权势,就必然对蒙恬下手了。赵高等人编纂假的秦始皇的手谕来赐死蒙恬,自知命运的蒙恬没有起兵反抗,为了自证清白,而是选择忠义为国,慷慨赴死,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二、曹操身为汉相,亦需表自己忠义之心



曹操是一个有雄心抱负的人,他内心更深藏着宏图霸业,但在东汉末年,他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终于走到了宰相的位置上。他需要这个位置施展自己的抱负,同时这个职位也限制了他。



随着汉天子的统治逐渐式微,各诸侯纷纷谋划着自己的地盘,动着自己的小心思,曹操也不免被人安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帽子,曹操是个聪明人,更是一个矛盾的人。



他在自己著述的《述志令》中,就引用了蒙恬的故事来表述自己的忠义之心。一是堵众人悠悠之口,一是也是表自己为忠臣的决心。

蒙恬的经历必然引起了曹操内心中的共鸣,两者都建立过功勋并且都手握重兵,区别可能是蒙恬真正经历了这种生死的选择,并最终选择了忠义。而曹操所经历的只是是否要“自立为帝”的选择,至死也没有跨出那一步,所以说,二者还是有相似之处。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