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山海經》裡有臺灣

——《山海經證真 第13期》:“南山經”原文解讀(上)


【前言】

本文為對《山海經 南山經》原文的解析,對古漢語文言文過敏的請繞行。研究這種古書本來就是極少數人才感興趣的。古籍文獻是祖先留給我們後人的無價之寶,作為中國人這一點是值得慶幸和自豪的。但是你如果只看到其中的問題和錯誤而看不到有價值的部分,那也沒有辦法。魯迅的拿來主義瞭解一下吧。這些價值不是那麼容易認識得到的。筆者研究《山海經》十幾年來,去年春節才真正打開了這本古代奇書的大門,這書不是神話!說是神話的專家學者是自己沒搞懂,然後就騙學生騙外行說是神話。筆者的這組文章叫《山海經證真》,已經發了12期,都是關於“海經”部分的,主要是把“海外四經”裡的42個古國與考古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尤其城址實現了一一對應,都落實在地圖上,東南角是連雲港,西南角是洛陽,等等。

至於那些動不動就說《山海經》裡有非洲、歐洲、美洲的文章,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讀者,那些都是胡說八道。他們是拿後代的里程去推測當時,或者根本沒有考慮里程。本號的研究告訴大家,《山海經》主要講述的內容其範圍基本上就在中國境內,偶爾涉及到一些外國的名字,也都是亞洲近鄰,比如朝鮮、越南、日本、印度、中亞,在古代本來有時候這其中有一些地區就屬於中國,不足為奇。

尤其是其中的“海外四經”部分,很多研究者望文生義,以為此“海外”就是當今說的遠隔重洋的“海外”。這是以今擬古,刻舟求劍。他們根本不知道,《山海經》裡的“海外”,是以我國近海(島嶼或者船隻)為基點說的“外”,所以就是我國沿海地區,而且當時認識的範圍很小,主要侷限於北方,因而這個“海外”完全等同於“中國北方沿海地區”這個概念,所以“海外”的東南角在連雲港一帶。

從本期開始,將進入“山經”部分。“山經”,乍看以為簡單,其實難度太大。太難了——難到什麼程度呢,其實書裡說的是對的,是真的,但是你用目前學界通行的觀點看法和方法,使用通行的工具書,那你一定會認為書中所說是錯的,是虛構的神話傳說。其實恰恰相反,《山海經》原書除了歷代傳抄導致個別字句有錯漏舛誤,以及西漢劉歆校書時候的不嚴謹導致的一些錯亂,絕大部分內容實在太有價值了。現代科學屢屢證明,書裡說的是真有,是真的,是對的。專家學者們說不對,說不通,那是因為他們不懂,他們的基本觀念有問題,他們下的功夫不夠,他們使用糟糕的工具書而不自知,等等。

好,下面進入正題。早已作古的袁珂先生一再強調,《山海經》之經不是經典的經,而是經過的經。南山、東山、中山三個部分,還有北山、西山的大部分,其地理範圍都在我國東部季風區,屬於溼潤半溼潤區,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上,所以一般的山上都有水,雨季形成山溪,成為河流的源頭。不可能像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形成內流區,山上真正沒有水。然而一些山被描述為“無水”,是因為作者面對的古地圖沒有畫出該山的河流,並非真正無水,只是因為這些河流相對較小而被忽略。對於“無水”從而失去重要參照的山,本文不作深入探討,只是根據上下文方位來進行大致推斷;對於那些內容與原書文尾小結裡的山數及里程自相矛盾的部分,本文不作深入探討。

歷史教科書上一般說三國時候吳國的衛溫到過臺灣島,這是歷史文獻首次提到臺灣島。現在,字耕農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終於證實《山海經》裡就明確提到臺灣島了,而且有硬核證據大屯火山噴發。而且,通過地質學測定的大屯火山噴發年代,又反過來可以推斷《山海經》這些內容產生或者反映的時代,等等。

關於長度單位“裡”,筆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早就論述過,“裡”作為長度單位的產生比“步”要晚,“海外四經”有步無裡,說明時代更早。“山經”部分的里程可能是戰國作者在古地圖基礎上添加的。“山經”的“裡”到底多長?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因為書中並非直線距離,而是實際行程,肯定是彎曲的。但是有很多辦法可以大概推測其長短,就是有很多可以確認的兩座山,比如“南次二經”的天目山(浮玉山)和會稽山之間相距剛好一千里,“西山經”的太華山與少華山之間相距八十里,當今里程是六十里,則此一里約合375米。因為古今道路不同,應該是當今道路距離更近,古代建築技術及工具落後,受地形影響大,因而路線更加彎曲,路程更長。然而正如前文所述,無論一里是多長,都不是那麼絕對。也不能成為唯一的推斷標準,只能是一個大概的參照,包括方向也是一樣。苛求兩三千年甚至四五千年的古人精確測距、定向都是沒有意義的,這個道理我們今人必須懂得。】

——《南山經》原文解析——

南山經之首䧿山

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

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麗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按,鵲山應即泰山西支脈,招搖之山即山東濟南市平陰縣大寨山。

《山海經》裡有臺灣

招搖之山:平陰大寨山

西海就是今泰安市東平縣東平湖的前身,歷史上曾稱為大野澤、鉅野澤、梁山泊、蓼兒窪。

麗麂之水應即大汶河,海即西海(東平湖)。當時這個湖更大,大寨山西南麓臨於湖水東濱。

《山海經》裡有臺灣

《山海經 南山經》裡的西海就是東平湖的前身


“西山經”部分也有西海,但是指今青海湖,與此西海同名異地。因為這裡到日照海濱青丘山的距離只有2900裡,相較其他部分,距離實在很短,大約相當於幾百公里。】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按,泰安市肥城縣雲蒙山。圖片顯示其山形狀果然近乎“堂庭”的輪廓。】

《山海經》裡有臺灣

堂庭之山:肥城縣雲蒙山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按,泰安市泰山區徂徠山。圖片顯示二峰果然如一雙翅膀。】

《山海經》裡有臺灣

猨翼之山:徂徠山。二峰的確如一對翅膀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陽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金。

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怪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

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按,此山應即萊蕪與新泰之間的蓮花山。憲翼之水當為沂水,怪水當為從西向東注入沂水的汶河。】

《山海經》裡有臺灣

杻陽之山:萊蕪新泰之間的蓮花山


又東三百里柢山。多水,無草木。

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

【按,應即臨沂市平邑縣之龜蒙頂,海拔1150米。】

《山海經》裡有臺灣

柢山:龜蒙頂。柢是根的意思,山勢峻拔,天根之謂?


又東三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

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按,應即臨沂市沂南縣孟良崮。本號的古漢語古文字研究早就說過亶爰其實有渾圓的含義。】

《山海經》裡有臺灣

亶爰之山:孟良崮


又東三百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

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為畏。

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 ,食之無臥。

【按,應即臨沂市沂水縣紀王崮,有“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美譽。其輪廓也符合“基”的概念。】

《山海經》裡有臺灣

基山:紀王崮,”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看看這造型,是不是“基”呢?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䨼。

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按,青丘之山即日照五蓮山(含九仙山)。“海外東經”有“青丘國”,即今山東日照堯王城遺址、東海峪遺址一帶。九仙山之名疑與青丘山九尾狐相關,九仙應即九尾狐仙第意思。九尾狐是這一帶著名的珍禽異獸,應即有九節尾巴的大靈貓,也叫九節狸、狐狸貓。詳見本報告“海外東經 青丘國”一節。

英水即莒南雞龍河,即翼之澤應為沭河形成的湖泊。】

《山海經》裡有臺灣

日照五蓮山就是青丘之山,堯王城就是青丘國


《山海經》裡有臺灣

青丘山有九尾狐、一狐九尾,不是說九條尾巴,而是九節狸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於東海,多沙石。

汸水出焉,而南流注於,其中多白玉。

【按,應為青島市膠南區鐵钁山,其尾或指珠山、靈山島,抵膠州灣西南岸。

淯水應即王戈莊河,汸水應為源出鐵钁山的某條支流,如膠河、白馬河,暫不詳。】

《山海經》裡有臺灣

箕尾山: 鐵钁山

凡䧿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菅為席。

【按,整個南線包括:南山經、南次二經、南次三經共3個部分,各部分均自西向東到海而止。三列按照先北後南的順序排列,其中南次二尾部為福建閩江流域,南次三尾部為九龍江流域,作為福建省兩個最大的水系流域相接,形成路線閉合。

《山海經》裡有臺灣

南山經示意圖

最北一列的“南山經”在今山東省中部,從東平湖邊泰山西支脈一路向東,到達青島膠南共十座山,2950裡,根據地圖上直線距離的大致推算,約合今六百公里,與前文一里為375米的換算辦法對應上千公里並不一致。】

南次二經之首曰櫃山,西臨流黃,北望諸,東望長右。

英水出焉,西南流注於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

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

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

【按,“櫃山”即桐柏山太白頂1140米,是江淮分水嶺的西北段。櫃,本讀“舉”音,即“柜柳”,是一種樹木。簡化字誤用為傢俱“櫃子”之“櫃”,並且增加了這個讀音,本來“櫃”並沒有傢俱“櫃”這個讀音、這個含義。所以要研究《山海經》等古籍尤其是先秦文獻,使用簡化字版的本子是靠不住的,繁體版是最基本的條件。現在大陸很多讀者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看到“櫃”字,誤以為是傢俱。看繁體版的書卻誤以為“櫃”錯印成“櫃”,鬧出很多笑話。

《山海經》裡有臺灣

櫃山:桐柏山

“流黃”即棗陽小黃河,為長江支流漢江支流唐白河上源唐河的支流,俗稱紅砂河,古名蒼龍河。發源於桐柏山脈唐梓山、紫玉山之間。向西流經寺莊、湖河、楊壋,在襄陽縣的程家河北注入唐河。全長40公里。沿河有7條小溪,流域面積258平方公里,河床窄淺,遇暴雨易氾濫成災。

“諸”應指連片的潟鹵,或為海濱灘塗,或為內陸鹽鹼地,書中多次出現,此處可能與“石漫灘” 、沘(毗)河等地理名稱相關。

“長右”詳見下文。

英水即今流經棗陽的吉河,向西南流入“赤水”,赤水即唐河,匯漢入江。“海外南經”有“三苗國在赤水東”,則此“三苗國”似應為唐河(上游也叫趙河、東趙河)東岸南陽市方城縣平高臺龍山文化遺址。詳見本報告“《山海經》裡的中原”一文。

《山海經》裡有臺灣

淮河流域,正源在桐柏山

——南次二經為什麼以桐柏山為起點?這裡是江淮分水嶺,淮河正源的起點。這裡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古人早就認識到了。】

東南四百五十里曰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按,根據上下文可以判斷此“長右之山”即今河南信陽的雞公山報曉峰763米。】

《山海經》裡有臺灣

長右之山:雞公山報曉峰

又東三百四十里曰堯光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

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

【按,此“堯光之山”,即大別山。】

《山海經》裡有臺灣

堯光山:大別山天堂寨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蟲。

【按,此“羽山”即今霍山尤指天柱山1490米。是不是殛鯀之羽山?暫未知。】

《山海經》裡有臺灣

羽山:天柱山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按,即今安徽九華山。】

《山海經》裡有臺灣

瞿父之山:九華山

又東四百里曰句餘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按,即今安徽黃山,也曾叫“黟山”,黟或為此“句餘”之合音,句餘或來自東夷等古代東方民族語言。】

《山海經》裡有臺灣

句餘之山:可能是黃山最早的名字

【說明:以上五山合1910裡,大致是往東南方向延伸。因為原書沒有提及從這些山發源的河流,因而判斷難度較大。但是大致可以推斷出,這些山如今的名稱就是:桐柏山脈——大別山、霍山——九華山——黃山,因為再往東南方向的下一座山,可以肯定是浙江西北隅、太湖西南岸的天目山脈莫干山719米。】

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滷比。

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苕水出於其陰,北流至於具區,其中多鮆魚。

【按,浮玉之山即今浙江湖州天目山脈莫干山,距離太湖最近。具區就是太湖的前身,顯然當時水域面積更為廣大。

諸就是多個海濱灘塗潟鹵溼地的統稱,即太湖東南濱今湖州、蘇州一帶的前身。

“苕水”出於山北坡,應即今西苕溪前身,後又有東苕溪。這是書中少有的與當今名稱一致的情況,說明幾千年來竟然沒有改過名稱,真是太少見了。】

《山海經》裡有臺灣

浮玉之山:莫干山

又東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壇,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門出焉,而南流注於虖勺,其中多黃金。

【按,此“四方而三壇”之“成山”,或即成鳩氏都城,即考古發現的杭州良渚王城一帶。水應即流經良渚王城的餘杭塘河等此類小河的前身,虖勺非今山西河北中部截斷太行山脈的滹沱河,而是浙江即錢塘江,取名虖勺,可能是因為水勢浩大或者因為感潮河段有錢塘潮的緣故。山西河北兩省交界處橫切太行山脈的也叫滹沱河,下文也有“虖勺”則為山名指武夷山。看來虖勺一詞大概有連綿不絕、來勢洶洶、水則水勢浩大、山則山勢險峻等涵義。】

《山海經》裡有臺灣

“四方而三壇”的成山:是莫角山、反山這裡的良渚王城?


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湨。

【按,此會稽之山即今浙江紹興會稽山,此山古今地名一致,是研究的基石,是推斷全文地理對象的座標原點。勺水應即楠溪江,湨應即溫州甌江。】

《山海經》裡有臺灣

會稽山,保留著幾千年前名稱的地標,是研究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基石

又東五百里曰夷山。無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於列塗。

【按,此列塗即海濱灘塗。此夷山應為甌江上源黃茅尖1921米。】

《山海經》裡有臺灣

夷山:甌江上源黃茅尖

又東五百里曰僕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無鳥獸,無水。

又東五百里曰鹹陰之山,無草木,無水。

【按,此二山似指雁蕩山、南雁蕩山。多草木不可能無鳥獸,也不是無水,都是當時地圖上沒有畫而已。】

《山海經》裡有臺灣

雁蕩山水很多,瀑布著名

又東四百里曰洵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玉。

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其名曰䍺。

洵水出焉,而南流注於閼之澤,其中多茈蠃。

【按,此“洵山”應為福建鷲峰山仁山1822米,“洵水”應即霍童溪。“閼之澤”即寧德三都澳。資料顯示“三都澳地形口小腹大,是一個十分奇特的海灣,水域面積714平方公里,出水口只有唯一的東衝口,寬度僅2.6公里,是世界上少有的海灣”。如果不把整個灣區完整轉一圈,很可能誤認為這是一個湖即“澤”。因為“閼”是“遮壅”的意思,可見“閼之澤”這個名稱十分傳神,把一個口小腹大如悶葫蘆一樣的地形生動表現出來了,就像郭沫若說這裡的詩句“水深灣闊似天湖”。其實三都澳不是湖澤,而是海灣。】

《山海經》裡有臺灣

閼之澤:三都澳,真是個神奇的地方

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荊杞。滂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海。

又東五百里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

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

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按,以上三節是武夷山到海的閩江流域,閩江是中國最大的獨流入海徑流,可以通俗理解為水最多的江河之一,因而叫滂水。前文已述,此幾處的“東”皆應作“南”。

虖勺之山即武夷山脈峨嵋峰1713米,滂水即閩江無疑。

區吳之山即武夷山脈黃崗山2161米,鹿水為閩江北支偏西者,則為金溪;

鹿吳之山應即閩浙西界處九龍山1724米,澤更之水則為閩江北支偏東者,即南浦溪,

《山海經》裡有臺灣

滂水:閩江。水勢滂沱,名副其實


東五百里曰漆吳之山。無草木,多博石,無玉。

【按,此山位置應在福州閩江口一帶,如鼓山、疊翠巖等。】

《山海經》裡有臺灣

福州鼓山

處於東海,望丘山,其光載出載入,是惟“日次”。

【按,袁珂註解說很多本子“處於東海”作“處於海東”。“望丘山”其一是山名,其二是動賓結構的“遠望丘山”,其三是動賓結構“望祭丘山”,望祭是古代一種祭祀形式,一般釋為“遙祭”。這三種解釋都指向一個結果,那就是臺灣島北端的大屯火山,否則何來“載出載入”(即忽明忽暗)的“光”?此光即火山時而噴發時而停止因而忽明忽暗的情形。

《山海經》裡有臺灣

在上古時代,人們遠望火山噴發,誤認為是太陽在休息,是可以原諒的

資料顯示,最近一次噴發在5000年前,屬於活火山。然而“山海經”一書反映的年代,傳統看法認為是戰國,筆者經過對“海外四經”部分的研究認為是龍山文化中後期夏代初期,如果大屯火山最近一次的噴發時間可以確定為距今5000年以前,結合此處內容,是不是可以反推此處記載產生於5000年前呢?

筆者的親身體驗,肉眼在廈門最遠只能看到金門,臺灣島是看不見的。要看見臺灣島,必須坐船到臺灣島二三十公里範圍,也就是肉眼可見的極限範圍,大概才能看見,所以這裡的記載要麼是親自登上了臺灣島,至少是乘船在臺灣近海肉眼看見了臺灣島尤其是大屯火山。總之這裡的內容是親眼所見的記錄這是可以肯定的。而且整本《山海經》,這種有“光”而且還“載出載入”即間歇性噴發的內容,僅此一處,充分說明那個時代,《山海經》作者知道唯一噴發的火山就是臺灣島北部的大屯火山。這方面的專業資料也證實了該火山是那個時代中國境內唯一噴發過的火山。

《山海經》裡有臺灣

火山噴發,遠遠看去就是火光熊熊

“日次”,意思就是“太陽在休息”或者“太陽休息的地方”,整本《山海經》日出、日入之地都有多處,都是出現在“大荒東經”、“大荒西經”部分。而“日次”僅此一處,原因何在?因為臺灣島的位置決定。在臺灣海峽西岸大陸福建沿海,古代漁民在海上遠遠望見東南方向的大島臺灣島,島上有高聳入雲的山脈,北端海濱更有神奇的大屯山火山群。】

《山海經》裡有臺灣

網上的圖片,真假難辨


《山海經》裡有臺灣

(望)丘山:可以肯定與大屯火山相關


《山海經》裡有臺灣

大屯火山又一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壁瘞,糈用稌。

【按,南次二經,從桐柏山往東南方向直到福建閩江流域最後到臺灣島大屯火山,介紹了十七座山,共7200裡。】

《山海經》裡有臺灣

南次二經的終點:東海中的臺灣島大屯火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