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們的社會需要“飯圈”與“愛豆”

“飯圈”這個詞彙,在現在彷彿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提到“愛豆”、“鮮肉”、“流量”,不少人會嘴角輕蔑一笑,曰:“戲子當道,吾國何望?”繼而質問:“這些庸俗的流量明星有何可學?與其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為什麼不去關注那些科學家、那些前線的醫護人員、那些真正為國家作出偉大貢獻的人?”

我雖然因為近期的事情才去瞭解“飯圈”,但我自認為我對有些事情與飯圈的朋友有一定共鳴。讀了吳志碩老師寫的文章《世事艱難,我們需要英雄帶來希望》,我才發現,其實,有些誤解讓人們把“飯圈”妖魔化。

吳志碩老師提到在2002年第一部《蜘蛛俠》在美國上映時,美國萬人空巷。此時美國正處於911襲擊事件第二年,美國社會處於一個極度沒有安全感的氛圍下,這部電影的推出,在某種程度與意義上給了民眾希望,雖然是一種偽概念,但卻對美國社會有重要意義。“在這個世事艱難的時代,我們需要英雄帶來希望。”一位影評人說到。

美國人需要蜘蛛俠,在那個美國社會動盪的年代,哪怕說他是精神麻醉,蜘蛛俠的的確確陪美國人度過了那個艱難年代。

在疫情肆掠的今天,充滿焦慮的中國又何嘗不需要一個英雄帶來希望呢?所以前線醫護人員會被我們崇敬,是我們心中的英雄。我們自豪歡呼。

同樣,在飯圈中,他們也有自己的英雄。你可能質問:“這些流量怎麼能和偉大的前線醫護人員相提並論?”其實你去深入瞭解飯圈,去看看飯圈裡的人,你會發現,其中並不都是像人們所說的無腦跟風的小學生,有許多在工作、已經成家立業、甚至在前線的醫護人員,他們熱愛生活,也為社會作出一點一滴的貢獻——為前線捐款捐物,為了成為優秀而謙遜的人不斷提升自我,為了抗擊疫情不辭辛勞治病救人,因為他們心中有了希望,有了自己的英雄。在生活中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從愛豆上看到了自己——不完美卻在努力改進,儘管有挫折卻勇敢面對,他們也有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同伴,孤獨時可以說話、難過時可以傾訴、可以為一個目標一起奮鬥,他們組成了一個有溫度的團體——“飯圈”。

如果一味打壓所謂的“流量”“飯圈”,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愛豆,也是一個可以給他們奮鬥方向的指引,是他們眼中的可能與熱愛,更是一個可以報團取暖的小圈子。

這代表的不僅僅是他們生活的“齒輪”,也是組成我們這個社會所必需的“齒輪”。

所有善良的人都值得溫柔以待,所有的包容與理解都會使這個社會更加有溫度。

另,附上吳志碩老師的原文,我的許多觀點都是來源於他的文章,他的文章遠比我的深刻,

我們的社會需要“飯圈”與“愛豆”

謝謝吳志碩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